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复习课件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默写专项讲练与素材运用(统编版).pptx

谏逐客书与妻书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组解题“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书”:上书、奏章。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逐”:驱逐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

蹇叔

丕豹

郢功施到今

范雎

穰侯

灵鼍

玩好駃騠

宛珠

阿缟

瓮缶

搏髀

《昭》

窈窕

外厩黔首

藉寇兵

赍盗粮

成皋

mùjiǎnrǎngtuó

juétí

yānyìěrēgǎo

yǎotiǎowèngyǐngfǒu

jīqiánpījūhàoyuānzhāojiègāojiù理解默写1.《谏逐客书》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

。”2.《谏逐客书》中总结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靠任用客卿取得成就的句子“

”,强调了重用客卿的重要性。3.《谏逐客书》中“

”从反面假设和推论,当初如果四个君主拒绝客卿而不接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就不可能使秦国民富国强。4.宋代李涂说:“《谏逐客书》中阐论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表现了“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的句子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非秦者去

为客者逐5.《谏逐客书》中通过设喻反复推论,归结到秦国重物轻人的句子是:

。6.“

”一句,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正点到秦王要称的雄心。7.《谏逐客书》中以泰山设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广罗人才的句子是:

。8.《谏逐客书》中以河海设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仓举贤士、广罗人才的句子是: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9.《谏逐客书》中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村,“

”才是李斯的本意。10.《谏逐客书》中“

”两句指出了当时秦国“逐客”的错误做法。11.《谏逐客书》中用“

”来说明逐客是资助敌人、削弱自己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12.“

”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今逐客以资敌国

③傅玑之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而陛下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西蜀丹青不为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同“纵”,特指合纵“内”同“纳”,接纳“傅”同“附”,镶嵌“说”同“悦”,喜欢“采”同“彩”,彩饰文言知识点积累2、词类活用西取由余于戎遂散六国之从强公室蚕食诸侯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服太阿之剑树灵鼍之鼓娱心意说耳目却宾客以业诸侯名词作状语,在西边。使动用法,使……散,拆散,瓦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强。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使动用法,使……退却。名词作动词,佩带。名词作动词,陈设。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爽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兴。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3、特殊句式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此所谓“借寇兵而资盗粮”者也。并国二十。举地千里。判断句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江南金锡不为用。为客者逐。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4.古今异义。①至今治强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古义:这里是形容词,指社会安定。今义:动词,治理。古义:介词,表凭借,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常与“因为”连用。李牧连却之(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却话巴山夜雨时(

)草色遥看近却无(

)却5.一词多义。动词,打退/使...退却动词,拒绝副词,还,再副词,反而窃以为过矣(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是寡人之过也()以其境过清(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过形容词,错误动词,经过,路过动词,超过,超出名词,错误形容词,过分,过于6.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功施到今(

)垂明月之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是以太山不让土壤()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藉寇兵而赍盗粮()动词,吞并动词,延续动词,悬挂连词,假使动词,获得,收罗动词,拒绝动词,资助,供给动词,送给、结构梳理谏逐客书1.表明观点——开门见山2.史实论证

3.类比论证4.归纳论证——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逐客为过)(客卿有功)(重物轻人、逐客利害)(逐客亡国)昔缪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昭王得范雌——打击豪门——强化集权爱异国物逐外国人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主旨归纳

的思想。

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不分地域,任人唯贤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而陛下说之B.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C.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D.昔缪公求士巩固练习解析:A项,“说”同“悦”,喜欢;B项,“内”同“纳”,接纳;D项,“择”同“释”,舍弃。C2.下列各句中,加色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五子者,不产于秦产:出生B.至今治强治:治理C.垂明月之珠垂:衣饰上缀着D.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让:拒绝解析:“治”在这里是“社会安定”之意。B

3.下列各句中加色的“用”,与“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中“用”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孝公用商鞅之法B.国以富强,百姓乐用C.疏士而不用D.江南金锡不为用

解析:C项中的“用”与题干句中的“用”均作动词,任用,重用。A项,动词,采用;B项,动词,用命;D项,动词,使用。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窃以为过矣B.民以殷盛,国以富强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解析:D项中的“以”与题干句中的“以”均作连词,表目的,来。A项,与“为”连用,认为;B项,连词,因为;C项,介词,依靠。D5.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B.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C.蚕食诸侯D.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解析:B项中的“重”是形容词作动词,看重。其余均为名词作状语。B

6.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A.真秦之声也B.《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C.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D.江南金锡不为用解析:被动句,“为”表被动。D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B.“六国之从”又称“合纵”,指战国时苏秦等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东西,故称合纵。C.九夷,文中指当时楚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所居之地,古时谓东夷有九种。D.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演变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解析:“六国地处东西”错,应为六国地连南北”,古代南北为“纵”,东西为“横”。B

