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炭还原氧化铁装置现象步骤

木炭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基本反应类型

木炭还原氧化铁实验注意事项

①要先撤导管再扯酒精灯,防止水倒吸。

②要充分加热木炭和氧化铁粉末,除去其中水分。

③研磨混合要充分。

④加热温度要足够,最好使用酒精喷灯或煤气灯

氧化铁自身具有氧化性,我们可以用碳来还原氧化铁。

灼热的氧化铁可以和氢气(H2)、碳(C)、一氧化碳(CO)等具有还原性物质反应,生成铁+X(氧化物)。

木炭还原氧化铁实验:

2.装置:

3.现象:①红色粉末变成黑色;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步骤:

①装药品;②固定试管,连接装置;③加热;④撤出导管;⑤熄灭酒精灯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理论依据:所有化学反应均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

2.基本依据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含杂质的计算,在实际生产和实验中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因此解题时把不纯的反应物换算成纯净物后才能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而计算出的纯净物也要换算成实际生产和实验中的不纯物。这些辅助性计算可根据有关公式进行即可。

(3)纯净物的质量=混合物的质量×纯度

综合计算:

1.综合计算题的常见类型

(2)将图像、图表、表格、实验探究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

2.综合计算题的解题过程一般如下:

综合型计算题是初中化学计算题中的重点、难点。这种题类型复杂,知识点多,阅读信息量大,思维过程复杂,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分析应用能力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它考查的不仅是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知识,也是考察基本概念、原理及元素化合物的有关知识。综合计算相对对准度较大,但只要较好地掌握基本类型的计算,再加以认真审题,理清头绪,把握关系,步步相扣,就能将问题顺利解决。

3.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题,问题情景比较复杂。解题时,应首先明确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溶质的质量可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出,其次应明确所求溶液的质量如何计算,最后运用公式汁算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成溶液质量的计算方法:生成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难溶性杂质(反应的混有的且不参加反应的)的质量一生成物中非溶液(生成的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1)固体与液体反应后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于固体与液体发生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首先要明确生成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其次再通过化学反应计算溶质质量是多少(有时溶质质量由几个部分组成),最后分析各量间的关系,求出溶液总质量,再运用公式计算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对于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有两种求法:

①溶液组成法:溶液质节=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其中溶质一定是溶解的,溶剂水根据不同的题目通常有两种情况:原溶液中的水;化学反应生成的水。

②质量守恒法:溶液质量=进入液体的固体质量(包括由于反应进入和直接溶入的)+液体质量-生成不溶物的质量-生成气体的质量。

(2)对于液体与液体的反应,一般是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此类计算与固体和液体反应后的计算类似,自先应明确生成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其次再通过化学应应计算溶质质量是多少(往往溶质质量由几个部分组成),最后分析各量间的关系、求出溶液总质量再运用公式计算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此类反应发生后,溶液质量也有两种求法:

①溶液组成法(同上)。

②质量守恒法:溶液质量=所有液体质量之和-生成沉淀的质量-生成气体的质量。

4.图像、表格、实验探究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

在近几年中考题出现了以图像,表格为载体的化学计算题这类题的特点是利用数学方法将化学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表达,常常以坐标曲线、图像、表格等形式将解题信息呈现。解答此类题目时,受求学生能够对图像,表格进行科学分析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并结合化学知识将有用信息,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1)图像与化学方程式结台的综合计算

图像型计算题是常见的题型是坐标曲线题,其特点是借助数学方法中的坐标图,把多个元素对体系变化的影响用曲线图直观表示出来。

坐标系中的曲线图不仅能表示化学反应,还能较好地反映化学变化的过程,读图时,要善于从曲线图中捕捉到“三点”,(起点,拐点,终点),并分析其含义。特别是要重点了解拐点表示对应两种物质一定恰好完全反应,这是此类题的关键。

(2)表格与化学方程式结合的综合计算

这类题往往给出一组或多组数据或条件,通过对表格中数据或条件的分析,对比,解答有关问题或进行计算。

策略:要通过仔细阅读,探究表格中各组数据之间内在的规律,努力从“变”中找“不变”,及时发现规律之中的矛盾点,从“不变”中找“变”,进而分析矛盾的根源,解决问题。

(3)实验探究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

做实验探究的综合计算题时,学生应将化学计算与化学实验紧密结合,在对实验原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理出解题思路,在解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实验数据与物质(或元素)质量间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理清思路,找出正确有用数据,认真做好每一步计算。

