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5.09.07
北清班文言文学习之道
——特级教师陆波
文言重在翻译,翻译常成问题。
1.本字不通,肯定通假。
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乡,家乡不通,乡亲不通,通“向”。
——只怕我死之后,天下人闭口不言,裹足不前,没有人愿意心向秦国了。
2.本义不通,绝对活用。
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陷,陷阱、陷入不通,使----陷
——然而那些使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人,都是因为贪求财富,这些人跟那些无知的鱼鸟有什么区别?
3.关键字词,力求准确。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特:只雄:头领
——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目罢了,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4.特殊句式,调整到位。
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威柄之操:宾语前置句;祸发身后,状语后置句
——然而他掌握的权柄太大,几乎到了震慑人主的地步,最终导致灾祸在他死后降临。
5.固定短语,翻译无误。
其李将军之谓乎。其-----谓乎:大概说的是----吧另,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无乃后乎。无乃----乎:恐怕-----吧
——恐怕太晚了吧?
6.字词落实,综合梳理。
盍去诸?盍:“何不”的合音字;去:使动用法;诸:“之乎”的合音字
——为什么不把它赶跑呢?
以州从事为牧韦端使诣许:以,凭;为,作为;牧,官员;诣,拜见
——凭借州从事的身份作为凉州刺使韦端的使者到许昌拜见曹操。
【附录】文言文常见短语及句式
1.无乃-----乎?恐怕----吧?
A.无乃后乎——恐怕太晚了吧?
B.无乃非相人者乎——恐怕不是做相国的本分吧?
2.其----谓乎?大概说的就是----吧?
A.其李将军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
B.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谚语所说的“面颊和牙床相互依存,嘴唇不存在了,牙床就失去了屏障”,大概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这种关系吧?
3.孰与----,跟-----相比,谁更----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跟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B.某之所业,孰与仲多——我所拥有的产业,跟老二相比,谁更多?
4.安敢:怎么敢
A.安敢说乎——怎么敢劝说呢?
B.安敢相逼——怎么敢逼你?
5.微:没有
A.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跟谁一道呢?
B.微卿,几误我事——没有你,差点坏了我的大事。
6.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A.必不尔餍——一定不会满足你。
B.不余欺也——不会欺骗我的。
C.时不我待——时光是不会等待人的。
D.莫我肯德——没有谁肯感激我。
E.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F.宁信度,无自信——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7.主谓倒装
A.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B.善哉,祁黄羊之论也——祁黄羊说得真好啊。
8.词类活用
是是非非——赞扬正确的,批评错误的。
9.指代
是非若所知也——这不是你所知道的。
10.奚:怎么,为什么
子奚哭之悲也——你怎么哭得这样悲伤呢!
11.奈何:对----怎么办?把-----怎么办?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我把你怎么办呢?
12.不亦----乎?不是太----吗?
此为政,不亦惑乎——用这种方法来处理政务,不是太糊涂了吗!
13.何----为?还要----干什么呢?
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人家如同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任由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干什么呢?
14.何----焉为?有什么-----呢?
夫子何命焉为——先生你有什么指教呢?
15.庸----乎?难道-----吗?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义的,难道要知道他的年纪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吗?
16.得无----乎?恐怕-----吧?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欣赏景物的时候所生发的感情,恐怕有区别吧?
17.其----乎?难道----吗?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我中国难道真的就是老大帝国了吗?
18.----之谓也:说的就是-----啊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听说了一点道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了,说的就是我啊!
19.孰若:哪里比得上
与其坐而待之,孰若起而拯之——与其坐以待毙,哪里比得上起来拯救它啊。
20.有----者:有个-----的人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乡里有个叫成名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多次没有考中。
另,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求可使报秦之人:寻找一个可以派他出使去秦国回复秦王的人。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附录】文言文翻译40句
1.奈并累若属何——一并连累了你们,怎么办呢?
2.君无乃为不好士乎——国君恐怕是不喜欢士吧?
