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中的元素(精选5篇)

要实现对地壳物质成分的探测,首先需要解决探测技术问题:高精度地壳化学成分分析技术地壳深部物质成分的地球化学示踪技术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海量地球化学数据库管理与图形显示技术。其次,对地壳化学元素的精确探测,需要一套基准参考数据作为探测数据可靠性的标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按照地球化学基准网格,建立中国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不同时代地层、侵入岩和疏松物的76种元素基准值,制作元素含量基准地球化学图,为全面地壳物质成分精确探测提供基准参考数据和图件。在上述技术研制和基准参考值建立基础上,通过选择穿越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和重要成矿区带的3个走廊带的试验与示范,精确探测走廊带内地壳的元素含量和时空变化,构建走廊带上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壳地球化学模型,揭示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物质成分演化历史和大型矿集区的成矿物质背景。最终成果表达需要一套搜索和检索软件,能对地球上化学成分信息(海量数据、图像、空间坐标等)在全球不同尺度的分布进行快速检索和图形化显示。类似于GoogleEarth软件。我们暂且称其为“化学地球”(GeochemicalEarth)。

1地壳全元素探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地壳化学元素组成、丰度、分布和基准值研究现状

从平面上研究化学元素的空间分布在技术层面比较容易实现,而对于垂向上的分布就要构建地壳参考模型才能实现。Staudigel等(1998)提出了地球的地球化学参考模型GERM(GeochemicalEarthReferenceModel)这一模型为我们研究包括大陆地壳在内的地球不同圈层及地球化学储库的化学性质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张本仁等(19942003)构筑了东秦岭地区华北陆块南缘、北秦岭、南秦岭和扬子陆块北缘4个构造单元的地壳结构一岩石组成一地球化学模型,RudnickandGao

2总结了大陆地壳物质组成和演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1,大规模成矿物质背景一元素的巨量聚集研究现状

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必须有巨量成矿元素的聚集。地球化学省或地球化学块体就是巨量兀素聚集的体现。Hawkes和Webb(1962)将地球化学省定义为:较大的地壳单元,其化学组分与平均值有很大差异。地球化学省是进行矿产资源的区域评价的有效方法。人们对地球化学省的认识大多是从矿床分布的密集程度以及有限的岩石和矿物分析数据而提出来的,如Peru和Chile的铜省、加拿大Abitibi带的金省、东南亚的锡省、东格陵兰的锶省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范围的大规模的地球化学勘查计划覆盖了越来越大的地区,特别是中国区域化探全国扫面的全面开展,覆盖面积的不断扩大,从而使许多地球化学省,甚至更大的地球化学模式被发现(Xie&Yin1993)。

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都集中在地表及不超过几千米深度之内,因此对地壳千米深度的物质组成和时空分布的探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澳大利亚的“玻璃地球计划(GlassEarth)”主要目的是查明1km以内的金属矿产资源。对金属矿而言,中国约占1/2的陆地已被盆地和各种覆盖层所掩盖,成为找矿的“处女地”或“甚低工作区”。据统计我国500m深覆盖区面积约50X104~80X104km2,相当于我国已调查、勘探的陆地面积的1/5,是一片极具潜力的金属矿产的新区或“找矿新空间”。因此对能探测这一深度的矿产资源直接信息的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的要求已迫在眉睫。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找矿界都在致力于研究能探测更大深度的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统称为‘深穿透地球化学”(王学求,1998;谢学锦和王学求,2003)。这些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包括电地球化学方法(CHIM)(Ryss&Goldberg1973),地气法(GEOGAS)(Kristiansson&Malmqvist,1982);酶提取法(ENZYMELEACH)(Clark,1993),活动态金属离子法(MMI)(Mannetal.,1995)金属元素活动态提取方法(MOMEO)(Wang,1998)和动态地球气纳微金属测量法(NAMEG)(Wangetal.,

地下水化学测量和活动金属离子测量列入探测技术研究内容。

目前国内外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①建立覆盖区元素从深层向表层传输和分散的三维地球化学模型,为覆盖区地球化学勘查提供理论支撑;②将探测技术扩展到盆地地球化学调查和几百米覆盖区;③发展专用提取试剂和技术的标准化与可操作化;④建立能适应各种复杂景观、各种比例尺和各种矿种的技术系列。

2地壳全元素探测的关键技术

要实现对地壳物质成分的探测,必须重点突破地壳物质成分探测的4项关键技术,包括①地壳全元素精确分析技术;②深部物质成分识别技术;③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④多层次海量地球化学数据管理与图形显示技术。