5.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天平平衡问题:

化学计算中有关天平平衡问题的计算一般指眨应前灭平已处于平衡状态,当托盘两边烧杯中加入物质后,引起烧杯内物质净增量的变化,从而确定天平能否仍处于平衡的状态。解此类题目必须理顺以下关系:烧杯内物质净增质量=加入物质质量一放出气体质量;当左边净增质量=右边净增质量时,天平仍处于平衡状念;当左边净增质量>右边净增质量时,天半指针向左偏转;当左边净增质量<右边净增质量时,天平指针向有偏转。

6.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技巧与方法:

(1)差量法(差值法)

化学反应都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此定律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但有的化学反应在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州时,会出现固体、液体、气体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所改变的现象,根据该变化的差值与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成正比,可求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这一方法叫差量法。此法解题的关键是分析物质变化的原因及规律,建立差量与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

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其差值为生成氧气的质量

⑥金属+酸→盐+H2,该变化中金属质量减小,溶液质量增加,其增加值等于参加反应的金属质量与生成氢气质量的差值。

⑦金属+盐→盐+金属,该变化中金属质量若增加,溶液的质量则减小,否则相反。其差值等于参加反应的金属质量与生成的金属质量的差值。

(1)甲组同学取该磁铁矿10g与足量的一氧化碳充分反应,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的质量增加了5.5g,请你根据甲组同学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磁铁矿样品中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分数。

(2)乙组同学取该磁铁矿样品10g与足量的一氧化碳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后固体物质的质量为8g,请你根据乙组同学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磁铁矿样品中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分数。

解析:(1)甲组同学的实验中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是CO还原Fe3O4生成的CO2,由5.5gCO2的质量作为已知条件,根据方程式可计算出Fe3O4的质量

(2)乙组同学的实验中10g样品被CO充分还原后剩余8g固体,减少的质量为Fe3O4中氧元素的质量,利用产生的差量即可求出Fe3O4的质量。也可以根据题中杂质不参加反应来建立等量关系,求出Fe3O4的质量。

232176

x5.5g

232/x=176/5.5g

解得x=7.25g

样品中Fe3O4的质量分数为7.25g/10g×100%=72.5%

答:样品中Fe3O4的质量分数为72.5%

(2)设样品中Fe3O4的质量分数为x

232168232-168=64

x10g-8g=2g

232:64=x:2g

x=7.25g

(2)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就是根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等概念所包含的各种比例关系,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式直接列比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关系式法有如下两种类型.(1)纵向关系式

经过多步的连续反应,即后一反应的反应物为前一反应的生成物,采用“加合”,将多步运算转化为一步计算

(2)横向关系式

①几种不同物质中含相同的量,根据该量将几种不同物质直接联系起来进行运算

②有多个平行的化学反应即多个反应的生成物有一种相同,根据这一相同的生成物,找出有关物质的关系式,依此关系式进行计算可建华运算过程。

关系式法抓住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建立关系式,化繁为简,减少计算误差,是化学计算常用方法之一。

例: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是一种白色固体,是焙制糕点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它能与稀硫酸等酸反应生成CO2,试回答:

(1)写出NaHCO3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如何用98%的硫酸(密度为1.84g/mL)配制980g18.4%的硫酸溶液?

(3)现将45gNaHCO3(混有KHCO3)固体粉末加入100mL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是气体全部逸出,固体粉末的质量与产生CO2的体积的关系如图(该状况下,CO2的密度为2g/L)所示,计算:

①求100mL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

②若稀硫酸为120mL时,加入固体粉末为58.5g,求产生CO2的体积。

解析:

(1)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注意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的书写

(2)设配制980g18.4%的硫酸溶液需98%的硫酸(密度为t.84g/mL)的体积为x,则:x×1.84g/ml×98%=980g×18.4%,x=100mL,需水的质量为:980g-100ml×1.84g/mL=796g;配制过程中应注意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答案:(1)2NaHCO3+H2SO4==Na2SO4+2CO2↑+2H2O

(2)将100ml98%的H2SO4沿着烧杯内壁慢慢倒入796ml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3)解:①45g固体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m(CO2)=11L×2g/L=22g

设硫酸溶液中H2SO4的质量为x

由(1)得H2SO4——2CO2

9888

x22g

x=(98×22g)/88=24.5g

②设与120mL稀H2SO4完全反应的固体粉末的质量为y

100mL/120mL=45g/y

y=54g<58.5g

所以固体粉末过量,以硫酸的量进行计算:

