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番禺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宇宙空间科学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空间科学是依托航天器平台研究宏观和微观世界的前沿交叉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基础科学前沿催生了诸多重大发现和原创成果。进入21世纪,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爆发之际,空间科学进入跨越式突破新时刻。

空间科学的突出特点是依托航天器为主要工作平台。到空间去研究关于地球、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突破天文学、地学、生命科学等母学科困于地面实验或理论模拟而难以破解的科学难题,是实现从0到1突破的主阵地之一。

首先,空间科学研究直面基础研究最前沿、最重大的方向,挑战最有重大科学意义的难题。空间科学研究成果不能规划,但研究方向可以聚焦和瞄准,一旦突破就可能是里程碑性质的。

例如引力波已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新信使、观测宇宙的新窗口。美国科学家因间接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6年,美国科研人员宣布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在地面直接探测到了高频引力波。一年后,LIGO团队核心成员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鉴于空间探测将引力波极大拓展至中低频,甚至会以当今不可预见的方式拓展我们对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认知,随之而来的科学突破令人期待。我国的“太极计划”和“天琴计划”也瞄准了这一新窗口孕育的重大科学机遇。

再者,空间科学助力科学家揭示自然奥秘,推动基础前沿研究和综合交叉探索,其每一步进展都将拓展人类对宇宙演化、生命起源的认知。

例如,人类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生命存在问题是重大科学前沿。美国火星探测计划一直将寻找火星生命“指纹”作为首要科学目标。同样,我国“嫦娥”系列任务、“天问一号”任务等也多次入选年度重大科技进展榜单,反映了我国航天领域高新技术研发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这些成就能为空间科学领域理论突破和原创发现提供重要平台和关键手段。

此外,空间科学挑战极限的需求有力推动了尖端技术突破。①与应用卫星型谱化和批产特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一项空间科学任务都是非重复性的,都必须研发创新的有效载荷和原创的探测方案,不仅带动火箭、测控通信、卫星平台、载人飞船等共性通用技术的进步,而且将突破诸如极远极冷极弱空间探测急需的新兴与前沿技术。

(摘编自《瞭望》2023年3月《逐梦星辰追根问源》)

材料二:

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永远是这样。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心情激动,感叹不已,如同回忆起许久以前的一次悬崖失足那样令人晕眩颤栗。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

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从宏观来看,大多数人类所关心的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人类朝气蓬勃、勇敢好学、前途无量。几千年来,我们对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作出了最惊人的和出乎意料的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回想起来是很令人兴奋的。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习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因为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

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宇宙神秘非常,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

②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我们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近来,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我们还乡心切。虽然我们的夙望可能会冒犯“天神”,但是我相信我们并不是在作无谓的空想。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表、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芫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分之一(10°,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

A.空间科学是研究宏观和微观世界的前沿交叉学科,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获得跨越式突破。

B.证实引力波的存在,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重大的科学机遇。

C.地球是无限永恒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因此,人类所关心的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D.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是典型的地方,但却特别稀罕而珍贵,因为其实宇宙中的大部分都是空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空间科学能够突破天文学、地学等母学科难以破解的科学难题,因而是最前沿、最有科学意义的学科。

B.每一项空间科学任务都是非重复性的,由此推动尖端技术的突破,包括共性通用技术和新兴前沿技术。

C.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很有限,虽然几千年来我们对宇宙与自身已经有了惊人的发现,但是这些发现不值一提。

D.材料一主要介绍了空间科学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进展,材料二侧重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具体方法。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我国“夸父一号”空间科学卫星发射升空,旨在研究太阳磁场,以及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起源及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C.2019年上映的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的太空电梯、领航员空间站、月球发动机等高科技设备,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

D.2022年全面建成并运营的中国空间站,为开展大规模系统性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5.你将要参加学校科学社举行的“空间科学”专题研习活动,请根据材料,有逻辑地列出发言要点。

【答案】1.C2.D3.C

4.①句是多重复句,严密而准确。通过“与……对比的是”“都是”表示强调的词句以及“不仅……而且……”关联词语,构筑多重语意关系,表现空间科学任务研发的重要意义。

②句语言通俗生动。主要用比喻句,如用“汪洋”比喻成浩瀚的宇宙,充满浪漫的想象,呼唤人们积极向宇宙探索。

5.①从“是什么”的角度,指出空间科学的概念。

②从“为什么”的角度,提出空间科学研究的原因和意义(目的)。借助空间科学去探索宇宙,挑战最有重大科学意义的难题,助力科学家揭示自然奥秘,拓展人类对宇宙演化、生命起源的认知,推动尖端技术的突破。

③从“怎么样”的角度,指出空间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怀有好奇想象、怀疑、创新的精神。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因此,人类所关心的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强加因果且过于绝对,依据材料二第二段“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从宏观来看,大多数人类所关心的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可知,前后无因果关系,且把“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说成“没有意义”过于绝对。

故选C。

【2题详解】

A.“……因而……”强加因果,依据材料一第二段“……突破天文学、地学、生命科学等母学科困于地面实验或理论模拟而难以破解的科学难题……首先,空间科学研究直面基础研究最前沿、最重大的方向,挑战最有重大科学意义的难题”,可见,二者并非因果关系。

