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贸易对外贸易服务贸易外商投资走出去服务公平贸易多双边合作综合
主持人
本报理论部主任、研究员徐向梅
地缘政治冲突是危机最主要原因
主持人:请描述和分析本次全球粮食危机的状况及成因。
司伟(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进入21世纪以来,因粮食价格暴涨引发的粮食危机频发,目前已经是继2007年至2008年、2010年至2011年之后的第三次全球粮食危机。2018年世界粮食价格开始上涨,粮食安全状况逐渐恶化,俄乌冲突则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不安全状况。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显示,2022年3月份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59.3点,大幅跃升至该指数自1990年设立以来的最高水平。2022年12月份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32.4,比11月份下降2.9%,这是继2022年3月份之后的连续第9个月下降,尽管如此,2022年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仍为143.7,比2021年上涨14.3%。与此同时,一些不发达国家国内食品价格水平依然处于历史新高,例如,2022年第三季度,斯里兰卡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0%,巴基斯坦、老挝和埃塞俄比亚食品价格也在飞涨。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2022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全球面临粮食不安全并需要紧急粮食援助和生计支持的人数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人数约8.28亿人,占世界人口的9.8%;面临或正在遭受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数从2019年的1.3亿人增加到3.45亿人。
粮食危机带来的影响无处不在。经济欠发达、政治不稳定、治理水平有限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危机中显得尤为脆弱。影响最严重的是高度依赖粮食贸易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弱势群体在受到由疫情导致的贫困和营养不良打击之后,再次受到食品价格上涨冲击。
此轮全球粮食危机并非由粮食供给不足引发的供求失衡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长期和平环境和相伴而来的经济全球化,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农业生产水平提升,使当前全球粮食供给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但不同国家农业资源禀赋各异,粮食生产与消费分布不均。因此,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平衡不同国家间粮食供需缺口的主要手段。然而,近年来逆全球化浪潮兴起,2019年年底暴发的新冠疫情扰乱了全球供应链,加上世界两大粮仓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给世界带来太多不确定性。很多国家强化自身在粮食生产和库存上的韧性,以减少对国际粮食贸易体系的依赖,甚至不少国家采取激进的粮食出口管制措施,以期国内粮食市场少受国际粮价波动影响,这些措施往往会进一步加剧恐慌,导致国际粮食价格上涨。
粮食危机是自然和社会多种因素引发的综合性结果,多种因素叠加,扰乱了全球粮食供应链以及保障供应链畅通的国际合作机制。
地缘政治冲突是新一轮全球粮食危机最主要的原因。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谷物出口量约占全球粮食市场的12%,两国间的冲突扰乱了全球供应链,直接打击了粮食生产和出口。俄罗斯和乌克兰均是世界小麦贸易大国,两国约占全球小麦贸易量的29%。俄乌冲突导致的出口中断使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和叙利亚等高度依赖小麦进口的国家饥饿状况进一步恶化。受小麦价格持续走高影响,全球最大小麦进口国埃及深陷全球粮食危机的漩涡。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数据显示,全球60%的饥饿人口都生活在受俄乌冲突影响的地区;乌克兰自身也有不少民众流离失所,失去了生计。
能源价格波动能通过农产品与原油市场关联渠道以及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价格波动传导到农产品市场。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之一,2020年其原油与天然气供应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10%与16.6%;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共占全球钾肥40%的市场份额。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价格上涨极大影响了肥料价格,不但增加了粮食生产成本,还可能导致农户得不到肥料或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肥料使用,造成农作物减产。2022年11月份,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粮食展望》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农业投入品进口费用或超420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50%,是2020年的2倍以上。投入品费用上升使得本就高企的粮食价格雪上加霜。
气候变化加剧了粮食危机。降雨、飓风、洪水和干旱等都会影响农作物收成和畜产品生产。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约有1/3土壤退化,这导致土壤肥力流失、谷物和果蔬营养质量下降。2022年,非洲之角遭遇了4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农作物大量减产;2022年7月,持续暴雨和洪水席卷也门,约7.3万人需要食物援助。
疫情导致全球失业人数增加,由失业率升高带来的收入减少导致部分人口无法获取食物。在非洲中部和南部,疫情导致大面积失业,在南非,货币贬值、贸易中断和进口谷物价格高企导致整个地区出现食品价格上涨。
全球粮食生产消费处紧平衡状态
主持人:当前全球粮食市场状况如何?全球粮食产销结构有哪些特点?
