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地缘政治危机、冲突以及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国际粮食供给短缺,粮食价格上涨趋势明显,对于我国粮食安全虽然短期影响不大,但是长期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22年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丰”,达到1552.6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3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黑龙江省不断探索信贷模式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务实有效的信贷融资选择,为助力乡村振兴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为例,在梳理乡村振兴战略下金融支持粮食生产的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总结金融支持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一)从国际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面临挑战。一是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复杂。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冲突加剧,严重影响了粮食的国际贸易,一些国家限制农业对外投资,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等建设受阻,严重影响了粮食的国际合作,俄乌冲突对全球谷物市场造成冲击,小麦等农产品价格上涨。二是产业链供应链受损。当前整体低迷的全球经济形势对各国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局部断裂、运转停滞,严重影响全球运输消费网络的稳定性,使得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较为严重的粮食供给紊乱与短缺问题。三是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粮食等作物产量、质量及收成稳定性均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长期的温度上升会使海平面升高,造成土地减少、土壤盐渍化、风暴潮灾害加剧等问题。四是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突出。全球仍有7亿多人口面临饥饿威胁,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与营养,食物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粮食安全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围绕粮食稳产增产、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农业科技支撑、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以及提升粮食市场调控能力五个方面,黑龙江省积极探索创新实践,金融支持粮食安全的力度不断提升。
(一)金融支持稳产增产方面,创新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增强,单户农业生产者的信贷需求不断增长,传统的农户联保贷款难以满足春耕备耕生产需求。黑龙江省先行先试,全国率先推动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积累;又进一步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现已全面推广,盘活了沉睡的农地资源,单户农民获贷资金额度从最高的5万元,增至现在的单户最高100至200多万元,为农业适度规模生产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二)金融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方面,创新推出“保护治理+耕地运营+信贷融资”模式。针对耕地保护项目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回报收益低、抵押担保难等一系列现实困难,黑龙江省创新推出“保护治理+耕地运营+信贷融资”模式。由地方政府成立专营公司负责项目建设与土地运营,对25万亩国有农业用地的使用、转租及土地托管等收益集中打包,形成可以偿还贷款本息的稳定收入,并引入政府融资担保机构给予担保,引导农业发展银行投放黑土地保护与耕地质量提升项目贷款4亿元,期限13年,利率4.45%,支持当地中低产田改造,新建农田水利363座,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土壤改良面积9万亩。该模式将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化经营结合,有效解决了耕地保护项目过度依赖政府投入的问题,实现了政府不负债,企业有盈利,农民有收入,银行风险可控多方共赢的目标,将“藏粮于地”落到实处。
(三)在金融加大农业科技支撑力度方面,创新采取了“农机具所有权抵押+农机具使用权抵押”的组合贷款模式。针对种子与农机各自不同的融资特点,有针对性的给予创新性金融支持。金融创新支持种子研发生产方面,针对种业公司普遍“轻资产、弱抵押”的特点,积极盘活种子研发企业沉睡的知识产权资产,创新引入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为种业公司提供担保,将知识产权作为反担保条件,抵押给担保公司,促成贷款发放,为全面实施种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持。金融支持农机具装配使用方面,在大力推动农机具抵押贷款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服务对象瞄准为享受国家补贴的农机合作社,切实解决享受国家补贴的农机具为混合产权,不能直接作为金融机构债权抵押担保的贷款难问题。创新采取了“农机具所有权(自筹部分)抵押+农机具使用权(100%比例)抵押”的组合贷款模式,有效盘活了农机合作社混合产权农机资产,打破了多年来混合产权农机具不能抵押担保的瓶颈,有力壮大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粮食主产区金融支持粮食生产的堵点分析
(一)农业规模化经营趋势下信用贷款难以满足部分种粮大户的大额融资需求。目前金融机构信贷品种基本覆盖农业经营主体全链条的资金需求。近几年,农业种植主体向“组织化、集约化”转变,金融机构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授信额度持续提升,但仍难以完全满足部分种粮大户的融资需求。种植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形式已从五户联保、两户联保发展为信用贷款,银行机构信用贷款额度也从上限几十万普遍调整为300万元,但仍有一部分种粮大户(种植规模在千亩以上)有提额需求,需采用抵押、质押、保证等方式增信。
(二)农业深加工、流通环节的信贷产品创新尚显不足。随着农业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领域资金需求节节攀升,但目前信贷支持主要对接农资保供、农业生产等领域,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领域可匹配的信贷产品依旧较少,物流贷等信贷品种业务量占比相对有限。围绕核心企业交易行为的上下游客户授信、增信业务,仓单、应收账款、预付款等进行质押等信贷产品相对不足。
(三)农户生产与企业加工利益联结不紧密,为金融机构切入产业链融资造成梗阻。目前多数农户与收购企业或加工企业之间没有签订订单。即使企业签订了订单,当农产品价格上涨时,农户随意违约现象时有发生,而企业缺少针对违约农户的惩处机制。经常性的合同毁约使买卖双方信任缺失,企业与农户形成的订单农业模式因未能达到保障双方利益的预期而逐渐式微,为银行开展产业链融资造成一定梗阻。
加大金融支持粮食安全力度的政策建议
(二)创新农村金融信贷支持方式,打破涉农行业“贷款难”的制约瓶颈。在加快信贷产品创新的基础上,建议根据涉农贷款特点,积极扩大抵押担保范围。积极推行应收账款、仓单、林权、渔权等多种权利质押方式,解决贷款融资难问题。对未来具有收益的经营性农田水利项目,以其未来的收益或收费等经营收益为担保,发放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抵押贷款。同时,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偿还的情况下,对已经落实财政资金的公益性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金融机构要加强信贷资金配套支持,必要时可以提供“过桥贷款”,以加速农田水利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