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参照《屈原列传》的要求,梳理归纳一词多义、重要句式等。

3、准确理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中心句。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以大量的史实为论据,通过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高度概括和渲染。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观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一

积累文言知识,参照《屈原列传》的要求,梳理归纳一词多义、重要句式等。

一、生字生词

崤(xiáo)雍(yōng)窥(kuī)囊括(náng)孝公既没(mò)

膏腴(yú)肥饶(ráo)合从缔交(zòng)(dì)轸(zhěn)

召滑(shào)翟景(zhái)孙膑(bìn)带佗(tuó)倪良(ní)

逡巡(qūn)矢(shǐ)镞(zú)流血漂橹(xuè)(lǔ)

鞭笞(chī)藩离(fān)隳(huī)践华为城(huà)镝(dí)

劲弩(jìng)(nǔ)瓮(wèng)牖(yǒu)枢(shū)猗(yī)

锄櫌棘矜(yōu)(qín)铦(xiān)钩戟(jǐ)铩(shā)絜(xié)

二、文学常识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博士不是现在的学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人称贾长沙、贾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三、重点词句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2、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3、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喝问)

5、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然)

6、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8、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2、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

3、皆明智而爱人(明智,古义:明达智慧;今义:理智。爱人,今义:爱护人民;今义:配偶)

4、以为桂林、象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为固(以为,今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5、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古义:平常的人;今义:中间人)

6、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7、以致天下之士(以致,古义:用来招致;今义:表导致)

(三)固定短语和句式

1、之众、之属、之徒、之伦、之族:这一类人

2、宇内、四海、八荒、六合:天下

3、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4、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5、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6、合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7、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8、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9、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10、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11、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七庙,天子的宗庙。

12、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13、陶朱: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

14、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15、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

(四)一词多义

1、制

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控制

②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2、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丢失、失去

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灭亡

3、固

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坚固的地势

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锋利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④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利润

5、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丢失

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

6、度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规章、制度

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

③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量、计算

(五)句子翻译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译:在这个时候,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致力于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战具,对外采用连衡的策略来使诸侯们互相争斗。就这样,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就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当:在……时候。务:致力,从事。具:器械,武器。连横:名作动,采用连横的策略。斗:使……争斗。于是: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河:黄河)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来图谋削弱秦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珠宝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贤士,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弱:使……弱,削弱。爱:吝惜。以致:用来招致。缔交:缔结盟约。与:援助。从:通“纵”。)

3、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译:秦国人敞开函谷关,延请敌军进去,可是九国的军队却迟疑徘徊不敢前进。秦国人没有丢失一支箭及一个箭头的损耗,可是天下的诸侯却已经困敝不堪了。就这样,合纵瓦解盟约破裂,诸侯们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延:延请。逡巡:有所顾虑徘徊而不敢前进。镞:箭头。费:损耗。困:困敝不堪。)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译:秦国有足够的力量来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逃走的败兵,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出的血可以漂起盾牌;秦国趁着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土地。强国请求投降,弱国入秦朝拜。(制:控制,制服。弊:弱点,毛病。亡:动作名,逃走的士兵。北:溃败。伏:倒下。漂:使……漂起。橹:盾牌。因、乘:趁着。利、便:形作名,有利的形势。朝:朝拜。)

5、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译:到了秦始皇即位,他发展了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天下,吞并了东周、西周,灭掉了六国,登上了最尊贵的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奋:发展。烈:功业。振:举起。策:马鞭子。御:驾驭,统治。履:登上。至:极。制:控制。执:拿、握。敲扑:刑具,指代严酷的刑罚。鞭笞:奴役。振:通“震”)

6、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译:然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着亿丈高的城墙,下临深不可测的护城河,把这当作坚固的屏障。好的将领手持强弓守卫着要害地方,可靠的大臣领着精良的士兵拿着锋利的武器来稽查盘问过往的行人。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里,自认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城池,正是子孙当帝王的万代基业呀。(践、因:凭借。以为:把……当作。劲弩:强弓。信:可靠的。陈:拿着。谁何:何谁,何,通“呵”。金:坚固。金城千里:定语后置,千里金城。帝王:名作动,当帝王。)