韩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全球粮食供需总体上宽松,但产消紧平衡、品种结构分化、产消区域分布不均衡特征明显。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22年12月份发布的《谷物供求简报》,2022年全球谷物消费量约27.8亿吨,而全球谷物供给总量达36.1亿吨,尽管相对上年供给总量减少了3700万吨,但从总量上看仍然宽松。从谷物生产情况看,2022年粮食产量达27.6亿吨,同比减少570万吨,对比全球谷物消费量约27.8亿吨,呈现产不足消情况。从谷物库存情况看,尽管库存消费比远高于FAO粮食安全警戒线(17%至18%),保持在29.3%左右,谷物库存量高达8.4亿吨,但较上年加大了库存消耗,减少1850万吨左右,同比下降1.6%。
从品种结构看,小麦、粗粮、稻谷供给量同比略有减少,粗粮和稻谷消费量同比略有减少,小麦消费量同比微增。从区域分布看,受人口数量、农业发展条件、资源禀赋、科技水平、粮食治理能力等因素影响,粮食产消分布极不均衡,全球粮食生产集中于气候适宜、耕地资源禀赋占优、农业生产效率较高的少数农业国;粮食不安全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不发达、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较为低下、国家治理能力较薄弱的多数国家。全球四大粮食产区集中在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黑海周边的乌克兰和俄罗斯,以及亚洲的印度和中国等区域,2021年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前五大生产国产量合计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73.3%、64.8%、73.7%和82.4%。全球粮食不安全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拉丁美洲、南亚地区以及不稳定和发生冲突的加勒比海地区,根据FAO数据,到2021年全球仍然有47个低收入缺粮国。
全球粮食进出口市场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在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数缺粮国对国际市场进口依赖强,少数出口大国对国际市场影响大,粮食出口大国贸易措施异动对全球粮食安全风险增大。根据FAO数据,从全球谷物贸易量与消费量占比看,2020年已提高到17.4%,2022年略有下降为17%左右;分品种看,大米、粗粮、小麦和大豆贸易量与消费量占比分别约10.2%、15.1%、25%和44.2%,进口贸易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避免局部地区粮食危机及发生外溢效应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贸易消费占比较高的大豆和小麦尤为如此。全球粮食及化肥进出口市场分布长期不均衡,粮食及化肥出口高度集中,而进口相对分散。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21年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前五大出口国合计分别占全球出口量比重高达78.9%、66.3%、88.5%和90.6%,全球化肥前三大出口国出口量占比达70%左右。从粮食进口国看,大米和小麦等口粮进口主要集中在人口数量众多、耕地资源匮乏的亚洲国家以及农业生产欠发达的非洲国家,玉米和大豆等饲料粮进口集中在牲畜养殖需求较大的东亚和欧洲地区。
国际社会协调应对效果有限
主持人:国际社会采取了哪些行动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的影响?
