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是富足安乐的,那绝大多数人都不愿再去冒险。因此北京一带曾流传一句话,叫"家有一口粥,不上门头沟。"而这其中的"门头沟",是指如今北京西部已经关停的门头沟煤矿。可这出产让千家万户暖洋洋的煤的煤矿,怎么就成了古人眼里的危险去处了呢
危险重重的手工开采
煤,与中国人已经结缘太久。在旧石器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把煤当做燃料。秦昭王修建"长城"时,城墙的土垣中也有煤燃烧过后的残渣。宋元时,全国多地更是形成了不少规模较大的煤矿。然而尽管煤早就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古人却始终没办法好好处理这些"黑黄金"——在1840年以前,煤矿开采始终完全依赖手工。
至于关乎全井工人性命的通风、排水、巷道支护和有害气体处理,古人的解决办法比现代煤矿业采用的办法更加低效。因为没有通风设备,古人只能封闭已经废弃的巷道,然后利用不同井口的气压差让井内形成自然风。有时为了确保空气流通顺畅,人们还在井口布置手拉或脚踏的人力扇风机。而排水,露天煤矿虽不需考虑这个问题,但随着地下矿越来越多,古人就发现这着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没有抽水泵等工具,许多矿井都随着积水越来越多而直接被遗弃。实在不行的,那就另外安排一批"挑水宫",用人力,借用水桶或辘轱将地下水运送到井口。
而为了解决如何在幽深黑暗的地底照明,古人也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一开始,因为不了解瓦斯等易燃易爆气体,工人们直接在井下使用明火。但随着事故的不断发生,人们才逐渐意识到此举不当。于是灯龛应运而生。这也算是中国古代煤矿开采业的一个先进发明。至于巷道支护,有着丰富木工经验的古人也将榫卯带进了矿井。一些古人立起的支架,甚至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坚固。
但总体而言,古代采矿工人确实是在用生命换煤矿。他们缺少个人防护,工作工具简陋,完全依赖人力,工作环境也并不稳定,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因此"不上门头沟",流露的正是古人对煤矿开采过程中人身安全的忧虑。
缺乏管理和保障的煤炭开采
像煤矿开采这样需要大量体力的工作,自然是身强体壮者更能适应。而这样的劳动力,在古代基本都是家庭的顶梁柱。所以对于有从事煤矿采掘工作的人的家庭来说,"去门头沟"就是把全家的希望压在了一条随时可能倾覆的船上。而古代朝廷对待煤矿开采的态度,让人们心中的忧虑更上了一层楼。
周代时,朝廷专门任命了"矿人",以管理各地开矿事务。这些"矿人"不仅能鉴别各种矿物,还能较为科学的勘测矿藏,确定矿址。因而他们的存在,对于人们来说算是一道"保险"。
明代时,朝廷除了任命专门官员,还把熟悉矿场种种的富民任命为"矿头",尽可能地维护矿场安全。然而因为明代中后期朝堂一片黑暗,矿业的官员也尸位素餐,矿工们便掀起了一次次暴动。最终,明朝"一刀切"地禁止各地继续开矿。
清朝紧随其后,也决定禁止开矿。不过因为封建迷信等原因,清朝最终是时而禁止,时而又允许,且开禁完全由民间自行组织,朝廷基本不进行管理。
于是在这片政府不插手的"黑色"地带,"乱象"成了常态。矿主对于工人们的苛待和压榨,已然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只要那里有能换成钱的煤矿,那里就会有商人组织开矿,无论风险有多高,无论有多少人命丧于此。
新式煤矿的种种事故
进入近代后,尤其是洋务运动开展以来,先进技术的传入让煤矿开采从工具到产量都得到了质的提升。但矿难的发生率和矿工的死伤率,却没能出现明显下降。
以当时的官办煤矿为例,光绪十年(1884),河北开平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死伤众多;光绪十八年(1892),开平煤矿因土石崩塌而再造成五十余人死亡;光绪十九年(1893),中兴矿务局半截筒子井渗水,死亡人数过百;光绪二十一年(1895),湖北马鞍山煤矿发生塌方,超过八十人死亡;光绪二十六年(1900),山东章丘某局子井发生渗水,致使一百三十余名工人遇难……
可见,从远古至封建时代末期,采矿都是一项高危职业。如果生活有路可走,人们自然不会愿意去闯"门头沟"。只是古人既背负着苛捐杂税,又要养家糊口,便不得不去涉险。这或许便是人世的悲哀吧。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有趣的煤》大班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趣的煤》大班教案篇1活动设计背景:
由于珙县四川省产煤大县之一,珙县的煤炭资源丰富,而且没对我没的生活非常重要,对于生活在珙县的小朋友我认为有必要让他们了解自己家乡的重要资源——煤,所以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认识煤的特征、用途,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珍惜资源的情感。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煤的特征。
