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转变

摘要: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建立了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制成品出口国。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经历了从价格优势到规模优势,再到创新型制造优势的演变过程。随着新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条件和形势的变化,中国制造业需要培育综合竞争优势,从而推动制造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改革开放;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制造业

一、丰富的劳动力供给与制造业的价格优势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与工业化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工业化水平低,大量劳动力依附于农业。改革开放后国内消费需求的释放以及与国际市场的对接,使得丰富的劳动力供给与低廉的工资水平优势得以发挥,并形成了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和低价格优势。

(一)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以释放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按照钱纳里等人对工业化阶段的划分,前工业化阶段的人均GDP水平为100-200美元(1964年美元),折合为2005年美元为745-1490美元(陈佳贵等,2012)。1978年,中国人均GDP仅为385元,相当于2005年的565.5美元。按照钱纳里的标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之前的水平,还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国家。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27.7:47.7:24.6,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70.5:17.3:12.2。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特别是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大量的劳动力被锁定在农业和农村,1978年农村人口比重高达82.1%。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显著提高。1978—1984年的短短6年间,中国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还多(130%),粮食产量从30476.5万吨增长到40730.5万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农业生产已经不需要以前那么多的劳动力,为农业劳动人口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提供了物质基础。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受国家政策的鼓励,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图1展示了乡镇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的变化情况。从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乡镇企业的就业人员数量从9200万增至1亿5300万,占所有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4%逐步上升到20%。除个别年份外,从1979年以来第一产业就业占比就不断下降,在1984年以及1992—1996年第一产业就业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其中1994、1995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减少超过一千万。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还为后来民营企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技术和高素质人才,为民营经济在90年代后“抓大放小”时期的快速成长提供了条件。

图1乡镇企业吸纳就业人员的比重变化

(二)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将制造业工资保持在较低水平

较高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劳动力优势在亚洲四小龙的赶超奇迹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Williamson,1997),劳动力禀赋优势也一直被认为是促进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蔡昉,2004;DavidE.Bloom,etal.,2008)。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规模呈持续增长之势,1982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61.5%,此后直到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持续提高,2010年达到74.5%。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充裕的劳动力供给使中国的制造业工资保持在较低水平。1978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仅为615元,1990年增加到2140元,按照当年美元计算,约合447.4美元。根据经济学人智库的数据,1991年中国的每小时劳动成本仅为0.2美元,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显著低于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泰国等周边发展中国家。

图21991年每小时劳动成本(美元)

(三)中国制造业价格优势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村办企业涉足的产业领域也主要集中于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图3可以看到,乡办企业轻工业产值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纺织业产值在乡办工业企业总产值中占有很高的比重①。除了纺织工业,乡镇企业在机械加工、建材等行业的工业产值规模也较为突出。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实力弱、技术水平低的特点,使之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相继成为经济特区,东部沿海地区承接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三来一补”等加工贸易发展起来,进一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广东依托毗邻香港、澳门的区位优势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1985—1992年间承接的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占我国当年所有外商直接投资的35%以上,有的年份达到49%,直接承接了香港等地区电子产品、机械加工的产业转移,率先建立起加工贸易的产业体系,为其他省份树立了对外开放的典范。②

图31986—1993年乡办企业轻工业产值比重与全国轻工业产值比重对比

①通过对比发现,乡办企业工业产值中纺织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机械加工等产业的产值比重较高;村办企业工业产值中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加工业的产值比重较高。差别可能在于对于纺织业等轻工业所需的原材料等更易被以社队工业为前身的乡办企业获得,村办工业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更具有先天优势。

二、发挥比较优势与制造业的规模优势

(一)市场化导向改革推动了中国制造业规模的快速扩张

与前苏联的休克疗法不同,中国走的是渐进式改革的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化,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化,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详见表1)。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责任不对等的问题(林毅夫等,2014b)。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沿着这一目标,国家在所有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对外开放、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整体配套改革,扭转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激励不相容局面,充分调动了市场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在地方层面,先后涌现出以外资驱动和外向型经济为特点的珠三角模式、以乡镇集体企业为特点的苏南模式和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温州模式。改革开放使得企业企业家精神得以发挥,涌现出以任正非、董明珠、鲁冠球、张瑞敏等为代表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企业家。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精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企业家精神越集中的地区,经济发展也越快(李宏斌等,2009)。创新创业日趋活跃,新企业不断涌现。到2016年,我国私营企业2300多万户,个体户数5900多万户,其中不乏年轻的创业者。