B.“每一项空间科学任务都是非重复性的,由此推动尖端技术的突破”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空间科学挑战极限的需求有力推动了尖端技术突破”,此处将“空间科学挑战极限的需求”改为“每一项空间科学任务都是非重复性的”。

C.“但是这些发现不值一提”过于绝对,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几千年来,我们对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作出了最惊人的和出乎意料的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回想起来是很令人兴奋的……”,可见,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发现是很有意义的,并非“不值一提”。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论述看空间科学的重要性及其突出特点。

C.属于影视剧中的高科技设备给观众带来的视觉感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4题详解】

(1)句是多重复句,语言表达严密而准确。通过“与……对比的是”“都是”“都必须是”表示强调的词句以及“不仅……而且……”关联词语,构筑多重语意关系,表现空间科学任务研发的重要意义,由此论证“空间科学挑战极限的需求有力推动了尖端技术突破”的观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1)首先,从“是什么”的角度,指出空间科学的概念,如文中所说“空间科学是依托航天器平台研究宏观和微观世界的前沿交叉学科”。

(2)其次,从“为什么”的角度,提出空间科学研究的原因和意义(目的)。由“首先,空间科学研究直面基础研究最前沿、最重大的方向,挑战最有重大科学意义的难题”“再者,空间科学助力科学家揭示自然奥秘,推动基础前沿研究和综合交叉探索,其每一步进展都将拓展人类对宇宙演化、生命起源的认知”“此外,空间科学挑战极限的需求有力推动了尖端技术突破”可得出:借助空间科学去探索宇宙,挑战最有重大科学意义的难题,助力科学家揭示自然奥秘,拓展人类对宇宙演化、生命起源的认知,推动尖端技术的突破。

(3)最后,从“怎么样”的角度,指出空间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怀有好奇想象、怀疑、创新的精神,如文中所言“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习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雪地猎狍

梁晓声

当年我是知青,在一师一团,地处最北边陲。鄂伦春族猎人常经过我们连,冬季上山,春季下山。连里的老职工、老战士,向鄂伦春族学习,成为出色猎人的不少。

北大荒的野生动物中,野雉多,狍子也多。所以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雉飞到饭锅里”的夸张说法。

狍天生就是那种反应不够灵敏的动物,故人们叫它们“傻狍子”。人如觉得别人傻,在当地会这么说:“瞧他吧,傻狍子似的。”

狍的确傻。可再傻,它见了人还能不跑吗?当然也跑。但它没跑出去多远,就会站住,还会扭头望望,仿佛在想——我跑个什么劲儿呢,那人不一定打算伤害我吧?往往就在它望着人发愣之际,猎枪响了……狍真的很傻,很少见那么傻的野生动物。

一辆汽车在公路或山路上开着,而一只狍要过路。车灯照住狍,狍就站在路中央不动了。它似乎想弄明白怎么回事,为什么那么亮的光会照住它?司机一提速,狍被撞死了。

我在北大荒当知青的六年间,每年都听说汽车撞死狍的事。不但汽车撞死过狍,而且连拖拉机也撞死过狍。当年,团里有一批“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即使挂到最高挡的5挡,又能快到哪儿去呢?但架不住傻狍子愣是站在灯光中不跑啊。

狍的样子其实一点儿都不傻,长得还很秀气。狍的耳朵比鹿长一些,眼睛比鹿的眼睛还大。公狍也生角,却不会长到鹿角那么高,也不会分出鹿角那么多的叉儿,一般只分两个叉儿。狍不会碎步跑,只会奔跃,但绝不会像鹿奔跑得那么快,也不会像鹿跃得那么远。狍虽是野生动物,但又显然太缺乏“野外运动”的锻炼。

狍,傻在它那一双大眼睛。

狍的眼中,尤其母狍的眼中,总有那么一种犹犹豫豫、懵懂不知所措的意味。我这里将狍的眼神比作仿佛到了该论婚嫁的年龄,但仍然缺乏待人接物的经验,因而每每陷于窘状的大姑娘的眼神。这样的大姑娘从前是很有一些的,但现在不多了。狍发现了人,并不立即逃跑,而是引颈昂头,凝视着人。也许凝视几秒钟,也许凝视半分钟甚至一分钟之久。要看它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人以及什么样的人,人在干什么。狍对老人、小孩儿和女人,戒心尤其不足。

我在连队当小学老师的两年,小学的校长是转业兵,姓魏,待我如亲兄弟。他是连队出色的猎手之一。冬季的一天,我随他进山打猎。我们在雪地上发现了两行狍的蹄印。他俯身仔细看了片刻,很有把握地说,肯定是一大一小。我们循踪追去,果然看到一大一小两只狍。体型小些的狍,在我们的追赶下显得格外灵巧。它分明是想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到自己身上。雪深,人追不快,狍也跑不快。看那只大狍跑不动了,我们也终于追到猎枪的射程以内,魏校长的猎枪也举平瞄准了。那体型小些的狍,便用身体将大狍撞开,然后,它在大狍的身体前跑来跑去,使魏老师的猎枪无法瞄准大狍,连开了三枪也没击中。魏校长生气地说:“我的目标明明不在它身上,可它怎么偏偏想找死呢。”