3.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求学问道毫不倦怠,是用来修养自己的。
4.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之所以崇尚虚无,是为了能够顺应变化而又合乎时宜。
5.俱灭,无为也——一块去死,没有意义啊。
6.事未会,会自私欲杀其从者,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举事的时机还没成熟,正碰上太子因为个人私事打算杀掉一个跟随他的仆人,这个仆人知道太子的计划,就把它告诉了郑国。
7.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借债的人听说了此事都很惭愧,争相前往偿还债务。
8.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何心攻之——樊君一向行善,而且现在像这样对待我们,我们怎么忍心去攻打他呢?
9.坐免官,白衣随军——他因获罪被免去官职,以平民的身份随军效力。
10.吾独白首见拘此郡——惟独我老了还被束缚在这小小的郡中。
11.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魏征经常在朝会上直言谏诤,弄得我常不自在。
12.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现在因为罪名除去,突然间给他一个好职位,拿什么来讽劝那些在职的官员?
13.左右义逵,多为请,遂得免——郭援身边的人认为贾逵很有义气,大多替他求情,于是得以免于处罚。
14.恐见执——恐怕被抓起来。
15.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那些贪婪放纵不遵守法令的太守以下的官员,贾逵都把他们弹奏上去请求皇上罢免了他们的官职。
16.盍去诸——为什么不把它赶跑呢?
17.愿得先死备录——希望能够在活着的时候为您录用。
18.尽护诸将——诸将都受他管辖。
19.明日,任之于王——第二天,安平君向齐王推荐任用貂勃。
20.王以万乘下之——大王以万乘之尊的身份屈尊礼待他。
21.则齐不益于营丘——那样的话,齐国就不会在营丘增兵。
22.此车一人殿之——这辆车派一个人守卫它。
23.以其类为招——把黄雀的脖颈当作弹射的目标。
24.时人方之于定国——当时人把他比作于定国。方:把-----比作
25.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难道是(不就是)那个不要一文钱的杨继宗吗?
26.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你要讲得平易浅近些,不要发表什么高深的言论,我只要听在目前可以推行的意见。
27.且下之化上,疾于影响,举措不可不察也——况且下面受上面的同化,比影子和回响还要快,任免官吏不可不详细考察啊。
28.求人可使报秦者——寻找一个可以出使到秦国回报秦王的人。(定语后置)
29.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为什么吝惜那些空照四壁的余光呢?(定语后置)
30.盖亦反其本也——为什么不回到根本(指王道)上来呢?
31.定计于鲜也——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
32.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好像埋怨我不效法你的行为,却听信俗人的言论。
34.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即使是一个木制的狱吏来审问,也决不去对质。
35.以稍陵迟——因而渐渐志气衰微。
36.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所知。
37.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查它们成功、失败、振兴、衰落的规律。
38.亦欲以究天人之际——想要研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39.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再说处在屈辱的地位,日子很不好过;地位低下,多受指责。
40.姑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暂且随着一般人,跟着时代形势行事,来抒发自己的悲愤。
【附录】不按常规理解的文言词义
爱:吝啬。何爱余阴之及邻室乎——何必吝啬那些能够照到隔壁房间的余光呢?
望:怨恨。以塞众望——来消除大家的怨恨。若望仆不相师——好像恨我不向你学习。
让:责备
过:责备。无乃尔之过与——恐怕要责备你吧?