7、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译:然而陈涉不过是个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替人种田帮工的)下层人民,又是个被征发的人,他的才能赶不上平常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没有范蠡、猗顿那样的财富。(瓮、绳:名作动,用破瓮做,以草绳系。氓:民。隶:奴隶。迁徙:被征发。中人:平常人。)

8、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他置身于戍边队伍中间,突然从田野间兴起,率领疲惫不堪的士卒,带着几百人的队伍,回过头来攻打秦国;他们砍下树木做兵器,举着竹竿做旗帜,天下百姓像云那样聚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蹑足:插足,置身于。蹑足,倔起:后面均省略“于”。倔起:倔,通“崛”,突然兴起。将:率领。众:军队。揭:举。云、响、景:名作状,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景,通“影”。赢:担负)

9、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译:然而成功和失败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功业也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让崤山以东的六国跟陈涉比量一下长短大小,较量一下权势力量,那就不能相提并论了。(山东:崤山以东。度、絜、比、量:比量、较量。同年而语:相提并论)

10、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获得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同列的诸侯都来朝见,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全天下变成自己的家,把崤山、函谷关当作自己的内宫;可是一个戍卒发难,秦王朝就被毁掉了,秦王子婴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不施仁义而使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致:获得。序:排列座次,招致。朝:使……朝拜。有:通“又”。六合:天下。作难:起事,首事。隳:被毁灭。身:自己。仁义不施:不施仁义,宾语前置)

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二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本文的雄辩艺术。

1.语言的高度概括和渲染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几句就透露出矛盾:一方面是说地形有利,但地盘很小;另一方面,则是说政治上野心很大。“窥”字,用暗喻构成了以小窥大的形象,精练之至。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从空间上说东南西北地盘全面扩张,可只用了四个动词(取、举、割、收),同义所指,对称句法,使得结构有机紧密。

2.把矛盾推向极端的对比

三是陈涉与六国的对比。末尾议论中,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陈涉之位,非尊于……之君也”,一比地位。“非铦于钩戟长铩”,二比兵器。“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三比士卒。“深谋远虑,……非及向时之士也”,四比人才。一句话,陈涉与诸侯“不可同年而语”,强弱对比如此悬殊,它们同是秦的对手,曾先后与之抗衡,然而人多势众的六国,却一一为秦所灭,区区一个陈涉,竟然使秦“七庙隳”,这第三层对比,将前面形成的反差,进一步深化、强化了。

随着对比的层层深入,形成的反差步步强化,更留下串串悬念,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全文结论所在。这一结论如金石掷地,铿然有声,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移易。

教学活动三

联系全文,谈谈如何理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在贾谊看来,始皇吞并六国时,处攻势,靠权术和暴力取得了成功。但在他夺取天下之后,就不该用暴力手段对待百姓,而应施仁义,注重教化,才能维持威势,避免灭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背诵课文3、4、5段。

能力目标

1、归纳掌握“制、亡、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难度较先秦散文小,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皆融于诵读中。

2、评品法。从品评鉴赏的角度,通过设置几个鉴赏点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具体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它的气魄吧!

二、解题:

1、简介作者

2、写作背景。

3、文体特点。

《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文,“过秦”即批评秦之过错的意思,批评秦的过错意在总结历史教训。“论”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

三、诵读、疏通、理解课文:

1.一词多义:固、亡、利、遣、度……

2.词类注用:

3.铺张夸大:用赋的手法写议论说理的散文。

4.文言对举:

①词语对举: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②分句对举: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③排比(对举的扩展):……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论制其兵。

四、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

【参考观点】

(一)优:

1.善用对比、排比、对偶等修辞。

如对比:秦国与秦朝,秦朝与陈涉,九国与秦国,九国与陈涉等。

2.条理清晰:

(二)质疑:

