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为保障粮食安全,日本政府不断调整政策措施。从战后重视粮食自给,围绕主粮増产,全面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到2015年3月,日本发布《新粮食农业农村基本计划》,强调保障粮食供给能力不再单纯强调高产量和高自给率,而是更加注重本国潜在的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1)说明中、日、韩三国禀赋相似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2)分析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韩国粮食自给率下降的原因。
(3)简述2015年后日本注重本国潜在粮食生产力提高方面的应对措施。
【答案】(1)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小;灌溉水源充足;水旱、台风等自然灾害频次高。
(2)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占用耕地,耕地面积减少;二战后人口数量增多,人均耕地面积减小;人们饮食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使畜产品、蔬菜、水果等生产比重上升,占用粮食种植面积;农业生产规模小,耕地零散,国内粮食生产成本高;人口老龄化及青壮年劳动力涌进城市使农业劳动力不足,也使国内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国际贸易一体化,进口粮食价格低。
(3)保护耕地,开辟撂荒地,确保农业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现有耕地质量;培养农业专门人才;开发并普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解析】
本题以粮食安全为材料背景,考查区域农业区位条件、农业的发展特点以及提高粮食安全的措施,难度一般,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根据所学可知,中、日、韩三国均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韩国、日本以及中国东部均位于板块交界地带,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较小;韩国、日本以及中国东部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灌溉水源充足;沿海地区水旱、台风等自然灾害频次高。
(2)解答该题需结合一定的历史知识来作答。20世纪60年代,世界第二次大战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稳定,工业化、城市化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日本、韩国同样如此,致使耕地面积减少;二战后人口数量逐渐增多,人均耕地面积减小;受西方国家影响,人们饮食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使畜产品、蔬菜、水果等生产比重上升,占用粮食种植面积;日本、韩国国土面积小,山地多,农业生产规模小,耕地零散,国内粮食生产成本高;人口老龄化及青壮年劳动力涌进城市使农业劳动力不足,也使国内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国际贸易一体化,使进口粮食价格走低。
(3)2015年后日本注重本国潜在粮食生产力提高方面的应对措施主要结合日本的本国国情来进行分析。日被是一个岛国,耕地面积有限,故首先需要保护耕地,开辟撂荒地,确保农业耕地面积;其次,改善生态环境,挖掘现有耕地生产潜力,提升现有耕地质量;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单产和生产效率,培养农业专门人才。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岛气候湿热,人口稀疏,旅游业是其支柱产业。岛上难得一见的美景“荧光海”其实是在平静湿热的海域中生长的鞭毛藻在受到外界扰动时,像萤火虫一样释放出的生物光。在漆黑的夜晚,点点荧光犹如蓝色星河坠入人间。鞭毛藻的生长对阳光、营养和水质的要求很高,观光者需要划船穿过茂密的红树林方可到达观赏区。下图示意甲岛地理位置。
(1)说明甲岛气候湿热的原因。
(2)某游客曾计划在2017年3月30日(农历三月初三)晚上前往该岛观赏“荧光海”。请根据天文和气候条件判断当晚是否合适,并说明理由。
【1】清乾隆年间佛山酱油酿造业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当地
①大豆优质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
③地势平坦开阔④水源充足优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佛山古法酱油酿造技术主要向东南亚国家辐射传播是因为
A.东南亚国家市场广大B.便利的水路交通运输
C.酱油的酿造工艺独特D.佛山人下南洋的传统
【3】受现代化酿造工艺冲击,佛山少数古法酱坊依然存在的原因是
A.产品口味独特B.生产成本较低;
C.生产工艺简单D.地方政府扶持
【题目】乌蒙山片区位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结合部,开发历史较久,贫困人数众多,贫困程度较深,下图示意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乌蒙山片区扶贫工作的重点区域是
A.川东南B.渝西南C.黔西北D.滇东北
【2】乌蒙山片区整体贫困的根本原因是
A.土地B.人地矛盾突出C.地表崎岖D.自然灾害多发
【3】政府实施补贴资金,部分村庄异地搬迁,主要利于乌蒙山片区
A.整合土地,扩大耕地面积B.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
C.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D.发展旅游业,增加收入
【题目】读“我国部分城市地理纬度与年平均日照时数表”和“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图中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20(kcal·cm-2)的曲线的走向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试绘出昆明至上海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曲线。
(3)试比较图中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总辐射量,并分析原因。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下图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
材料二:沙棘为落叶灌木,耐旱、抗风沙,被广泛用于水土保持,其花期4月下旬最盛。黄土高原多野生沙棘,但利用率不足5%,近年当地大力发展沙棘果汁加工产业。
(1)判断沙棘花期最盛时的节气,并从天文角度分析沙棘在该时段花期最盛的原因。
(2)根据黄土高原土颗粒大小分布的总体规律,分析其形成原因。
(3)分析说明黄土高原上的沙棘是如何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
(4)如果该地大力发展沙棘果汁加工产业,分析其产业发展为当地带来的积极影响。
【题目】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木耳是重要的林产品、夏栽秋收,生长期气温以20℃一24℃为宜,相对湿度以90%-95%最佳,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喜气流通畅,生产基地宜选择在有稀疏的林木遮阳、地面相对平坦的地区。现代木耳栽培经历了两个阶段:80年代以前,采取段木打孔出耳法(下左图),两三年更换一次木段,产量不高,常因灾减产。90年代后,采用塑料袋地栽出耳法(下右图),以木屑、玉米芯、桔秆等作原料,利用塑料袋盛装制成菌棒,摆放在田间、林下,7-10天即可出耳,一季可多次采摘。木耳栽培在我国分布广,其中黑龙江省产量最大、品质最佳。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农户自发成立了多种形式的农户合作社,逐步实现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使木耳产业获得了良性健康发展。
(1)与“段木打孔方式”相比,说明“塑料袋菌棒方式”的优越性。
(2)分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对木耳产业发展的意义。
【题目】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读表,回答下面小题。
【1】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
A.科技水平B.自然资源C.开放程度D.消费水平
【2】青海、西藏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势高,气候寒冷②生态环境脆弱③自然资源丰富④土地生产潜力小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从大航海时代开始至今,在加勒比海,依然有风帆舰船的出没,这里是适合帆船项目训练的理想场所之一。2020年2月,20多名荷兰中学生到加勒比海地区参加帆船训练。受新冠疫情影响,当地港口逐渐封锁,他们只好终止训练计划乘飞机回国,却因航班停飞无法成行,考虑到他们用来训练的帆船排水量300多吨,且配有约460马力的发动机,船上还有10多名远洋经验丰富的船员及1名医生,所以来坐这艘帆船回国成为最佳选择。他们3月18日从圣卢西亚岛(14°N)出发,途中短暂经停亚速尔群岛、最终在4月26日回到荷兰。下图为此次航行的航线示意。
(1)简述加勒比海地区适合进行帆船项目训练的优势条件。
(2)分析此次航线选择途经亚速尔群岛的主要原因。
(3)沿图示航线,此次帆船航行从圣卢西亚岛至亚速尔群岛比计划提前到达,推测其有利的气候(气象)条件。
(4)远洋航行曾长期依靠测量天体高度的方式定位。指出此次沿图示航线可测得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趋势,并解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