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运城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锚定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上半年,全市农业生产成效显著,呈现出粮食作物喜获丰收、经济作物提质增效、主要畜禽贡献突出、渔业生产健康发展的特点。
一、上半年农业经济总量突破两百亿大关
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11.6亿元,比上年增长3.4%,超出全省(全省增速1.4%)2.0个百分点,总量位列全省第一,增速位列全省第三。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138.8亿元,增长3.2%;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25.1亿元,增长3.2%。
分行业看,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主要以农业和牧业为主,累计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82.1%。其中,农业产值完成125.9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9.5%,增长3.1%,上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1.9个百分点;林业产值完成13.4亿元,占比6.3%,下降2.6%,下拉0.2个百分点;牧业产值完成47.9亿元,占比22.6%,增长6.6%,上拉1.3个百分点;渔业产值完成1.9亿元,占比0.9%,增长5.3%,上拉0.05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完成22.6亿元,占比10.7%,增长2.3%,上拉0.3个百分点。
二、主要农牧产品生产形势较好,产量多创新高
上半年,运城市总体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加之春节等节假日消费激增带动,粮食作物和主要畜禽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进一步带动农业经济总量实现较快发展。
(一)夏粮面积保持稳定,单产与上年持平
运城市进一步聚焦粮食生产安全,坚持稳面积、提单产,着力提高粮食产能,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粮食作物喜获丰收。据国调部门数据,全市夏粮产量137.4万吨,比上年增加1.0万吨,增长0.7%。夏粮生产主要呈现两方面特点:
一是夏粮面积保持稳定。夏粮播种面积423.0万亩,比上年增加1.8万亩,增长0.4%,面积保持稳定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由于2021年冬小麦播种期时受到了洪涝灾害影响导致播种面积减少,本季冬小麦播种时的2022年10月至11月全市气象条件良好,2021年未能播种冬小麦的地块全部恢复种植,也未出现新的因灾不能播种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全市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黄河滩区高标准粮食种植示范田项目,使全市小麦播种面积总体得到了提升。
二是夏粮单产与上年持平。去冬以来,全市总体气象条件有利于冬小麦生长,2022年10月至11月的几次降水过程,保证了冬小麦底墒充足。今年上半年以来,全市整体降水量相较往年大幅增多,根据气象部门数据,从今年1月1日至6月5日,全市平均累计降水量达到了历年最高值278.2mm,比历史平均的121.9mm高出一倍还多,5月一个月的平均降水量就超过了100mm。总的来看,5月前的每次降水过程都对小麦生长较为利好,保障了冬小麦的单产,单产324.7公斤/亩,增长0.3%,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畜牧业生产形势良好,肉蛋奶供应充足
全市持续贯彻落实支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进一步优化畜禽养殖布局,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养殖户信心进一步加强,生产逐步走上正轨。据国调部门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生猪期末存栏160.2万头,增长5.8%;出栏125.8万头,增长8.7%。牛存栏7.3万头,增长11.1%;出栏1.7万头,增长10.1%。羊存栏90.4万只,增长8.8%;出栏23.6万只,增长6.9%。家禽存栏3995.3万只,增长1.7%;出栏1800.4万只,增长9.5%。肉蛋奶产量充裕,全市猪牛羊禽四肉产量13.6万吨,增长10.4%;牛奶产量2.0万吨,增长7.6%;禽蛋产量16.3万吨,增长5.7%。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迅速