傻狍毕竟斗不过好猎手。终于,它们被我们逼上了山顶,旁边是悬崖,它们无路可逃了。

在距离它们只有十几步远处,魏校长站住了,激动地说:“我本来只想打那只大的,这下,两只都别想活了。回去时,我扛大的,你扛小的。”

他说罢,举枪瞄准。狍不像鹿或其他动物,它们被迫到绝处,并不自杀,相反,那时它们或目不转睛地望着猎人,或凝视枪口,一副从容就义的样子。那种从容,简直没法细说。那时它们的眼神,就像参加奥运会的体操选手,连出差池,遭到淘汰已成定局,厄运如此,只好听天由命。某些运动员在那种情况下,目光不是也要望向记分牌吗?那是运动员显示最后自尊的意识本能。狍凝视枪口的眼神,似乎是要向人证明——它们虽是动物,被人叫作傻狍子,却可以死得如人一样有自尊,甚至比人死得还要有自尊。

悬崖边上,两只狍一前一后,身体贴着身体,体型小些的在前,体型大些的在后。在前的分明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子弹,眼神中有一种无悔的义不容辞的意味,似乎还有一种侥幸——或许猎人的枪里只剩一颗子弹呢!

它们的腹部都因刚才的奔逃而剧烈起伏。它们的头都高昂着,眼睛无比镇定地望着我们。体型小些的狍终于不望我们,将头转向大狍,仰望大狍。大狍则俯下头,用自己的头亲昵地蹭对方的背和颈,接着,两只狍的脸偎在一起。

我心中顿生恻隐,正奇怪魏校长为什么还没开枪,向他瞥去,却见他不知何时已将枪放下了。

他说:“它们不是一大一小,而是夫妻啊。”

我不知说什么好。

他又说:“看,我们以为是小狍的那一只,其实并不算小,它是公的。看出来没有?那只母的怀孕了,所以显得大……”

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鄂伦春人不向怀孕的母兽开枪是有道理的。看它们的眼睛,人在这种情况下打死它们,是要遭天谴的呀!”

魏校长说着,干脆将枪背在肩上。

后来,他盘腿坐在雪地上,吸着烟,望着两只狍。我也盘腿坐下,陪他吸烟,陪他望着那两只狍。

我和魏校长在山林中追赶了三个多小时,魏校长可以易如反掌地射杀它们,甚至可以来个“串糖葫芦”,一枪击倒两只,但他决定不那样做了。

那一刻,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漫上山头,将雪地染得像罩了红纱,两只狍在悬崖边相依相偎,身体紧贴着身体,眷眷情深,根本不理睬我们两个人的存在。

(有删改)

A.小说采用了“我”的视角。这是因为“我”亲历了狩猎的过程,近距离地观察过两只狍和魏校长,用心感知过这一切,“我”最方便把读者带进故事。

B.作者在介绍狍子和写被逼上悬崖面对死亡的两只狍子时,都很细致入微地描写它们的眼神,这是因为狍子的眼神让“我”体察到了此刻它们的内心。

C.小说通过对一次雪地里穷追两只狍而最终在稳操胜券时放弃的经历的描写,表达了人类对弱小者的惋惜和与动物共享地球这个家园的美好愿望。

D.小说中最重要的两个形象是公狍和老魏。长期以来,人们对狍子的认知就是“傻”,而老魏对狍子从穷追到放弃,是因为他对狍子有了新的认知。

7.关于文中的画线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不知说什么好”“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是因为“我”的心很乱,“我”很不愿意两只狍子被射杀,但又不知道怎么开口说。

B.“魏校长说着,干脆将枪背在肩上”,这个动作,说明魏校长内心很坚定,他彻底放弃了猎杀狍子的打算。

C.魏校长坐在雪地里,吸着烟,望着狍子,因为他太累了;“我”也坐着陪着他吸烟看狍子,因为“我”也太累了。

D.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染红了雪地,雪地上坐着放下了猎枪的“我们”,悬崖边有眷眷相依的狍子,小说的结尾洋溢着浓浓的暖意。

9.小说在讲述“这次”猎狍的经过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来絮谈狍子的“傻”,谈到它常常因为“凝视”而被射杀被撞死,揭示它“傻死”的根源在于“戒心不足”,这部分絮谈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C7.C

8.①当魏校长向母狍开枪时,公狍撞开母狍,在母狍前跑来跑去,魏校长很疑惑,以为它找死,很生气;②当两只狍子被逼上山顶,无路可逃时,魏校长很激动,决心把两只一起射杀;③当公狍用身体挡住母狍,两只狍子互相凝视,互相偎依,从容就死时,魏校长放下了猎枪,他被感动了。

9.①让我们透过狍子的神情,初窥它们的内心,它们常常因为低估人类的威胁而送命,这使我们对它们充满了怜悯和痛惜;②对狍的眼神和凝视的细腻描写是对后文狍将遭射杀时视人和对视的铺垫,使后文更真实更感人;③与下文公狍至死也设法保全母狍形成对照,它多么勇敢淡定智慧,它使人肃然起敬。