V(CO2)=(11L×120mL)/100mL=13.2L

答:100mL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为24.5g,产生的CO2的体积为13.2L。

(3)平均值法

混合物中确定各组分的有关计算是初中化学计算中难度较大的一种题型.如混合物中各组分均能与某一物质反应且得到的产物中有同一种物质或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均含有同一种元素,要确定其成分的有天计算可用平均值法求解。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要先找出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平均值(如平均二价相对原子质节、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平均质量、平均质量分数等),此平均值总是介于组分中对应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利用这些平均值解题的方法叫做平均值法。下面分类进行讨论:

(1)平均二价相对原子质量法

由金属单质组成的混合物,要判断混合物的组成或计算某一成分的质量,利用平均二价相对原子质量法计算较为快捷、准确。解题时先设该混合物为一种纯净的二价金属,利用化学方程式或其他方法求出平均二价相对原子质量,混合物各组分中一种金属的二价相对原子质量小于半均二价相对原子质量,则另一种金属的二价相对原子质量必须大于平均二价相对原子子质量,据此求出正确答案。

设一种二价金属R的质量为m,其二价相对原子质量为M,与足量稀硫酸反应产生H2的质量为x

R+H2SO4==RSO4+H2↑

M2

mx

解得:x=m/M×2

即金属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该金属质量成正比,与该金属二价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若像Cu等金属与稀硫酸不反应,即产生的H2的质量为零。

注意:①二价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有本质区别,前者为一假设值。

②Cu、Ag等不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的金属产生H2质量为0。

例:小明同学用6.5g不纯的锌与足量稀盐酸完全反应,收集到H2的质量为0.205g,已知其中含有另一种金属杂质,这种金属杂质不可能是()

A.铁B.铝C.铜D.镁

解析:由题意可知,两种金属混合物6.5g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了0.205g氢气,则混合物的二价相对原子质量为(6.5/0.205)×2=63.4,。已知Zn、Fe、Al、Cu、Mg五种金属的二价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65,56,18,∞(无穷大),24,混合物中含有Zn,则另一种金属的二价相对原子质量不能大于63.4,所以这种金属杂质不可能是Cu。

(2)相对分子质量平均值法

由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要判断混合物中各物质是否存在或计算某成分的质量,可用相对分子质量平均值法解题。解题时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其他方法求出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混合物中一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如果大于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则另一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必小于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据此可求出正确答案。

(3)质量平均值法

利用混合物中平均质量解题方法。

(4)质量分数平均值法

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总是介于混合物中一种成分该元素的质量分数与另一种成分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之间,据此可确定混合物的组成。

4.守恒法

化学变化中等量关系的简历,有一条很重要的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定律演绎为:a化学反应前后,物质发生变化生成新物质,但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质量不变;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本身发生变化,而分子的数目虽然有的改变,但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该定律反映出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等量关系,是解化学试题的思路之一。利用化学反应前后某些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推理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称为守恒法。仔细挖题目中隐含的等量关系是守恒法解题的关键。下面分类进行讨论:

(1)质量守恒法

①发宁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守恒

②溶液混合或稀释前后,溶质总质量守恒

③化学反应中某些元素的质量守恒

(2)电荷守恒法

溶液中阴、阳离子个数不一定相等,但正负电荷总数相等。

(3)比例守恒法

利用试题中潜在的某些量之间的比例恒定不变的原理来解题的一种方法。

例:某二价金属M的氧化物10g与9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形成无色透明溶液,测得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请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该金属M的相对原子质量和上述新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溶液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解题:(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00g×30%=30g

设金属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稀硫酸中H2SO4的质量为x

MO+H2SO4==MSO4+H2O

M+1698M+96

10gx30g

(M+16):(M+96)=10g:30g

解得M=24,可知M为镁元素

98:40=x:10g

x=24.5g

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5g/90g×100%=27.2%

(2)反应后溶液中MgSO4的质量为30g,则水的质量为70g,氢元素的质量即水中氢元素的质量,氧元素的质量是水与硫酸镁中氧元素的质量和

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5.假设量法

在所给题目中缺少实例,无数据,仅有字母或仅有比值,在解答该类题设未知数之前,先假设一个题目中缺少的关键量为假设量,即一个已知量,补充解题的条件。然后,此假设量可参与整个化学计算,使计算过程简单,清晰。但该假设的已知量只帮助解题,不会影响最终结果,这种解题方法叫假设量法。具体有两种类型:

