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持续丰收。但是,一直以来农民“靠天收”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改观。丰收了,或出现“谷贱伤农”;受灾了,或“颗粒无收”。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伴随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成长,金融业正联手打造“保险+期货”的创新金融服务,目前已经在多个农产品领域试行,并在保障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价格不断下行丰产之年“谷贱伤农”
国内外粮食价格长期倒挂,进口粮食持续冲击国内市场,从长期上看,依靠国家进行价格补贴的方式,不仅使得市场规律无法正常运行,也造成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无法有效提升。
如玉米,在2008年我国开始执行玉米临时收储之后,玉米收储价格持续上涨,玉米产量连年丰收,到2015年底,我国玉米临储量已经达到我国玉米一年的总产量。2016年,国家取消了玉米临储政策,玉米重回市场定价之后,价格从2015/2016年度临储价2000元快速下跌,甚至一度跌至1400元附近。而进口玉米到岸价格也仅为1500元左右。
如何破解市场化定价之后的生产与价格之间的博弈关系,不仅关系到农民的收入稳定,更是关系到维护我国农业可持续再生产及农业生产安全的关键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风险呈加大趋势,亟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表示。
“保险+期货”:帮助农民规避价格风险
“从持仓合约规模来看,目前我国农产品期货品种单边持仓规模仅为美国的9%。”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指出,目前,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产业企业总体数量仍不多。
而对农民来说,期货专业性太强,基本不懂。吉林省榆树市大川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孙大川直言,对农业保险更容易接受。
稳步扩大试点共筑农业安全新屏障
今年以来,证监会联合农业部、保监会在前期探索基础上,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大连商品交易所以玉米和大豆为试点品种,支持开展12个试点项目,要求每个玉米试点项目现货量不少于1.5万吨,每个大豆试点项目现货量不少于1万吨,都是2015年的5倍。同时,郑州商品交易所也启动了“保险+期货”试点,并选择棉花和白糖作为试点品种,确定了10个试点项目,涵盖了8个省份。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保险、期货、农业等领域“跨界”创新合作,正在积极探索形成行业互补、产业联动的金融服务三农新机制,在推动农业市场化,提供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中,共筑我国农业生产安全新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