【6题详解】

C.“表达了人类对弱小者的惋惜”错误。文中写两只狍子被追杀时互相掩护救助的表现引发了魏校长和我的怜悯同情,应是“怜惜”,此外小说不只是表达了对动物的怜惜,更揭示了动物生命中的爱和自尊,表达了对弱小者生命的敬意。

【7题详解】

C.“因为他太累了”“‘我’也太累了”错。原文“后来,他盘腿坐在雪地上,吸着烟,望着两只狍。我也盘腿坐下,陪他吸烟,陪他望着那两只狍。我和魏校长在山林中追赶了三个多小时,魏校长可以易如反掌地射杀它们,甚至可以来个‘串糖葫芦’,一枪击倒两只,但他决定不那样做了”,可看出“我们”坐在雪地上抽烟,默默地望着狍子,主要还是因为被它们感动了。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①原文“体型小些狍,在我们的追赶下显得格外灵巧。它分明是想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到自己身上。雪深,人追不快,狍也跑不快。看那只大狍跑不动了,我们也终于追到猎枪的射程以内,魏校长的猎枪也举平瞄准了。那体型小些的狍,便用身体将大狍撞开,然后,它在大狍的身体前跑来跑去,使魏老师的猎枪无法瞄准大狍,连开了三枪也没击中。魏校长生气地说:‘我的目标明明不在它身上,可它怎么偏偏想找死呢。’”

据此看出,当魏校长向母狍开枪时,公狍撞开母狍,在母狍前跑来跑去,魏校长很疑惑,以为它找死,很生气;

②原文“在距离它们只有十几步远处,魏校长站住了,激动地说:‘我本来只想打那只大的,这下,两只都别想活了。回去时,我扛大的,你扛小的。’”

据此看出,当两只狍子被逼上山顶,无路可逃时,魏校长很激动,决心把两只一起射杀;

③原文“悬崖边上,两只狍一前一后,身体贴着身体,体型小些的在前,体型大些的在后。在前的分明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子弹,眼神中有一种无悔的义不容辞的意味,似乎还有一种侥幸——或许猎人的枪里只剩一颗子弹呢!它们的腹部都因刚才的奔逃而剧烈起伏。它们的头都高昂着,眼睛无比镇定地望着我们。体型小些的狍终于不望我们,将头转向大狍,仰望大狍。大狍则俯下头,用自己的头亲昵地蹭对方的背和颈,接着,两只狍的脸偎在一起。我心中顿生恻隐,正奇怪魏校长为什么还没开枪,向他瞥去,却见他不知何时已将枪放下了”

据此看出,当公狍用身体挡住母狍,两只狍子互相凝视,互相偎依,从容就死时,魏校长放下了猎枪,他被感动了。

【9题详解】

①原文“狍的确傻。可再傻,它见了人还能不跑吗?当然也跑。但它没跑出去多远,就会站住,还会扭头望望,仿佛在想——我跑个什么劲儿呢,那人不一定打算伤害我吧?往往就在它望着人发愣之际,猎枪响了……狍真的很傻,很少见那么傻的野生动物”

据此看出,让我们透过狍子的神情,初窥它们的内心,它们常常因为低估人类的威胁而送命,这使我们对它们充满了怜悯和痛惜;

②原文“狍,傻在它那一双大眼睛。狍的眼中,尤其母狍的眼中,总有那么一种犹犹豫豫、懵懂不知所措的意味。我这里将狍的眼神比作仿佛到了该论婚嫁的年龄,但仍然缺乏待人接物的经验,因而每每陷于窘状的大姑娘的眼神。这样的大姑娘从前是很有一些的,但现在不多了。狍发现了人,并不立即逃跑,而是引颈昂头,凝视着人。也许凝视几秒钟,也许凝视半分钟甚至一分钟之久。要看它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人以及什么样的人,人在干什么。狍对老人、小孩儿和女人,戒心尤其不足”。

据此看出,对狍的眼神和凝视的细腻描写是对后文狍将遭射杀时视人和对视的铺垫,使后文更真实更感人;

③原文“我们循踪追去,果然看到一大一小两只狍。体型小些的狍,在我们的追赶下显得格外灵巧。它分明是想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到自己身上。雪深,人追不快,狍也跑不快。看那只大狍跑不动了,我们也终于追到猎枪的射程以内,魏校长的猎枪也举平瞄准了。那体型小些的狍,便用身体将大狍撞开,然后,它在大狍的身体前跑来跑去,使魏老师的猎枪无法瞄准大狍,连开了三枪也没击中”

据此看出,与下文公狍至死也设法保全母狍形成对照,它多么勇敢淡定智慧,它使人肃然起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嬂①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

文本二: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慕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②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①嬂(zhí):细致。②渫(xiè),流通。

10.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填写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欲A民B务C农D在E于F贵G粟H贵I粟J之K道L在M于N使O民P以Q粟R为S赏T罚

A.“未之尝闻”“莫之或止”与《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句式相同。

B.亡,意为没有、无,与《过秦论》“追亡逐北”的“亡”含义不同。

C.靡,即消费、耗费,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含义不同。

D.“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的“方”,与成语“方兴未艾”的“方”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引用管仲的话,指出粮仓充足,百姓才懂得礼节,论证了粮食充足对治国的重要性。