方:把----比作
视:比较
如:到。如厕(更衣)
恨:遗憾
多:称赞
害:妒忌。害其能——妒忌他的才能。伤:为----伤。伤仲永——为仲永感到哀伤
一.通过学习成语来学习古代汉语
成语都是一些固定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大多是从古汉语文句中演化、凝结而来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古汉语语法的特征,但在沉淀的过程中又有现代生活的积累,因此准确领会和把握成语的含义,无论是对古文学习,还是对现代文学习,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声东击西:声,声张。衣锦还乡:衣,穿。还是读yī。
不可名状:名,说出。目不转睛:目,看。
不名一文:名,占有。一鼓作气:鼓,擂(léi)鼓。
春风风人:第二个风,吹。夏雨雨人:第二个雨,淋。
苗而不秀:苗,长了苗,但没有秀穗。不衫不履:衫,穿衣服;履,穿鞋子。
不翼而飞:翼,展翼。经天纬地:经,管理;纬,衡量。
沐猴而冠:冠,戴帽子。袖手旁观:袖,笼(lóng)着双手。
报仇雪恨:雪,洗刷。月晕而风:风,刮风。
础润而雨:雨,下雨。础,台阶,古时叠衬木柱子的石头。
2.名词用作状语
狼吞虎咽:狼,虎,像狼(虎)一样的。土崩瓦解:土,瓦,像……一样。
席卷天下:席,像席子一样的。瓜剖豆分:瓜,豆,像……一样。
风餐露宿:风,露,在风中(在露天里)鬼哭狼嚎:鬼,狼,像……一样
再如水深火热、风驰电掣、粉妆玉砌、鹤立鸡群、虎踞龙盘、涣然冰释等。
南征北战:南,在南方;北,在北方。
貌合神离:貌,在表面上;神,在实际上。
3.形容词用作名词
披坚执锐:坚,坚固的铠甲;锐,锋利的武器。
扶老携幼:老,老年人;幼,小孩子。
扶贫济困:贫,贫穷的人;困,走投无路的人。
改邪归正:邪,邪恶的事情;正,正道。
拈轻怕重:轻,轻巧的事情;重,重担子。
扶弱抑强:弱,柔弱的人,即弱势群体;强,豪强地主,即先富起来的人。
逢凶化吉:凶,凶险的情况;吉,吉祥的境况。
舍近求远:近,身边的人和事;远,远处的人和事。
弃旧图新:旧,旧的事物;新,新的面貌。
喜新厌旧:新,新人;旧,旧人。
去粗取精:粗,粗糙的东西;精,精华。
化险为夷:险,危险的处境;夷,平安的处境。
激浊扬清:浊,浑浊的的;清,清廉的行为。
驾轻就熟:轻:轻巧的车子;熟,熟悉的道路。
4.形容词用作动词
目空一切:空,什么也没有——把一切看得什么也没有。形容骄傲自大。
自圆其说:圆,圆圈——圆合,使其没有破绽。
自高自大:高,高大——看得很高;大,伟大——看得伟大。
自强不息:强,强大——努力向上,振作,奋发图强的意思。
独善其身:善,好处——好好地修养。
5.动词用作名词
路不拾遗:遗,别人掉了的东西。
量入为出:入,自己的收入;出,生活中的付出。
救亡图存:亡,将要灭亡的国家;存,让其保存的方法。
绝处逢生:生,可以生还之道。
二.使动和意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劳民伤财:劳民,使民劳;伤财,使财伤。
骇人听闻:骇人,使人骇。
降龙伏虎:降龙,使龙降;伏虎,使虎伏。
惊心动魄:惊心,使心惊;动魄,使魄动。
怵目惊心:怵目,使目怵;惊心,使心惊。
显亲扬名:显亲,使亲显;扬名,使名扬。
一鸣惊人:惊人,使人惊。
沉鱼落雁:沉鱼,使鱼沉;落雁,使雁落。
闭月羞花:闭月,使月亮躲起来;羞花:使鲜花感到羞愧。
丧权辱国:丧权,使人权丧失;辱国,使国家蒙受耻辱。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丰衣足食:丰衣,使衣丰;足食,使食足。
爽心悦目:爽心,使心爽;悦目,使目悦。
大快人心:快人心,使人心快。
坚壁清野:坚壁,使壁坚;清野,使野清。
倾城倾国:使诸侯之城为之倾,使国都为之倾。
富国强兵:富国,使国家富强;强兵,使军队强盛。
汗牛充栋:充,使……充实。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厚古薄今:厚古,以古为厚;薄今,以今为薄。
不耻下问:耻,以……为耻。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幕天席地:幕,以……幕;席,以……席。
草菅人命:以……为草菅。
5.名词的使动用法
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三.表示被动关系
见笑大方:见,被。被大方之家取笑。
见弃于人:见……于,被。被别人抛弃。
金石可镂:镂,被雕刻穿。
水滴石穿:穿,被穿破。
四.表示倒装关系
1.否定句式中,代词宾语前置。
人莫予毒:人莫毒予,没有人能伤害我。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何去何从:去何从何,去哪里,跟从谁。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毛将寄托在哪里呢?
