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0位司局长撰文解读2021中国经济“年报”

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10位司局长撰文解读2021年中国经济“年报”。

赵同录: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2021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一、经济呈现稳定恢复态势,实现良好开局

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为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完成了全年6%以上的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两年平均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086亿元,增长7.1%,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50904亿元,增长8.2%,拉动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09680亿元,增长8.2%,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3%、39.4%和53.3%。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4、1.2个百分点。

四季度,我国GDP为32423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4.0%,继续保持恢复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472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30650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162115亿元,增长4.6%。从环比看,经调整季节因素后,四季度GDP环比增长1.6%,是2021年四个季度中的最高值。

二、农业保持较快增长,工业服务业稳定恢复

2021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拉动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拉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53.9%。工业生产持续恢复,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拉动经济增长3.0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提高9.8%,占GDP的比重为27.4%,比上年增长1.1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1.3%、12.1%和14.5%,带动服务业恢复性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2%,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

四季度,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较快,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为6.4%、5.9%、4.7%、5.5%、11.5%和5.6%,合计拉动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3%。

三、消费对经济稳定恢复发挥重要作用,外需拉动作用提升

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支撑国民经济稳定恢复。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升,成为国民经济稳定恢复的主要动力。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5.3%,拉动GDP增长3.4个百分点。

投资缓中趋稳,发展韧性增强。“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陆续开工,“两新一重”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投资稳定恢复。2021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3.7%,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受基数抬升、疫情散发多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四季度投资需求有所收缩,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1.6%,向下拉动GDP0.5个百分点。

净出口增势良好,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提升。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稳外贸稳外资成效明显。2021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0.9%,拉动GDP增长1.7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6.4%,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

四、重点关键领域保持较快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2.2%,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7.3个百分点。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明显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3.6%。其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和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27.9%和14.8%,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3和1.2个百分点,合计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9.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作者: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赵同录)

王明华: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

202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毫不松懈抓紧抓实粮食生产,夏粮早稻秋粮均实现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生猪产能快速释放,生猪生产恢复常年水平,牛羊禽生产保持稳定;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农产品生产者价格稳中有降,农业生产总体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一、全年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压舱石”地位更加巩固

2021年,各地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连续两年增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64亿亩,比上年增加1295万亩,增长0.7%;粮食单产稳步提升,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7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4.8公斤,增长1.2%。

分季节看,夏粮、早稻、秋粮均实现增产。其中,夏粮产量2919亿斤,比上年增加62亿斤,增长2.2%;早稻产量560亿斤,增加14亿斤,增长2.7%;秋粮产量10178亿斤,增加191亿斤,增长1.9%。

分品种看,稻谷、小麦、玉米增产,大豆减产。2021年,全国谷物产量12655亿斤,比上年增加320亿斤,增长2.6%。其中,稻谷产量4257亿斤,增加20亿斤,增长0.5%;小麦产量2739亿斤,增加54亿斤,增长2.0%;玉米产量5451亿斤,增加238亿斤,增长4.6%。全国薯类产量609亿斤,比上年增加11亿斤,增长1.9%。主要受播种面积下降影响,全国豆类产量393亿斤,比上年减少64亿斤,下降14.1%。其中,大豆产量328亿斤,减少64亿斤,下降16.4%。

二、生猪生产增长较快,牛羊禽肉产量持续增加

2021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8887万吨,比上年增加1248万吨,增长16.3%。猪肉产量大幅增长,牛羊禽肉产量稳定增长,牛奶产量较快增长,禽蛋产量有所减少。

生猪产能快速释放,生猪出栏大幅增长。2021年,全国生猪出栏67128万头,比上年增加14424万头,增长27.4%;猪肉产量5296万吨,增加1183万吨,增长28.8%。2021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4922万头,同比增长10.5%,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4329万头,同比增长4.0%,分别达到2017年末的101.7%和96.8%。

牛羊生产稳定增长,牛羊肉、牛奶产量增加。2021年,全国肉牛出栏4707万头,比上年增加142万头,增长3.1%;牛肉产量698万吨,增加25万吨,增长3.7%;牛奶产量3683万吨,增加243万吨,增长7.1%。2021年末全国牛存栏9817万头,同比增长2.7%。2021年,全国羊出栏33045万只,比上年增加1104万只,增长3.5%;羊肉产量514万吨,增加22万吨,增长4.4%。2021年末全国羊存栏31969万只,同比增长4.3%。

家禽生产基本稳定,禽蛋产量有所减少。2021年,全国家禽出栏157.4亿只,比上年增加1.7亿只,增长1.1%;禽肉产量2380万吨,增加19万吨,增长0.8%;禽蛋产量3409万吨,减少59万吨,下降1.7%。2021年末全国家禽存栏67.9亿只,同比增长0.1%。

三、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体稳定,部分产品价格上涨较快

2021年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2%。其中,一季度上涨7.8%,二季度上涨0.1%,三季度下降8.0%,四季度下降5.6%。