2.1地壳全元素精确分析技术

要实现对地壳成分的精确了解,发展能分析地壳中所有元素(约80个)的分析技术是关键。建立81个指标(含78种元素)配套分析方案和难分析样品的精确分析技术重点是突破含碳质岩石和有机物土壤的贵金属(金、铂族)元素精确分析技术。配套分析方案是以现代先进的大型分析仪器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等离子体光学发射光谱仪(ICP-OES)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为主,配合其他多种专用分析仪器及技术而组成的方法体系(表1),所有元素的检出限、报出率、准确度、精密度等指标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2中下地壳物质成分识别技术

深部地壳物质组成研究的现有方法主要包括:①根据因构造运动抬升出露到地表的深部物质(如麻粒岩、榴辉岩、角闪岩等)②根据产于火山岩中的深部地壳包体如麻粒岩包体;③根据地球物理测深与深部岩石物理性质的高温高压实验测定结果之间的拟合;④壳源岩浆岩源区地球化学示踪法。由于以上4种深部地壳物质成分组成研究方法均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对深部地壳研究最好是各种方法相互结合,互为补充。

根据中国大陆地壳特点,不同构造单元出露的岩石类型,初步构建地学断面的岩石组成模型;不同构造单元内各类岩石的地震波速高温高压实验室测试;将实验获得的岩石地震波速数据与实测地震波速数据进行拟合,完善地学断面的地壳结构一岩石

球化学示踪研究成果,综合限定和进一步约束区域地壳结构一岩石组成模型;根据获得的不同岩石单点样的地球化学数据,计算每类岩石单位的平均成分;在所建立的地壳结构一岩石组成模型基础上,按照有关的每类岩石单位在地壳每个结构层中所占的比例,进行面积加权平均计算地壳每个结构层的元素丰度;按照每个有关结构层在整个地壳中所占体积比例,通过体积加权平均计算出地壳总体的元素丰度;根据其他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检验深部地壳物质成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图1是Wedepohl所构建的大陆地壳岩石组成模型(Wedepohl,1995),根据其代表性岩石组成,就可以获得元素的含量,构建地球化学模型。张本仁等(2003)、路风香等(2006)以东秦岭造山带各类岩石实验测定的v,,值与地震测深获得的秦岭地壳v,,观察值的相互拟合为主,配合岩石变质相、深部岩石包体、壳源岩浆源区等研究,构筑了东秦岭地区华北陆块南缘、北秦岭、南秦岭和扬子陆块北缘4个构造单元的地壳结构一岩石组成一地球化学模型。

1.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

盆地及其周边蕴涵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如盆地中的地浸型砂岩型铀矿、石油等,盆地边缘的大型金属矿。但盆地及周边被认为区域化探扫面禁区,覆盖物的影响、技术条件不具备和获取指标的单一,难以满足对盆地及周边资源潜力的全面了解。发展能探测盆地矿产资源直接信息的穿透性地球化学技术,将地表采样与钻探取样相结合,建立立体地球化学分散模式,为盆地及周边覆盖区深部矿产资源调查提供有效方法。

对盆地千米深度探测有两种途径:一是利用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在地表快速获取深部信息;二是利用钻探手段,直接获取深部样品。

深穿透地球化学(Deejrpenetrationgeochemistry)是探测深部隐伏矿或地质体发出的直接信息的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王学求,1998)。矿床本身及其围岩中的成矿元素或伴生元素,可以在某种或某几种营力作用下(地下水、地球流、离子扩散、蒸发作用、电化学剃度),被迁移至地表,在地下水和地表土壤介质中形成异常含量,使用水化学测量技术、地球气测量技术、元素活动态提取技术和电化学测量技术可有效发现深部隐伏矿信息。

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有以下几类:①物理分离提取技术;②电化学测量技术;③活动态提取技术(MOMEO);④气体和地气测量技术;⑤水化学测量技术;⑥生物测量技术。澳大利亚的“玻璃地球计划(GlassEarth)”在地球化学技术上使用地下水化学测

即使少部分地区进行了区域化探扫面工作,但由于量和活动金属离子测量技术中国的盆地深穿透地

球化学探测拟使用4种技术:①细粒级采样与分离技术;②金属活动态测量技术;③ICP-MS地下水化学测量技术等;④空气动力返循环钻探粉末取样技术。图2是使用穿透性地球化学技术在吐哈盆地对砂岩型铀矿的探测试验,可以有效探测300m埋深的砂岩型铀矿(王学求等,2002;Wangetd.,2007)。