1、叙多于议。

2、扣中心欠紧。

教学目的

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

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陈涉起义对陈涉实力的分析分析秦灭亡的原因。

秦王朝的实力>秦国的实力>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陈涉的实力,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提示:写作手法的选用,如夸张、渲染、衬托、对照等手法的巧妙运用,骈、散句的运用,结构安排方面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

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1)学习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见解;

(2)掌握对比论证法在全文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4)着重识记并理解“蒙、因、絜、爱、余烈、弱”等词的含义;

(5)理解“制、亡、利、固”4个多义词的不同含义。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教学设想:

(1)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诵读。

(2)本文文言词汇丰富,注意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3)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释题、明确文体。

二。⑴对照注释自读第一节。要求读准字音,先默读,再朗读。

⑵指名朗读,学生老师评价。

⑶再读课文,划出疑难。

⑷质疑,讨论释疑。

⑸要学生说出本节活用词、通假字。

⑹齐读课文第一节。请同学概括大意,教师板书。

三。1.用学习第1节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2节。

2.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学生口答)

⑴蒙故业

⑵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⑶宽厚而爱人

⑷相与为一

⑸赵奢之伦制其兵

⑹秦人开关延敌

⑺延及孝文公

四。自读第三节,方法同一、二节。

教学内容:学习3─4节,背诵3─4节。

一。齐读1─2节,体会语言特色,板书1─2节内容。

二。检查自读第3节情况

1.指名朗读第3节,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蒙)恬藩篱黔(首)隳(名城)

2.对朗读给予评价。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3.质疑,讨论释疑。

4.要学生说出本节的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词。

5.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要学生口答)

⑴奋六世之余烈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⑶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⑷因河为池

⑸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⑹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注意句式)

三。指导背诵,概括大意。

1.结合课后练习二(1),指导背诵,加深课文理解

2.概括段意,教师板书。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四。1.对照注释自读第4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牖猗蹑氓

2.指名朗读、评价、教师范读。

3.质疑,集体释疑。

4.出示小黑板,请学生口答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

⑴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注意句式)

⑵赢粮而景从

⑶天下云集而响应

⑷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齐读课文,概括段意教师板书。

6.根据课后练习二(2)提示,指导背诵,加深理解。

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五。作业(早或晚自修完成)

1.继续背诵3─4节,(注意心到,口到,耳到)

2.自读课文第5节。

教学内容:学习第5节,总结全文

一。指名背诵3─4节,给予鼓励。

二。学习第5节

1.出示小黑板,翻译句子和加点字,口头完成,检查预习情况。

⑴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

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⑶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根据检查情况,要求学生质疑,释疑。

3.指名朗读、教师评价、教师指导朗读(参见教参P170有关朗读语气提示)

4.教师范读

5.指导背诵

6.学生概括本节大意,明确结尾句在本文中的地位

三。1.引导学生看板书,结合课题思考,认识本文“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的`特色。

2.找出课文中的对比,寻找各组对比之间的关系,并用图表示,并分析运用对比对论证中心论点的作用。

3.朗读课文,找出骈句,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本文“赋体文心”的特色。

四。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多义词)

板书:

兴孝公:崛起(前361─前338)第1节

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发展

(一)兴亡过程(前337─前247)第2节

以史始皇统一全国(前246─前210)第3节

论证亡二世:灭亡(前209─前207)第4节

(二)灭亡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第5节

1、学习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一、导入: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他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过秦”课本注释1,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这里是动词。

二、概括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1)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叙史实

(2)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析原因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讲读课文

(一)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①秦的地理优势;

②秦孝公的政治野心——统一天下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作状>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

③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整治、修理>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成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之崛起——雄心勃勃——兴

(二)诵读第2段。

1、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明确: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2、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明确: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秦之扩张——所向披靡——强

3、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既然没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

(三)诵读第3段。

1、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明确: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2、划分全段层次:

①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明确: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明确: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

秦之统一——势如破竹——盛

③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

明确:施行暴政,“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如动词,由此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

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秦之覆灭——施暴政——怨声载道——亡

3、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四)诵读第4段。

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

1、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

明确: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

2、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

明确:“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

4、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

明确:“仁义不施”。

5、“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

6、“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7、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秦之覆灭——起义军——一败涂地——亡