3.用“之”“是”作标志帮助宾语前置
何罪之有:有何罪。
唯利是图:唯图利。
唯你是问:唯问你。
唯命是从:唯从命。
唯我独尊:唯尊我。
唯才是举:唯举才。
4.介宾倒装,以示强调
夜以继日:以夜继日。
一以当十:以一当十。
文以载道;以文载道。
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5.介词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喜形于色:[于色]喜形——在脸色上表现出高兴的情形。
问道于盲:[于盲]问道——向盲人问路。
重于泰山:[于泰山]重——比泰山还要重。
相濡以沫:[以沫]相濡——用口水互相沾湿。
五.表示成分的省略
1.省略谓语
车水马龙:车(如)水,马(如)龙。
一发千钧:一发(引)千钧。
春华秋实:春(开)华秋(结)实。
夏炉冬扇:夏(进)炉冬(奏)扇。
秋毫之末:(察)秋毫之末。
2.省略介词
逍遥法外:逍遥(于)法外。
投桃报李: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付之东流:付之(于)东流。
付之一炬:付之(于)一炬。
祸起萧墙:祸其(于)萧墙。
3.省略量词(古汉语中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不用量词)
九死一生:九(次)死一(次)生。
三令五申:三(次)令五(次)申。
三思后行:三(次)思考然后再行动。
4.省略主语
举棋不定:(弈者)举棋不定。
不平则鸣:(物)不平则鸣。
言过其实:(马谡)言过其实。
做贼心虚:做贼(人)心虚。
5.省略宾语
网漏吞舟:网漏吞舟(之鱼)。
驾轻就熟:驾轻(车)就熟(路)。
绝口不道:绝口不道(前恩)。
6.省略定语
鸟尽弓藏:(飞)鸟尽(良)弓藏。
精卫填海:精卫填(东)海。
批郤导窾:批(大)郤导(大)窾。
7.省略状语
雪上加霜:雪上(更)加霜。
曲高和寡:曲(弥)高和(弥)寡。
8.省略补语
鞭长莫及:鞭长莫及(马腹处)。
不堪回首:不堪回首(月明中)。
长吁短叹:长吁短叹(三两声)。
六.找出下列成语中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门庭若市:比喻嗷嗷待哺:比喻,嗷嗷若待哺草木皆兵:比喻
八字打开:比喻,打开若八字不足挂齿:缩小夸张垂涎三尺:扩大夸张
打破沙锅问到底:谐音。璺到底——问到底是可忍,孰不可忍:反问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拟人、双关、对偶言必行,行必果:顶针
不识之乎:借代顽石点头:拟人
七.说明下列成语的语法结构(并列、偏正、动宾、主谓、兼语、连动)
井底之蛙:偏正世外桃源:偏正向隅而泣:偏正
百废俱兴:主谓请君入瓮:兼语成人之美:动宾
毛遂自荐:主谓抑扬顿挫:联合经风历雨:联合
经历风雨:动宾饱经风霜:偏正风雨如晦:主谓
画龙点睛:并列刻舟求剑:连动风云变幻:主谓
八.指出下列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衣锦还乡: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厚古薄今:厚,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厚(重视);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薄(轻视)。
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固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锋利的武器。
完璧归赵: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
灰飞烟灭:灰,名词用作状语,像灰一样(飞扬);烟,名词用作状语,像烟一样(消散)。
汗牛充栋:汗,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出汗;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充实。
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请教感到羞耻。
振聋发聩: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震动;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醒悟。