B.贾谊指出如果国家存粮不足又遭遇天灾兵事,那么百姓将会聚集起来推翻官府以求生计。

C.晁错引用“神农之教”的话,指出君王应当重视粮食,将粮食作为一切国家政务的根基。

D.晁错认为如果郡县积攒的粮食足够使用一年以上,皇帝就可以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2)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14.贾谊《论积贮疏》和晁错《论贵粟疏》都反映了西汉时期缺粮的社会状况,请结合两则材料,试分析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

【答案】10.DHL11.A12.B

13.(1)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

(2)即使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14.文本一,弃农从商的人多,奢靡浪费的人众。

文本二,谷贱伤农,农民不能安心于农业。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

“欲民务农”中“农”作“务”的宾语,意思完整,在其后D处停顿;

“在于贵粟”中“粟”作“贵”的宾语,意思完整,在其后H处停顿;

“贵栗之道”名词性偏正结构,作主语,较长,在其后L处停顿。

故在DHL三处停顿。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句式不同。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未尝闻之”;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莫或止之”;定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苟以大之天下”。句意:没有听说过这事。/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

B.正确。“亡”通“无”,没有、无/逃亡。句意: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追逐逃亡的人。

C.正确。消费、耗费/没有、无。句意:而消费的人很多。/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

D.正确。纵横/正在。句意: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

故选A。

【12题详解】

B.“那么百姓将会聚集起来推翻官府……”错误,由原文“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可知,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只是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抢劫,也不是推翻官府。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苟”,如果;“何为而不成”,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为何而不成”,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

(2)“若”,即使;“困乏”,穷困匮乏;“岁”,年成;“孰”,通“熟”,丰熟;“富乐”,富庶安乐。

【14题详解】

由原文“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可知,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是弃农从商的人多,奢靡浪费的人众。

由原文“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可知,当时粮食短缺原因是谷贱伤农,农民不能安心致力于农业。

参考译文: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

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这样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

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这样,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产。即使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慈恩绝顶有感

许月卿

为学平生不究源,未妨绝顶上慈恩。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

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

【注】天根:星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笔于登临之事,收笔处生发人生感慨。议论诚挚中肯,语言晓畅。

B.诗歌首联从“为学”话题入手,并交代登临慈恩绝顶一事,呼应题目。

C.颔联以比喻说理,表达了诗人由“塔高”“江阔”产生的思考与感悟。

D.颈联写登山中途脚力难以为继,在对谁能登顶的疑问中流露出沮丧之情。

16.杜甫登泰山而生济天下之雄心壮志,本诗作者登慈恩绝顶后领悟到了“为学”的哪些心得?请简要概括。

【答案】15.D16.①要寻根究底,学深学透;②要渊博学识,博古通今;③要不惧困难,勇攀高峰;④要牢固基础,德业俱尊。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沮丧之情”错误。流露的应该是坚韧顽强、不屈不挠、意志坚定、勇往直前、拼搏向上之情。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内容及诗人的观点的能力。

(1)首句“为学平生不究源”意思是说平生求学不探究本源,意在劝谏鼓励自己应该深入求学,寻根究底。

(2)颔联“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意思是说塔高可以俯视群山,江水开阔可以容纳巨浪的喧腾,以此启示为学也该像高塔阔江一样,不断向高处攀登,并拓展视野和见闻,博古通今。

(3)颈联“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意思是说人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必然遇到重重困难,只有不惧危险的人才能登上绝顶、山巅触摸星辰。

(4)尾联“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直抒胸臆,强调为学也该重视筑牢基础,唯此才能实现德艺双馨、德高位尊。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对于天地间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应有“_______”的洒脱;而对于造物者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又应有“__________”的快意。

(2)常言道:“出家如初,成佛有余”。修行之人若一直保持最初那份虔诚之心,那么成为佛都是绰绰有余的。可现实里最终能成佛的却是少数人。《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也阐述了这个普遍规律与道理。

(3)李华同学想创作一幅江水图,同时在上面题诗两句,但暂无头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唐宋诗词成句来作画与题诗,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很好。

【答案】①.虽一毫而莫取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③.有善始者实繁④.能克终者盖寡⑤.青山遮不住⑥.毕竟东流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毫、适、繁、寡、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世界名医都束手无策的癌症,靠喝一瓶90毫升990元的量子磁化后的“微量元素水”就有望治好?这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曾出现在福建福州。事实证明,一个月就将癌细胞“活活饿死”,这是反科学,是明目张胆的欺骗。

我国量子科技领军人物、被誉为“量子之父”的潘建伟院士多次公开表示,一些厂家利用量子的概念来推荐量子包装的保健品,“这些几乎都是假的,不要受骗上当”。严格意义上讲,利用量子的概念来推荐量子包装的保健品,百分百都是假的。究其因,曾带领团队填补我国量子光学领域空白的中科院院士郭光灿说得很清楚,到目前为止,量子学还在研究阶段,还没有一个量子产品到社会上去卖,所以,能买到的“量子”都不是量子。