3全国地球化学基准网的建立

对地壳化学元素的精确探测,需要一套基准参考数据作为探测数据可靠性的标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按照地球化学基准网格,建立中国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不同时代地层、侵入岩和疏松物沉积物的76种元素基准值,制作元素含量基准地球化学图,为全面地壳物质成分精确探测提供基准参考数据和图件。地球化学基准值的建立,对我国基础地质、理论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矿产资源潜力预测、大地构造划分、地球动力学、生态与环境、农业、卫生与健康等研究领域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地球化学数据,对中国大陆化学元素的时学基准值研究体系,对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值的建立和最终建立‘化学地球”具有重要奠基性意义。

根据上述特点,笔者将地球化学基准值定义为:按照统一的基准网系统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在严格标准监控下实测元素含量,以一组数据和图件形尺,即它不仅表示元素含量,还表示元素分布。

“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GlobalGeochemicalBaselines)部署5000个基准网格覆盖整个地球陆地面积(Darnleyetal.,1995)。全球基准参考网网格(GlobalReferenceNetworkGrid,GRN)大小为160kmX160km,全球共有约5000个网格。落在中国的网格约500个,完整格子300个左右(图3)。此次全国地球化学基准值的建立将遵循国家基准值数据密度应高于全球数据密度的原则,将每个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格划分成4个子网格作为中国基准网格,每个网格大小相当于1个1:20万图幅,因此根据中国的实际和便于岩石样品的采集以及地质解释需要,将采用1:20万图幅作为中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格。中国大约有1500个1:20万图幅,也就是布设1500个基准网格。在每个1:20万基准网格内系统采集有代表性的不同时代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和疏松沉积物组合样品,总样品量约18000件,精确分析元素的含量,建立中国大陆地球化学基准值,制作化学元素时空分布基准地球化学图。为下一步地壳物质探测提供基础参考数据,并为研究元素在中国大陆的时空分布奠定基础。

4地球化学走廊带试验与示范

地球化学走廊带是指沿着穿越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和重要成矿区带的地质剖面,并跨越一定的宽度,构建一条化学元素的含量和时空变化走廊。国内外尚无可借鉴的现成技术和经验。将“地壳全元素探测技术与实验示范”项目的其他3个课题所发展的技术(全元素分析技术、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地壳地球化学模型构建技术和图形显示技术)进行地球化学走廊带探测试验,为下一步地壳探测奠定技术基础,并起到示范作用。

选择穿越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和重要成矿区带的3条地球化学走廊带进行试验与示范(图4)。3条

走廊带总长度3300km,每条走廊带宽度100km,

预计样品数约14000件。通过常量元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和同位素分析,精确探测走廊带内沉积盖层与结晶基底,不同时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76种元素的含量和变化,构建地球化学模型,揭示大型矿集区形成的物质背景和地球化学标志。编制3条走廊带元素时空分布地球化学图,提供给社会使用。

4.1华北陆块一兴冡造山带走廊带

4.2华南造山带一扬子陆块东南缘走廊带

华南造山带一扬子陆块东南缘(武夷山一南岭一扬子陆块东南缘)走廊带(约1000km)穿过武夷山成矿带和南岭成矿带,精确探测地球化学走廊带内76种元素含量和变化,构建走廊带地壳地球化学模型,提供大型矿集区成矿的地球化学背景和找矿标志。

4.3西秦岭一阿拉善走廊带

煤炭的形成是一种特殊的地球化学过程,由于环境和体检的差异使得煤层中富集了多种微量元素,伴随着煤炭的开采,燃烧等,这些微量元素将会发生转化和迁移,并进入大气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的健康。我国是煤炭消耗大国,长期以来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一次性能源。因此,对煤中微量元素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河北省煤炭资源丰富,尤其是邢台地区是我省主要的煤炭输出地区,因此本文对邢北勘查区9、8、7、6下、6、5、5上、3上、2下、2、1号煤层中7种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

1研究区概况

邢北勘查区煤系为古生代的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晚石炭世地壳间歇性升降,海进与海退相互交替,多次形成泻湖相及泥炭沼泽相,故太原组聚煤层数较多,含煤8-12层,自下而上为9下、9、8、7、7上、6下、6、5、5上、4下、3、3上,煤层平均总厚度约13.04m,其中可采煤层有6、7、8、9号煤层。从早二叠世起,随着海水的进一步退移,形成以陆相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的山西组含煤地层,含煤3-6层,自下而上为2下、2、1下、1、1上号煤层,煤层平均总厚约5.52m,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为2及2下煤层,两层总厚约5.23m。

2样品的采集及试验

勘查过程中,采取了各煤层煤芯样,共采集样品165个。将样品在实验室自然条件晾干后机械粉碎至200目,然后置于80℃烘箱中干燥8h,再将样品移至聚四氟乙烯坩埚中,加入1mlHF,在电热板上低温溶解,烘干;加入6mlHClO4,烘干;加入1ml浓HNO3和少量的去离子水加热提取;再转移至25ml容量瓶中,加In内标,以扣除基体效应和仪器漂移带来的测试误差,然后置于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下进行测定。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煤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分布

