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粮食系统的官员看来,现在还没有到为中国粮食供应问题发愁的时侯。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在3月初就表示,目前中国的粮食库存和市场供应都很充裕,他认为短期内不会出现所谓的粮食危机。
政府部门这样的表态,源于其对粮食库存的信心。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披露,国家现有1.5亿吨到2亿吨的储备粮,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从2003/2004年度以来,中国历年的期末库存(产量减去消费后的数据)都为正数,这意味着,中国粮食库存应该是每年都略有增加。
在2005年以前,中国的粮食储备分为国家储备、地方储备和老百姓的民间储备。从2005年开始,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防止“多收三五斗”的情况出现,国家出台了最低收购价的政策。政策要求,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时,要求国有的、地方的粮食企业和一些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按照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
“由于近年粮食产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国内的库存比较大,中储粮也每年在更新粮食,所以出台最低收购价政策,使得农民能够以相对合理、相对高一些的价格来出售粮食,以保证他们的利益。”上述粮食系统人士表示。
然而,这一政策却无心插柳,成为国家调控粮价的一个重要手段。
最低收购价使农民手中的粮食储备得以集中,变成了国家的临时储备。以小麦为例,2006年国家首次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当年国家在小麦主产区累计收购托市小麦数量达4121.8万吨,2007年国家再次在小麦主产区收购托市小麦4217.3万吨。
这意味着国家又掌握了大量的临时储备,这些储备在调节市场价格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2006年开始,国内粮食市场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价格有走高的势头。这时国家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粮源,即靠最低收购价收购的临时储备粮,这些粮食通过拍卖的方式投放市场,起到了增加供应量的作用,使得谷物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也使得国内需求得到满足。
“全国一个季度的小麦消费也就2000多万吨,而我们最多一次投放市场的小麦达到了1000多万吨,价格很快被稳定住了。”一位从事粮油拍卖的人士透露。
自2007年以来,中国政府依靠在粮食交易市场公开拍卖最低收购价小麦、稻谷,成功维持住粮价稳定。
如何持续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产业所蓝海涛博士正在从事有关农业补贴的课题研究。根据他的研究,目前国际石油价格上升传导到化肥,以及人力成本上升,这两个方面都对农产品价格的成本推动很大。
王晋是一家农化资料公司的湖南销售经理,从2007年底开始,化肥价格一路上涨,到今年4月,有些品种的化肥价格已经翻了一番。而随着化肥价格的高涨,农民都开始观望起来,大家都期望过高的化肥价格可以降下来。事实上,也没有农民买得起如此高价的化肥了。
“现在上游供货价格涨得太厉害,结果下面的农民买不起,公司在化肥这一块的业绩只有往年的一半不到。”北京新禾丰农化资料有限公司湖南销售经理王晋给《新世纪周刊》算了一下:“价格涨得厉害的是钾肥,已经涨了1倍多,从去年的1900元/吨涨到了现在的4000元/吨,都翻了一番了;尿素从去年4月的1500多元/吨涨到了2800元/吨,涨了80%多;磷肥涨了将近40%,复合肥也从去年的2800元/吨涨到了4000元/吨。”
而农民也因为化肥价格上涨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农业生产急需使用化肥,另一方面高企的化肥价格又让农民望而却步。
这些措施需要政府在今年预算对“三农”投入5625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上,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