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粮食现状(通用6篇).docx

(一)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十一五”以来,中国粮食连续增产,粮食安全得到可靠保障。从2003年开始,中国粮食生产连续6年丰收,年均增幅3.56%,没有出现延续多年的每3年有1年粮食减产的局面。2009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纪录,达到5.308亿吨。2010年“十一五”规划完成之年,规划原定粮食总产量5亿吨指标已经提前超额完成。未来,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改善,以及化肥及其他物质要素的投入,再加上开发后备土地资源的增产因素,中国粮食增产仍有较大潜力。(二)粮食需求平稳增长,基本供给能保障

目前,中国粮食自给率大约93%,虽然低于95%,并且近年国际粮价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但中国除大豆外,小麦、玉米、大米等品种进口量很小,不足国内产量的1%,国内粮食价格变动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小。从品种结构看,小麦和稻谷消费量相对稳定,玉米和大豆消费增长较快。从消费区域看,农村和城镇口粮消费总量在逐步减少。主销区粮食消费量继续增加,部分粮食主产省的粮食消费也有较大增长。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7个主销区,产需缺口由2003年485亿公斤扩大到2007年550亿公斤左右。(三)粮食生产的各类支持保护政策不断完善,农民种粮积极性有较大提高

目前,中国粮食库存保持较高水平,库存消费比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18%安全线水平,对粮价的调节能力增强。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这既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不受打击,又防止粮价大幅度波动影响经济运行;完善市场调控机制,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收储,健全国家收储农产品的拍卖机制等。同时,创新托市收购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多元市场主体。目前,全国具有收购资格的多元市场主体已经达到6.7万家,其中,两大国有粮食企业的收购能力不断增强。从2006-2009年,国有粮企累计收购粮食64610万吨,占社会粮食总收购量的57.8%,确保了主要粮源掌握在国家手中,极大地强化了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二、保障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

(一)未来中国粮食需求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中国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而发达国家一般在60%-80%,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左右。农业科研与生产结合不紧密,基础性研究比较薄弱,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到位率低。同时,中国的化肥、农药利用率以及微生物农业、精准农业、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均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农业研究投资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已经下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之下,政府农业科研投资的68%集中于大宗谷物类产品。非谷物类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方面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同时,种子产业发展存在育繁推脱节、育种水平低、种子企业缺乏竞争力、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等问题。(五)中国大豆与植物油对外依赖程度大,潜在风险增加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阶段,也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适应这一形势要求,保障粮食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应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

(一)坚决确保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两条生命线”

一是进一步严格执行和完善现行水土资源使用的政策法规,做到令行禁止,建立相应的资源损失问责制度和经济赔偿制度,以保证有限的资源能够足量投入粮食生产;二是进一步合理规划国土利用与开展大规模国土整治,使产业、人口、城市发展布局与水土资源的有效、节约、可持续利用相协调;三是全面启动对水土资源的有偿使用,对重要水土资源保护区的地方政府与居民给予经济补偿,鼓励节约保护使用水土资源的技术创新与推广使用,促进有限水土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二)完善补贴制度,逐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给农民以稳定的持续性预期

逐步增加直接补贴的资金和规模,扩大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范围,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各项对农民收入的补贴制度,形成稳定的粮食补贴增长机制。参照社会平均工资上涨幅度或物价上涨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给农民以稳定的持续性预期,从根本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供应保障能力。(三)加大农业科技水平投入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将来进口粮食、食用植物油与油料是保障中国食物供给的重点。增加供给的渠道,一方面是国内努力生产,另一方面是保障进口,后者将是增加供给的主渠道。因此,首先要保持与美国、加拿大、巴西等粮食、食用植物油与油料出口大国的良好贸易关系,并尽快在土地丰富的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基本稳定粮食进出口交易。其次,要特别加强对非洲等食物极端短缺国家的农业发展支援,帮助其加快农业发展,一方面尽国际义务,与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帮助其逐步缓解饥饿困境,实现其温饱;另一方面,与其建立良好的农业开发关系,改变目前主要依靠南北美洲两个进口支点的局面,建立新的战略支撑点。(五)对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实行全方位保护,保障重要食物数量增加、质量可靠、流通及时目前已经对粮食主产区实行的耕地、价格、基础设施、财政、贷款等支持和保护政策,应当扩大到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料、肉类、蔬菜、水产品、水果等生产基地。特别要综合运用财税、价格、金融、法律等多种手段,建立对重要农产品主产区的政府与农民的利益补偿制度。改变目前“种粮大县、财政穷县”的现象,形成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六)完善食物及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目前中国食物及粮食供给与消费的基础情况,实际是不清楚的。如耕地面积,过去长期公布为16.5亿亩,上世纪90年代后期修正为21亿亩,进入本世纪初又调整为18.5亿亩。粮食产量与库存,也存在不少重大疑问,比如2009年公布的国家粮食库存2.254亿吨,而社会其它库存如农户存粮却未统计,过去曾经统计约1.5亿吨以上,如此推算,全国粮食总产应当在5.5亿吨左右。基本情况不清楚、不准确,往往导致宏观决策的困难与调控的错位。应当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建立常规的食物及粮食的土地、生产、消费、营养统计调查系统;另一方面,建立食物及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作为人口众多与农业资源紧缺的大国,确切掌握食物及粮食安全信息是非常必要的。(七)运用价格、税收手段促进食物的合理生产与科学消费