简言之,一切打着量子旗号卖产品(更遑论保健品)的人,都是如假包换的骗子。明乎此,所谓的量子原塑、量子磁化技术,不就是造假吗?至于经过量子磁化后的“微量元素水”可治癌症,更是无稽之谈。

18.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19.文中加点词中,院士所说的“几乎”与作者所说的“百分百”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18.诈骗公司能获利,是因为他们善于瞄准没有辨别能力的人,借助量子“炒概念”。

19.不矛盾。“几乎”是以院士的口吻说的,体现了专业人士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百分百”是从作者的角度说的,表明普通大众的鲜明态度,后文又补充强调“量子学还在研究阶段”,所以作者的语气很肯定。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

第二段分析的是诈骗公司能够诈骗成功的原因,结合“善于凭借‘炒概念’获利”“拿量子说事”概括出“借助量子‘炒概念’”;结合“他们瞄准的是老年人,或者是缺乏基本科学素养的人”概括出“他们善于瞄准没有辨别能力的人”。最后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述即可。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能力。

首先明确:不矛盾。

“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语境中“这些几乎都是假的,不要受骗上当”这句话是潘建伟院士所说,体现了专业人士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百分百”,表示全部、全都。语境“百分百都是假的”是作者的口吻,语气肯定,代表了普通大众的鲜明态度,后文“到目前为止,量子学还在研究阶段”佐证和补充,使这样一种表达与前文并不矛盾,只是代表了不同阶层人士的态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至于乡下香客,他们的办法却更饶有佳趣。他们三个一帮,五个一团,他们用一只大柳条篮子携着他们的盛宴:有白酒,有茶叶,有煎饼,有咸莱,有已经劈得很细的干木柴,一把红铜的烧水壶,而“快活三里”又为他们备一个“快活泉”。这泉子就在“快活三里”的中间,在几树松柏荫下,由一处石崖下流出,注入一个小小的石潭,水极清冽,味亦颇甘,周有磐石,恰好作了他们的几筵。黎明出发,到此正是早饭时辰,于是他们就在这儿用过早饭,休息掉一身辛苦,收拾柳筐,呼喝着重望“南天门”攀登而上了。我们则乐得看这些乡下人朴实的面孔,听他们以土音说乡下事情,讲山中故事,更羡慕从他们柳篮内送出来的好酒香。自然,我们还得看山,看山岭把我们绕了一周,好像把我们放在盆底,而头上又有青翠的天空作盖。看东面山崖上的流泉,听活活泉声;A;B。我们是为看山而来的,我们看山然而我们却忘记了是在看山。

20.下列句子中“自然”和文中加点的“自然”,表意相同的一项是()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B.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C.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D.所以当超过了“外头工人”(普通的自由劳动者)忍耐的最大限度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起一种久已遗忘了的人类所该有的力量。(夏衍《包身工》)

22.请仿照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在横线A、B两处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连贯,内容贴切合理,句式与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一致。

【答案】20.D21.①多用短句,明快活泼,节奏感强,写出了人物的兴致盎然;②运用排比句式,柳篮内的物品单独成句,强调突出乡下食客早饭之“丰盛”和“我们”的羡慕之情;③口语新鲜生动,“三个一帮,五个一团”“而‘快活三里’又为他们备一个‘快活泉’”。

22.(1)看北面绝顶上的白云,品云淡风轻;(2)看西面深谷的银雾,感朦胧之美。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义的能力。

文中的“自然”是指理所当然。

A.“自然”是指与束缚本性的俗世相对而言的田园生活。

B.“自然”是指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

C.“自然”是指天然的,本性的。

D.“自然”是指理所当然。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1)句式上:“三个一帮”“五个一团”“有白酒,有茶叶,有煎饼,有咸菜”等,多用短句组成分句,读起来给人朗朗上口、明快活泼、节奏感强的感觉,而“三个一帮”“五个一团”的人物状态,则生动地写出了人物的兴致盎然。

(2)修辞上:“有白酒,有茶叶,有煎饼,有咸菜,有已经劈得很细的干木柴,一把红铜的烧心壶”一句,连用五个“有……”,详细罗列了他们出游时“用一只大柳条篮子携着他们的盛宴”,所带的丰盛物品,由此可见,运用了排比手法,柳篮内的物品单独成句,强调突出乡下食客早饭之“丰盛”和“我们”的羡慕之情。

(3)语体上:语句中,“三个一帮,五个一团”“而‘快活三里’又为他们备一个‘快活泉’”等充分运用了人们常用的口语,以口语的生动活泼,展现了乡下食客成群结队出游的盛景。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分析原文画线句“看东面山崖上的流泉,听活活泉声”可知,句子以动词“看……”领起句子,表达作者“我们是为看山而来的”这一态度。

因此,若仿写句子,则在形式上也可以以“看”开头,选用与“看”这一行为有关的其他内容,从而与前面句子形成排比;而根据前后文可知,此处所写之“看”的内容必须与“山”有关,因此,可以从上下左右不同角度出发,思考“看山”还能看到些什么,比如可以抬头看到山顶的白云,远眺看到山崖的泉水、树木,低头看到山谷的溪流等等。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下雨了,没带雨具,你暂且可以躲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避雨。与伞比较起来,屋檐大,伞小,屋檐能更好地为你遮风挡雨。