表1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演变

表2中国制造业规模的变化

(二)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的完善增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吸引力

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和效率,从而决定了低成本是否能够真正转化为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发展很快。1978—2000年间,中国铁路运营里程从2.17万公里增加到6.87万公里,其中铁路电气化里程从0.1万公里增加到1.49万公里;公路里程从89.02万公里增加到167.9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63万公里。沿海主要港口码头泊位数从1980年的437个增加到2000年的1772个,其中万吨级泊位数从144个增加到518个。亚洲金融危机后,为应对危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高速公路、港口进一步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市场范围决定了分工的程度。随着中国制造业规模的扩大,无论是产业间还是产业内的分工都不断深化。例如,中国拥有世界规模第一的钢铁产量,可以为下游的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等行业提供充裕的原料保障;中国的纤维产量世界第一,同样可以为下游的服装行业提供稳定且成本低廉的原料供应。相比之下,近年来一些低成本国家虽然服装行业出口规模增长较快,但是由于纺织行业发展滞后,大量的面料需要进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低成本优势在服装行业的发挥。从产业内分工关系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有企业改变过去“企业办社会”“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格局,一些社会职能和配套职能被剥离出去;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从一开始的拾遗补缺给国有企业进行配套,逐步形成自己竞争优势;跨国公司的离岸外包将中国制造业纳入全球分工体系,中国的制造企业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实际上,产业规模的扩大本身也意味着产业配套体系的完善。产业配套体系的日趋完善又反过来强化了中国制造的优势,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特别是外资的进入还给中国带来先进技术、人才以及市场开拓等管理理念,提高了中国企业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水平。

表3中国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三)加入WTO使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得到释放

其他发展中小国虽然同样具有低成本优势,但中国作为人口多、地域辽阔的大国,制造业规模大、产业体系全、产业配套更完善。例如,全球性的贸易商更容易实现“一站式”采购,全球性的生产商业更容易组织自己的供应链。兼之国内市场规模巨大,因此更受跨国公司的青睐。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很快超越亚洲“四小虎”,成为全球的加工制造中心。以办公和通信设备为例,1978—2000年间,中国的出口额与“四小虎”呈持续扩大之势,2003年中国的出口额超过“四小虎”,此后与“四小虎”出口规模不断拉大,“四小虎”的出口额甚至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后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1997年,中国制造业规模居美、日、德之后,列世界第四位;2001年超过德国,2007年超过日本,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10年,中国商品出口额15777.54亿元,占全球商品出口比重首次超过10%(达到10.3%);其中,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的36.6%,纺织品出口额占30.5%,办公和通信设备占27.9%(其中,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占37.74%)。凭借低廉的成本,中国成为世界的主要制造基地,而制造业的巨大生产规模为中国赢得“世界工厂”的赞誉。

表4中国与亚洲“四小虎”办公和通信设备出口变化

三、创新能力提升促进创新型制造优势形成

(一)工资水平上涨与创新能力提升交映

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红利消退、生活成本提高等因素的推动,我国工资水平呈持续快速上涨之势。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2004年,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劳动报酬为0.18万美元,已经超过了印度(0.16万美元)和印度尼西亚(0.12万美元)。制造业的劳动成本优势是由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综合决定的,可以用单位劳动生产成本来衡量。到2010年时,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超过印度尼西亚,已经不是东亚、东南亚国家中最低的(李晓华、严欢,2015)。具体到细分行业,除“医疗、精密仪器及光学产品制造业”外,中国的单位劳动成本都已经不是最低的,且该行业的单位劳动成本已经与印度、印度尼西亚非常接近(李晓华等,2015)。