分类别看,受生猪价格大幅下跌带动,2021年饲养动物及其产品生产者价格比上年下降17.9%;农业、林业和渔业产品生产者价格分别上涨10.6%、2.4%和8.8%。

分品种看,随着生猪市场供应持续增加,2021年生猪生产者价格比上年下降35.1%;玉米、大豆价格分别上涨25.5%和12.8%,涨幅逐季回落;小麦价格上涨6.6%,稻谷价格略涨1.9%,蔬菜价格上涨5.6%。

2021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生猪生产迅速恢复,肉蛋奶供给充足,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发挥了农业“压舱石”作用,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作者: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副司长王明华)

卢山:工业生产稳中有进企业效益持续提升

2021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显著成效,“六稳”“六保”扎实推进,工业生产稳中有进。进入四季度以来,随着国家保供稳价、助企纾困措施的强有力推进,工业生产增速逐月回升,工业经济恢复基础进一步巩固。

一、工业生产稳定恢复,产能利用率水平较高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增速较2020年加快6.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1%,增速接近正常年份平均水平。分季度看,在高基数和散发疫情、芯片短缺等因素影响下,同比增速前高后低。但四季度两年平均增长5.5%,较三季度两年平均增速加快0.2个百分点;10月、11月、12月当月增速分别达到3.5%、3.8%、4.3%,生产逐月回升;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2%、5.4%、5.8%,生产保持稳定恢复态势。

三大门类较快增长。分门类看,2021年,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较上年分别增长5.3%、9.8%、11.4%,均实现较快增长;从两年平均看,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9%、6.6%、6.6%。

多数行业和产品较2019年增长。2021年,工业41个大类行业中,39个行业比上年增长,增长面达95.1%;36个行业增加值较2019年增长,增长面达87.8%。在统计的612种工业产品中,450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占73.5%;409种产品产量较2019年增长,占66.8%。

产能利用率为近年新高。2021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5%,较2020年上升3.0个百分点,较2019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为近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分三大门类看,2021年,采矿业产能利用率为76.2%,比上年上升4.0个百分点;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7.8%,上升2.9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产能利用率为75.0%,上升3.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化纤、石油加工、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均达80%以上。

二、工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新动能支撑作用强劲

装备制造业生产稳中有升。2021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5.0%,有力支撑工业增长稳步回升。从行业看,多数行业两位数增长,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两年平均增速均达两位数,且明显高于2019年水平。从产品看,新能源汽车比上年增长145.6%,产量各月均保持成倍增长;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微型计算机设备等主要产品实现较快增长,增速分别为44.9%、42.1%、22.3%。

高技术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8.6%,从2020年11月份以来,连续1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分行业看,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8%、18.3%、18.0%。分产品看,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集成电路分别增长37.5%、37.0%、33.3%。

三、工业出口快速增长,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在海外疫情蔓延背景下,受益于我国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工业品出口持续较快增长。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比上年增长17.7%,2020年为下降0.3%;两年平均增速为8.3%,为近几年正常年份较高水平。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5.5%,增速较上月加快2.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2.5%,增速较上月加快1.7个百分点,对工业生产拉动作用增强。从行业看,2021年,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出口比上年分别增长64.6%、40.3%、40.3%、39.9%。

四、企业利润保持较高水平,利润结构趋于改善

企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1—11月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8.0%,两年平均增长18.9%,增速延续较高水平。41个大类行业中,有33个行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其中煤炭、化工和石油加工等能源、原材料行业以及医药、电子等行业是拉动工业利润增长的主要力量。

利润行业结构有所改善。11月份,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落,下游行业成本压力有所缓解,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利润的贡献增加,利润占规上工业比重合计达到57.4%,占比明显上升,结构趋向改善。从行业看,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6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较上月增加3个,增长面有所扩大;有22个行业利润状况较上月改善,其中中下游行业占比超过八成。

五、帮扶政策持续发力,小微企业稳定恢复

小微企业生产总体延续稳定复苏的良好态势。据小微企业问卷调查显示,2021年四季度,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和一般的小微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比例合计达到81.7%,比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其中,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比例为26.5%,比上年同期提高7.4个百分点,显示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明显恢复。各项帮扶政策相继出台,有力支撑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保持稳定。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四季度,享受税收政策优惠的小微企业占比为62.3%,连续两个季度保持在六成左右。

总体看,2021年工业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企业生产经营明显改善。同时也要看到,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产业链供应链一些堵点卡点仍较明显,下游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大。下阶段,应进一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继续做好保供稳价,着力畅通经济循环,推动我国工业经济行稳致远。(作者: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司长卢山)

胡汉舟:能源保供成效显著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2021年,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积极推进,在能源保供稳价、能耗双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能源保供取得显著成效,生产稳步增长,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和满足民生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能源消费逐季回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能耗强度保持下降。