假设用具体的物质代替题目中抽象或不定的物质来解题。

②假设一具体数据代替题目中未知数据来解题。

a.题目中给出化学反应前后某两种物质的等量关系(已知条件),求混合物中各组分间的质量比—找等量设为假设量。

b.题目中给出某种物质的质量分数(已知条件),求另一种物质的质量分数—找条件中给出的质量分数所对应的物质质量为假设量

例:已知完全中和一定量的某盐酸,需100g80%的氢氧化钾溶液,若改用100g80%的氢氧化钠溶液,则反应后溶液的pH()

A.大于7B.小于7C.等于7D.无法确定

解析:设题目中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36.5g,需要NaOH、KOH的质量分别为x和y

NaOH+HCl==NaCl+H2O

4036.5

x36.5g

40/x=36.5/36.5g

x=40g

KOH+HCl==KCl+H2O

5636.5

y36.5

y=56g

若用含56gNaOH的溶液与含36.5gHCl的盐酸反应,则NaOH过量,溶液pH>7,选A。

6.比较法

解题时对题目给定的已知条件或数据,结合有关知识进行全面,仔细地分析,比较,然后确定正确答案。此法解计算型选择题时可避免对各备选答案一一进行计算。运用该法解题时有如下情况:

(1)分类比较:按被选择对象的某些特点,先分类后比较选择

(2)计算比较:解题时先做简单计算,然后比较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或分子中某一相同原子的个数,最后选择。

(3)转化问题比较:解题之前将所求问题转化为直观问题来比较选择答案。

(4)排列比较:将被选择答案按某种顺序排列后,再分析比较选择答案。

例:铅蓄电池中需要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现将50%的硫酸溶液(密度为d1g/ml)与10%的硫酸溶液(密度为d2g/ml)按体积比1:1混合,已知d1>d2,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A.大于30%B.等于30%C.等于60%D.小于30%

解析:当两种同溶质的溶液混合时,以m1ga%的溶液和m2gb%的溶液混合为例,且a>b。

当m1>m2时,混合后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b%)/2

当m1=m2时,混合后溶质质量分数=(a%+b%)/2

当m1

从题意分析知,由d1>d2,则等体积的两种溶液,50%的H2SO4溶液质量大,则混合后溶质质量分数>(50%+10%)/2=30%

要明确解题思路解题时的一般思路:

(1)先找出题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并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找出题中所提供的数据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直接或间接关系。

(3)确定哪些数据能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如果所给数据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关系仅仅是间接关系,那必须分析清楚该数据是通过什么“中介”与各物质产生联系的,然后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具体的计算步骤如下:

(1)设未知量,求什么设什么。

(2)正确完整地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各物质的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总和,标在相应的化学式下面。把题中的已知条件和待求未知址写在相应物质的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总和的下面。

(4)列比例式。

(5)求解。

(6)简明地写出答案。

应注意的问题:

(1)解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理清思路、确定解题方法、严格按解题步骤求解。

(2)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式一定要书写正确,一定要配平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中某元素原子的数目一定要相等,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一定要准确。

(3)化学方程式所表明的各物质均指纯净物,参加计算的各物质的质量也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如果求纯净物的质量需进行换算,换算方法:纯净物的质量=物质总质量×该物质的质量分数(即纯度)。

(4)对题目中所给的“适最”“足量”“过量”“恰好反应”“完全反应”“充分反应”等词语,要认真对待,正确理解一般来说:“适量”—两种(或多种)反应物之间按一定量比恰好反应。“足量”—一种反应物完全反应,无剩余;另一种反应物可能完全反应,也可能过量。“过量”—完全反应后,有一种(或多种)反应物剩余。“恰好反应”和“完全反应”—完全反应,反应物无剩余。“充分反应”和“反应完全”—同“足量"。

(5)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解题格式要规范。

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几种类型:

(1)已知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2)有关含杂质的物质质量间的计算。

(3)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含有体积、密度与质量间换算的有关计算。

(4)关于过量问题的计算。

(5)多步反应的计算。

(6)其他类型的计算。

计算时常见的错误:

(1)不认真审题,答非所问;

(2)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写错;

(3)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4)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

(5)没有统一单位;

