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广东省考特色题型—科学推理考点梳理!

科学推理是广东省考最具特色的考察专题。往年广东省考笔试分为县级、乡镇两类,以下仅对往年考情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具体考查题量如下:

2017年县级、乡镇为同一套试卷,都考查了。

2016年县级、乡镇分别考查5、10道题。10题。

2018年只进行了县级的考试,考查了10题。

2019年县级、乡镇分别考查10、15题。(其中9道题重复)

2020年至2023年科学推理部分在县级稳定考查10题,在乡镇考稳定在20题,且近四年县级的10道题有9道均包含在乡镇的20道题内,只有一道不同但考点与乡镇一致,所以各位小伙伴在备考过程中要多了解乡镇科推的具体考情。

从考点上来说考察范围较广,涉及力学中力的基础、压强、浮力、简单机械,运动学基础知识和牛顿运动定律,电学中电路分析和电路设计,光的反射和折射,声现象和热学的基础知识等。此外还考查了少量与生物和化学有关的常识性知识,集中在溶解度、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生物遗传、生态系统组成等。也会考察少量地理知识,内容一般不超出初高中范围,主要集中在地球自转、公转现象、气候变化、等值线判读等自然地理知识。

从难度上来看,一般围绕单个知识点考查,题目综合性不强,难度不大且略低于广东选调科推板块考试。

2、高频考点分析

第一节声光热

一、声学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声音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温度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快;气温每升高1度,声速增加0.6m/s。

3.声波的吸收与反射

吸收:当声波通过玻璃棉、毛毡、泡沫等这些多孔性吸声材料时,由于摩擦使大量声波能量被吸收、衰减掉。

反射:声波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会产生回声。

(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

(二)声音的三要素

2.响度:人主观上感觉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由振幅和人离声源的距离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人离声源的距离越小,响度越大。

3.音色(音品):声波的波形决定了声音的音调。由于不同对象材料、结构的特点,声音具有不同的特性,是人们区别具有同样响度、同样音调的两种声音之所以不同的特性。

二、光学

(一)光的直线传播

光是一种电磁波,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为3×108m/s。光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介质的密度越大,光的传播速度越慢。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1.影子。

2.小孔成像:倒立的实像。

3.日食、月食。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的表面被反射出去的现象。

2.反射定律:

(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4)光路可逆。

3.平面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的大小相等、左右相反、上下不变、左右互换。)

(三)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

2.折射定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4)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5)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不变;

(6)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增大;

(7)光路是可逆的。

(四)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复色光通过棱镜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2.折射率: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之比。

可见光线:红橙黄绿蓝靛紫。

折射率最小的是红光,波长最长,频率最低。

折射率最大的是紫光,波长最短,频率最高。

3.物体颜色

物体颜色由它所反射光线的颜色决定,其他颜色光线都被吸收了。

黑色:吸收了所有的光,不能反射。

白色:反射了所有色光。

红色:只能反射红色的光,其他颜色的光被吸收。

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三、热学

(一)物体内能

1.物体内能:物体内部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时所具有的动能以及分子间势能的总和。

2.改变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

(1)做功

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外界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

(2)热传递

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有热辐射、热传导、热对流三种方式。

发生热传递的条件:两个物体存在温度差。

影响热传递效率的因素:温度差、换热面积、导热系数。

(二)物态变化

1.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分为6种: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2.过程及吸放热规律:

3.熔化与凝固

(1)物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和继续吸热。

物体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和继续放热。

(2)晶体熔化或凝固的过程温度保持不变,但内能发生变化,如冰、食盐熔化等。

(3)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会在吸热的同时温度开始升高,先是由硬变软,最后成为液态,凝固反之。如玻璃、沥青、松香、塑料熔化等。

4.汽化与液化

(1)物质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且只发生在表面,影响水蒸发等因素有:温度、环境湿度、表面积、表面空气流速。

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和持续吸热,沸腾在液体内部和液体表面都会发生。

(2)液化的两种手段: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5.升华与凝华

(1)升华现象举例:碘变成碘蒸气,衣服会被冻干,樟脑丸变小等。

(2)凝华现象举例:雪、霜、窗花、雾凇的形成等。

第二节电学

串并联电路

(一)电学基础概念

1.电荷:电荷(electriccharge),为物体或构成物体的质点所带的具有正电或负电的粒子,带正电的粒子叫正电荷(表示符号为“+”),带负电的粒子叫负电荷(表示符号为“-”)。也是某些基本粒子(如电子)的属性,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通路。