一、能源生产稳步增长

2021年,能源生产企业深入落实保供工作任务,能源生产稳步增长,安全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

原煤生产持续增长。面对煤炭供应偏紧、价格大幅上涨等情况,煤炭生产企业全力增产增供,加快释放优质产能,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和经济平稳运行。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40.7亿吨,比上年增长4.7%,比2019年增长5.6%,两年平均增长2.8%。

油气生产稳定增长。油气生产企业不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推动增储上产,力保经济民生用油用气。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原油产量19898万吨,比上年增长2.4%,比2019年增长4.0%,两年平均增长2.0%;天然气产量205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2%,连续五年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比2019年增长18.8%,两年平均增长9.0%;原油加工量突破7亿吨,比上年增长4.3%,比2019年增长7.4%,两年平均增长3.6%。

电力生产较快增长。电力生产企业坚持民生优先,努力提升电力供应水平,全力保障经济民生用电需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突破8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1%,比2019年增长11.0%,两年平均增长5.4%。分电源看,火电增长8.4%,水电下降2.5%,核电增长11.3%,风电增长29.8%,太阳能发电增长14.1%。

二、煤炭、天然气进口较快增长,原油进口下降

根据海关总署快报数据,2021年煤炭进口3.2亿吨,比上年增长6.6%;原油进口5.1亿吨,比上年下降5.4%;天然气进口1.2亿吨,比上年增长19.9%。

三、能源消费逐季回落

2021年,受能耗双控和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政策、同期基数抬升等因素影响,能源消费增速呈逐季回落态势。初步测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5.2%,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落9.4、5.3、2.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3.7%。占全社会能源消费六成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增长3.5%,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落11.0、6.6、2.5个百分点。

四、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初步测算,2021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所占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

五、能耗强度保持下降

初步测算,2021年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2.7%,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6%。(作者: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司长胡汉舟)

李锁强:服务业以韧克难开新局新动能乘势而上育先机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面对国内疫情散发多发等挑战,服务业经济尽显强大韧性,新动能彰显蓬勃活力,幸福产业增进民生福祉,全年总体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

一、韧性强,服务业实现良好开局

服务业“稳定器”作用明显。初步核算,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609680亿元,比上年增长8.2%,两年平均增长5.0%。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9%,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5个百分点,分别高出第二产业13.9、16.5和1.4个百分点。四季度,服务业增加值162115亿元,同比增长4.6%,两年平均增长5.6%。

企业生产经营稳定恢复。12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3.0%,两年平均增长5.3%。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7%,两年平均增长10.8%,比1—10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8.0%,两年平均增长3.9%,比1—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10个行业门类均实现盈利。

服务业投资延续扩张态势。2021年,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1%,两年平均增长2.7%;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9064.9亿元,同比增长16.7%,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为78.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服务贸易保持快速增长。1—11月份,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6767.8亿元,同比增长14.7%;服务出口22364.4亿元,同比增长31.5%,服务进口24403.4亿元,同比增长2.6%;贸易逆差同比下降69.9%,大幅减少4731.2亿元。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稳定增长。1—11月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总额20428.3亿元,同比增长13.5%;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出口增长较快,金融服务的进口快速增长。

二、活力足,新动能发展行稳势好

服务业新动能持续激发。2021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7.2%和4.8%,合计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7.7%和5.3%。

服务业新业态蓬勃发展。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实践中与更多服务业场景加速融合,新需求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助力商品消费提档升级和服务消费提质扩容。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3.9%;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2.0%,两年平均增长13.4%,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快递市场规模加速扩张,行业发展迈上千亿新台阶。2021年,完成快递业务量1083亿件,比上年增长29.9%,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对全球市场增长的贡献率超50%。

产业融合持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数字化转型空间,制造业与服务业持续融合、互促共进。2021年,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年均值位于55%以上较高景气区间。1—11月份,规模以上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6.3%,增速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5.6个百分点。工信部数据显示,工业软件发展迅速,1—11月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同比增长20.1%,比上年同期加快7.6个百分点,占软件产品收入比重达9.7%,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重点服务业领域发展势头良好。2021年,高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9%,高出全部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5.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5%,高出全部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5.8个百分点。2021年,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9.2%。1—11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6%、18.1%和17.7%,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4.8%、14.5%和13.1%,分别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两年平均增速4.0、3.7和2.3个百分点。

三、发展快,幸福产业聚焦民生期盼

幸福产业快速发展。“银发经济”迎来加速期,适老技术和产品不断开发,养老服务量增质升,产品供给和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在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也成为提振消费的亮点。1—11月份,规模以上居民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0.7%和18.0%;其中,家庭服务、医院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2%和17.1%。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文化产品不断涌现;北京冬奥会引燃冰雪运动热情,冰雪产业发展明显提速,调查显示,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24.6%。1—11月份,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8%,增速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1个百分点。