去伪存真: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去;存,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存。
一鼓作气: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作。擂第一通鼓可以振作士气。
兵贵神速: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无所事事:第一个“事”,名词用作动词,从事、干、做。
九.辨析下列成语中的一词多义
1.因。因势利导(介词,趁)因地制宜(介词,根据)因噎废食(介词,因为)因陋就简(动词,沿袭,因袭)
2.兵。兵强马壮(名词,军队)短兵相接(名词,武器)纸上谈兵(名词,兵法)用兵如神(名词,军事部署)
3.负。负荆请罪(动词,背负)忘恩负义(动词,辜负,对不起)负隅顽抗(动词,凭借,依仗)如释重负(名词,负担)
4.见。见异思迁(动词,看见)固执己见(名词,见解)见笑大方(介词,被)日见亲密(动词,同“现”,显得)瑕瑜互见(动词,看得出来,读jiàn)
通过猜想来学习古代汉语
一.尝试猜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矢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蚤。(帛书《老子》)
跟“虎”相对的应该也是一种动物——兕,犀牛。
跟“角”相对的应该也是一种器官——爪,爪子。哈哈,这就叫聪明!
2.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
我谈不上喜欢先王的音乐,只是喜欢世俗的音乐罢了。直,通“只”,程度副词。
3.竹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而,通“能”。猜猜“用”是什么意思?
4.余惧不获其利而离其难。(《史记·乐毅传》)离,通“罹”,遭受的意思。想想屈原的《离骚》吧!
5.臣闻明主在上,贤辅在下,君则安虞而民和睦。(《国策·齐策》)
虞,通“娱”,快乐的意思。想想后面的“民和睦”一语。
6.君有此士也三万以方行天下。(《管子·小匡》)方,通“横”。想想词语“横行天下”吧!
7.情不知其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墨子·非攻上》)情,通“诚”,确实,程度副词。想想“遗”读什么?
8.视项羽无东意。(《汉书·高帝纪》)视,通“示”,给……看的意思。想想“示意”“示众”等等。
9.尺蠖之曲,以求其信也。(《易·系辞》)
信,通“伸”,伸展。想想前面那个“曲”字,再想想课文中的句子“欲信大义于天下”,不就明白了?
10.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归,通“馈”,送的意思。想想后面的“豚”可是礼物哦!“烤乳猪”啊!
二.尝试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本字
1.臣没死以闻。(《战国策·赵策》)没,通“冒”。冒险啊!我冒着死亡的危险把这件事报告给你。
2.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
没,通“殁”,文王不在,就是死了啊!文王死后,文德再也不在这里了吗?
3.季武无适子。(《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适,通“嫡”。季武他没有亲生儿子啊!
4.吴王夫差,无适于天下。(《战国策·齐策》)适,通“敌”。想想看,“无敌于天下”么!
5.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适,通“谪”。被贬谪到渔阳去戍边的九百名奴隶。发,征调。
6.弟子趣之。(史记·西门豹治邺))趣,通“促”。要他的徒弟去催促他啊!
7.以趣本务而疏末作。(《韩非子·五蠹》)趣,通“趋”。趋向于做什么呀!
8.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韩非子·蠹》)趣,通“取”。“取法”么!
9.率时农夫,播厥百谷。(《诗经·周颂》)时,通“是”。率领这些农夫,播种五谷。
10.时其饥饱。(《庄子·人间世》)时,通“伺”,伺候的意思。伺候他吃饱。
11.见卵而求时夜。(《庄子·齐物论》)时,通“司”。司夜的东西,就是鸡呀!看见蛋,还想吃鸡,想得真美啊!