3.电路的状态:通路、断路、短路、被短路。

4.电压及电压表

电压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符号:U。国际单位:伏特(V)。

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中电源或用电器两端电压的仪表。电压表必须与被测对象并联。

5.电流及电流表

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国际单位:安培(A)。

电流表是指用来测量电路中电流的仪表。电流表必须与被测用电器串联。

6.电阻

电阻是描述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符号:R。国际单位:欧姆(Ω)。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导体的电阻值大小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决定。

(二)串联电路

1.串联电路定义

几个电路元件沿着单一路径互相连接,每个节点最多只连接两个元件,此种连接方式称为串联。以串联方式连接的电路称为串联电路。

2.串联电路电压、电流、电阻特点

(三)并联电路

1.并联电路定义

并联是元件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其特点是将2个同类或不同类的元件、器件等首首相接,同时尾尾亦相连的一种连接方式。通常是用来指电路中电子元件的连接方式,即并联电路。

2.并联电路电压、电流、电阻特点。

(四)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五)功与功率

1.焦耳定律

2.电功

3.电功率

(六)电路分析

1.根据电路图,分析电路结构,必要时可转化为等效电路图。

2.根据题干条件变化(如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开关闭合与断开),分析电路变化。

3.根据欧姆定律、功率判断电流、电压、用电器变化(如灯泡变亮或变暗)。

第三节力学

一、力和常见力

(一)力

1.力的定义

力:力是物质(物体)与物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相互作用的物质可分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2.力的性质

(1)物质性:力不能摆脱物体而独立存在。

(2)相互性: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4)同时性: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5)独立性:一个力的作用并不影响另一个力的作用。

3.力的三要素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示意图:在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箭头来表示。

(二)重力

1.重力的定义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重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

2.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G=mg(g为比例系数,大小约为9.8N/kg)

(2)方向:竖直向下

(3)作用点

假设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到一点上,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对于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三)弹力

1.弹力的定义

(1)弹力:物体受外力作用发生形变后,若撤去外力,物体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叫做“弹力”。

(2)施力物体:发生形变的物体。

(3)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接触,使它发生形变,并阻碍其恢复原状的物体。

2.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

弹簧在弹性限度内,遵循胡克定律F=kx。

x是形变量;k是劲度系数,单位符号是N/m,仅与弹簧的材料、粗细、长度有关。

(2)方向

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弹力是一种接触力,作用点在接触面上。

【压力、支持力和拉力都是弹力。】

(四)摩擦力

1.摩擦力的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并挤压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摩擦力的分类

(1)静摩擦力

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大小:一般由平衡条件得出具体大小。

最大静摩擦力,即使物体开始运动的最小力。

(2)滑动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发生滑动时,接触面间产生阻碍它们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五)浮力

1.浮力的定义

浸在流体(液体、气体)内的物体受到流体竖直向上的作用力叫做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理

浸在流体中的物体受到上下表面压强差。

3.浮力的方向及大小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二、力的平衡

(一)受力分析

1.对两个及以上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先用整体法,再用隔离法。

2.分析步骤:

(1)根据题干和选项确定受力分析的物体。

(3)检查受力分析是否有误。

(二)力的合成和分解

1.力的合成

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其合力F大小等于二力之和,方向与二力相同;

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其合力F大小等于二力之差,方向为较大力方向;

当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分析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下)。

2.力的分解

按力产生的实际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先选定直角坐标系,再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分力。

(1)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

(三)力的平衡

1.力的平衡:在力学系统里,平衡是指惯性参照系内,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仍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绕轴匀速转动的状态,叫做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简称物体的“平衡”。

2.平衡条件:作用于物体上的所有力的合力为零。

3.注意区分:

(1)平衡力

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于同一物体。

(2)相互作用力

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于不同物体。

三、简单机械

(一)杠杆

1.杠杆的定义

2.杠杆五要素

杠杆的五要素: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和支点。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动力臂,通常用L1表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阻力臂,通常用L2表示。

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4.杠杆的分类

(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2)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二)滑轮

1.定滑轮

(1)定义: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2)实质:等臂杠杆。

(3)特点:不省力,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4)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等于重物移动的距离。

2.动滑轮

(1)定义:轴可以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

(3)特点:省力,不能改变施力的方向。

(4)若不计绳重、动滑轮重和摩擦,绳子自由端拉力

3.滑轮组

(1)定义:由几个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叫滑轮组。

(2)原理:既利用了动滑轮省一半力,又利用了定滑轮改变动力的方向。

四、压强

(一)固体压强

1.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用字母P表示,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Pa)。

