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古代汉语常识>>我们如果对古代汉语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的确应该分为上古时期(一般指汉代以前)、中古时期(一般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近代时期(一般指宋元明清),甚至还可以分得更细一些。
◆(二)繁体字>>“干”是盾牌(“干戈”二字常常连用)。
◆(三)异体字>>德:悳匆:悤奔:犇粗:觕、麤梁:樑◆(一)古今词义的差别>>〔无虑〕古代有副词“无虑”,不是无忧无虑的意思,而是“总有”“约有”(指数量)的意思>>醒〕在上古汉语里,睡醒叫“觉”(又叫“寤”),酒醒叫“醒”,“觉”和“醒”本来是有分别的。
古书中所谓“睡觉”,也就是睡醒,不是现代语的“睡觉”。
>>有些字,同一个意义也可以两读,例如观看的“看”,既可以读阴平,也可以读去声。
今天我们把“看”字读去声,但是读古典诗词的时候,为了格律的需要,有时候也还该读成阴平。
如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又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其中“看”字都该读kān。
◆(三)用典>>用典,就是运用古书中的话(典故)。
”修门,指楚国首都郢的城门。
>>形容词变动词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使物变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使动”;第二种是把事物看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意>>不及物动词变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是经常不带宾语的动词,及物动词是经常带宾语的动词。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答案王力古代汉语习题答案【篇一: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第一单元汉字一、结合字义,说明下列各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书:休亦本采苗文姓雨目責考其婆姚豆章州甘朱權二、指出下列形声字的字义,并分析形符声符的位置关系:旗逃裳膏匣哀衷翼病架杉在徒被晏街三、说明下列各组字之间是什么关系:1.暖、煖;2.从、從;3.备、備;4.舍、捨;5.赴、訃;6.礼、禮;7.粮、糧;8.泪、淚;9.疲、罷;10.伸、信;4)5(《岳阳楼记》)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五、根据下面提供的例句,说明“发”,“约”两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并说明其引申方式。
1.发使使燕(《史记淮阴侯列传》)2.塗有饿莩而不知发。
(《孟子梁惠王上》)3.君子引而不发。
(《孟子尽心上》)4.夫鵷鶵发于南海。
(〈庄子秋水)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战国策齐策》)6.大王欲得壁,使人发书至赵王。
(《史记》)7.朝发白帝,暮宿江陵。
(《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8.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
(《楚辞九章思美人》)9.舜发于畎畝之中。
(《孟子告于下》)10.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11.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诗经周南关睢序》)12.发号施令,罔不有减。
(《尚书冏命》)13.大信不约。
(《礼记学记》)14.玉壶春酒。
约群仙同醉。
(陆游《谢池春》)15.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16.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论语子罕》)17.相如度秦王虽齐,决负约不偿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18.约之阁阁,椓之橐橐。
(《诗经小雅斯干》)19.其文约,其辞微。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0.以深为根,以约为纪。
(《庄子天下》)21.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2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朱淑贞《生查子元夕》)六、查阅《词源》或《汉语大字典》,抄出下列词语的释义和例句,指出本义和引申义,整理引申义列。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臵、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如:目、舟、鸟、手、网。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六~八)通论(六)1、不同形体的字可分为三大类: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2、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一直在五六千个左右。
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A、因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B、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C、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古今字)。
3、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5、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分别:A、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注意: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后来有了分工,即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了。
如:諭喻。
)B、古今字是几个字意义分化。
6、异体字的几种情况:A、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
如:泪淚。
B、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
如:彳辵足走、言口欠、言心;敕(攴)勅(力)、歎嘆、絝袴。
C、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
如:綫線、暱昵。
D、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或写法。
如:慚慙、和咊;花芲。
E、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的情况。
7、不能认为是异体字的三种情况:A、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后代读音相同但古音不同。
如:寘置、寔實。
B、关系交错复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
如:雕彫凋、遊游、修脩。
C、通用有条件限制,意义广狭不同。
如:亡無、沽酤。