2、让幼儿知道煤的用途。
3、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珍惜资源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了解煤的特征,知道煤用途。
活动准备
1、实物煤,图片,煤矿工人的衣服、工具。
2、音乐《咱们工人有力量》。
活动过程
一、教师穿上煤矿工人的衣服进入活动场地,引起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吗
那你们知道这是谁穿的衣服吗
2、教师介绍煤矿工人的衣服
二、出示实物让幼儿观察煤
1、让幼儿亲自摸一摸、看一看,没是什么样子的
师:煤矿工人叔叔还给小朋友带来一样东西,就放在那边的盒子里,小朋友去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
2、让幼儿说说对煤的认识(颜色、形状、触觉)。
教师总结:煤是黑色的,有光泽的,摸着有硬硬的、凉凉的感觉,有块状的也有粉末状的。
3、向幼儿介绍煤的其他特点。
师:老师想问小朋友一个问题,煤放在水里能融化吗
(做实验证明煤在水里不能融化)
三、了解煤的`用途
1、煤在生活中用途
师:小朋友见过煤,家里也在用煤,你们来说说煤有哪些用途
(煤可以做成蜂窝煤,人们可以用煤来烧水、做饭、炒菜,也可以用于燃烧取暖;也可以制成煤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千家万户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
2、出示图片让幼儿了解煤在工业中的用途
师:煤除了用于我们的生活中,还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比如:它可以用来炼钢、炼铁、发电,蒸汽火车也是用煤作为燃料而发动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四、让幼儿知道自己家乡的资源,培养幼儿珍惜资源的情感
师:我们珙县就是一个产煤大县,煤炭是我们家乡的重要资源也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煤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如果不断地挖煤采煤,煤就会越来越少,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煤炭这种重要资源,节约用煤。
五、师幼一起听音乐《咱们工人有力量》结束活动
《有趣的煤》大班教案篇2教学要求:
1.知道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不同;知道人们是如何利用煤来发电的;知道煤的用途;了解煤是怎样形成的。
2.经历人们是怎样利用煤发电的探究过程,能运用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利用煤发电作假设性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分组材料:褐煤、烟煤、无烟煤、放大镜、酒精灯、铁夹、水槽、烧瓶、三脚架、石棉网、橡胶塞(打孔)、玻璃管(尖嘴)、铝片制作的小风车、水等;演示用材料:煤的用途以及煤的形成的有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煤的特点。
1、教师出示褐煤、烟煤、无烟煤,分别介绍其名称,然后,提出问题:这三种煤各有什么特点?你准备怎样来研究它们?
2、在观察实验前指导学生方法,用放大镜观察、用捏的方法观察分别能观察到这三种煤的什么特点?
3、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观察。
教师为学生演示实验方法,讲解实验的注意事项,如用夹子夹好煤,防止烫伤、小组的成员分工协调好等,观察实验过程中,请学生作好记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二.人们怎样利用煤发电。
1、教师提出问题:煤燃烧能产生热量,产生的热量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的?
2、教师出示三脚架、烧瓶、小风车、胶塞(打孔)、玻璃管(尖嘴)、水、酒精灯等实验材料,提问: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模拟利用煤发电的实验吗?
教师指导学生完善实验,强化细节,如用酒精灯的安全、胶塞要盖紧以及小风车的放置位置等。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实验现象,分组讨论人们怎样利用煤发电?并记录讨论结果,可以提示学生:在模拟实验中,酒精灯相当于什么?小风车相当于什么?在讨论的基础上再一次集体交流完善,形成一致的认识。
三.煤的用途、煤的形成。
在课前布置学生课外查找有关的资料,课上交流。
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积岩,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