(二)液体压强

1.压强的定义:液体压强,简称液压,是指在液体容器底、内壁、内部中,由液体本身的重力而形成的压强。

3.液压的特点:

(1)液体除了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外,还对“限制”它流动的侧壁产生压强。

(2)在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液体压强的大小只取决于液体的种类(即密度ρ)和深度h。

第四节运动学

一、运动学基础

(一)矢量、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2.标量:只有大小的物理量。

(二)位移、路程

1.位移: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

2.路程:表示质点运动轨迹长短的物理量,是标量。

(三)速度和加速度

1.速度:矢量,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加速度:矢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1.加速度与速度方向一致,物体加速直线运动。

2.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减速直线运动。

3.加速度与速度方向垂直,物体做圆周运动。

二、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定义

一切物体在没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称惯性定律。

2.惯性

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称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小。

(二)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即F=ma。

示例:超重和失重

1.超重

物体所受的支持力或悬挂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

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例如:电梯加速上升/减速下降。

2.失重

物体所受的支持力或悬挂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

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例如:电梯减速上升/加速下降。

(三)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常见运动

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变,位移s=vt。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

(三)平抛运动:物体以某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四、运动图像

2.斜率表示速度,斜率正负表示速度方向。

3.水平直线表示静止,倾斜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变速直线运动。

2.斜率表示加速度,正负表示加速度方向。

3.t轴以上图像表示正方向运动,t轴以下图像表示负方向运动。

4.v-t图像与横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

五、功能关系

(一)功

1.含义: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计算:物体上的力与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即W=Fs。单位:焦耳(J)。

3.正功与负功:

正功:物体作用力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时,力做正功。

负功:物体作用力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时,力做负功。

不做功:物体作用力方向与位移方向垂直时,力不做功。

(二)功率

(三)机械能

第五节化学

一、物质基础概念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的生成。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例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金属性、非金属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四)纯净物:只由同种化学物质(或分子)组成的一类物质。

1.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

2.单质: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

二、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一)常见气体的性质及用途

1.氧气(O2)

(1)物理性质:标准状况下为无色无味气体,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且不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具有氧化性,具有助燃性。

(3)用途:潜水、医疗急救、燃烧、炼钢、金属切割以及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等。

2.氢气(H2)

(1)物理性质:常温常压下,氢气是一种无色透明、无臭无味且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是所有气体中最小的。

(2)化学性质:具有还原性、可燃性。

(3)用途:冶炼金属、燃料电池、人造黄油、食用油、洗发精、润滑剂、家庭清洁剂及其它产品中的脂肪氢化。

3.一氧化碳(CO)

(1)物理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通常状态下为气体,密度与空气接近。

(2)化学性质:具有还原性、可燃性;有毒性,人体吸入导致煤气中毒。

(3)用途:冶金工业:一氧化碳可用作精炼金属的还原剂;其他方面:一氧化碳常用于鱼、肉、果蔬及袋装大米的保鲜,又因可以使肉质品色泽红润而被作为颜色固定剂。

4.二氧化碳(CO2)

(1)物理性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溶于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2)化学性质:不支持燃烧(做灭火剂);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与水反应。

(3)用途: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自然界的碳、氧循环。

5.二氧化硫(SO2)

(1)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

(2)化学性质:可与水反应;具有漂白性(品红溶液褪色)、强还原性、弱氧化性。

(3)用途:用作有机溶剂及冷冻剂,并用于精制各种润滑油。用作熏蒸剂、防腐剂、消毒剂、还原剂等。二氧化硫是中国允许使用的还原性漂白剂。对食品有漂白和对植物性食品内的氧化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用于生产硫以及作为杀虫剂、杀菌剂。

(二)常见固体的性质及用途

1.铁(Fe)

(1)理化性质:银白色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电、导热性能,属于磁性材料,纯铁质地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是一种良好的还原剂,能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冷却后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2)常见用途:各种机械零部件制品和工具、建筑工业材料、用作还原剂等。

2.铜(Cu)

(1)理化性质:呈紫红色光泽的金属,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在常温下不与干燥空气中的氧反应,在高温下才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

(2)常见用途:电线、电缆和各种电器,铜合金可用于制造各种零件等。

3.铝(Al)

