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今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这些都体现了如今我国对于降低碳排放的重视。那么,“碳中和”是什么意思?要达到这个目标有哪些措施可以做?
【文/鲁超】
早在2019年底,我国就表示: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2020年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这次,我们更是提出了“碳中和”的惊人承诺,我们会如何实现这个“小目标”呢?我们的信心来自哪里呢?且听我慢慢道来……(长文预警)
简单地说:碳中和=碳排放-碳汇。我们搞经济,要“开源节流”;而碳中和,讲究的是“减排增汇”!
首先我们要注意一个“碳汇”(CarbonSink)的概念,意为:通过天然或人工的方式,储存含碳化合物,从而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碳汇”三部分:海洋(Ocean)、植被(Forest)、人工技术(Artificialtechnique)
2018年4月16日,像是“串通”好了一样,我国科学家几乎同时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7篇论文,从各方面介绍了中国的生态系统,但关键词都围绕着“碳汇”、“碳库”(Carbonpool)。
这似乎是在告诉全世界:“我们绝对是有备而来!”
还记得2019年2月份NASA的报道吗:来自NASA卫星的数据显示,中国和印度正在引领陆地绿化的增长,影响主要来自中国雄心勃勃的植树计划和两国的集约化农业。
根据他们于2009-2016年之间在6个观测点的数据,表明:
1,2010~2016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吸收了人为碳排放的45%。
2,中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和广西等省)以及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和吉林省)的碳汇之前被严重低估了。
3,我国的人工造林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过去的10-15年里,每个省份(自治区)每年增加4-44万公顷森林面积。这还促进了木材出口和国内纸张的生产。
比较一下2000年和2017年,世界上哪些地方变得更绿?
回想一下,世界上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事情,是不是有鲜明的对比?
2019,巴西亚马逊森林大火,“地球之肺”危在旦夕!
2019-2020,澳大利亚丛林大火,导致30亿动物死亡。
2020,美国加州山火,面积超过12500平方公里,打破了历史纪录。
其实,山火全球到处都是,我国自然也不例外。
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在“碳中和”问题上,森林是宝贵的“碳汇”。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碳汇”,我们的消防战士曾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向林业工作者和救火队员们致敬!
2019年3·30木里县森林火灾,30名救火队员牺牲
除了自然碳汇以外,在“人工碳汇”上的研究近年来也开始比较深入,不外乎下列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