(五)诵读第5段。

①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

②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

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四、总结全文

探讨怎样使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

①纵向对比:

秦统一全国前对诸侯处于攻势;统一后对全国人民处于守势,是为了说明“攻守之势异”这一点的。秦统一全国前由弱到强,原因是“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是“施行仁义”;统一后油强变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

②横向对比:

a、秦国和六国。反衬秦国的强大,指出秦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

b、秦朝和陈涉。双方地位、才能、军队、武器悬殊而弱小的陈涉能一呼百应,因秦不施仁义

c、陈涉和九国之师。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

抛砖引玉:

1、这是千古名篇,无论从语言上,还是结构上,文采上,都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除课本要求的背诵以外,其他部分也要熟能成诵。

2、学习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论证语言的特色。

3、了解本文常见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体会本文巧妙的巧思,缜密的结构,精当的铺垫。

指点迷津:

重点:

1、了解作者贾谊。

2、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分上、中、下三篇,本文选自《新书》,是上篇,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是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危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上篇的中心思想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施行仁政。

本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部分。(大意略)

4、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本文作者作了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大于原秦国十数倍自不待言;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的实力则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

陈涉〈九国〈秦国〈秦朝最后交锋的.却是最弱小的陈涉与最强大的秦朝,而结果却是秦王朝的灭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行文至此已水到渠成,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本文的语言特色。

6、本文翻译时应注意的事项。

本文多用铺陈渲染手法,极具气势,但给翻译带来了困难。比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中的“席卷”、“包举”、“囊括”三个动词均有“并吞”之意,“天下”、“宇内”、“四海”均指“天下”。很难分别为这两组近义词找出几种不同的说法来翻译它们。解决的办法就是凝缩,如上句可译为:“(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全国的雄心”。“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则可译成“宰割、吞并各诸侯国的土地。”余类推。

7、正确理解本文中的繁笔写法。

按照常规,议论文中应以议为主,叙为次;叙为简笔并为议服务。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汉语特殊句式。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预习设计:

2.读课文、明确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文,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查古汉语字典,掌握重点字词。固席包囊拱手因爱致叩延亡北烈履却愚弱瓮绳云响景小弱序朝

问题思考:

1.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用事实证明其论点的?

一、导语

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诗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

1.字音崤(xiáo)函?膏腴(yú)合从(zòng)陈轸(zhěn)逡(qūn)巡遗?

镞(zú)鞭笞(chī)系(jì)颈?黔(qián)首?

隳(huī)瓮牖(yǒu)氓(méng)隶?猗(yī)顿景(yǐng)从锄櫌(yǒu)棘矜(qín)铦(xiān)铩(shā)

2.作者

贾谊,西汉洛阳人,文学家。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解题

板书课题,解释“过”:动词,指出……的过失。解释“论”(见《基础知识手册》318页)明确文体为议论文。

四、课文分析

(一)讲读第1自然段

1.找出本课中典型的铺陈排比句让学生翻译,然后强调这类句子的翻译规律。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一:怀有席卷天下,控制寰宇,统一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野心。

译文二:怀有吞并天下的野心。

明确:译文二简洁明确。这样的句子不必苛求字字落实,近义词合并,译出意思即可。特别强调:席:像卷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2.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

板书:地理优势政治雄心

对内图强对外连横

拱手取西河之外

3.在分析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强调下列字词、句子。

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务:从事、致力。斗:使动,使……争斗。

句子: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二)讲析第2段。

1.让学生找出本段中典型的铺陈排比句并翻译。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译文一:向南夺取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向东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领重要的城邑。

译法二:向南夺取了汉中,向西夺取了巴、蜀,向东夺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夺取重要的城邑。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之徒通其意,吴起……之伦制其兵

之属、之徒、之伦:这类人

追亡逐北

追赶逃兵败将

教师强调:本段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展。

本段分四层。第一层,写三代秦君继承旧业,遵循遗策,国力日强;第二层,写诸侯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第三层,写九国为秦所败,被秦国制服。第四层,写孝文王和庄襄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因遗策: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开关延敌:延,引。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