(1)理化性质:铝为银白色轻金属,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高反射性;在空气中能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防止自身继续被氧化。铝是两性的,极易溶于强碱,也能溶于稀酸。

(2)常见用途:冶炼金属,做电线、电缆等。

4.碳(C)

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不易反应,故古代名画现代能保存,书写档案要用碳素墨水。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石墨是一种优良导体;碳60外形形似足球,几乎不导电;活性炭可以净化多种气体和液体,用于防毒面具,做吸附剂。

5.硅(Si)

有无定形硅和晶体硅两种同素异形体,晶体硅属于原子晶体,为灰黑色,无定形硅为黑色。主要用途:高纯的单晶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也可用于光导纤维通信、金属陶瓷复合材料、防水涂布材料等。

6.硫(S)

通常单质硫是黄色的晶体,又称作硫磺。硫元素在自然界中通常以硫化物、硫酸盐或单质的形式存在。硫及含硫矿石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能造成硫酸型酸雨。主要用途:电池中或溶液中的硫酸、用来制造火药、橡胶工业中做硫化剂、用作化肥、造纸业中用来漂白等。

补充:金属活动性顺序及结论。

三、溶解度

(一)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二)溶解度曲线

多数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少数分物质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三)酸碱指示剂

1.紫色石蕊指示剂: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遇中性溶液不变色。

2.无色酚酞指示剂:遇酸和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变红色。

四、化学反应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催化剂

化学反应里能改变(提高或降低)反应速率而不改变化学反应的程度,且本身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

3.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第六节生物

一、细胞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显著特征之一,包围在植物细胞最外面,它的主要功能是对细胞膜及其以内结构起支持、保护的作用,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比较“坚硬”。

细胞膜: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细胞质:细胞质是存在于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物质;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故含叶绿体的细胞大多呈绿色,一些果实在成熟过程中,叶绿体可转变为有色体,使果实呈现各种颜色。

线粒体:与呼吸作用有关,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液泡:在幼小的植物细胞内,液泡小而分散,在成熟植物细胞内,只有一个大的中央液泡,可占细胞体积的90%以下,液泡内充满了细胞液,细胞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此外还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有机酸、蛋白质等,有的液泡还含有色素,使细胞显现不同的颜色。液泡与植物的吸水和失水有关,功能主要是渗透调节、储藏、消化三方面。

(二)辨析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一)遗传

1.遗传,是指父母性状通过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传递给后代,从而使后代获得其父母遗传信息的现象。

2.特性

遗传分为显性遗传、隐性遗传(分为非伴性隐性遗传、伴X型隐性遗传)。

(二)血型

1.血型基因——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是以A、B、O三种遗传因子的组合而决定的,其中A和B基因为显性基因,O基因为隐性基因。

2.输血

安全输血非常重要,应以输同型血为主。在没有同型血可输而情况紧急时,AB型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输入,因此被称作万能受血者。O型可以输出给任何血型的人,因此被称作万能输血者。

三、种群关系

(一)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如:捕食、竞争、寄生、共生

(二)种内关系(指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如:种内合作、种内竞争

四、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产者:自养生物,如树木、花草。

3.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如老虎、狮子。

4.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二)食物链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如:草→兔→狼(写食物链时注意: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高层消费者结束;箭头指向捕食者。)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数起,每条食物链要数到底,不能漏数。

(三)食物网

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计算食物链几条(从植物开始算有几个分支,分别算出每个分支有几条,后相加。)

五、呼吸作用

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逐步氧化分解,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所有活细胞的共同特征。

六、光合作用

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利用太阳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第七节地理

(一)自转:地球绕着一条假想的线在自西向东转动,这种运动叫做自转。假想的线叫做地轴。

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就是南北极自转产生的主要现象有:昼夜更替、时差、地转偏向力。

(二)昼夜更替: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没有照亮的是黑夜。

(四)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不停自转,导致地球表面运动的物体发生方向偏转,就好像受到了一个力一样,这个力就称为地转偏向力。

(一)公转

地球绕太阳运行。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

(二)太阳直射点

所谓的太阳直射点,是指地表接受太阳光垂直照射的点在太阳直射点处,地表获得的太阳能最多。

三、气候

(一)气温

地图上温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称为等温线。

(二)降水

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最常见的降水形式。

(三)风

风是指水平方向的大气运动,一般用八个基本方位来描述。

备考规划

想要取得更好的备考效果还需要合理的备考计划,下面给大家一些备考规划作为参考。

一、做历年试题

历年试题是最直观感受考试形式、考察难度的标准,通过简单试做可以充分了解自己的不足点,以及大致学习复习的重点,甚至可以通过考题难以把控自己复习程度的深浅。所以在复习前可以先做历年试题,提供备考基本方向。

