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我国的经发展济进入了“新常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能源需求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1.1能源消费增速明显放缓
虽然对中国能源消费是否到峰值还有争论,但能源消费增速放缓是不争的事实。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量为4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0.9%,增速比2014年下降1.3个百分点,为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1.2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大幅提高
“十二五”时期,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成效显著,非化石能源比重显著提高。2015年,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7.9%,比2010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64%,比2010年降低5.2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2%,比三“十二五”规划目标高出0.6个百分点。
1.3第三产业能源消费比重出现增加趋势
“十二五”期间,中国产业结构发生重要变化,2015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50.5%,首次超过50%。在这种背景下,尽管第二产业是依然是能源消费的主力,但第三产业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有所增加。2014年,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4%,增速比第二产业高2.7个百分点。1.4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有关部门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2015年,中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约为7.2吨标准煤,比2010年下降18.2%,降幅比“十二五”规划目标高2.2个百分点。
2、重点产业能源消费情况
目前,中国能源消费以生产领域为主,生产领域的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接近90%。2.1工业能源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保持了较高增速,工业能源消费也处于较高水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工业能源消费量占比一直维持在70%以上。“十二五”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能源消费增速明显下降。2015年,工业能源消费增长率为-1.15%,我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首次实现了下降,主要原因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费。与此同时,工业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也持续下降,2015年工业能源消费比重连续低于70%,达到67.97%,比2010年下降4.5个百分点。
在工业行业内部,能源消费的行业集中度也相当高。2015年以来,在工业终端能源消耗中,制造业的比重持续维持在87%以上。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所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力和热力生产供应属于典型的高耗能行业,在工业终端能耗中占据主导地位。2015年,上述行业占据工业终端能耗比重达到74.4%,同比增加1.06个百分点,分别比2000年、2005年、2010年提高8.4、2.9和1.9个百分点。特别是作为钢铁行业主体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虽然能耗占工业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但是还是超过1/5,2015年达到21.88%。正是由于上述特征,上述行业成为中国工业节能降耗的主要领域。
2.2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逐步提高
2.3建筑节能取得较大进展,节能形势依然严峻
“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虽然能源消费增速呈现回落趋势,但是能源需求仍然很大。煤炭消费比重将进一步降低,但还是以煤炭为主导,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消费比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效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3.1能源刚性需求量仍然较大
虽然中国能源需求环境有所改善,但能源需求形势依然较为严峻。根据BP能源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能源消费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达到23%,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消费总量已经远远超过美国。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长1.5%,尽管能源消费增速放缓,但增量依然较大。特别是中国依然处于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繁重,特别是中小城市、乡镇、农村的基础设施依然存在巨大空间,我国的能源需求还有可能进一步回升。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煤炭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煤炭消费比重仍然超过60%。因此,如果清洁能源发展不能保证20%的增长速度,煤炭替代的速度还将可能减缓[2]。3.2能源结构调整加速
由于中国独特的资源禀赋,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有其发展的合理性。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迫使煤炭利用大幅度增长,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一度曾接近70%。目前,我国传统的能源消费和消费结构还是以煤炭为主,煤炭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能源需求增速的降低,在各地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具备了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和“去煤化”的基本条件,我国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继续提速。但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面临着很多制约,很多保障性收购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落实。3.3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造成积极影响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水平整体依然处于较低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按照2011年不变价购买力平价计算,2013年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为5.30美元/千克油当量,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5%。由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还相当突出,完成减排目标仍面临压力。
技术节能在工业节能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中国工业能源技术水平稳步提高,主要产品能耗指标明显改善,重点骨干企业的能耗指标已经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就整体而言,工业能耗水平仍高于国际先进水平,技术水平较低的企业仍大量存在,技术节能潜力依然较大。有研究显示[3],2012至2030年,钢铁行业各项措施的累计节能减排潜力为2.7亿至5.3亿吨标准煤,炼铁和轧钢流程的节能减排贡献最大,累计贡献接近80%,在分析的30项节能减排技术中,共有17项技术措施具有经济可行性,其累计节能潜力为2.6亿至2.9亿吨标准煤。根据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氨、甲醇等15个重点耗能产品对标分析,如果行业平均能效水平达到2014年度能效领先水平,可实现年3000万吨标煤左右的节能潜力[4]。2013年以来,工信部先后针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出台和修订了一系列行业规范条件,进一步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3.5燃油经济性成为节能的重点领域
2000年以来,中国开始“汽车进入家庭”,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逐步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销售市场。截至2015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7228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95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1.5%,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4399万辆,增长14.4%,民用轿车保有量9508万辆,增长14.6%。扣除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2015年底民用汽车拥有量分别是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10.1倍、5.2倍、2.1倍。在汽车数量迅速扩张的背景下,中国成品油需求也持续上涨。2015年,中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为2.76亿吨,同比增长1.2%,其中,汽油消费同比增长7%。截止2014年底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约112辆,远低于146辆的世界平均水平,与欧美国家大于500辆的水平更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汽车发展潜力依然很大。
中国能源需求侧的发展战略应该实现节能与转变能源消费方式相结合,将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及能源发展的全过程,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近期目标来看,重点是实现节能和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从中长期能源发展来看,应该积极推进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模式,构建新型能源消费体系,实现能源消费方式根本性转变。4.1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并进,全面推进工业节能降耗
目前,中国生产领域的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接近90%,积极推进生产领域的节能降耗是现阶段中国能源消费战略的主要内容。第一,应该根据“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应该加快推进能源技术革命,实现我国从能源生产消费大国向能源科技装备强国转变,以能源技术创新推进工业的节能降耗。第二,在积极推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严格行业标准是推进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此外,行业标准的完善也是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条件,有助于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在能源价格普遍偏低的背景下,行业标准在节能的作用将更加突出。第三,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培育新动能,提高能源效率。加强重点行业能效管理,提高用能设备能效水平,严格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产品能耗标准。4.2继续深化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
[1]邵高峰,《我国节能建筑技术与政策现状及“十三五”展望》,《砖瓦世界》2015年第2期。[2]林伯强,能源结构调整任重道远。[3]苟林,《中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潜力分析》,《生态经济》2015年第9期。[4]郁红、李军,《还有多少节能潜力可挖?——石化节能“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中)》,《中国石油和化工》2015年11期。[5]冯庆东,《能源互联网与智能电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9月。[6]沈洲等,《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现状》,《江苏电机工程》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