(一)蔬菜面积产量增势明显,质量和品质实现双提升
运城市大力推动设施农业发展,打造现代设施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布局结构合理、产业特色突出、建设水平领先的设施农业发展新格局。当前,全市共新建日光温室3617亩(棚内面积),钢架大棚7320亩,改造日光温室1027亩(棚内面积)。上半年,全市蔬菜累计播种面积45.7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1.4万亩,增长3.2%;产量85.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5.2万吨,增长6.4%。其中,面积增长较快的品种为白菜类、豆菜类、叶菜类和水生菜类,面积为0.6万亩、0.6万亩、6.9万亩和5.2万亩,分别增长21.9%、12.9%、8.5%和8.1%。产量增长较快的品种为豆菜类、水生菜类和叶菜类,产量为0.7万吨、3.2万吨和13.4万吨,分别增长22.9%、10.5%和10.1%。
(二)水果产量增长较快,特色果业成效显现
近年来,运城市持续打造绛县樱桃、新绛油桃等连片现代果业示范园区,带动果业特色化、标准化和果文旅融合发展。上半年,全市园林水果面积累计43.6万亩,比上年增加1.4万亩,增长3.4%;产量95.1万吨,比上年增加3.5万吨,增长3.8%。其中桃的面积30.7万亩,下降0.8%,产量76.2万吨,增长0.7%;杏的面积6.2万亩,增长12.1%;产量11.1万吨,增长11.2%。其他园林水果主要以樱桃为主,面积6.8万亩,增长18.2%,产量7.9万吨,增长30.0%。
园林水果面积产量增长较快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推陈出新,提质增效。通过“即拔即栽”的老果园改造,采用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品种更换为优质果品,实现“一年栽树成形,两年结果千斤,三年开始丰产”,同时不断推广桃、樱桃等新品种种植,果品品质进一步提高;二是气温较高,雨水充足,单产提高。上半年以来,全市整体气候条件较好,没有异常天气出现,水果生长后期气温较高,加之雨水充足,水果商品率(75%)比上年(65%)提高10%,单产增长较快。
(三)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产量大幅提升
运城市特有的地形、土壤、气候、环境孕育了道地晋药,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良好。呈现三方面特点:一是优化布局,突出特色。通过全力推介地域鲜明、品质上乘、药效显著、业界公认的中药材,极大促进了中草药快速发展。2023年上半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增长较快,累计播种面积49.9万亩,增长1.8%。二是选育良种,保障品质。通过选择种苗基原纯正、遗传形状稳定、农艺性状优良的中药材,加快健全中药材良种育繁体系,确保选育出优良品种,保障药材品质,主要种植品种有连翘、柴胡、黄芩、艾蒿、菊花、牡丹、半夏等。三是科技助力,保证成色。通过推广规范种养、品质控制、采收仓储等新技术新模式,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及减施增效技术,让科技为中草药发展保驾护航。上半年,全市中药材累计产量68.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0.7万吨,增长12.7%。
药材面积产量大幅增长主要原因在于药材价格整体上涨,部分药材价格上涨幅度比较大。其中:黄芩30元/公斤,价格上涨50%;柴胡90元/公斤,上涨63%;连翘150元/公斤,上涨36%;远志160元/公斤,上涨33%;丹参25元/公斤,上涨47%;白芍、牡丹在前两年几乎无人问津,今年白芍40元/公斤,牡丹90元/公斤,每亩收入达万元。这一中药材行情让种植户和经销商收益,价格的大幅增长致使农户种植药材的积极性提高,普遍改种药材来提高收益。
(四)设施渔业发展迅速,推动渔业转型发展
