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学校全面复学复课,粮油市场消费需求持续回暖,特别是生猪生产持续恢复,国内饲料用粮需求较好。8月份以来,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玉米价格略有回落,稻谷价格略有回升,小麦价格趋于稳定,国产大豆价格有所下行。
玉米。今年以来,受玉米供求关系变化、用粮需求回升、市场看涨预期增强、社会资金充裕等因素影响,国内玉米价格高位运行。
7月底,国内玉米价格同比涨幅20%。7月末临储玉米竞价交易规则调整后,玉米市场投机热度下降,成交溢价连续回落,存粮主体看涨情绪松动,出货较为积极。加之受饲料企业使用部分小麦替代玉米、黄淮地区春玉米开始上市、进口玉米及替代品大量到货等因素影响,8月份国内玉米市场供应明显好于7月。
今年新玉米价格市场普遍持乐观预期。支持玉米价格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内生猪产能持续恢复。据农业农村部统计,近期能繁母猪存栏和生猪存栏同比双增。加工产能持续增加,玉米饲料消费和工业需求旺盛。二是市场对玉米产需缺口形成基本一致预期,特别是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市场主体对利多因素敏感,存在放大效应。
但是市场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压力。主要表现在:
一是今年5月28日以来,国家粮食交易平台每周持续投放400万吨临储玉米,到9月初已投放15周。中储粮公司也向市场投放部分一次性储备玉米。目前政策性玉米共成交6475万吨,成交量完全能够弥补产需缺口,并有大量结余。国家持续投放玉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的缺口。从9月初拍卖结果看,当周投放401万吨玉米,成交135万吨,成交率仅33.6%,而此前成交率接近10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主体对后期玉米供求形势及价格走势的分歧。二是新产玉米即将自南向北陆续上市,市场将出现陈粮、新粮同时供应市场的局面。三是今年玉米价格上涨,小麦与玉米的比价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有些企业开始增加小麦使用量,这既缓解了玉米的供给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对玉米价格也产生了影响。四是玉米及替代谷物进口数量增加。
稻谷。早稻、中籼稻上市后,价格高开高走。为促进稻谷生产,2020年产早籼稻、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格提高20元/吨,主产区出台配套措施,鼓励恢复双季稻生产,稻谷生产形势总体较好。
早稻收购价格高开高走,主产区早稻价格同比上涨160~240元/吨,中籼稻上市后也呈高开走势,市场购销较为活跃,收购价格同比上涨100~200元/吨。在经历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价格下行后,目前籼稻市场价格回升到2018年下调最低收购价之前的水平,价格上涨属于恢复性的。
中晚稻上市后,预计市场价格走势预计与早籼稻相似,但幅度和区域上将有差异。总体看,利于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一是早稻价格影响。由于早稻上市价格高开高走,南方中籼稻也高开上市,对即将上市的中晚稻开秤价有示范效应。二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户自留粮防灾意识增强。三是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产量预期。另外,抑制价格上涨的因素主要在于稻谷市场仍产大于需,年度结余量较大。
大豆。为满足国内畜禽养殖所需蛋白和居民植物油消费需求,进口大豆依然是保障国内大豆市场供应的主要渠道。近几年国家积极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推动大豆进口多元化,有效满足了国内市场供应。
今年国产大豆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近期南方新豆陆续上市,北方新豆即将上市,预计2020年大豆产量1920万吨。国产大豆供应增加、需求稳定,市场价格或将有所下行,但明显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但我们也需看到,目前主要大豆出口国巴西、美国疫情还在持续蔓延,可能会影响物流运输和出口装运。8月下旬以来,美国大豆产区出现干旱暴风等不利天气,预期美国大豆产量下调,这可能会增加进口大豆成本。
(二)国际市场
根据FAO本月发布的市场报告,2020/21年度全球谷物产量将达到27.6亿吨,同比增长2.2%,创历史新高。这是连续第二年全球谷物产量突破27亿吨,上年度为27.1亿吨。全球谷物库存8.96亿吨,也是历史新高。
全球小麦产量7.6亿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为历史次高,上年度产量7.62亿吨;全球玉米产量11.82亿吨,同比增长3.9%,历史最高;全球大米产量5.1亿吨,同比增长1.7%,历史最高;全球大豆产量3.75亿吨,同比增长10%,历史最高,为各品种中增幅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