(二)创新型制造能力逐步形成

四、未来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要求中国制造业从创新制造优势转向新的竞争优势。

(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

1.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亟需转换。中国经济增速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和就业的主要贡献力量,第二产业增速下滑明显。“压缩型工业化”和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态优先原则下,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产业的平推式扩张已难以为继。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快速老龄化加快劳动力成本上涨,依靠低廉成本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受到巨大挑战。在内需方面,中国消费结构正面临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阶段的转变,当前国内工业供给水平和质量明显滞后于国内消费水平的升级,国内居民快速增长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格局中,中国高技术行业的增值能力偏弱,从而制约了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王岚和李宏艳,2015);同时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种类也小于全球的平均水平(张其仔和李颢,2013)。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塑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逆全球化”对我国造成巨大挑战。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强国之基、立国之本。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为了应对经济萧条、失业率攀升决定重振制造业,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和发展制造业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美国“再工业化”。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也纷纷出台类似的政策,将制造业吸引回本土。可以预期,发达国家将在本土培养发展有技术前景、低污染、低能耗的先进制造业,不会把这类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依靠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技术溢出帮助本国产业升级难度加大。欧美国家的政治形势引起“逆全球化”思潮的回流,英国脱欧和美国特朗普上台被视作“逆全球化”的标志。特别是美国新一届政府提出的“美国利益优先”口号和已经采取的行动,对全球自由贸易体系构成威胁,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对出口占GDP相当比例的中国而言,未来贸易环境不利因素增多,传统的加工贸易的用工成本逐渐提高,已有部分企业将纺织加工等产业转向东南亚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面夹击。

(二)打造制造业的综合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经历了由价格优势到规模优势再到创新型制造优势三个阶段的转变,中国的产业升级之路也符合产业发展阶段的一般经验,即资源禀赋驱动阶段(如纺织业)、规模经济驱动阶段(如钢铁、化学)、流水线驱动阶段(如汽车)、研发驱动阶段(如芯片、计算机行业)、互联网驱动阶段(如信息业)(Ozawa,2006)。面对内外部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的变化,中国制造业需要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我们称之为“综合竞争优势”。与前三个阶段相比,低工资的禀赋条件已经发生逆转,但产业配套体系非常完善,制造企业拥有强大的快速商业化能力,而且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提升,从原来的以模仿为主到引进消化再创新为主,当前正形成越来越强的原始创新能力,这些因素结合到一起就为未来综合竞争优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表5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四个阶段

综合竞争优势仍然建立在中国的比较优势基础之上。一方面,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和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始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培育和发展综合竞争优势,并不是要放弃能够大量吸纳就业的加工组装环节,而是形成一种“高也成低也就”的产业格局;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的工资水平已经明显超过更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的优势。虽然40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已有显著的提高。因此,虽然中国的人口数量红利不再,人口质量红利仍有巨大的空间。可以利用大量高素质、相对低工资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发展更具有技术含量的产品以及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

(三)打造制造业新优势的政策建议

“中国奇迹”的创造是与有为政府密不可分的,中国制造业的成就与竞争优势的持续转换也得益于合意的产业政策。在未来综合竞争优势培育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在产业培育、人才培养、创新环境创造等环节给予支持。

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企业是市场的微观主体,也是制造业创新的主体。在前沿科技发展尚不明朗的产业,我国需要学习外国的产业培育经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由企业和市场选择创新的技术。利用工业园区、开发区等地理相近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上、下游产业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带动效应提高经济效率。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的投入,建立健全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确立更加完善的产权制度,部分上游行业向民营企业开放,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尊重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调整对企业家、一线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家和一线工人的创新热情。

二是发展工业物联网平台,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工业4.0将物联网的概念和重要性普及到产业界,全球各国对制造业人、机器、互联网相互联系的重视程度也逐步加深。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制造业也将从自动化升级到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工业物联网平台是智能制造的核心,我国的徐工、三一重工、海尔等企业推出各自的工业物联网平台。中国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差异巨大,许多企业还处于机械化、自动化阶段,数字化水平普遍较低。为了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首先要提高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水平,改变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关键生产流程、关键设备上实现网路化,利用云计算和互联网实现与物联网平台的对接,优化企业的生产、财务、人力等供应链管理,最终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

三是深化对外开放,鼓励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全球的创新资源,鼓励制造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和价值链各个环节对资源的需求差异进行全球价值链布局,例如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在市场容量大的发展中国家设立制造基地,推动行业领先企业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四是提升制造业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引导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劳动力素质的技能直接影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质量,为了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的要求,需要加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完善企业的在职培训制度。对未来制造业所需的劳动力技能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基础教育中普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课程。

参考文献

BloomDE,CanningD,FinkG,etal.DemographicChange,InstitutionalSettings,andLaborSupply.PgdaWorkingPapers,2008.