拓读明理

结合《谏逐客书》的论证,你对当今社会的人才观有怎样的认识?“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句话对你的“处事待人之道和求知发展之道”有什么启示?现实意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发展经济和科技关键靠人才。《谏逐客书》在人才观方面能给我们有益的启迪。1.确立人才资源意识。人才也是一种资源,并且是第一资源,要广纳贤才。2.要克服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才是最重要的无形资本,把发现、培养、吸引、稳定人才作为人才管理的核心理念。小结

《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可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

1、引同窗好友韩非到秦国,又嫉妒其才能,将其设计害死。2、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

THE END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所代替的本字1.夫子之病革矣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所代替的本字 1.夫子之病革矣。(礼记·檀弓上) 2.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 4.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史记·淮阴侯列传) 5.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https://www.shuashuati.com/ti/24ae99bde61b4e3a986cc36cd570f66d.html
2.谏逐客书教学设计8篇(全文)(一)通假字 (1)而陛下说之: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3)河海不择细流: (4)藉寇兵而赍盗粮: (二)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③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2ha73xri.html
3.2022浙江专升本语文文言文考点——《谏逐客书》1.通假字 遂散六国之从 :“从”通“纵”,合纵。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内”通“纳”,接纳。 而陛下说之 :“说”通“悦”。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藉:通“借”。 2.古今异义词 窃以为过矣 ——窃:(古义)私下里。(今义)盗窃,偷窃。 https://www.hxx.net/article/89297.html
4.11藉寇兵jiè赍盗粮jī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知识点: 1、通假字 (1)昔缪公求士:(同“穆”) (2)遂散六国之从(同“纵) (3)而陛下说之(同“悦”) (4)河海不择细流(同“释,舍弃) (5)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同“借) (6)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同“纳”,接纳)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313/8005040036006045.shtm
5.下列哪一事件与寇准有关()C.河海不择细流 择:通释,舍弃,抛弃 D.藉寇兵而赍盗粮 兵:士兵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下列选项中对括号内的通假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陛下(说)之说:同悦,喜欢 B.(说)耳目者 说:同悦,愉快 C.河海不(择)细流 择:同释,舍弃 D.(藉)寇兵而赍盗粮 藉:同借 https://www.xuesai.cn/souti/ezqxm8iy.html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文本一: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https://www.jyeoo.com/shiti/d9a25b10-1527-15f7-b5aa-25aff0f7c240
7.关于《谏逐客书》教案设计谏逐客书优秀公开课教案(一)通假字 (1)而陛下说之: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3)河海不择细流: (4)藉寇兵而赍盗粮: (二)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③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⑥一日,大母过余: (2)乘 ①乘纤离之马: ②然秦以区https://www.puchedu.cn/ziyuan/5002.html
8.组卷在线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②而陛下说之 ③遂散六国之从 ④河海不择细流 ⑤藉寇兵而赍盗粮 单题下载加入试卷 题号:1491274 题型:无 难度:较易 日期:2024-07-19 评分 纠错 收藏试题 来源:24版一遍过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 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https://www2.wln100.com/paperdetail?docID=90769
9.借贼兵,赍盗粮的词语意思五、关于借贼兵,赍盗粮的诗句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借贼兵,赍盗粮的详细信息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https://www.51dongshi.com/eedfrevcecedh.html
10.文言文人物传记(通用8篇)20、赍jī ①<动>给予;送给。《谏逐客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孔雀东南飞》:“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②<动>携带;拿着。《后汉书史弼传》:“中常侍后览果遣诸生赍书请之。” ③<动>怀着;抱着。江淹《恨赋》:“赍志没地。” 21、亟jí <副>急忙;赶快。《陈涉世家》:“趣https://www.360wenmi.com/f/filezg44oe4d.html
11.谏逐客书原文文言文翻译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http://www.chusan.com/zhongkao/338548.html
12.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赍的古汉语字典解释赍怎么读《谏逐客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孔雀东南飞》:“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2)<动>携带;拿着。《史记·李斯列传》:“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3)<动>怀着;抱着。江淹《恨赋》:“赍志没地。” 上一篇:赜 下一篇:赝赍是什么意思 赍的解释 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赍的古https://zidian.bi0.cn/8D4D__guhanyu.html
13.“赍”“赉”辨李世禄<正> 高教出版社1994年版中专通用《语文》第二册《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注:“藉寇兵而赉(lài)盗粮:借给敌寇武器,送给盗贼粮食。”注文将“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biting-words_thesis/0201247652874.html
14.赍是什么意思赍的拼音赍怎么读赍志没地,长怀无己。——江淹《恨赋》 (6) 又如:赍志(心怀大志);赍志而殁(心怀未遂的志愿死去);赍子(男性生殖器) 【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jī ①给予;送给。《谏逐客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孔雀东南飞》:“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http://zidian.gjcha.com/8D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