四、信心增,服务业发展前景可期

服务业景气保持扩张态势。12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0%,比11月份上升0.9个百分点,服务业经营活动恢复步伐总体有所加快。从行业情况看,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3个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临界点,航空运输、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扩张区间,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保持在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总量继续快速增长。

假日消费彰显发展优势。2022年元旦小长假亮点颇多,新年“开门红”折射了我国消费市场的活力和内需市场的潜力。重点商圈客流量明显增长,北京市52个重点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35%,上海市线下消费支付金额同比增长12.8%。短途周边游火热,有关机构数据显示,元旦周边游订单中门票订单量、省内游订单中酒店订单量均比2020年同期大幅增长。海南离岛免税购物升温,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6亿元、购物件数73.9万件,同比均增长9.7%。

2022年,随着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内需潜力进一步释放,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作者: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主任李锁强)

翟善清:有效投资扩大结构持续优化

202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决策部署,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大补短板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固定资产投资稳定恢复,结构持续优化。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44547亿元,比上年增长4.9%,增速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以2019年为基期,两年平均增长3.9%,增速与1—11月份持平,比前三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12月份投资环比增长0.22%。

一、三次产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2021年,第一产业投资14275亿元,比上年增长9.1%;两年平均增长13.7%,增速比1—11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67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两年平均增长5.8%,增速加快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3628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两年平均增长2.7%,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

二、三大领域投资稳定恢复

2021年,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3.5%;两年平均增长4.8%,增速比1—11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4.4%;两年平均增长5.7%,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0.4%;两年平均增长0.3%,增速与1—11月份持平。

三、高技术产业投资带动作用明显

2021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1%,增速比1—11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增速高12.2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2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2%,增速与1—11月份持平,比制造业投资增速高8.7个百分点,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4.5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5.8%,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4.1%,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22.6%,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1.1%。

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7.9%,增速比1—11月份加快1.5个百分点,比服务业投资增速高5.8个百分点,拉动服务业投资增长0.3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60.3%,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增长16.7%,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投资增长16.0%,检验检测服务业投资增长12.8%。

四、民生补短板领域投资持续加力

2021年,社会领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0.7%,增速比1—11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卫生投资增长24.5%,教育投资增长11.7%。

农、林、牧、渔业投资比上年增长9.3%,增速比1—11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投资增长20.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6%,增速比1—11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邮政业投资增长25.2%,航空运输业投资增长18.8%,水上运输业投资增长17.9%。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1%,增速比1—11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3.2%,增速加快0.6个百分点。

五、民间投资稳定增长

2021年,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7.0%;两年平均增长3.8%,增速与1—11月份持平。其中,教育行业民间投资增长24.9%,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14.7%,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12.0%,农、林、牧、渔业民间投资增长9.9%。

从投资先行指标看,2021年投资到位资金比上年增长4.4%,其中,自筹资金增长5.8%;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3.3%,增速连续两个月回升。下阶段,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发力,“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扎实推进,地方政府专项债加快发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有望进一步稳中向好。(作者: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司长翟善清)

董礼华:消费市场总体持续恢复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2021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市场销售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消费市场总体保持恢复态势。

一、消费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市场销售持续恢复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比2019年增长8%。扣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7%。分季度看,一季度和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超过11万亿元。其中,四季度在国庆假期、“双十一”电商促销等因素带动下,当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3万亿元。

消费市场持续恢复。一季度,由于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两年平均增速为4.2%;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好转,居民消费需求稳步释放,剔除基数影响后,二季度市场销售加快增长,两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受部分地区疫情和极端天气影响等因素冲击,三季度两年平均增速有所回落;四季度消费市场继续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4%,比三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

2021年各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二、城镇市场持续复苏,乡村市场恢复好于城镇

城镇市场持续复苏。2021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3.9%。分季度看,四季度城镇市场比上年同期增长3.3%,两年平均增长3.9%,平均增速比三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

乡村消费市场复苏势头较强。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带动了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农村地区消费环境改善,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9.7%,增速比城镇居民高2.6个百分点。二季度以来,乡村市场销售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其中,四季度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4%,两年平均增长5%,均比城镇高1.1个百分点。

三、商品零售平稳增长,餐饮消费延续恢复态势

商品零售增势较好。2021年,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1.8%,比2019年增长9.2%,两年平均增长4.5%。其中,四季度商品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长4.7%,比三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商品类别中近八成同比增速超过10%;从两年平均增速看,所有类别商品零售额均保持增长。

四季度餐饮消费恢复有所加快。餐饮等接触式消费受疫情冲击更为明显。2021年,餐饮收入比上年增长18.6%,比2019年下降1.1%,两年平均下降0.5%,餐饮消费规模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分季度看,四季度餐饮收入两年平均下降0.5%,降幅比三季度收窄1.1个百分点,餐饮消费恢复有所加快。

