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法稳等:基于粮食安全底线思维的耕地保护:现状突出问题及对策三农论剑

(一)耕地面积呈刚性递减,尤其是优质耕地持续减少

在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近年来每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均高于增加的耕地面积,由此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呈刚性递减趋势。截至2021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三调”)数据看,“二调”以来的10年间,全国耕地减少了1.13亿亩,年均减少面积略有扩大,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减少的1.13亿亩中,优质耕地所占比例较大。因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用的多是优质耕地,而补充的耕地往往质量较差,由此导致耕地整体质量下降。此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无论是乡村产业的发展,还是生态宜居乡村建设,都需要土地提供支撑,由此可能导致农村新型建设用地需求的增长并进一步挤压耕地空间。

(二)耕地土壤健康水平堪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

(三)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决策行为助推耕地的“非粮化”趋势

(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目标错位,影响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成效

三、粮食安全底线思维下耕地保护需要破解的五大困境

(一)如何确保耕地资源禀赋信息的精准性

(二)如何切实遏制耕地面积的刚性递减

(三)如何保护和提升耕地土壤的健康水平

(四)如何有效保障耕地用于粮食作物种植

(五)如何确保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取得实效

四、粮食安全底线思维下加强耕地保护的对策

坚持粮食安全底线思维,应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时刻保证粮食生产能力处于安全、稳定水平,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为此,应在坚持党对耕地保护的绝对领导下,围绕耕地资源信息准确、耕地数量和质量安全、耕地土壤健康、耕地用途管制及农田基础设施系统化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

(一)加强党对耕地保护的绝对领导,全面树立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为此,应加强党对耕地保护的绝对领导,高质量推动耕地保护。第一,加强党对耕地保护的绝对领导。“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对优质耕地占用依然存在刚性递增的可能,实现耕地占补的数量与质量平衡任务依然艰巨。为此,必须加强党对耕地保护的绝对领导,切实高质量推动耕地“占补平衡”,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要综合考虑耕地保护的数量、质量、空间等因素,树立全面、系统的新型耕地保护观,在注重保护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同时,明确耕地的区域空间分布,确保“图斑”与“地块”的一致性,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第二,全面树立粮食安全的责任意识。各级党委政府应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粮食安全的责任意识,特别是13个粮食主产省(区)680个粮食生产核心区、非粮食主产省(区、市)120个粮食生产大县(市、区)的党委政府,应大力抓好粮食生产。第三,切实强化粮食安全的风险意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影响粮食安全的风险因素更加多元、更加持久,特别是气候因素、资源因素、经济因素、安全因素等交织在一起相互叠加,对粮食安全构成的威胁更具复杂性。

(二)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利用信息化技术确保耕地资源信息准确

(三)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耕地数量与耕地质量双安全

(四)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提高耕地土壤健康水平

(五)全面严格实施耕地用途管制,确保永久基本农田用于粮食生产

(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系统化建设,提升农业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农业是与自然环境联系最为紧密的产业,也是受自然影响最直接的产业。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大,由此导致的危害也更加严重。要应对极端天气对农业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需要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绿色发展能力。第一,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体系,提升农业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应以系统论观点指导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仅要注重灌溉设施建设,而且要注重排涝设施建设,提高设施的系统性,有效应对干旱天气及暴雨天气,实现旱能灌、涝能排,降低农业生产的受灾风险;在适宜区域实现地下水、地表水利用设施的连通,提升农田水利设施能力,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第二,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土地产能水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并提出一些政策措施加以推动。需要清晰地认识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在于提升土地产能水平。因此,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验收标准,采取工程标准与目标标准相结合的方式验收高标准农田,确保技术措施能实现预期目标。同时,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保险制度试点,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及效益。

(七)建立完善有效的制度机制体系,切实保障耕地保护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菏泽学院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经济纵横》2022年第12期)

THE END
1.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现状挑战与应对期刊中国粮食安全现状挑战应对 机标分类号: F326.11(中国农业经济)F120(中国经济)D815.5(国际关系) 资助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473052)一流学科建设项目(GNYL2017002)贵州大学文科重大科研项目(GDZT201710) 在线出版日期: 2020-03-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nyjj202001001
2.全球粮食生产贸易及粮食安全现状浅析,国内应重视哪方面影响从粮食安全的内涵来看,除食物数量的可获得性外,还包括食物营养和健康的可获得性。从全球粮食供需总量来看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的、区域性的粮食危机依然存在;对中国而言,粮食安全风险主要集中于进口依赖度大的问题,需要关注国际市场波动以及外来冲击给中国粮食安全带来的影响。https://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26550.htm
3.我国的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及其应对策略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现状分析;策略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要解决好十四亿人们的吃饭问题以及对兄弟贫困国家和地区实施援助,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治国安邦、维护世界和平的头等大事。习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曾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针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https://www.fx361.com/page/2021/1227/10216858.shtml
4.《我国粮食进口激增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docx《我国粮食进口激增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粮食进口激增的现象日益凸显。这一现象不仅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调整,也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稳定。本文将就我国粮食进口激增的现状、原因及应对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二、我国粮食进口激增的现状近年来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72136024.html
5.《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对策》最新章节王宏广著第四篇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问题 第十六章 粮食生产效率与代价 第十七章 不同省(市、区)的粮食安全 第十八章 主要作物的安全指数 第十九章 粮食安全的现状与问题 第五篇 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对策 第二十章 粮食生产与需求预测 第二十一章 粮食安全的战略与对策 第二十二章 粮食安全的潜力与出路 第二十三章 https://m.zhangyue.com/chapter/12672522?p2=10%2F4072
6.科技兴粮:中国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民以食为天。粮食始终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特殊商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生存的底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粮食安全永远是头等大事。无论经济如何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的势头如何强劲,我们始终坚持粮食安全战略,守护着最基本原则一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https://www.meipian.cn/4vn6yqhl
7.农业观察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三维探析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治理成就与体系建设意味着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自身粮食安全话语强硬、粮食安全对外话语认同与传播,逐步完善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话语体系。以提高“一带一路”影响力、“一带一路”粮食安全治理法制化水平,构建“一带一路”交流体系为基础,打造https://www.ntv.cn/zxhArticle.shtml?id=227825
8.阅政观你猜,全国每年浪费的粮食可养多少人?南方plus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让“米袋子”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而作为守护粮食安全的最后一道关口,餐饮浪费等行为无疑是自毁长城。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如何?有哪些遏制粮食浪费的探索?中国在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方面扮演什么角色? 粮食产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数据,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856亿斤,比去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008/14/c3898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