目前中国食物供求存在着生产资源贫乏与产供销各个环节浪费并存、部分人口营养过剩与相当人口营养不足并存的状况,显然不利于保持食物供给的长期稳定。可以考虑在逐步提高主要食物生产价格、鼓励增加产量的同时,对在家庭之外用餐征收粮食消费税,并以所征税收设立粮食生产与消费基金,用于支持生产和救济营养不足人口。(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篇五】中国目前粮食现状中国地处太平洋沿岸,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太阳黑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2023年受这些现象的影响,中国已经出现大量异常自然现象,自然灾害频发。一、南方多地水灾造成绝收

2023年5月下旬起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西南、华南及东南沿海等地因持续强降水引发的严重洪灾。多省发生暴洪、城区内涝、渍灾。截至7月13日造成绝收面积达到516千公顷,为近年来最强水灾。二、东北地区旱灾至玉米减产,华南双季稻产粮区持续干旱

东北产粮区持续降水偏少,出现伏旱,玉米受到卡脖旱影响,无法抽穗或发育期推迟,加之7月23-24日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导致授粉质量变差,致使玉米减产。华南双季稻产粮区:华南双季稻产粮区自7月起持续干旱,随着干旱的持续发生将对华南地区粮食产量造成重大威胁。三、华南等地夜蛾蔓延至北方粮食产区

2023年草地贪夜蛾首次进入中国,在中国云南、广东、广西等热带地区完成定殖过程,2023年进入全面爆发阶段。根据预测,2023年草地贪夜蛾将通过东、西两条路径进入中国北方玉米主产区,威胁中国玉米生产。8月中旬,辽宁、内蒙、北京先后发现草地贪夜蛾成虫,直接导致中国各受灾区粮食减产。四、东北华北黄淮多地雷暴大风冰雹,农作物受损

东北华北黄淮局地出现雷暴大风或冰雹天气,导致部分蔬菜、果树和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及农业设施受灾严重。五、低温、冰冻预警

尽管近几年粮食价格稳步上升,但农民种粮收入仍然不高,特别是与从事其他产业相比,种粮比较效益明显偏低。从2004-2008年,由于物质费用和其他成本上升,全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平均每亩成本从395元增加到562元,增加42%;亩均净利润从197元下降到186元,下降5.1%,人工成本从141元增加到175元,增加24.1%。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使得种粮比较收益快速减少,农民主动投入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四)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近年来,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超过70%,大部分的进口源由四大国际粮商(嘉吉、ADM、邦吉和路易达孚)控制,大豆的定价权基本上由其掌握。目前,国内生产已经不能替代进口大豆与植物油。根据测算,按国内亩均产量计算,2008年进口食用植物油与大豆生产相应需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约5亿亩,相当于国内现有播种面积的20%。中国现有耕地18.17亿亩,年播种面积23.4亿多亩,其生产用途分配如下:粮食16亿多亩,蔬菜2.5亿多亩,油料近2亿亩,棉花进0.9亿亩,其余作物总计2亿多亩。无疑,再将数亿亩用于油料生产是不可能的。2008年11月,海关总署更发出预警,跨国投资企业丰益国际企图垄断国内非转基因