8、繁简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礼禮、气氣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第10讲古汉语通论(七~八)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也字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而母,婢也。
(左传隐公元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於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判断句,也字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①。
一、郑伯克段于鄢古今字:1、”大太:2、辟避;3、厭饜:4、”(今仍作“舍”)舍捨:5、”嘗嚐:(今皆简化为“尝”6、”佗他:异体字:”暱昵: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1、2其他此类活用名词用于动词1819本义和引申义1、邑:、、“大叔又2、都:本义,大邑。
、国都小的都。
3、鄙:、引申出质朴,浅陋、轻视等意义。
4、毙:”后来表示死,“斃”后起字,今“毙”枪毙。
5、及:6、啟;简化“启”应。
古今词义不同1、国;1)都指国家,但含义不同。
周代的国指诸侯的封地,西汉的国指王侯的封邑。
2)2、城:1)城墙。
2)现在指城市、城区。
用如动词指修筑城墙。
课文中的“都城”3、乘:1)在利用车马等代替步行的意义上古今基本相同。
2)4、完:1)在完整、完全的意义上古今相同,用如动词是完整,因而有修缮的意思。
本文“大。
、‘完了’是古代所没有。
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做宾语:12、(冒昧地问一声,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宾语用代词“之”复指3(姜氏有什么满足)4(大概说的是这种情况吧)其他句式双宾结构1、无生民心。
234语法1、诸:2、请:1)请你做某事23、敢:1)助动词,有胆量,为何谓也”二、齐桓公伐楚古今字:1、共供:2、女汝:”复音词1、夹辅本义和引申义;1、缩:本义,用绳子捆起来。
2、妥:本义,安稳,安定。
后引申为安,安抚。
3、次:文献中有两种意义,一是次第,次序。
作动词为按次序排列。
引申为次第在后的,等级较差的。
|。
引申为外出旅行停留。
语法;之:1)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在一个分句的主谓间用,表示语意未完。
b.充当主语和谓语结构之间用“之”宾语前置;用指示代词“是”作宾语5、寡人是征6用代词‘是’复制提前的宾语,起强调7介词“以”的宾语8三、齐晋鞌之战古今字:9、陈阵:10、辟避:11、絓掛:12、奉捧:异体字:1、2、”3、4、5、”复音词1、败绩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3、”免(二)意动用法1、”难其他此类活用16、介,甲衣。
王力版本古代汉语第七章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整理版)第七章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基本概念】判断句【基本理论】古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有何不同?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形式?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什么性质的词?起什么作用?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是从哪里来的?古汉语有专职的判断词吗?“为”、“唯”、“乃”、“即”在古汉语判断句中都起什么作用?古汉语判断句活用可以表示哪些内容?【重点难点】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者”、“也”、“是”、“为”、“唯”、“乃”、“即”在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性质与作用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是”用于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并帮助表示判断。
古汉语的判断句则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将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非”。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1、无“者”、“也”句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本形式,句中既不出现“者”,也不出现“也”,仅靠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如:@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夫鲁,齐晋之唇也。
(《左传哀公八年》)2、有“者”句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如:@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3、有“也”句即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
如:@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王,人君也。
(《战国策齐策四》)4、有“者”、“也”句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完美形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南冥者,天池也。
古汉语判断句三种主要定义古汉语判断句三种主要定义:1.王力《古代汉语》:“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2.郭锡良《古代汉语》:“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或不属于某一类。
”3.朱振家《古代汉语》:“判断句是用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直接作谓语表示判断的,谓语所表示的内容和主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
”判断句的活用:1.表示比喻曹公,豺虎也。
2.种曲折复杂的内容夫战,勇气也。
3.表示原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笔画少的列前,笔画多的列后。
笔划相同时,再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这部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书成於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
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子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上中下三卷。
今本装订成一册,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
如果这个字有别音别义,便再解释别音别义。
它解释字音和字义,除引用古代韵书或字书的解释之外,一般还引用古注。
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王引之奉旨作《字典考证》,纠正引书错误2588条,1981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纠正音读错误八类共5900条。