表1中列出了邢北勘查区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算数平均值,并分别与华北晚古生代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均值、中国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均值及地壳中元素含量均值做了对比。

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受多种因素和多期作用控制,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2],其聚集和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如泥炭化作用、煤化作用及风氧化作用等[3,4],任德贻等研究发现在成煤泥炭化作用阶段,陆源区母岩性质、成煤植物类型、沉积环境、微生物作用、气候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着元素的富集;在煤化作用阶段,煤层顶板沉积成岩作用、构造、微生物、地下水和岩浆热液对微量元素的富集起主要的控制作用;到了含煤盆地经过后期改造时期,煤层进入表生作用阶段时,风氧化作用影响着煤中的微量元素的富集或淋失[2]。本次对山西组和太原组中煤中微量元素做了对比分析,为便于作图,V的单位为10μg/g,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两组煤中Ge和V含量比较接近,Ga、U、Th、Ti、As在太原组中含量较高。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为煤质或者成煤环境。

从表2中可以看出:

4结论

(1)与华北晚古生代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均值相比,Ga、U、Th、含量较高;Ga、U、Th、As含量明显高于中国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均值;与地壳中元素含量均值相比,Ga、U、Th、Ti、As表现为明显富集,Ge与地壳中元素含量均值接近,V表现为亏损。

(2)由于煤质及成煤环境的差异,使得微量元素在垂向分布上产生了明显的不同,Ga、U、Th、Ti、As在太原组中含量高于山西组。

参考文献

[1]代世峰.煤中伴生元素的地质地球化学习性与富集模式[D].北京,中同矿业大学,2002.

[2]任德贻,赵峰华.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富集的成因类型初探[J].地学前缘,1999,6(5)5:17~22.

铝相对原子质量:26.981539。铝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和硅,居第三位,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航空、建筑、汽车三大重要工业的发展,要求材料特性具有铝及其合金的独特性质,这就大大有利于这种新金属铝的生产和应用。应用极为广泛。

化学元素(Chemicalelement)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从哲学角度解析,元素是原子的电子数目发生量变而导致质变的结果。

关键词新疆;深部构造特征;成矿特征

1新疆深部构造研究的现状

20世纪30年代,新疆地区开始研究地质构造,直到80年代,都是一直以观察地表地质为主,然后运用观察所得的数据进行研究。但是这种研究方法趋于表面,没有深部地球的物理资料进行印证,缺乏二维以及三维的研究方法,较为片面。对于地壳、地幔等也没有科学的认识。

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深部构造探测技术逐渐得到发展,关于壳幔的组成和结构的认知在地球物理探测、碰撞造山带、地幔岩包体研究等的具体研究之下也在不断地科学化、具体化,变相地促进了深部构造与成矿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关于制约成矿区的观点与看法。在宏观上把岩石圈的构造、元素转移以及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联系起来。

2新疆深部构造的分类与特征

1)幔隆区。幔隆区域的地幔很大一部分都会上隆。它的地壳性质以及结构和厚度总体来说非常稳定,其中在中心区域的位置稳定,深部构造活动微弱,幔源断裂情况少见;在周边区域处于亚稳定状态,会出现幔源断裂的情况。中部地区的火山、岩浆活动发生次数少,而边界地区的岩浆、构造活动发生次数频繁。新疆地区出现幔隆区的地方分别是准噶尔以及塔里木地区。准噶尔地区的地壳薄而稳定,规模小,起伏小;塔里木地区的地壳厚并且活跃,规模大,起伏也大。

2)幔坳区。幔坳区与幔隆区相反,其地幔大部分下降。其地壳性质、结构、厚度相比幔隆区更为活泼、复杂深厚。因此它的深部构造活动强烈,幔源断裂成熟。幔坳区大多出现在高山盆地或者剥蚀区。浅部构造则表现在裂陷盆地、岛弧、裂谷等地区,在其边界会有幔源断裂的出现。幔坳区又分为幔谷和幔坪,前者地幔类似山谷的不均匀下降;后者地幔较为平坦。幔坳区在伊犁、西南天山等都有出现。

3)幔坡区。幔坡区与前两者不同,其地幔呈带状分布,在一边隆起,另一边下落,莫霍面等深线变化较小,呈条带状。地壳性质与幔坳区相似。其深部构造活动较为强烈,幔源断裂发育较多,多在褶皱造山带常见,会发育出深大断裂,便于岩浆上涌,火山、岩浆等发生较为频繁;浅部构造主要以岛弧、岩浆弧等活动板块。幔坡区又可以分为陡幔坡、中幔坪、缓幔坡、幔坡带中幔台。新疆地区出现慢坡带的典型地区主要是阿尔泰、天山西部、阿尔金等。