但屋檐毕竟是别人家的,是固定的,你无法带走,倘若有一把自己的伞,虽然小,但灵巧,方便随身携带,什么时候有雨了,可以随时打开伞为自己遮挡风雨。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求助诚可贵,自强价更高

周国平曾言:“会自救的人总是比会求救的人更好命。”诚然,与其求助他人,在别人的屋檐下躲风避雨,不如学会自强,用自己的伞遮风挡雨。我们新时代青年,更应做到自强为主,求助为辅,方可在真如铁的雄关漫道上走得稳健而坚定。

撑自己的伞,学会自强,价更高。价高在能将自己的命运攥在自己的手中,让自己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啊,无论是身处太平盛世,还是流落于风雨飘摇之际,唯有强者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成为“人杰”,不仅是我辈青年充实、提高自我的目标,更是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该有的使命和担当。忆往昔,五四青年们为捍卫国家主权而奔走呼号,即使枪口指胸、同辈受戮,也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与担当。看今朝,“90后”青年们在新冠疫情中不惧困难、吃苦耐劳的卓越表现,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青年的自强力量。试想,倘若这些青年都奉行“躺平”之风而不锐意进取,那我们的社会将几近停滞,又何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由此看来,“自强”于国于己,都大有裨益。

自强价更高。争做“自强”之人,还需我辈青年不断充实、提升自我,锤炼吃苦耐劳、永不言弃的品行。

求助诚可贵,自强价更高。我们需要有自己的“自强之伞”,但也应善于抓住时机,学会利用他人的“屋檐之助”,使自己摆脱逆境。

自强为主,求助为辅,并不意味着自强的人不需要求助。善于在逆境中寻求他人的力量,以实现逆风翻盘,同样也是一种智慧与能力。如若只是盲目自信,只求自强而完全割裂与社会、他人的联系,就会变成“高处不胜寒”的人,一旦跌落山顶,便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当今中国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在自强的同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应对风险与挑战,将自强与求助更好地结合,方能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愿我辈青年,将自强与求助有机结合,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争当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强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这道作文题有两个关键词:“屋檐”和“雨伞”。它们之间存在二元思辨关系。“屋檐”的特点:大,更好地为你遮风挡雨,但是暂时的,固定的,别人家的,无法带走的。“伞”的特点:虽小,但灵巧,方便,自己的,随身携带,随时打开为你遮风挡雨。从辩证的角度思考,“屋檐”和“雨伞”这两种事物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屋檐”侧重外因,“雨伞”侧重内因。做事成功需要内外因联动,两者结合起来。因为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即事物的外部联系,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所以,要探究材料中的启示意义,最关键的就是挖掘“屋檐”和“伞”的象征意义,以小见大,化实为虚。然后拓展到个人、社会、家国等方方面面,化虚为实,探究它带给我们启示,引领学生成长。应当理解:借助屋檐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一种理性;依靠自身是一种心态,一种观念,一种意志。要不要借助,借助什么,怎样借助,是考查考生对对“外物”和“自身”的内涵理解和辨识,对人生的反思和选择,甚至是对社会的关照和思考。

行文构思上,可以从个人层面思考:靠人与靠己。借屋檐遮风挡雨,可以引申为借助别人的力量和帮助。依靠别人,固然也可以成事,但这极大的束缚了自己的双脚,限制了自己灵动的发挥,在别人屋檐下,还得看别人的脸色,自己没有主动权。不是每一个雨天你都能遇到一个专门为你设置的屋檐。而随身携带一把伞就不同了。伞灵巧,便于携带,而且为我所有,随时随地,收放自由,不惧风雨,不靠别人,特别的省事、省心、舒坦。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可以适时借助别人的帮助,但更要有自己的遮风挡雨的利器,主要还得依靠自己。

从家国层面思考:适当借鉴与自主创造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既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也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两条腿走路,才有今日之辉煌。