3、《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它实际上是在《康熙字典》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增删、修订的。
4、《辞源》1915年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五十多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个部首。
单字字头下大量收列古今的复音词或词组,先释单字,再释复音词语。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八)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王力《古代汉语》判断句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句子根据谓语表示的语法意义,分为描写句、叙述句、判断句。
描写句,一般指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
叙述句,一般指用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
判断句,一般指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判断句,古今有明显的变化。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
如:张骞,汉中人也.。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者,……语气词“者”表停顿,谓语后不加“也”。
虎者,戾虫。
(《战国策〃秦策二》)粟者,民之所种。
(晁错《论贵粟疏》)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第31章)3.……,……也谓语后用语气词“也”加强肯定。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战国策〃齐策一》)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4.……,……今秦,万乘之国。
(《战国策〃赵策》)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农,天下之本。
(《史记〃孝文本纪》)刘备,天下枭雄。
(《资治通鉴〃汉纪》)注意:语义上不表示判断,即不能说明是什么、不是什么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柳宗元《捕蛇者说》》蟹六跪而二螯。
古代汉语练习题(一)及答案古代汉语练习题(一)一、解释下列术语。
(每題3分,共12分)1、六书2、四体二用3、本义4、词义扩大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8分)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_________。
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餘杯”一句中,“餘”今作“余”,它们是一对_________。
A、古今字B、繁简字C、异体字D、通假字3、就词汇音节结构而言,古代汉语词汇中_________占多数。
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5、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6、“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字的词性是_________。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每字0.5分,共10分)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十徒问既采马础鹿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每句1分,共13分)1、时: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②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苏轼《前赤壁赋》)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陶潜《桃花源记》)⑤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⑦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句子根据谓语表示的语法意义,分为描写句、叙述句、判断句。
(一)乃、即、则1.是乃.狼也。
它们都是副词,用来加强语气,而不是判断系词。
这些词被有些语法书当作判断词。
实际上这是误解。
南北朝时期,这些副词甚至可以加在判断系词“是”前,更可以看出它们只是副词,如:1.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范缜《神灭论》)(枯体就是荣体)(二)维、惟1.我马维.骐。
因为它们不仅用在判断句中,还可以用在描写句和叙述句中。
1.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1.今京不度,非制也。
四、判断句的省略形式有时判断句的主语承接上文或在对话中省略。
1.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1.是.吾宝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是.何故也。
判断词“是”就是从这种指代前文的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的。
最初用指示代词“是”指代前文,当“是”字指代的意味逐渐减弱,而帮助判断的作用逐渐增加,于是就由指示代词转化为判断词。
先秦古籍中真正用作判断词的“是”只有极少几个,如:1.韩是.魏之县也。
何种就是何物。
这是什么东西?)这两个例子的“是”确实是判断词,但可能是传写的错误。
到了汉代,《史记》中用“是”作判断词就多了,共有六次。
1.此必是.豫让也。
1.余是而所嫁妇人之父也。
(《木兰诗》)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六、判断句的“为”“为”本是一个动词,是“做”、“成为”、“作为”等意思。
1.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1.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为”字判断句始终没有摆脱配角的地位,它受到“是”字越来越多的影响和制约,最终萎缩、推出历史舞台。
七、“也”字(自学)从“也”字的位置看,有两种“也”字:煞句的“也”字和句中的“也”字。
(一)“也”字用于句末来煞句1.用于陈述句句末。
(1)加强判断。
表示肯定主语和谓语间的同一关系。
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2)加强陈述语气,强调所陈述的内容或确认某种事情或状态的真实性。
即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表示深信不疑。
”(3)在因果句的句尾,加强原因、结果、动机、目的和情况的解释说明。
此其不名,何也?天子之命大夫也。
”又,由因及果,进行推理。
”2.用于祈使句句末。
加强请求、商量、劝阻、命令或禁止等语气。
在这些句子中,命令或请求的意思是由禁止性否定副词“无”“毋”来表示的,加上“也”字则不再是单纯的表示祈使,而且还带上了肯定的语气。
’”3.用于感叹句句末。
加强赞颂、悲痛、惊讶、慨叹等语气。
(1)特指疑问句。
A.询问原因。
句中常有疑问代词“何”、“奚”、“何以”、“如之何”、“若之何”等与之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