12.迟归有时。(《易·归妹》)时,通“待”,这叫“双声通假”。回来晚了,你就等着他吧!
13.公子光洋为足疾。(《史记·吴太伯世家》)洋,通“佯”,假装。
14.阳尊怀王为义帝。(《汉书·高祖本纪》)阳,通“佯”,假装,表面上。
15.齐王怪之,固不能饮,洋醉去。(《史记·吕后本纪》)洋,通“佯”,假装。
16.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无所错手足。(《易·小过》)错,通“措”,放。想想“手足无措”啊!
18.大亮被禽。(《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四》)禽,通“擒”,被抓住了啊!
三.尝试在下列括号中填出该字的一个常见的本字
亡(无)裁(才)畔(叛)要(邀)胡(何)
罢(疲)得(德)以(已)有(又)册(策)
上(尚)阙(缺)惠(慧)蚤(早)蜚(飞)
四.尝试翻译下列文段
1.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是胃微明。友弱朕强,鱼不可说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视人!——帛书《老子》
——将要收敛它,必须暂且张大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将要去掉它,必须暂且支持它;将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就叫做微妙的明智。柔弱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水,治国治军的策略不能让人知道。
通假字有:拾,通“翕”,收敛。古,通“姑”,暂且。胃,通“谓”,叫做。友,通“柔”,柔弱。朕,通“胜”,战胜。说,通“脱”,离开。视,通“示”,给……看。
2。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tí)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tuòchí)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县察吏民,举茂才异等可为将师及使绝国者。——汉武帝刘彻《下州郡求贤诏》
——非同寻常的功业,一定要等待非同寻常的人去完成。所以有的千里马不服从约束却能够日行千里,有的人才受到世俗中的人们说三道四的连累却能建立功名。实际上,那些不听驾御的马匹,和世上那些放荡不羁的人才,也不过是看你如何控制他们罢了。所以我特地在此命令:各个州县应当认真考察官员百姓,把那些有学问的以及可以出将入相或者出使外国的奇才怪杰统统给我推荐上来!
[评议]
①武帝雄心露于“非常”二字。文、景用人,必求长者之意,至此索然矣!——钟伯敬
②相马于骊黄牝牡之外,固是九方皋道法。——锡周
③“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共产党的用人原则,至此愧死矣!——陆波
④古今中外细想来,不遭人忌是庸才!——陆波
3.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见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第一》
[注释]
①曹操于汉献帝建安十五年春颁下此令。
②受命:本指受命于天,古人认为每个朝代兴起是由上天意志决定的;中兴,复兴,一个朝代衰落而复兴起来。君,帝王。
③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及:趁着,当。
④曾:乃,竟;闾:古二十五家为里,里门为闾;巷:小胡同;幸:侥幸。
⑤求取:访求,得到;急时:紧要时刻;老:卿大夫的家臣;优:充足、富裕,此指才干有余。
⑥孟公绰:鲁国大夫,以没有欲望著称,被称为廉士(品行方正的人)。
⑦陈平见荐于魏无知。无知曾为之辩护言其不曾勾引嫂子,也未曾接受贿赂。
⑧仄陋:卑贱,指出身微贱,贫贱无名的人;唯:句首助词,表示希望。
⑨得无:固定短语,恐怕……吧?难道没有……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⑩明扬:发现、推荐、举荐;二三子:左右的人。得:一定,读děi。
——自古以来,那些受命于天以及光复中兴的君主,哪里不是因为得到一些德才兼备的人和他们一起共同治理天下的呢?当他们得到这些人才的时候,竟然没有超出乡镇的范围。难道是侥幸遇到这些人才的吗?只不过是上面的统治者颁下求贤令后求取得到的罢了!现在天下还没有平定,这正是特别渴求人才的紧要时刻。“像孟公绰那样的人在赵国、魏国做做卿大夫的家臣还可以,却不可以做滕公、薛公的家臣的。”如果一定要是品行廉洁的人才可以重用他们,那么齐桓公还能凭什么在春秋称霸呢?现在天底下恐怕还有出身贫穷却身怀绝技还在渭水边垂钓的人吧?恐怕还有蒙受盗嫂贪钱的污辱至今还没遇到魏无知的人吧?希望我身边的人能够帮助我发现推荐那些出身贫贱地位低下的人,只要他们有本事就把他们举荐上来,我一定会重用他们。
【附录】文言文阅读训练两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白:禀告。
C.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箧:小箱子。
[答案A。指庄稼收成不好,闹饥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以此知之,故欲往
[答案D。用,因。A表顺承。B项“于是、就”。C项介词“替”]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⑥
[答案B。②句写其夜间侦察③句写其抓获少年④句表现刚直廉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吏民。里父之子被盗尸衣,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词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决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之一,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于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之士。
[答案C。后部分文中全无]
5.译句
①乡里有个老头儿,儿子死了还未入殓,盗贼夜里偷了他的衣服,那个老头儿非常害怕,由于没有其他儿子,也不敢告官。
②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部知晓而已。[壮:雄壮、强盛,引申为“渲染”]