THE END
1.粮,粮字,粮字拼音,粮字部首,粮字笔画,粮字含义,粮字解释,粮字典故查询的字:粮 粮 音节:liang注音: 部首:米部首笔画:6 部外笔画:7总笔画:13 笔顺:4312344511534 浏览:1841 liáng ①<名>旅行用的干粮;军粮。 《过秦论》:“赢~而景从。” ②<名>粮食;谷物。 《商君书·勒令》:“民有余~。” ③<名>田赋;田税。 http://www.98655.com/show.asp?q=%E7%B2%AE
2.食粮造句好工具造句栏目为您提供2025年的食粮的造句相关内容,本栏目原创编辑和精选收集了71条食粮的造句一二年级例句供您参考,同时也为您推荐了食粮的解释(永远地;无例外地)、近反义词和组词。 食粮造句 1、充饥的食粮不能缺,精神食粮缺少了也不行。(好工具hao86.com) https://www.hao86.com/zaoju_view_9ab00d43ac9ab00d/
3.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生字及组词全面汇总课文1《古诗二首》(《村居》《咏柳》) 诗(古诗)(诗歌)(诗人)(诗句)? 村(农村)(乡村)(村子)(村民)? 童(儿童)(童话)(童年)(学童)? 碧(碧绿)(碧玉)(碧空)(碧石)? 妆(化妆)(补妆)(红妆)(妆台)? http://m.kingdee51.com/post/149.html
4.粮结尾两个字的词语汉语辞海在汉语辞海中粮结尾两个字的词语的检索结果,基本涵盖了全部的常用词语。https://m.zbyw.cn/hych/lm.asp?a=2&cid=11706&xs=2
5.粮字结尾的成语200个粮结尾的词语大全200个包含粮字的成语及词语 粮库,liáng kù 干粮,gān liáng 口粮,kǒu liáng 主粮,zhǔ liáng 原粮,yuán liáng 粮草,liáng cǎo 赍粮藉寇,jī liáng jiè kòu 粮食作物,liáng shí zuò wù 粮店,liáng diàn 粮食,liáng shí 食粮,shí liánghttps://www.hujiang.com/cidian/listl_e7_b2_ae/
6.粮字组词粮的拼音和组词粮字开头的词语粮拼音liang部首米笔画数13读音liáhttp://bk.jingyingxx.com/operate11/8828.html
7.2023年上海初三语文中考备考冲刺全攻略第3讲:文言文阅读之人物一、寻找标题或文中直接评价人物的词语或句子 二、概括人物形象 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人物描写; 3、结合人物年龄,身份,地位加以; 4、注意人物之间的对比[例题1]麹祥,字景德,永平人永乐 ①中,父亮为金山卫百户祥年十四,被倭掠国王知为中国人,召侍左右,改名元贵遂https://www.yxfsz.com/view/1665614667228221442
8.2023年上海中考语文冲刺试题及答案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4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公被狐白之裘 被: (4)乃令出裘发粟 裘: 13.下列加点的“于”与“所欲有甚于生者”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子墨子闻之,起于齐 http://www.chusan.com/zhongkao/293140.html
9.《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精选6篇)第二环节:初读课文发现美 1. 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整体感知全文,思考并圈点勾画以下问题的句子: ①作者以游踪为序依次写了哪些地方? ②作者心情有哪些变化? ③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结合文中关键句子和课后资料谈谈你的看法。(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学会披文入情、知人论世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作者https://www.360wenmi.com/f/fileh25ls670.html
10.粮组词粮的组词粮字怎么组词组词“粮”字在结尾的词语 种粮 裹糇粮 裹餱粮 谷粮 裹粮 路粮 餱粮 糇粮 行粮 黄粮 见粮 餽粮 糗粮 干粮 食粮 糙粮 粳粮 籴粮 米粮 舂粮 禀粮 鹤粮 齎盗粮 盛粮 盐粮 钱粮 稻粮 税粮 秔粮 秋粮 皇粮 正粮 挂脚粮 肴粮 月粮 斋粮 瓦粮 禄粮 栖粮 杂粮 断粮 焚钱粮 灵粮 斗粮 转粮 长粮https://www.027art.com/xiaoxue/HTML/13855810.html
11.2021年广东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https://www.liuxue86.com/a/4273115.html
12.粮汉字释义拼音笔画笔顺异体字: 糧 五行: 火 造字法: 形声 粮组词语2个字 粮罂[liáng yīng] 粮罂[/n/普通名词] 粮甖[liáng yīng] 粮[/n/普通名词]甖[/v/普通动词] 粮[yíng liáng] [/v/普通动词]粮[/n/普通名词] 籯粮[yíng liáng] 籯粮[/n/普通名词] 粮糒[liáng bèi] 粮糒[/n/普通名词] 糙粮[cāo lihttps://www.xiediantong.net/zidian/0f3947e75c34c6ed/
13.粮字在结尾的词语粮的组词在线组词粮结尾组词 “粮”字在结尾的词语 更多>> 白粮 百日粮 适百里者宿舂粮 糠菜半年粮 储备粮 后备粮 边粮 吃凌冰粮 兵粮 借寇兵,赍盗粮 借贼兵,赍盗粮 禀粮 逋粮 财粮 仓粮 糙粮 漕粮 积草屯粮 长粮 陈粮 程粮 盛粮 吃粮 寅吃卯粮 舂粮 种粮 出粮 出荷粮 刍粮 飞刍挽粮 粗粮 催粮 存粮 https://www.chazidian.com/r_zi_zd7CAE/zuci3/
14.阅读下面苏轼的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https://www.jyeoo.com/shiti/7e51090a-15be-4151-5082-7c569d25f747
15.粮粮字的拼音,意思,字典释义《新华字典》异体字糧 【粮】字本义为旅行用的干粮;行军作战用的军粮。 【粮】字造字法为形声。从米,量声。 【粮】字五行属火, 字形结构为左右, 可拆字为“米良”。 【粮】字拼音为liáng, 部首为米, 笔画为13画, 笔顺为“丶ノ一丨ノ丶丶フ一一フノ丶”。 https://www.hancibao.com/zi/7cae
16.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35.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盛唐诗歌的用事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兰花 戴涛 每次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免不了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心想会不会有白兰花呢?可每次都会很失望。其实我也知道,白兰花是不会出现在花店里的,而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64934350102z81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