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矿工》党的二十大专题报道把握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开发建设四十年沉淀下的文化精神,以原创短视频的形式深挖矿工群体特有的人文精神,形成“小切口软表达”的话语体系和“三分钟”叙事风格,打造能源报国的矿工品牌文化,通过媒体矩阵进行多平台发布传播,传递积极奋进的主流价值观念,从根本上打破矿工“傻大憨粗”的刻板印象,选取80个具有不同爱好、技能和才艺的矿工进行宣传报道,以第一人称视角自信“喊出”我是矿工的时代新声,展现新时代矿工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生活,以及他们对工作的执着追求,增强社会对矿工群体的认识和理解,刻画新时代奋进的矿工群像,进一步凝聚广大职工群众的奋斗共识和爱国热情,激发广泛的创造力和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选题策划以时代为纲,立意思高,把握一贯到底的主题性。
——内容搭建以鲜活为要,故事思小,呈现可感可触的生动性。
再微小的个体都是时代的投影。通过用小而美的真情实感体现大而广的主题脉络,在生动鲜活的平凡故事里寻找常规外的亮点,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就能看到社会和时代的脉动。《我是矿工》将宏大叙事与鲜活的切口结合起来,透过矿工才艺这一小载体,以第一人称视角回顾和梳理个人成长、奋斗历程,挖掘矿工的成长经历和个人梦想,展现他们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让矿工形象可感可触,让矿工职业可视可及,从而映照神东建设现代化矿井的发展成就以及时代背景下煤炭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在内容搭建上,《我是矿工》有选择的用内容来传递信息、传递情感。从茶艺、beatbox、动漫、沙画等充满时代特色的爱好出发,讲述新时代大学生矿工的成长故事;从焊接、建模、采煤等专业性技能入手,展现新时代矿工追求卓越、能源报国的使命担当;从琴棋书画等丰富多元的才艺着眼,反映新时代矿工全新的精神文化面貌;从跑步、练字、打球、唱歌这些最平凡的小事发力,走进新时代矿工工作、生活环境,打破人们对矿工职业的刻板印象,重塑矿工职业形象,侧面反映时代进步带动矿井智能化发展,让受众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能感受到人物的魅力和时代的温度。
——表达形式以群众为先,话语思亲,反映到群众中去的贴近性。
《我是矿工》在矿工自述中融入方言表达,增加人物形象的亲切感和真实性,增强受众的体验感,形成可亲可信、真实自然的“我们”视角。通过矿工生活化的口语表达,不断向生活拓展、向群众靠近,在娓娓道来中拉进与受众的距离,形成独特的“矿工”话语体系和“我们”叙事角度,增强了作品的亲切感、说服力和感染力。
此外,《我是矿工》紧紧把握受众的多元文化需求,展现矿工这一小众且颇受“歧义”的职业,满足受众好奇心,通过对矿工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的可视化呈现,提供差异化信息服务。在固定的3分钟成片中,通过选取代表性工作画面、增加特写画面和创新转场方式,全面展现矿工这一一线、基层的人物日常生活细节,开辟矿工文学这一小众赛道,讲述矿工故事、传播神东声音,形成特色品牌报道。
——传播渠道以融媒为线,手段思新,凸显纵横协同的一体性。
同时,外宣部门积极与其他媒体和平台建立合作,根据集团媒体、行业媒体以及地方媒体的平台特点和征稿需求,积极协调联系对外宣发,最终得到国家能源集团网站、视频号以及鄂尔多斯电视台的转载转发,在更大平台、更广领域进行传播。
——采制团队以人才为基,队伍思强,发挥一专多能的支撑性。
在专业技能方面,《我是矿工》栏目的编导和摄像并不设置固定人选,要求所有采编人员都基本掌握编导、摄像、后期这些基础业务技能,能够一个人完成基本采、摄、制工作。在业务能力方面,要求所有采编人员深入学习了解“党的二十大”重要意义,在业务推进过程中,掌握解读政策、协调工作、总结经验的能力,便于作品质量提升。在职业素养方面,神东新闻中心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基本理论、中央重大精神作为采编人员培训必学内容和首要课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