(二)夏侯端,寿州寿春人,梁尚书左仆射详孙也。仕隋为大理寺直。高祖微时与相友,大业中讨贼河东,表端为副。密语高祖曰:“上性沈忌,内恶诸李,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帝感其言,义师兴,端在河东,吏捕送长安。帝入京师,释囚,引入卧内,擢秘书监。
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端请假节招谕,乃拜大将军,为河南道招慰使。即传檄州县,东薄海,南揵淮,二十余州遣使顺附。次谯州,会亳、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道塞,无所归,计穷彷徨。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委端去,端乃杀马宴大泽中,谓众曰:“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众号泣不忍视,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行五日,饿死十四三。遇贼,众溃,从者才三十余人,遂东走,撷簦豆以食。端持节卧起,叹曰:“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纵其下,令去,毋俱没。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时河南地悉入世充,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世充遣人以淮南郡公、尚书少吏部印绶召端,解所服衣以赠。端曰:“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非持首去不可见。”即焚书及衣,因解节毛怀之,间道走宜阳,历崖峭榛莽。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帝闵之,复拜秘书监。出为梓州刺史。散禄禀周孤穷,不为子孙计。贞观元年卒。【《新唐书·列传·忠义》】
[注释]①上:指隋炀帝②揵:连接③簦豆:野绿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谯州,会亳、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次:顺着
B.端持节卧起节:符节,古代用作凭证
C.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勒:统率
D.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苦状及:言及
[答案A。从语境上看,应是“停留”“驻扎”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道塞,无所归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C.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答案D。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
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夏侯端“体恤麾下”和“不污贼官”的一组是C
A.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因解节毛怀之
B.遂东走,撷簦豆以食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
C.纵其下,令去,毋俱没非持首去不可见
D.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苦状
A.夏侯端是梁朝尚书夏侯详之孙,曾在隋朝为官。高祖未显贵时,和他是朋友。义军兴起,夏侯端被官吏捉住送往长安。高祖攻入长安后,把他释放出来,委以要职。
B.在亳、汴二州刺史投降王世充后,夏侯端部走投无路,其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抛弃夏侯端离去;夏侯端愿把头给他们换取富贵被制止;又下令让部下离去,以保全他们的性命。
C.夏侯端坚持操守。王世充派人以官职相诱,夏侯端严词拒绝,怀揣节毛,从小路逃出,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朝廷。
D.夏侯端为官清廉,任梓州刺史时,禀告皇帝,把他的俸禄、口粮拿出来救济孤儿和穷人,不为子孙留下财产。
[答案D。“禀告皇帝”错]
①皇上的城府很深,又多猜忌,内心里总对诸李姓的人氏怀有不满。
②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我把我的头颅给你们,你们拿它去送给敌人以便换取富贵。
③李公逸为夏侯端的气节所感动,也坚守杞州。
④等到到达的时候,他部下中还活着的人全都身体瘦弱,毛发枯焦,人们不忍心看。
二.用诸因互解律解读文言文翻译题
【文言文翻译三字标准】信、达、雅
“信”即字字落实,尤其是关键词落实;“达”即通达,需要了解句式,调整语序,做到文从句顺;“雅”即大雅,有时需要换一种说法,力求生动形象。
对于高考来说只要达到前两个标准即可,即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文言文翻译六字方法】留、补、删、换、调、贯
【文言文翻译答题技巧】
1.通读全文,揣摩全句,标注难点;
2.疏通全文,对应该句,猜想要点;
3.按照语序,逐词扩译,难处暂挂;
4.调整句序,文从字顺,像句人话。
5.文言语段都是人物传记,务必做到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换成是你,彼时彼地,你会怎么说?那么,你翻译出来的这句话,对不对景?对不对劲?只有如此设想,方能悠然会心!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
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常用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理解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及偏义复合词,直至对文言特殊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个准确把握。
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全文前猜后想,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来翻译文言句。