4)幔源断裂。幔源断裂指的是发育在地壳深部的一种断裂构造,它主要是以线性分布。幔源断裂按表现形式、形成时代不同分为古幔源断裂、恒幔源断裂、今幔源断裂三种。古幔源断裂在古生代之前形成,根部已处于封闭状态,但其仍具有区别古深部与大地构造类型的意义。恒幔源断在古幔源断裂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在地表和深部构造都有反映,大规模断裂带的形成都与其有重要关系。是划分深部与大地构造的重要因素。今幔源断裂是指于数十万年前形成,现今正在逐渐发育的幔源断裂,不能划分古深部与大地构造。在额尔齐斯、天山都有幔源断裂的分布[2]。

3新疆深部构造与成矿关系

众多科学研究表明,科学家发现了地幔的隆起等因素控制矿床的分布这一规律。新疆地区深部构造对成矿的影响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深部构造为成矿的运动提供场所。深部构造在不断的演化中会逐渐发育出断裂,这些断裂的孔隙就是成矿运动的主要场所。断裂的空隙深厚,适合流体的运移渗透,在漫长的历史中慢慢发展为成矿流体上移的运输管道,为成矿作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而且在深部构造中不同层次的地震也促进了流体的上移,加速了矿床的形成。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大气降水,大气降水在开放的空隙中的渗流而导致的氧化环境促进了成矿物质在流体中的析出,使成矿物质得到高效的利用。

2)深部构造为成矿作用提供动力。深部构造的地震、岩浆活动以及地幔的上隆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可以加速成矿流体在成矿系统中的内部循环,更可以活化处于经过区域内部的惰性成矿元素,使其参与到矿床的循环之中。这不仅加速了成矿流体的循环,也增加了成矿元素,使矿床更加丰富。深部构造活动提供的热能能够使成矿作用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周而复始的进行,也就能源源不断地进行成矿作用。

4)深部断裂构造可以控制岩浆。火山岩的岩浆源于上地幔,而上地幔中会混杂地壳物质。深大断裂能通过控制火山的喷发来形成火山岩。在火山岩中主要为钙碱性岩系。而在断裂交汇处会形成侵入岩。岩浆和矿物质产生及发展依靠于大地构造,而深部构造就可以通过控制岩浆的活动等控制成矿作用。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疆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辅助为其带来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如今对深部构造与其成矿的关系方面研究存在的一些误区与漏洞造成了许多资源上的浪费以及不科学的采掘。我们应该积极利用深部构造与成矿之间的关系,找出矿床所在与其特点,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开采与应用,对于发展相对应的科学研究,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王哲.新疆深部构造基本特征与成矿关系[J].西部探矿工程,2011(3).

人类细胞的基因最早出现在5-4.3亿年前的寒武纪末期到志留系初期。

前苏联地质学家阿阿波契夫在《地质学基础》中写到元古时期的地壳是建立太古时期地壳折皱,断裂的基础上的,太古时期折皱(断裂后的地壳形成),元古时期的沉积,在元古时期的海洋沉积物中出现了第一批甲壳纲,海绵物的化石,沉积岩也是在元古时期开始形成的,太古时期的历史持续了上十亿年,那个时期没有任何陆地,也没有留下任化石,但是太古时期的碳水化合物为有机物,至生命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它们都产生于火山灰的泥中。

还发生这两次大的地壳折皱又被称为几个小的阶段,在这两次地壳折皱时期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出喷发,海进、海退,并以冰川期终结。

在寒武纪,所有的生物生活在水里,陆地还是空白。但是已经出现了巨大数量的甲壳纲动物(三叶虫)第一批腕足纲和腹足纲动物也出现,水草是海洋的主要植物。

志留系结束了海洋统治地球的时期,出现了第一批陆地动物(釉科)和陆地植物(裸劂类),在海洋还是甲壳纲以及腕足纲的天下,但是已经出现了头足纲的动物,笔石,软体动物和第一批鱼类。

在泥盆纪,在海洋,腕足纲的动物获得极大量的繁殖,同时,甲壳纲达到了极大惊人的数量,三叶虫开始减少,笔石消失,这一时期发生,大规模的海进、海退和火出喷发。

太古时期距离现在的38亿年,那个时期的地球基本是液态水覆盖了整个表面,到处类似于热喷泉一样的火山。

根据《德国之声》科学与技术节目2008年俄语节目的报道,德国科学家认为煤和石油形成在20―30亿年,当时的死亡动植物所形成,今天的化石能源其实就是太古时期所有简单生命,元古时期从24亿年开始,结束于大约6.2亿年前。