四、网络消费保持较快增长,线下零售经营向好

实体零售店铺经营向好。2021年,在限额以上有店铺零售中,便利店、超市、专业店和专卖店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16.9%、14.1%、12.8%和12%,两年平均分别增长7.5%、11.2%、3.3%和5.1%。

五、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增势较好,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

粮油食品类和日用品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面对疫情散发和极端天气等不利因素影响,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落实“保基本民生”等政策措施,基本生活类消费较快增长。2021年,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和日用品类商品零售比上年分别增长10.8%和14.4%,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0.4%和10.9%。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和用类商品零售额增速较快,分别增长17.8%和12.5%。

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2021年,限额以上单位文化办公用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和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18.8%、22%、14%、29.8%和14.6%,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2.1%、15%、11.7%、11.2%和13.7%,增速明显高于商品零售平均水平。

2021年,市场销售总体持续恢复,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态势明显。2022年,随着疫情常态化防控更加精准有效,居民收入水平和就业状况不断改善,促消费政策逐步落地显效,消费升级态势有望延续,消费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作者: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司长董礼华)

王萍萍:人口总量保持增长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2021年,我国人口总量保持增长,增长速度持续放缓,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一、人口总量保持增长,增长速度持续放缓

2021年末,全国人口为141260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比2020年减少140万人;死亡人口1014万人,比2020年增加1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比2020年下降1.00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7.18‰,微升0.11个千分点。

2011-2021年全国人口数及自然增长率

202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比2020年下降1.11个千分点。人口增长持续放缓是由于出生人口继续减少,这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2021年15—49岁育龄妇女比2020年减少约500万人,其中21—35岁育龄妇女减少约300万人。二是生育水平继续下降。受生育观念转变、初婚初育年龄推迟(10年推迟约2岁)等多方面的影响,2021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继续下降。

二、劳动年龄人口短期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

2021年末,全国0—15岁人口为2630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6%;16—59岁人口为88222万人,占62.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736万人,占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056万人,占14.2%。与2020年相比,0—15岁人口减少528万人,16—59岁人口增加247万人,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人口分别增加329万人和992万人。需要指出的是,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主要是因1961年出生人口较少所致。60岁及以上人口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比2020年上升0.2和0.7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重仍将延续之前的下降趋势。劳动年龄人口虽趋于减少,但总量仍近9亿人,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且从质量上看,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67年提高到2020年的10.75年,人才红利新的优势逐步显现,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三、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流动人口继续增加

2021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1425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12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835万人,减少115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比2020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城镇区域扩张、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和乡村人口流入城镇三方面因素分别影响城镇化率提高0.36、0.12和0.35个百分点。

2021年全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50429万人,比2020年增加1153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962万人,流动人口为38467万人,分别比2020年增加268万人和885万人。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形势和人口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作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等重大决策,有利于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创造良好的条件。(作者: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

王萍萍:2021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2021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预期目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一、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总体稳定

2021年,国民经济继续恢复,就业保持总体稳定。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1%,低于5.5%左右的宏观调控目标。一季度,受春节因素和部分地区散发疫情影响,城镇调查失业率水平相对较高,2月份升至年内高点5.5%,节后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稳定恢复,失业率逐步回落;二季度各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0%—5.1%的区间;三季度受毕业季和局部地区疫情汛情影响,失业率有所波动,随着毕业生陆续入职以及疫情汛情影响减弱,9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至4.9%。四季度调查失业率保持在4.9%—5.1%的区间。11月份以后,农业就业人员受天气转冷影响而减少,建筑业、制造业、住宿餐饮业、互联网、教育等行业也出现较多离职人员,但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等行业就业人员有所增加,并且由于临近春节部分离职人员暂时不愿寻找工作而退出劳动力市场,从而使失业率仅略有上升。12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

二、重点群体就业形势总体改善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2021年各项稳就业、促就业的政策措施不断落地,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延续实施,全方位就业服务持续发力,《“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等纲领性文件先后出台,为就业大局稳定、劳动者技能提升、重点群体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2021年下半年,就业主体人群25—59岁人口失业率一直稳定在4.5%以下,且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农民工就业形势不断改善。春节后,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失业率连续回落,至12月份,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失业率为4.6%,低于全国水平0.5个百分点。2021年末,全国农民工规模达到2925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1万人,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6、7月份,由于高校毕业生集中求职,16—24岁青年失业率明显上升。9月份以后,随着毕业生工作落实,青年失业率逐步下降。12月份,16—24岁青年失业率为14.3%,与上月持平。

三、就业稳定仍面临挑战

2021年,我国经济保持稳定恢复,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活跃度高,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仍面临着挑战和压力。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疫情的影响仍在持续,部分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可能受到影响或冲击,用工需求将会出现波动。还要看到,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076万人,比上年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招工难”“求职难”等一些就业领域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缓解。

尽管稳就业面临着挑战和压力,但我国经济韧性强、基本面长期向好,为就业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2022年,要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进减负稳岗扩就业措施落实落细,加大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确保就业形势稳定。(作者: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