樊胜根(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前所长、国际农业科研组织董事):全球疫情期间,各种重大风险和威胁叠加,地区冲突、贸易遭遇瓶颈和中断、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自然资源退化枯竭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产生的综合影响,正在严重破坏全球粮食系统。据估计,全球约8.28亿人受到饥饿困扰,疫情暴发以来增加了1.5亿人。粮食价格急剧上涨对于缺乏替代手段的群体,特别是对粮食净购买者和低收入群体影响严重,加剧了全球范围的饥饿、贫困和营养不良。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2022年3月14日,联合国宣布成立粮食、能源和金融全球危机应对小组,以协调全球应对俄乌冲突的广泛影响。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以减轻俄乌冲突对粮食贸易造成的干扰。2022年7月份,联合国主导土耳其、俄罗斯、乌克兰签署了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截至当年12月份,乌克兰根据该协议出口各类谷物、油籽和其他食物约1700万吨,其中三种主要谷物(小麦、稻谷、玉米)占总出口量的77%,三种谷物月度出口量达到协议签订前的2.4倍,但仍仅为2021年同期水平的一半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该协议出口谷物中约23%直接运往中低收入国家。该协议部分恢复了乌克兰的粮食出口,为缓解粮食危机发挥了作用。
除了国际社会层面的行动,世界各国也纷纷采取行动应对粮食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涵盖174个国家的调查显示,现金转移支付和补贴政策在本次粮食危机中应用最为广泛。其中,现金转移支付在较为发达的经济体中更为常见,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则更依赖补贴政策。在全球化肥价格飙升的背景下,化肥补贴的应用颇为广泛,包括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印度和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设立了与化肥有关的额外补贴。同时,还采取税收政策和稳定物价等方面行动。此外,自2022年,世界各国累计宣布或实施了98项贸易限制政策,34个国家对粮食和化肥的出口实施了限制。但是,贸易限制政策的蔓延降低了全球食品供给,进一步推高了食物价格,其他国家对贸易限制的跟进回应加剧了局势风险,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理事会强调通过捐赠和其他补贴解决当前化肥短缺,可能导致市场扭曲和供应链失灵。
就应对行动的整体效果而言,2022年1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较俄乌冲突爆发后的峰值下降了17%,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世界银行化肥价格指数较俄乌冲突爆发后的峰值下降了26%,亦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的极端价格有所缓解。然而,当前粮食价格仍大幅高于疫情前水平,大部分国家消费价格指数中食物部分的同比增速仍维持高位,同时2022年9月份以来粮食价格回落趋势渐缓,表明当前措施解决粮食危机的效果有限,全球粮食安全仍面临严峻挑战。
为应对粮食危机,并降低其对全球和各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国际社会应制定和实施更为系统的应对和防范措施。
从短期看,国际社会和各国需进一步完善全球粮食治理机制、增强机构协调能力。粮食贸易在应对粮食危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应取消粮食出口禁令和限制,或对此类措施采取更谨慎的管理,稳定全球粮食价格和确保粮食安全。应建立和维护粮食供应绿色通道,城市封锁、道路封锁和保持社交距离不应阻止粮食的运输和销售,同时必须保护粮食供应链尽量免受冲击,政府应监测和稳定国家及区域的粮食批发和零售价格,有效、及时的公众沟通和引导也是稳定市场预期的必要手段。此外,应制定政策以防止粮食用于生产生物燃料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向小农户和小商户提供临时特别支持,并为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提供生活和物资保障。
从长期看,各国需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将补贴政策转向气候智能型、生态友好型、示范效应显著的公共投资,并推广多赢技术,如提高产量、改善营养和提升环境可持续性技术。为应对粮食价格飙升并减轻其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需要促进农业食物系统向着更可持续、更有韧性转型,包括:阻止农业食物生产向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的扩张;鼓励跨学科合作,以实现人、动物和环境和谐健康发展;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在宏观经济政策不稳定和农业食物系统之间建立缓冲等。
牢牢把住粮食进口主动权和稳定性
主持人:全球粮食危机给我国带来怎样的影响?未来应采取哪些措施保障粮食供应链安全?
第二,全球粮食危机将带动农资成本上升。2022年全球农资价格维持高位,FAO预测全球农业投入品进口费用超420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50%,可能达到2020年两倍以上。另外,FAO认为全球化肥价格高企可能会持续到2023年。我国是化肥消费大国,2022年氮磷钾三大化肥价格受天然气价格和俄乌冲突影响创下新高,当年1月至6月总体处于上涨态势,在稳价保供措施干预下,7月份后才陆续回落,化肥价格波动导致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和粮农收益空间缩小,进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全球粮食供应链脆弱性凸显,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更多挑战。牢牢把住粮食进口主动权和稳定性,提升“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利用效能,保障我国粮食进口安全、高效、稳定、持续,还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立足国内,稳粮增产。要清醒地认识到,依靠自身力量牢牢端稳中国饭碗,才是保障粮食安全最有效的途径,才是应对国际市场冲击最有效的法宝。我国要坚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快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面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扩大物流节点建设,提升粮食流通能力。俄乌冲突和疫情对世界粮食流通格局产生冲击,粮食流通不畅成为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运转的巨大挑战。我国要高度防范运输中断对粮食进口产生的不确定性,加快国内港口、码头等物流设施和仓储设施建设,积极参与重要海上运输通道的建设和维护,并着力开发粮食进口新路线,拓展铁路、公路等多种粮食进口流通渠道,分散粮食进口运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