THE END
1.国内玉米开秤价偏低,春节前后还有一波集中售粮国内玉米开秤价偏低,春节前后还有一波集中售粮 目前,国内玉米已经进入收获尾声,产量基本进入落定状态。综合各机构的数据来看,产量预估呈现收敛态势。钢联农产品预估新季玉米产量为2.72亿吨,比上月预估下降1058万吨,同比下降823万吨;中国汇易网预估新季玉米产量为2.8亿吨,同比下降2.6%。 https://www.yangzhu360.com/guandian/20241101/835623.html
2.新华视点:喜忧参半——关于国内粮价上涨的思考“粮价适度上涨是个好事,也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预期。”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宋廷明说,相对于工业品价格水平,我国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粮价上涨对农民来说种粮收益提高,对国家来说补贴成本减少,对社会来说可以促进粮食安全的保障。 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近期也表示,近年来,国家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目标是https://www.gov.cn/jrzg/2010-08/31/content_1692397.htm
3.粮价走势对我国通胀的影响(下):食品价格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加因此,粮食价格对整体通胀形势的影响,一方面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又需要通过合理的手段加以控制。 我国粮价对食品及整体通胀的影响 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表现形式是全社会商品价格的上涨。一方面,粮食价格仅仅是整个社会商品价格的一部分,结构性的粮食价格上涨,并不一定代表全社会商品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作为全社会https://www.yicai.com/news/2403596.html
4.中国食物自给率65.8%,如何构建安全稳定粮食供应保障?张红宇认为,俄乌冲突对中国最大的影响是信心和传导影响。按照经济学里的“土豆效应”,基本食物一旦短缺,或者舆论导向不能正确引导,基本食物价格会随之急剧上涨;二是传导影响,粮食价格的波动会远远大于其供给量的波动幅度。 实际上,与“土豆效应”相反,食物消费趋势还具有“班尼特”效应—— https://www.guancha.cn/economy/2022_05_03_638045_s.shtml
5.粮食价格形成和运行机制分析新的政策用对粮食实 行合同定购和 市场收购的 2.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变化的线索 "双轨制" 取代了原有的统购 , 粮食合同定购价 (1) 中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是以政府主导型 格按 "倒三七" 比例计 价 (合 同定购内 的粮食 为开端的 . 虽然 50 年代初曾有过短暂的自由购 30 %按原统购价收购 , 70 %在原http://jjxj.swufe.edu.cn/EN/PDF/3475
6.我国粮价对食品及整体通胀的影响新华社——经济参考网1.随着我国粮食供应对外依存度的提高,整体食品价格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加。 未来十年我国粮食供需将处于紧平衡,除稻米外对进口粮食的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从长期来看,美国推出QE3货币政策,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造成冲击,能源、粮食价格上涨压力巨大,粮食作为整体食品的最上游,其输入型通胀压力将进一步传导至整个食品行业。 http://www.jjckb.cn/opinion/2013-01/10/content_423048.htm
7.粮价牛市四要素:低库存高油价宽货币黑天鹅2012 年国际粮价高位回落而国内粮价进一步创新高:面对国际商品市场的剧烈波动, 中国政府连年提高玉米、大豆的临时收储价格和稻米、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市场形成价格只涨不跌的预期,导致国内市场走出独立行情。 2008-2014年收储价格的持续上调带动市场价格同步上涨。从历史数据来看,2008-2014 年我国各类粮食的收储价格均经http://www.chinafeedm.com/h-nd-22313.html
8.粮食价格调控政策(精选八篇)[2]孙超、孟军:中国粮食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与预测比较[J].农业经济, 2011 (1) . [3]李先德、王世海: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A].2010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C].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生猪价格调控政策成效评价 篇4 受前几年生猪价格过低、去年以来饲养成本上升和部分地区发生猪蓝耳病疫情等因素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24vw60b.html
9.清代以来的粮价.pdf1 清前期粮食流通图 2 图1. 2 粮食贸易的规模和地位 15 图2. 1 清代苏州米价与附近地区米价比较 2 1 图2. 2 全国米价与苏州米价比较 27 1 图 世纪中期至 世纪中期南方米粮价格 3. 1 17 19 33 图 世纪中期至 世纪中期海州粮价 3. 2 18 19 34 3. 3 17 19 35 图 世纪中期至 世纪中期粮棉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1001/135447331.shtm
10.端牢中国饭碗稳步提升粮食产能研究机构惠誉解决方案的数据显示,全球大米市场在2023年将出现20年来最大的短缺情况,供应不足和需求增加也推高了国际大米的价格。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更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饭碗里要装自己的粮食。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这一新目标该如何实现?http://www.xinhuanet.com/food/20230504/8147afa5a4e64620b076f35c7f9da4d0/c.html
11.陕西:粮食生产与价格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根据我省12年来粮食种植面积与粮食产量表来看,12年来种植面积由5276.4万亩减少为4691.3万亩,减少11.09%,而且每年以近1%的速度继续减少。减少原因有两点:(1)由于长期以来粮食作物价格偏低,许多农户调整了产业结构,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和发展养殖业的耕地面积有所增加,种粮面积减少。(2)城市建设用地逐年扩大,房地产、工业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004/21/10853593_3190333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