在新疆地质馆,作者看到了序号为7,馆号为S0085,由原地质部七二二队在东天山采集到的2块贾氏复州虫的化石(Fuchouiachiai)这种贾氏复州虫与前苏联地质学家阿波契耶夫1956年出版的《基础地质学》中的三叶虫画图一模一样,贾氏复州虫生活于中寒武世(O)距离现在6亿年前。

此外,作者还看到序号为99,作为SO213出产于湖南永顺,生活于早奥陶世(O)5.2亿年前的永顺湘西(Xiangxiiayoushensis)以及粗面副四川虫(paraszechanellasalbrosa)化石,这种虫子可以看出是由三叶虫进化到腕足纲动物后再次快速进化来的巨大虫子,这种虫子外观与今天的苍蝇类似,但是体积有苍蝇的数百倍大。

在沉盆纪的新疆,正如前苏联地质学家所总结的那样,甲壳纲的动物在海洋达到了惊人的巨大数量,如序号为24馆号为SO152―SO159的7块全脐螺化石。(EuomphalusL)(sp),产于距离5亿年前的早一中泥盆世(D1―2),由新疆地矿局第一区调大队在新疆阿克苏的坷坪发现,为今天的蜗牛外形和结构,与地质馆的y0050火山凝灰岩一样完全呈现出以氧化铁高温凝固,冷却后的褐色金属斑块,已经看不出类似于1.4亿年前侏罗纪的硅化木中的那种乳白硅灰石的丝毫迹象。

如上所述,如果不是这个时期发生了两次巨大的地壳物理变化,加里东和瓦力地壳折皱时期,则鱼类是绝对不会出现的,更加不会有今天的人类。很可能是剧烈的火山活动使海洋变热了,甲壳纲才演化出了鱼类。

在加里东褶皱期,西伯利亚发生了大规模的海进,在加里东折皱的中期和晚期,那里发生了大规模的海退,火山活动变得频繁了。寒武纪是加里东折皱的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天山,昆仑山从海底开始出现的时期,喜马拉雅山脉尚未出现。这一时期还是钴、锰、铁、铬、铜、铂、铅、锡、等矿产的形成期,在哈萨克期坦的东北部有铜、钼、矿,和金矿形成。

科学家们通过测量这些岩石颗粒当中放射性同位数氩的分布密度和含量,在提前得知了氩同位数的放射性衰变速度后,科学家们可以知道由这些岩石颗粒所形成的月球土壤的年龄。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这也促使他们能够测量在月球的什么年代有这样的由小行星、彗星、流星给月球造成的撞击和轰击。换句话说,在月球的什么年代,这些由流星、彗星、小行星所造成的撞击和轰击的频率是多少。月球在过去30-40亿年前,似乎遭受到非常密集地小行星、彗星、流星的撞击和轰击,最密集的撞击时期发生在大约32亿年前,流星、小行星、彗星给月球的第二次撞击发生在大约5亿年前。

在西伯利亚海进,新疆海退、加里东褶皱造成的古天山和昆仑山隆起,火山碎宵沉积为天山和昆仑山以及遍及天山南北岩浆花岗岩形成时期也是地球上最近的一次大规模的造岩活动时期,虽然形成基性火山岩石的岩浆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32亿年前就基本上稳定下来了,但是5-4.5亿年前是地球上第二次大规模的造岩时期。46亿年前的地球是气态岩石行星,从45-5亿年前,地球是液态,少部分气态岩石行星,则5亿年前的地球开始从液态岩石行星向岩石行星缓慢地转变。(见加里东时期形成的新疆干沟橄榄岩和花岗岩混合山脉照片)

所以,我们不要妄想克隆人,克隆出来的羊都100%地要比正常羊的寿命短,因为那缺失了许多我们根本还认识不到的过程,条件、物质等3维的空间。

机遇号着陆火星后所拍摄的火星火山钙长石地壳和黑色橄榄石分化颗粒距今至少30亿年了。

NASA公布的火星磁铁橄榄岩石地壳和红色钾长石分化沙粒。这种磁铁橄榄岩石的火星地壳至少有超过30亿年的历史了。太古时期地球的被海洋覆盖的地壳应该就是这些物质和样子。