运城市渔业以传统池塘养鱼为主体,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通过招商引资、项目扶持等手段,大力发展对虾小棚养殖、工厂化养鱼等设施渔业。随着永济市硕成渔业有限公司600亩对虾大棚养殖基地建成和盐湖区海晟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大盐湖新能源生态水产养殖园区两个工厂化养殖基地的陆续投产,全市水产品产量、产值等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对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和渔业转型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上半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0.4万亩,水产品产量1.4万吨,增长5.3%。
四、主要农牧产品价格涨跌互现
上半年,全市主要农牧产品价格有涨有跌,主要表现在粮食作物价格下降,蔬菜价格普遍上涨,水果价格有涨有跌,生猪价格低位徘徊,其他畜禽价格保持稳定。
(一)粮食作物价格略有下降
从目前小麦出售情况来看,运城地区小麦收购出现了新麦价格下跌、陈麦价格上涨的现象,陈麦价格每公斤价格普遍高于新麦4分至1毛钱左右,还有部分霉变严重或出芽的小麦难以作为口粮出售,只能以每公斤1元至1.5元的价格出售用于饲料加工等非口粮用途。上半年,全市小麦收购价格在2.4元/公斤左右,同比下降8.3%。小麦价格下降原因是麦收时节部分地区连续出现降雨天气,影响了小麦的品质,因此导致小麦价格出现下跌。
(二)经济作物价格保持平稳
一是蔬菜价格普遍上涨。上半年,蔬菜主要品种以叶菜类、茄果类为主,其中,西红柿均价5.2元/公斤,增长4.0%;黄瓜均价4.0元/公斤,增长17.6%;辣椒均价5.6元/公斤,增长7.1%,叶菜类如芹菜、生菜等,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略有增长。
二是水果价格有涨有跌。上半年,水果主要品种以桃、杏、樱桃、西瓜为主,价格有涨有跌。其中,桃均价4.0元/公斤,增长11.1%;樱桃均价20.0元/公斤,下降16.6%;西瓜均价3.2元/公斤,增长6.7%。
(三)生猪出栏价格低位徘徊,其他畜禽价格基本稳定
一是生猪出栏价格低位徘徊。据调查,今年上半年生猪出栏价格在14.2元/公斤-15.6元/公斤之间低位波动,上半年生猪出栏均价在14.6元/公斤,同比下降2.7%。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生猪供应端压力仍在释放,出栏均重呈现下降走势,大体重猪逐渐去化,但仍难掩过剩局面,仔猪销售仍有利润,进一步延缓产能去化进程;另一方面,节后消费虽有回暖,但目前仍处于传统淡季,整个需求端未见起色,猪肉消费需求表现不及预期,加之国家启动冻猪肉收储工作,猪价在总体低迷中呈现小幅上涨态势,猪粮比走出一级预警区间,但短期收储利好已经兑现,猪价失去进一步的政策利好支撑,导致近期猪价上涨幅度有限,目前仍保持中低位态势。
二是肉牛、肉羊出栏价格稳定运行。上半年肉牛出栏均价为33.3元/公斤,下降4.5%。肉羊出栏均价为27.2元/公斤,增长1.5%。
三是禽肉、禽蛋价格均呈上涨态势。上半年活鸡出栏均价为10.4元/公斤,增长14.8%。支撑鸡肉价格上涨的首要因素是消费,疫情后市场正常化,鸡肉交易量同比增长,鸡肉市场需求较大,推动了肉鸡出栏价格上涨。鸡蛋价格为10.6元/公斤,增长11.6%,饲料成本高是当前鸡蛋价格总体偏高的主要原因。
(一)生猪市场变化快,养殖户养殖风险较大
当前生猪价格低位徘徊,部分养殖户经营管理水平有限,难以准确预测后期价格走势,更多凭借自身养殖经验适时调整生产规模和养殖计划,存在滞后性和盲目性,最终导致养殖户特别是中小型养殖户在价格的不断涨跌过程中亏多盈少,养殖户养殖信心受挫。现代养殖业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养殖场户若没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和对市场的准确判断,容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农业生产成本攀升,农民种植收益压缩
近年来,农资、用工、机耕等费用逐年上涨,虽然国家种粮补贴也逐年提高,但提高金额无法抵消种粮成本,加之种粮效益低,严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受土地流转成本上升、土地租金节节攀升,成为规模化种植户心头无形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加上社会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减少、农民贷款难等因素影响,设施农业投入呈下降趋势,发展后劲不足,农民增收较困难。
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生猪市场预警,助力养殖户科学养殖
(二)切实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主办:运城市人民政府承办: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