五、作业

(1)复习本课所学内容。

(2)完成书后练习第一题。

(3)预习第3、4、5段。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课文分析

(一)讲析第3段

1.齐读

2.强调重点字词

(1)学生质疑解疑

(2)以下词句如果学生忽略,师必须强调

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

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3.要求学生准确翻译重点句教师点拨指正。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4.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段写作的顺序,指导背诵。

教师提问:

(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

强调:“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

强调:“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

强调:“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二)讲析第4段

2.强调重点字词,学生试译重要语句,教师点拨指正。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铺陈排比句)

译法一:然而陈涉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

译法二:之子、之人、之徒:……的人

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2)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活用较为典型)

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百姓像云那样聚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和着,担着粮食如影随形的跟着(陈涉)。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3.学生就其他内容质疑,教师解疑。.

4.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问(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学生回答: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

问(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出身:缺乏号召力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弱少武器:低劣?不堪一击

问(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三)学习第5段。

1.强调重点字词:

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洯”,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万乘之势:“致”达到。

2.学生试译重要语句,教师点拨指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至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可是一人发难就毁掉了天子的宗庙,自己也死在人家的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啊。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强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请学生回顾全文,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强调:

使用两方面的对比: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为秦国和秦朝的对比:秦国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必然结果。秦王朝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次拿秦朝与陈涉对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写作特色。

语言方面:讲究铺排渲染(结构上起到了强化作用,显得语势强烈,铿锵有力。另外还有些句子骈散结合,非常灵活,变化多端,句式丰富多彩。)