OzawaT.Asia’sLabour-DrivenEconomicDevelopment,Flying-GeeseStyle:AnUnprecedentedOpportunityforthePoortoRiseWiderWorkingPaper,2006.

WilliamsonJG.Growth,Distribution,andDemography:SomeLessonsfromHistory,Cambridge,Massachusetts,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1997Oct,1998,35(3).

WooWT.Chinameetsthemiddle-incometrap:thelargepotholesintheroadtocatching-up.JournalofChineseEconomic&BusinessStudies,2012,10(4).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

陈佳贵、黄群慧、吕铁、李晓华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黄群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7期。

李晓华、严欢:《“中国制造”正在丧失劳动成本优势吗》,《工业经济论坛》2015年第1期。

李晓华:《以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2018年5月18日。

李晓华等:《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报告》2015年版。

李晓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转变与重构》,《青海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林毅夫、蔡昉、李周:《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等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王岚、李宏艳:《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路径研究———嵌入位置和增值能力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2期。

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杨继军、范从来:《“中国制造”对全球经济“大稳健”的影响———基于价值链的实证检验》,《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

张其仔、李颢:《中国产业升级机会的甄别》,《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5期。

李晓华,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李雯轩,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THE END
1.m.bjgrainmarket.com/lyxxhy/a3ebf2b0c8e511ef9a55随着国内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经营主体信心不断恢复,加上全球资本重回中国市场、国内投资需求复苏等多重利好因素共同作用,粮食市场的贸易、投资、囤积等需求也将一定程度上恢复。价格调整到位,在企业保持低库存之下,一旦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预期转向形成趋势,叠加潜在的供需利多因素,价格将有望低位回升。当然,在百年变局之下,https://m.bjgrainmarket.com/lyxx-hy/a3ebf2b0-c8e5-11ef-9a55-490d2f609522.html
2.市成能先扬后抑巴西大豆小麦玉米价格美国农业部今年中国玉米产量创纪录,国内玉米价格下跌,因此过去几个月来中国玉米进口持续下滑。海关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玉米进口只有30万吨,同比减少91.8%。今年前11个月进口量为1332万吨,同比下降39.9%。 在中国买家缺席的情况下,本年度迄今美国玉米出口之所以强劲增长,主要受益于墨西哥等传统买家的支持。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LDBC4Q0514EAHV.html
3.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建议由于拉尼娜现象预计有可能持续至冬季,俄乌冲突也长期久拖不决,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未来的悲观情绪,推动了粮食价格的上扬。这一方面给我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也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并直接导致部分国家面临安全危机,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构成不利影响。http://www.zgxczx.org.cn/article/xiangcunzhenxing/2512.html
4.中国生产粮食的成本要高于从国外采购粮食的成本,因而从减少成本的角度中国生产粮食的成本要高于从国外采购粮食的成本,因而从减少成本的角度上看中国应该放弃粮食生产 正确 错误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cf215b0220084d969eb20949980e9835
5.回顾近10年来我国玉米价格走势及转折点分析新闻1、粮食减产叠加通货膨胀影响,推动粮价上涨 2、玉米供给增加,扭转连续4年供不应求的局面,玉米价格承压下行 3、消费好转,玉米深加工发展迅猛 4、玉米增产,受生猪养殖效益下滑影响,玉米饲用需求减弱。2008年10月,东北地区启动临储收购计划,但首批收购有限,玉米价格下滑 http://www.chinafarmernet.com/index.php?c=show&id=18437
6.大国“粮”策专家:中国稳粮价的做法和成效全球瞩目反观国内,5月份我国粮食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仅增长了3.2%。中国粮价之所以能够保持整体平稳,归根结底是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建立了强有力的粮食保供稳价机制和政策措施。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情农情,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https://m.jnnews.tv/p/902198.html
7.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国务院新闻办1996年10月发表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预测,2000年我国人口增长到13亿人时,按人均占有385公斤计算,粮食总需求量为5亿吨;2030年我国人口增长到16亿人峰值时,按人均占有400公斤计算,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6.4亿吨。而前两种预测结果明显高于白皮书所做出的预测,主要原因是对人均占有量的估算值较高造成的。https://sfncc.caas.cn/swaq/374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