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的袁隆平秀英语的视频登上了微博热搜。袁老刚在青岛忙完海水稻,又要去支援非洲的水稻种植了。
科技的进步让吃饱变成了常态,幸福地填饱肚子,自由自在地大快朵颐的时刻,是现代人被平等赋予的最佳治愈。
这种幸运,可不是理所应当。
饥饿游戏
能不能吃饱饭在古代可是件看运气的事。
成为世界第一
农业固然靠天吃饭,却也仰赖科技和制度的加持。
70年代后我国的水稻产量陡然上升,从一亿多公吨攀爬至90年代的接近两亿公吨,几乎翻番,并在2010年突破了两亿大关,稳定地占据着水稻产量世界第一的位置,和世界第二名的印度、世界第三名的印度尼西亚都拉开了较大差距。
如今,填饱肚子早已不是国人的烦恼,随着经济和收入的提升,他们琢磨的是从哪里可以吃到健康的粗粮。饥馑年代聊以充饥的粗糙玉米面,成了价格比细粮还贵的香饽饽。
人是铁,饭是钢
社会的发展投射在个体身上,进步是肉眼可见的。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2018年亚太地区食物安全和营养报告》,贫穷导致饥饿,饥饿则导致发育迟缓。
根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对中国居民近10年的身高体重变化的分析,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相比,2002年我国各年龄组居民的身高和体重均有所增加。
击破谣言
他们不解的是,既然中国的粮食产量从2004年到2015年连年递增,为什么还要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
进口量的确是迅猛增加的。据我国农业部统计,2016年我国粮食进口量高达11467.6万吨,较2006年的3713.8万吨相比,增长了208.8%。同时,净进口量(即进口量减去出口量)从2006年的2939.4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11277.5万吨,增长了283.7%。
根据《农村经济与科技》的观点,粮食进口量的逐年递增是有原因的。
二是国内的粮食以“量”取胜,重视吃“饱”,却缺乏高质量的粮食。比如国内自产的稻米也足够消费,但优质的泰国大米更受欢迎,市场需求促进了粮食进口。
三是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农产品关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成为农产品开放度最高的国家,使得外国农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所以,“我国的粮食不够吃了”只是一种不安的揣测,实际上,如果按照国际惯例,将17%至18%的储备率设为粮食库存和消费的安全线,中国现在是超额储备。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句中的描述成真了。
后记
生在现代,长于和平,仓廪充足,不知饥馁,我们多幸运。
一些现代人似乎认识不到这种幸运,将米饭吃一半扔一半也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