方晓丹:居民收入继续稳步增长居民消费支出持续恢复

2021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基本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支出持续恢复,基本生活消费增长较快,实现了稳增长与惠民生的互促共进。

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快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上年基数较低的情况下保持稳步增长,两年平均名义增长6.9%,实际增长5.1%。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名义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快于城镇居民2.3和2.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由上年的2.56缩小至2.50,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

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以下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名义增长)9.4%,增速分别快于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居民0.3、0.2和1.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工资收入和转移收入的稳定增长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奠定基础

工资性收入继续稳定增长。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9629元,比上年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6.9%。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8.0%,两年平均增长5.5%,主要是各地加大稳岗扩岗激励力度,促进城镇新增就业不断增加,城镇调查失业率稳中有降,有力推动城镇居民工资收入继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14.1%,两年平均增长9.9%。据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9251万人,规模已超过2019年水平。县域经济持续发展促进本地务工机会增多,本地农民工比2019年增长3.7%。2021年农民工月均收入4432元,两年平均增长5.8%,带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

转移净收入两年平均增长较快。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6531元,比上年增长5.8%,两年平均增长7.2%,两年平均增速快于全国居民0.3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继续提高,全国居民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增长4.1%,对稳住居民转移性收入增长底盘发挥了重要作用。医疗报销制度进一步优化,全国居民人均报销医疗费增长21.1%。各地注重解民忧、纾民困,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继续上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国居民人均政策性生活补贴收入增长14.6%。

经营净收入恢复增长态势。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5893元,比上年增长11.0%,两年平均增长6.0%。其中,在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生猪价格企稳、部分农牧产品价格较好等有利因素的拉动下,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增长8.0%,比前三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城镇居民经营活动恢复增长态势,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5382元,两年平均增长5.4%,两年平均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

三、居民消费支出持续恢复,基本生活消费继续较快增长

居民消费支出持续恢复。随着居民收入持续恢复性增长,居民消费需求逐步释放,消费支出保持恢复性反弹态势。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0元,在上年基数较低的基础上名义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6%。与2019年相比,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两年平均名义增长5.7%,实际增长4.0%。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07元,名义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916元,名义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恢复程度好于城镇居民,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快于城镇居民3.9和4.2个百分点。

基本生活消费继续较快增长。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民生保障,各项保民生政策持续落地见效,促进居民基本生活消费继续较快增长。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两年平均增长8.6%,快于全部消费支出两年平均增速2.9个百分点,快于2019年增速0.6个百分点。保供稳价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市场食品供应充足,居民食品消费量继续稳步增长。其中,全国居民人均谷物消费量131.4公斤,增长2.6%;人均蔬菜消费量109.8公斤,增长6.0%;人均肉禽消费量45.2公斤,增长20.5%;人均水产品消费量14.2公斤,增长2.6%;人均蛋类消费量13.2公斤,增长3.5%;人均奶类消费量14.4公斤,增长10.6%;人均干鲜瓜果类消费量61.0公斤,增长8.5%。全国居民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两年平均增长5.4%,超过2019年增速0.6个百分点。人均衣着支出和居住支出继续稳定增长,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3.0%和5.6%。

恩格尔系数下降,服务性消费比重回升。2021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恢复性增长,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0645元,比上年增长17.8%,增速快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2个百分点。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为44.2%,比上年回升1.6个百分点,但仍比2019年低1.7个百分点。其中,人均饮食服务支出增长38.0%,人均交通通信服务支出增长9.5%,人均医疗保健服务支出增长18.7%。

王有捐:2021年CPI温和上涨PPI涨幅高位回落

202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消费市场总体平稳,CPI温和上涨;积极应对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PPI涨幅高位回落。

一、消费领域价格温和上涨

CPI月度同比总体呈波动上行态势。2021年,CPI上涨0.9%,涨幅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分月看,前两个月受上年同期基数较高影响,CPI同比下降;随着高基数效应逐渐减弱,3月份同比由降转涨,5月份涨至1.3%;6月份起,在猪肉等价格下降带动下,涨幅逐月回落,9月份回落至0.7%;10月份,受特殊天气、上游价格持续上涨及低基期等因素叠加影响,CPI同比涨幅再次回升,11月份上涨2.3%;12月份回落至1.5%。

非食品价格上涨推动CPI温和上行。2021年,非食品价格上涨1.4%,涨幅比上年扩大1.0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17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工业消费品价格由上年下降0.8%转为上涨2.0%,影响CPI上涨约0.63个百分点。其中,受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能源价格由上年下降5.4%转为上涨8.3%,影响CPI上涨约0.56个百分点,是带动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由于市场需求恢复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台式计算机、电视机、住房装潢材料、空调和家具等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涨幅在1.1%—2.2%之间。服务消费继续恢复,价格上涨0.9%,涨幅比上年扩大0.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36个百分点。其中,家政服务、教育服务和养老服务价格涨幅较为稳定,分别上涨3.8%、2.2%和1.7%;出行类价格由降转涨,飞机票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上涨9.3%和1.5%。

