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压榨企业表现出出奇的一致性和集中性。业内人士把这两次事件称为“中国的大豆风波”,这两次风波后,国内压榨企业的底牌暴露得淋漓尽致,众多大型压榨企业中,有的大豆尚未到港就因巨额亏损而宣布资不抵债,濒临倒闭;有的因背景实力雄厚、抗亏能力强而仍在抗争;有的经过智慧的经营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生机勃勃世界最大的大豆买家中国,近几年每年都有2000万吨左右的大豆进口量,如此大的进口量应该是有规模采购效益的,但是国内买家偏偏在与国际供货商和基金的较量中总是处于下风,屡屡被套!无独有偶,国内的中航油、中储棉、中储铜等大型企业也遭受到同样的洗礼。为什么会有冰火两重天的境地?影响行情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有哪些?应该怎样
4、企业普遍损失惨重,有的因此倒闭破产,有的不得不违约,有的一蹶不振。这一事件被业界称为“2004逼仓中国压榨企业事件”,业界惊愕、哗然第二次“风波中,美国大豆创纪录的8574万吨产量和南美大豆创纪录的预测量,使得CBOT大豆期价从550美分/蒲式耳一直跌到2005年2月7日的4985美分/蒲式耳。这期间,由于业界一致看空,国内压榨企业均压抑着购买的欲望,大多不进行采购,并改变贸易方式为到岸结算。其后,由于巴西的严重干旱天气及CRB指数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国际投机基金借机将近8万手净空单迅速翻为4万多手净多单,CBOT大豆期价也被迅速推高至3月17日的6915美分/蒲式耳,涨幅达38。在这之后
6、力。从国内几大压榨企业的股东构成看,这种谈判能力就更弱了。1.2对需求的误判大豆进口量主要决定于需求量,商品的供应量阶段性不平衡,也是造成商品价格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我们从需求的角度,看一下这两次“风波”产生的必然性。先看第一次“风波”,在这个阶段促进大豆价格上扬的一个因素是国内的禽流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再有就是在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预测大豆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国际基金顺势在CBOT大豆期货上作多,饲料企业跟风补库,促进了大豆价格的飙涨,尤其是出现了压榨大豆还不如卖大豆利润高的情况,市场更是活跃,助涨了大豆价格上扬,但是随后禽流感疫情的影响逐步显现,虚假需求和市场各方庞大的库存不断暴露,
7、需求少而供应多,价格下跌势成必然,同时受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压榨企业资金紧张,促进了豆粕和豆油价格的下跌,压榨企业承受巨大损失;再看第二次,根据惯例养殖需求的低谷在春节后的两个月即每年的2、3月份,以后即从4月份开始逐月增长,但是2005年却有例外,据市场销售人员反应,2005年过去的月份中需求最差的是6月份,主要原因是禽流感疫情的阴影没有消除,又出现了口蹄疫疫情,对畜禽补栏打击较大,而压榨企业是根据常规需求定购的大豆,随着进口大豆5月后的集中到港,大豆的供应大大高于需求,豆粕需求少、价格下跌,致使压榨业再次承受巨大损失。1.3对国际贸易运作手段不熟悉,信息分析系统失灵在这两次
8、风波中,国内压榨企业的感性行动多于理性行动,内部信息系统形同虚设。但两次风波的表现方式却不同,第一次“过”,第二次“不及”,体现在:第一次风波中,在高额空头利润诱惑下,压榨企业积极重金购买大豆,而第二次风波中却是在全球大豆丰产这一“地球人”都知道的信息指导下,压榨企业一致看空,错过了最好定购时机。1.4第二次风波独特之处是套期保值的“失效”据媒体报道,中盛粮油今年在套期保值中亏损近4亿元人民币,令业界哗然,套保不是没有风险的吗?一位市场分析师称,套保的一个前提是现货市场的走势必须和作套保的期货市场的走势高度一致,以前二者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但是今年国内豆油现货市场却和CBOT豆油期货市
10、.1竞争情报系统的完善随着竞争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的复杂化加剧,情报系统的建设越来越重要,而目前国内企业情报系统大多缺失或力度不够。情报不同于信息,而是信息经过加工后的升华,是对自己有用的、可以起到指导作用的。目前国内情报工作做得还很肤浅,或者说还停留在信息阶段,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简单地分析阶段,这样就不能有个性化的研究成果,不能提出有远见的理性预测和交易建议。信息的加工需要方法和策略的,是要有怀疑态度。比如在2005年1月份的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中,预测巴西大豆2004/05年度的产量为6450万吨,同比增产1190万吨,当初就很少有人怀疑这个数据,现在看一下这个数据是否科学,对比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