THE END
1.粮,粮字,粮字拼音,粮字部首,粮字笔画,粮字含义,粮字解释,粮字典故查询的字:粮 粮 音节:liang注音: 部首:米部首笔画:6 部外笔画:7总笔画:13 笔顺:4312344511534 浏览:1841 liáng ①<名>旅行用的干粮;军粮。 《过秦论》:“赢~而景从。” ②<名>粮食;谷物。 《商君书·勒令》:“民有余~。” ③<名>田赋;田税。 http://www.98655.com/show.asp?q=%E7%B2%AE
2.食粮造句好工具造句栏目为您提供2025年的食粮的造句相关内容,本栏目原创编辑和精选收集了71条食粮的造句一二年级例句供您参考,同时也为您推荐了食粮的解释(永远地;无例外地)、近反义词和组词。 食粮造句 1、充饥的食粮不能缺,精神食粮缺少了也不行。(好工具hao86.com) https://www.hao86.com/zaoju_view_9ab00d43ac9ab00d/
3.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生字及组词全面汇总课文1《古诗二首》(《村居》《咏柳》) 诗(古诗)(诗歌)(诗人)(诗句)? 村(农村)(乡村)(村子)(村民)? 童(儿童)(童话)(童年)(学童)? 碧(碧绿)(碧玉)(碧空)(碧石)? 妆(化妆)(补妆)(红妆)(妆台)? http://m.kingdee51.com/post/149.html
4.粮结尾两个字的词语汉语辞海在汉语辞海中粮结尾两个字的词语的检索结果,基本涵盖了全部的常用词语。https://m.zbyw.cn/hych/lm.asp?a=2&cid=11706&xs=2
5.粮字结尾的成语200个粮结尾的词语大全200个包含粮字的成语及词语 粮库,liáng kù 干粮,gān liáng 口粮,kǒu liáng 主粮,zhǔ liáng 原粮,yuán liáng 粮草,liáng cǎo 赍粮藉寇,jī liáng jiè kòu 粮食作物,liáng shí zuò wù 粮店,liáng diàn 粮食,liáng shí 食粮,shí liánghttps://www.hujiang.com/cidian/listl_e7_b2_ae/
6.粮字组词粮的拼音和组词粮字开头的词语粮拼音liang部首米笔画数13读音liáhttp://bk.jingyingxx.com/operate11/8828.html
7.2023年上海初三语文中考备考冲刺全攻略第3讲:文言文阅读之人物一、寻找标题或文中直接评价人物的词语或句子 二、概括人物形象 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人物描写; 3、结合人物年龄,身份,地位加以; 4、注意人物之间的对比[例题1]麹祥,字景德,永平人永乐 ①中,父亮为金山卫百户祥年十四,被倭掠国王知为中国人,召侍左右,改名元贵遂https://www.yxfsz.com/view/1665614667228221442
8.2023年上海中考语文冲刺试题及答案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4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公被狐白之裘 被: (4)乃令出裘发粟 裘: 13.下列加点的“于”与“所欲有甚于生者”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子墨子闻之,起于齐 http://www.chusan.com/zhongkao/293140.html
9.《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精选6篇)第二环节:初读课文发现美 1. 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整体感知全文,思考并圈点勾画以下问题的句子: ①作者以游踪为序依次写了哪些地方? ②作者心情有哪些变化? ③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结合文中关键句子和课后资料谈谈你的看法。(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学会披文入情、知人论世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作者https://www.360wenmi.com/f/fileh25ls670.html
10.粮组词粮的组词粮字怎么组词组词“粮”字在结尾的词语 种粮 裹糇粮 裹餱粮 谷粮 裹粮 路粮 餱粮 糇粮 行粮 黄粮 见粮 餽粮 糗粮 干粮 食粮 糙粮 粳粮 籴粮 米粮 舂粮 禀粮 鹤粮 齎盗粮 盛粮 盐粮 钱粮 稻粮 税粮 秔粮 秋粮 皇粮 正粮 挂脚粮 肴粮 月粮 斋粮 瓦粮 禄粮 栖粮 杂粮 断粮 焚钱粮 灵粮 斗粮 转粮 长粮https://www.027art.com/xiaoxue/HTML/13855810.html
11.2021年广东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https://www.liuxue86.com/a/4273115.html
12.粮汉字释义拼音笔画笔顺异体字: 糧 五行: 火 造字法: 形声 粮组词语2个字 粮罂[liáng yīng] 粮罂[/n/普通名词] 粮甖[liáng yīng] 粮[/n/普通名词]甖[/v/普通动词] 粮[yíng liáng] [/v/普通动词]粮[/n/普通名词] 籯粮[yíng liáng] 籯粮[/n/普通名词] 粮糒[liáng bèi] 粮糒[/n/普通名词] 糙粮[cāo lihttps://www.xiediantong.net/zidian/0f3947e75c34c6ed/
13.粮字在结尾的词语粮的组词在线组词粮结尾组词 “粮”字在结尾的词语 更多>> 白粮 百日粮 适百里者宿舂粮 糠菜半年粮 储备粮 后备粮 边粮 吃凌冰粮 兵粮 借寇兵,赍盗粮 借贼兵,赍盗粮 禀粮 逋粮 财粮 仓粮 糙粮 漕粮 积草屯粮 长粮 陈粮 程粮 盛粮 吃粮 寅吃卯粮 舂粮 种粮 出粮 出荷粮 刍粮 飞刍挽粮 粗粮 催粮 存粮 https://www.chazidian.com/r_zi_zd7CAE/zuci3/
14.阅读下面苏轼的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https://www.jyeoo.com/shiti/7e51090a-15be-4151-5082-7c569d25f747
15.粮粮字的拼音,意思,字典释义《新华字典》异体字糧 【粮】字本义为旅行用的干粮;行军作战用的军粮。 【粮】字造字法为形声。从米,量声。 【粮】字五行属火, 字形结构为左右, 可拆字为“米良”。 【粮】字拼音为liáng, 部首为米, 笔画为13画, 笔顺为“丶ノ一丨ノ丶丶フ一一フノ丶”。 https://www.hancibao.com/zi/7cae
16.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35.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盛唐诗歌的用事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兰花 戴涛 每次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免不了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心想会不会有白兰花呢?可每次都会很失望。其实我也知道,白兰花是不会出现在花店里的,而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64934350102z81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