食品价格下降减缓CPI上涨幅度。2021年,食品价格由上年上涨10.6%转为下降1.4%,影响CPI下降约0.26个百分点,主要是猪肉价格由涨转降带动。食品中,随着生猪产能不断扩大,猪肉价格由上年上涨49.7%转为下降30.3%,影响CPI下降约0.70个百分点。在猪肉价格下降带动下,禽肉类价格也有所下降,鸡和鸭价格分别下降5.3%和1.0%。其他食品中,大部分类别价格有所上涨。其中,受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和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淡水鱼价格上涨20.9%,影响CPI上涨约0.13个百分点;受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影响,鲜菜价格上涨5.6%,影响CPI上涨约0.12个百分点;2020年价格基数低,鸡蛋和鲜果价格分别上涨12.7%和2.8%,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1个百分点;食用植物油、豆类、调味品和粮食价格分别上涨8.6%、6.6%、1.2%和1.1%。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保持稳定,全年上涨0.8%,涨幅与上年相同。

二、生产领域价格高位回落

PPI月度同比涨幅呈现冲高回落走势。2021年,PPI由上年下降1.8%转为上涨8.1%。分月看,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叠加对比基数走低影响,1—5月份,PPI同比涨幅由1.7%快速扩大至9.0%。6—8月份,PPI涨势趋缓,涨幅在8.8%—9.5%间波动。9月份后,受部分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偏紧影响,PPI涨幅再次扩大,10月份达13.5%。随着各项保供稳价政策措施不断落实,年末PPI涨幅高位回落,12月份回落至10.3%,比全年最高点回落3.2个百分点。

结构性上涨特征明显。2021年,生产资料价格由上年下降2.7%转为上涨10.7%,影响PPI上涨约7.97个百分点,超过总涨幅的98%。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34.4%,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15.8%,加工工业价格上涨6.6%。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4%,涨幅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影响PPI上涨约0.09个百分点,整体较为平稳。其中食品和一般日用品价格分别上涨1.4%和0.5%;耐用消费品和衣着价格分别下降0.6%和0.2%。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四川省气象局

E-mail:2235499875@qq.com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光华村街20号(四川省气象局塔楼)