作者拍摄的新疆干沟火山磁铁橄榄岩山体和钠盐长石分化碎削的沙粒地质,火星上至今从来没有见到这样高大的,涌出地壳的磁铁橄榄岩地质。

作者在新疆干沟拍摄的由钙长石和花岗岩以及橄榄岩的火山碎削所形成的沉积岩和少部分沉积变质岩,远处为橄榄火山岩。火星上从来没有花岗岩是由于火星上的钾长石没有经过二次或者多次火山喷发熔岩的熔化。干沟的火山石已经足够古老了,形成在4-5亿年前,但是火星上的火山石则更加古老,是至少30亿年前一次性大规模火山活动所造就的那些火山地质,看看那些几乎粉末化的火星钙长石和几乎陨石一样的火星橄榄岩,用肉眼就可以基本上做出判断。

由美国维京号火星探测器1976年拍摄的由磁铁橄榄岩的爆发状态形成的火星磁铁橄榄玄武岩。NASA的科学家们认为30亿年前的火星遍地是流淌的熔岩,而4-5亿年前的新疆则是遍地流淌的熔岩流入古新疆的许多内湖和内海。

今天的美国科学家们通过一块84001的火星陨石切片发现了这个陨石的内部存在生物管状的物理结构,并且由此推断40多亿年前的火星上存在过微生物,但是那只是一种物理结构,那个陨石有45-44亿年的年龄,当时的分子结构中所有轻元素已经100%蒸发了,这些轻元素所留下来的空隙被铁,硅、等不易蒸发的元素填充了,就如同新疆的硅化木中组成树木分子的所有元素已经100%地被硅灰石代替了一样。

作者拍摄于新疆后沟的斜长岩,与由NASA公布的的名字为Chonrdrite的陨石有45.5亿年从外表和颗粒结构看不出区别。

2010年4月机遇号拍摄的火星钾长石和钙长石的地壳以及微量橄榄玄武岩分化粉末状态的沙粒。这些地方基本上没有二次火山活动,是30至40亿年前那种类似于月球的太阳系最古老的作为母岩的岩浆岩,基本上再也没有形成更加复杂的岩石分子了,所以也不可能有任何曾经存在复杂细胞生命的证据。

勇气号拍摄的火星磁铁橄榄玄武岩的地壳,和磁铁橄榄玄武岩的粉末分化颗粒形成的碎削沉积岩的砾石,它的对照背景是勇气号底下的磁铁橄榄岩石,这种磁铁橄榄岩石的地质年代至少是30亿年前所形成。而干沟的碎削沉积岩的对照背景则是近处的橄榄岩山体。这是多么有趣呀。

出产在新疆哈密火山橄榄辉长岩地区的各种玛瑙,这些玛瑙含有特别大量的固体的氧,硫,磷这些生命元素,同许多宇宙星云的元素成分和结构色彩是完全一样的,最古老的玉石和玛瑙形成在30亿年前的地球上,出产在澳大利亚,这表明30亿年前太阳系岩石行星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基本上稳定下来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太阳系的岩石行星上出现的80%岩石分子基本上都是45到30亿年前的那些岩石分子。(承蒙新疆国际博览中心准许拍照)。玛瑙从30亿年前到3亿年前的地球上都在形成,那时候地球上氧气的含量比现在高出1倍,所以形成了大量玛瑙以及动物界的巨大动物,如像人一样巨大的蜻蜓以及像成年狗一样巨大的四川虫。

由NASA公布的的名字为Chonrdrite的陨石有45.5亿年。而NASA宣布月球的年龄为46亿年,这种岩石与新疆后沟作者拍摄的斜长岩石没有区别,很可能是来自于月球的陨石,所以通过对于陨石成分和结构的总结,我们完全可以知道70-80%地外行星的物质成分。

那些陨石的年龄都超过了45亿年,月球和火星基本没有氧气,所以那里的地质成分基本上80%保留了30-40亿年前甚至45亿年前的大部分分子元素成分和物理结构。

在地球上,辉石和橄榄石含氧量最低,被叫做超基性岩浆岩,但是橄榄石被地球大气中的氧气氧化后出现蛇纹化,氧是造岩重要元素,也是瓦解岩石分子和其它轻元素的元素。

As-17-145-22173,阿波罗17号宇航员拍摄的月球斜长岩石地质结构。NASA的斜长岩样品年龄从45.5亿年到38亿年。(地球太古时期的岩石地壳)

由中国科学院网络化传播平台提供的湘西永顺四川虫化石照片。距今大约5.2亿年的奥陶纪。

美国行星网站公布的泰坦照片,充满了甲烷的海洋。30亿年后的泰坦会轮回到30亿年前地球生命爆发的那种状态,当然,如果人类吧可控核聚变提前搬到泰坦上去可以提前大量制造出生产石油的那种微生物。