【文言诸因互解律】
例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例2.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例3.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若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1.同义互解
例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例2.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
例3.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2005年江西高考题)
2.对句互解
“对句互解”规律小结: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形式相互对应的语句,其对应成分一般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意思或相反相对,或相同相近,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这种形式相对、结构相同的语句之间就构成了一种“对句互解”的关系。
例1.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史记·屈原列传》)
例2.夫五人之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野草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五人墓碑记》)
例3.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06全国2)
有人说他有德行有才干,孝文帝召见季布,想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鲁莽,喜欢借酒使性难以接近。到了京城,留在官邸一个月,拟任的事情被取消了。
3.连文互解
“连文互解”规律小结: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2008江西卷)[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
(1)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译文: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译文: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
小结:
【方法总结】
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语顺调补贯;遇到疑难不要慌,诸因互解来推断。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参考答案:
①曾子衣敝衣以耕。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③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接受的别人的东西,就会害怕得罪他,给予了别人东西就会盛气凌人。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
三.文言文学习的诀窍
6.村中咸来问讯:“问”“讯”同义,讯问。而不是“前来询问消息”的意思。
7.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同义互解,“不能”即“能”,这叫反义相生。
9.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加:虚报;信:实说。这叫对义互解。
1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察:明察;情:徇情枉法。必以情:一定按照实情处理,反向翻译:一定不会徇情枉法。
1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吾”“余”同义互解,后句的“惩”即前句的“变”。
12.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只怕我死之后,天下人闭口不言,裹足不前,没有人愿意心向秦国了。“乡”通“向”。其它例句:1.殚其地之出,竭其芦之入:“殚”“竭”同义,完全拿出。2.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戴”“腰”同义,佩戴。3.则思慎始而敬终:“慎”“敬”同义,即慎始慎终。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即“用”。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同义。被,没有必要解释为“蒙受”,因为被动的意思就是蒙受!6.君子周急而不继富:周继,周济,同义。7.伐无道,诛暴秦:伐、诛同义,讨伐。8.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字、遂同义,养育。9.杨万里《儿啼索饭》:“朝朝听得儿啼处,正是黄粱欲熟时。”10.冯延巳《舞春风》:“燕燕巢时帘幕卷,莺莺啼处凤楼空。”“处”即“时”。
1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罚臧否,陟臧罚否,奖掖好人,惩处坏人;不宜异同:不宜异,不应该有区别。“同”无义,这叫复词偏义。
1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惊忙:惊慌,“忙”字无义。火伴:伙伴,“火”字通假。
1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处同义互解:身在
14.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同义互解:尽,搜刮尽;出,入同义互解:生产出来的东西。——搜刮尽他们家里所有的收入。
15.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逆旅:迎接客人的旅店,即旅馆。逆:逆拒,反义“迎接”。戴、腰同义互解:头戴、腰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