THE END
1.产地跌势稍有放缓,但短期内恐难有明显好转近日,动力煤产地价格依旧维持跌势,但稍有放缓。中国煤炭资源网价格数据显示,截至12月24日,鄂尔多斯5500报收于565元/吨,大同5500为615元/吨,榆林5800为624元/吨,分别较前一期(下称环比)下跌2元/吨、7元/吨、4元/吨。 尽管价格下探趋势未改,但与之前动辄超10元/吨的环比跌幅相较,有所收窄。据了解,这是多http://m.meizk.com/h-nd-12468.html
2.煤炭行业报告:补库需求开始释放港口煤价跌幅放缓新浪财经投资建议:在政策端强调安全生产的背景下,我们认为煤炭供给端存在收缩预期,板块业绩稳定,盈利能力保持稳健。我们建议关注:1)央国企行业龙头,业绩韧性强的标的,我们推荐中国神华、中煤能源、陕西煤业。2)随着下游需求逐步修复,我们看好未来焦煤价格上涨空间,我们推荐淮北矿业、平煤股份。3)上下游一体化经营,业绩稳定性https://stock.finance.sina.com.cn/stock/go.php/vReport_Show/kind/search/rptid/788871059790/index.phtml
3.2024年煤炭市场回顾及2025年展望2024年,我国南方沿海沿江地区煤炭需求的增量大概在2000-3000万吨,明显低于进口煤的增量(5000-6000万吨),造成国内市场份额减少,环渤海港口煤炭发运量下降,国内煤炭价格整体呈区间震荡,重心小幅下移的走势。 2025年,国家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宏观经济持续企稳回升,拉动煤炭消费需求增加;预计煤炭市场继续保持基本平衡http://www.ctctc.cn/info/218783.jspx
4.月末年终煤矿促销力度减弱煤价跌势放缓!同时,价格波动区间明显缩小,整体波动幅度仅每吨168元,其中前三季度波动幅度更小。进入四季度后,由于迎峰度冬用煤旺季市场表现不佳,动力煤价格不断创新低,从而扩大了全年波动幅度。从全年价格变动节奏看,今年动力煤供需已经相对宽松。上半年主产地山西产量大幅回落,虽未改变供需仍偏宽松的结构,但煤炭价格的压力小了http://www.gzyxmt.cn/mthq1/86.html
5.能源供给冲击下的全球绿色转型随着天然气价格的持续上涨,天然气在发电领域替代煤炭的进程就开始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俄乌冲突加速了天然气价格的上升,特别是考虑到未来欧盟最终将逐步与俄气脱钩,进一步加大了天然气替代煤电的阻力。我们根据荷兰TTF天然气期货价格和欧洲三港(ARA)动力煤FOB价格,对气电和煤电的度电成本进行估算,发现自去年下半年来,https://www.yicai.com/news/101494971.html
6.2021年45月份煤炭市场分析及后期走势预测在国内煤炭市场供需相对平衡局面下,由于进口煤价格偏高,后期煤炭进口可能维持相对低位。综合来看,后期支撑煤炭需求的基本面因素将基本强健,煤炭需求有望继续保持增长,煤炭供应将总体稳定,煤炭供需总体可能相对平衡,市场价格或将波动运行。 一、2021年4、5月份煤炭市场运行基本情况http://www.cbminfo.com/BMI/xgxy8/_465673/7081093/index.html
7.?20212022年水运形势报告——中国沿海散货市场2021年,中国煤炭进口呈前低后高走势。由于澳大利亚单方面破坏中澳关系,中方对澳洲煤进口实行严格管控,自澳大利亚进口煤为零。同时,国际煤炭市场火热,进口煤价持续上涨,国际海运费居高不下,春节后一度出现国内外煤价倒挂情况,进口煤价优势明显减弱。鉴于各种因素叠加,前5月中国累计进口煤炭11116.6万吨,同比下降25.2%。 https://www.zgsyb.com/news.html?aid=615908
8.动力煤价格将下行至何处传统年份,宏观经济强弱是煤炭价格走势的主导因素,原煤价格走势与GDP增长相契合,但2021年煤炭短缺加剧了限电情况,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在传统周期中,煤炭是经济增长的同步指标,而原油因为具有较强的金融属性,通常是后周期的品种,即在经济增长过了高点之后反而会加速上涨,但2021年下半年以来,煤炭取代了原油的后周期地位。https://wap.eastmoney.com/a/202201042234514760.html
9.展望A股下半年:从进攻到防御,从成长到价值2021年下半年A股盈利增长将逐渐放缓,全年A股盈利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趋势。预计全部A股/非金融A股上市公司2021年累计业绩增速测算值为26.4%/45.8%。本轮盈利下行周期将会持续至2022年,2021年上半年至2022年整体A股累计盈利增速将会呈现“ヘ”走势。大类行业方面,上游资源品下半年价格驱动将会趋缓;出口规模扩张及费用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33649
10.煤炭增产保供政策是怎样运行的?如何影响煤炭供给扑克研选07在此期间,煤炭开采洗选指数(中信)在2021年年初小幅下跌后,由2月5日的1614持续上升至9月22日的3370,随后因国家发改委对煤炭价格管控之后降至11月30日的2420,并在今年以来最高飙升至3727,较2021年最高点再次上涨357点。 图1:2021年以来市场煤价与煤炭指数走势http://m.mindcherish.com/article/content?id=5638375
11.半年已过!电解铝2023上半年市场回顾及下半年展望天下铝讯一、2023上半年市场回顾 (一)2023上半年价格走势回顾 国内价格走势分析 2023年上半年铝价以窄幅波动为主,一方面宏观情绪反复,美联储处于加息周期,国内宏观不及预期;另一方面,基本面表现相对较好,供给端扰动不断、铝水比例大幅上升,导致铝锭库存大幅下滑,支撑铝价。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9668154.html
12.中国神华(01088)个股概要股票价格最新资讯行情走势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稳 为什么说问,我们看一下这几年煤炭的价格变化情况,2024年煤炭的价格整体是低于2023年的。另外,根据,1-9月的规上企业利润的情况,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相比去年同比下降了21.9%。在利润下降近20%的情况下,神华利润也就小幅下降。 历史股息和股息率 去年基于年初股价的股息率是9.2%,https://www.laohu8.com/stock/01088/?page=3
13.最新煤炭价格走势查询(2021年7月14日)参考价格广州港 澳洲5000 975 ↑0 库提价 2021-07-13 打开APP,查看更多高清行情》 若想要了解天然气、汽油、柴油、页岩气等能源相关信息,可关注金投原油网。更多最新煤炭价格实时走势,请参考金投网实时行情栏目:今日煤炭价格行情。 金投原油网还提供原油投资、原油交易、炒原油、原油买卖、石油投资、油价查询等原油信息 免https://m.cngold.org/home/xw7691018.html
14.高通胀如何收场及其资产价格启示?经历疫情后超常规的需求刺激叠加持续的供给冲击,全球通胀长期维持高位后,海外发达经济体增长下滑已经有一定的苗头,当前发达市场“滞胀”已经是现实,2021年以来全球市场交易高通胀已持续较长时间。因此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可能要考虑的核心因素是如何走出高通胀,美联储刚宣布加息75个基点,下半年到明年中国市场面临的海外政策https://www.gelonghui.com/p/533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