(6)把不纯物质当成纯净物质计算。

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几个误区:

(1)化学方程式不正确就计算,这是最严重的问题。

(2)把含杂质的质量直接应用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或把体积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

(4)解题格式不规范,设的未知缺与求的量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

(5)计算不准确,不按题目要求写化学方程式(方程式应用不当)。

(6)体积、质量、密度之间的关系问题及单位问题弄错等。

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三个三”:

在解题时要把握好“三个要领”、抓住“三个关键”、注意“三个事项”,即:

三个要领:(1)步骤要完整;(2)格式要规范;(3)结果要准确。

三个关键:(1)准确书写化学式;(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3)计算质量比要准确。

三个事项:(1)单位统一;(2)用纯量进行计算;(3)若是体积要换算成质量。

THE END
1.碳碳拼音碳怎么读碳部首碳意思◎碳tàn 〈名〉 一种主要呈四价的非金属元素,存在于自然界中(如以金刚石和石墨形式),是煤、石油、沥青、石灰石和其他碳酸盐以及一切有机化合物的成分 [carbon]——元素符号C 碳的汉语字典 汉语字典 [①][tàn] 化学元素之一。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即金刚石、石墨和非结晶碳。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很穏定。碳http://zd.747838.com/%E7%A2%B3_zi/
2.碳和碳的氧化物所涉及的方程式碳和碳的氧化物所涉及的方程式是:CO=CO2 当碳燃烧时,会产生一种气体叫做CO,这种气体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它会使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外,当碳燃烧不充分时,即氧气量不足时,还会产生一种气体叫做一氧化碳。 值得注意的是,一https://www.autohome.com.cn/ask/5652073.html
3.例如:它们都能与(1)木炭和一氧化碳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它们的化学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它们都能与___反应,请写出木炭与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2)由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其化学性质不同.请写出区分它们的化学方程式___.(写出一个即可)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99161087049e42e349838a8bceee8f35.html
4.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知识清单 1.碳的单质 (1)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如:金刚石和石墨 (2)金刚石、石墨、C60的性质比较及用途 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相似的化学性质 (3)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用在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 (4)碳和炭的区别 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用“炭”字 2.碳的化学性质 https://www.360wenmi.com/f/p91bdapyto24.html
5.科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活性炭有很强的能力。 4、碳的化学性质:(1)稳定性。如古代用墨书写的字和绘制的画年深日久不退色。(2)可燃性,碳充分燃烧生成,反应方程式为:,不充分燃烧生成,反应方程式为:。(2)还原性: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方程式为: ,炽热的碳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反应方程式为:。 5、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是一种色,https://m.360docs.net/doc/79d8300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6b.html
6.[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讲述: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它有哪些涵义?怎样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本节课要认真探究的问题。 一、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提问: 碳+氧气—→二氧化碳 C + O2 —→ CO2 讨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此式能否体现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回答:(因上式左右两边各原子的种类没变,数目相等)用已有的知识认识新问题 http://shaoer.cntv.cn/20100507/100033.shtml
7.10.在化学上.“碳和“炭的是区别是:“碳表示,“炭是指(1)节假日或双休日人们经常到野外烧烤,烧烤时常采用木炭做燃料,此活动不符合“低碳”生活,请用一个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解释原因 碳+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化合反应;(2)水是生命的源泉,生活离不开水,区分某矿泉水(该矿泉水属于硬水)与纯净水(软水),最简单的方法是:取样品各少量,分别加入 http://www.1010jiajiao.com/timu3_id_103084
8.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8篇(全文)炸后生成硫化钾、氮气和二氧化碳,写出化学方程式 。 C.选做题: ⒈ 下列变化中单质碳作还原剂的是 ( )。 A. C CO B. C CO2 C. CH4 C D. CO2 CO ⒉ 用木材做桩,常将埋入地下部分烧焦 ,目的是 ( )。 A.烘干木材 B.使木材变更结实 C. 烧死虫子 D. 形成化学性质稳定的炭层 ⒊相同质量的碳完全燃烧https://www.99xueshu.com/w/filew7mkx1ua.html
9.《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知识点总结.doc文档介绍:第一节金刚石、石墨和C60“碳”和“炭”的区别:“碳”指碳元素,不是具体指某种物质;而“炭”指具体的、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三种不同的单质。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化学式颜色形状硬度导电性导热性https://m.taodocs.com/p-379633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