二、全面学习考点

三、题海强化

此阶段是备考中最为艰难的阶段,需要大量习题去巩固上阶段所学理论知识,不断熟悉、深化最终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也是我们从不会做到会做最重要最核心的阶段。题海战术是检验自己学习结果最直接的反映,通过此过程需要做到及时的查漏补缺,错因分析,不断提升实战能力。时常根据复习效果调整(建议限时刷题,慢慢调整节奏)。

四、考前冲刺

上述阶段只是建议,每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各位小伙伴们还是要及时调整选择适合自己的备考计划,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THE END
1.碳碳拼音碳怎么读碳部首碳意思◎碳tàn 〈名〉 一种主要呈四价的非金属元素,存在于自然界中(如以金刚石和石墨形式),是煤、石油、沥青、石灰石和其他碳酸盐以及一切有机化合物的成分 [carbon]——元素符号C 碳的汉语字典 汉语字典 [①][tàn] 化学元素之一。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即金刚石、石墨和非结晶碳。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很穏定。碳http://zd.747838.com/%E7%A2%B3_zi/
2.碳和碳的氧化物所涉及的方程式碳和碳的氧化物所涉及的方程式是:CO=CO2 当碳燃烧时,会产生一种气体叫做CO,这种气体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它会使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外,当碳燃烧不充分时,即氧气量不足时,还会产生一种气体叫做一氧化碳。 值得注意的是,一https://www.autohome.com.cn/ask/5652073.html
3.例如:它们都能与(1)木炭和一氧化碳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它们的化学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它们都能与___反应,请写出木炭与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2)由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其化学性质不同.请写出区分它们的化学方程式___.(写出一个即可)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99161087049e42e349838a8bceee8f35.html
4.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知识清单 1.碳的单质 (1)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如:金刚石和石墨 (2)金刚石、石墨、C60的性质比较及用途 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相似的化学性质 (3)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用在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 (4)碳和炭的区别 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用“炭”字 2.碳的化学性质 https://www.360wenmi.com/f/p91bdapyto24.html
5.科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活性炭有很强的能力。 4、碳的化学性质:(1)稳定性。如古代用墨书写的字和绘制的画年深日久不退色。(2)可燃性,碳充分燃烧生成,反应方程式为:,不充分燃烧生成,反应方程式为:。(2)还原性: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方程式为: ,炽热的碳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反应方程式为:。 5、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是一种色,https://m.360docs.net/doc/79d8300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6b.html
6.[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讲述: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它有哪些涵义?怎样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本节课要认真探究的问题。 一、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提问: 碳+氧气—→二氧化碳 C + O2 —→ CO2 讨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此式能否体现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回答:(因上式左右两边各原子的种类没变,数目相等)用已有的知识认识新问题 http://shaoer.cntv.cn/20100507/100033.shtml
7.10.在化学上.“碳和“炭的是区别是:“碳表示,“炭是指(1)节假日或双休日人们经常到野外烧烤,烧烤时常采用木炭做燃料,此活动不符合“低碳”生活,请用一个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解释原因 碳+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化合反应;(2)水是生命的源泉,生活离不开水,区分某矿泉水(该矿泉水属于硬水)与纯净水(软水),最简单的方法是:取样品各少量,分别加入 http://www.1010jiajiao.com/timu3_id_103084
8.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8篇(全文)炸后生成硫化钾、氮气和二氧化碳,写出化学方程式 。 C.选做题: ⒈ 下列变化中单质碳作还原剂的是 ( )。 A. C CO B. C CO2 C. CH4 C D. CO2 CO ⒉ 用木材做桩,常将埋入地下部分烧焦 ,目的是 ( )。 A.烘干木材 B.使木材变更结实 C. 烧死虫子 D. 形成化学性质稳定的炭层 ⒊相同质量的碳完全燃烧https://www.99xueshu.com/w/filew7mkx1ua.html
9.《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知识点总结.doc文档介绍:第一节金刚石、石墨和C60“碳”和“炭”的区别:“碳”指碳元素,不是具体指某种物质;而“炭”指具体的、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三种不同的单质。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化学式颜色形状硬度导电性导热性https://m.taodocs.com/p-379633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