THE END
1.史前有几个纪元1. 前寒武纪元(Pre-Cambrian Age):这是地球形成后的最初阶段,包括了地球形成和地壳形成的过程。这一时期非常久远,没有确切的时间界限。 2. 古生纪元(Palaeozoic Era):这一时期包括了寒武纪元和其他几个重要的地质时期,如冰河时代等。古生纪元大约开始于距今约五亿年前,结束于距今约二亿五千万年前。古生纪元包https://news.yiche.com/baike/5069176.html
2.200年前气候灾难"肇事者"找到了1831年夏天,太阳诡异地变暗例如,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布拉火山爆发同样使地球降温,导致大范围粮食歉收。“它们的爆发可能延长了小冰期。盚utchison说。 研究发现,冰芯中大约为人类发丝直径1/10的火山灰碎片,提供了罪魁祸首的身份线索。科学家注意到,1831年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灰中钾含量非常低,与其他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不同,“一点儿不像冰岛或https://weibo.com/2427364747/P7JxhmYmN
3.地球历史上两次重要的造煤时期是A.元古代和古生代后期B.古生代黄冈重点中学名师编写金卷100分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来源:2001北京市海淀区高考模拟试卷(地理)题型:013 地球历史上两次重要的造煤时期是 [ ] A.元古代和古生代后期 B.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 C.古生代前期和新生代 D.元古代后期和中生代 查看答案和解析>>http://www.1010jiajiao.com/gzdl/shiti_id_c2224e16fe86818427eacec1da76c962
4.的先后,主要通过地层中的化石结构来判断C.同一时期形成的地层⑤是重要的成煤期(3)结合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指出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4)指出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 发布:2024/12/31 19:0:1组卷:10引用:7难度:0.5 解析 2.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大型动物是曾经称霸地球的 ,但后来在地球上销声匿迹。(2)https://www.jyeoo.com/shiti/15dc1064-6151-4158-511a-4725225a7626
5.百万公众网络答题8篇(全文)6、造成地球温暖化的气体中,影响最大的是() 正确 您的作答:A 正确答案是:A 得分:4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氧化亚氮 D、臭氧 7、DNA由()和四种含氮碱基组成 正确 您的作答:B 正确答案是:B 得分:4 A、脱氧核糖核酸 B、脱氧核糖 C、核苷酸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35uimnf2.html
6.在地球的演化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有代表性的地质事件。据此完成9在地球的演化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有代表性的地质事件。据此完成9~11题。 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有( ) ①早古生代 ②晚古生代 ③中生代 ④新生代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https://www.shuashuati.com/ti/2ed7e2e664094b1eaa95ea80d4f818a2.html
7.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A.①地层所处的地质年代地球上森林茂密 B.②地层所处的地质年代是地球上重要的成煤期 C.③地层所处的地质年代是地球上形成大量的铁矿时期 D.④地层所处的地质年代出现了人类 14.根据图中化石判断,植物在这个阶段的演化过程正确的是() A.低等陆生植物→蕨类植物繁盛→被子植物繁盛 B.低等陆生植物→裸子植物繁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227/8043073133007012.shtm
8.中国石油大学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整理1、依成煤作用强度,煤的分类 2、依成煤原始物质煤的类型 57、地史上主要的成煤时期 地史上木质植物出现是在泥盆纪,高等植物大量繁殖是在石炭纪,故具有工业价值的煤矿床是在石炭纪之后。 第五章、沉积相 第1节、概述 32、沉积环境:是指发生沉积作用地区的自然地理景观(或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包括https://m.360docs.net/doc/4518862461.html
9.2020地理合格考试题训练9.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及由此推断当时的环境特点可能是 A.太古宙--温暖湿润 B.古生代--寒冷干燥 C.晚古生代--火山活动频繁 D.中生代--森林植被茂密 *75. 图4 是某同学绘制的“地质年代表示意图”。据此完成 8-10题。 10.人类出现于 A.太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76. 读海水温度随深度变https://www.wjx.cn/jq/85228665.aspx
10.降低成本之工作计划(精选9篇)阳煤集团晋北公司所辖八座矿井, 地质条件复杂, 井田陷落柱、断裂构造、煤层风化等构造很多。为此, 晋北公司与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合作, 在元宝公司1903、1905工作面开展了井下曹波探测工作, 曹波探测利用在煤层中激发和传播的导波, 探查煤层不连续性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具有探测距离大、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j25bl.html
11.2024(2)晚古生代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3)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亡事务发生在古生代末期。读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更示意图,完成(1)~(2)题。(1)在地球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A.蓝藻 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2)地球上生物出现后()A.CO2的含量始终下降B.O2的含量始终上升C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73578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