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三轮冲刺:?小说叙事特点知识点总结

叙述角度又可称为叙事视角,它是小说叙述的立足点。

叙述角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叙述人的问题,即故事由谁来讲。它包含了如下问题:谁来讲?为什么是他来讲?他是谁(年龄、身份、性别、职业、经历、性格等)?和小说以及小说中的人物是什么关系?他对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持何种态度?因为叙述人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地位等决定了叙述的腔调、口吻、语言,等等。比如,孩童视角和老人视角就是不同的,孩子涉世未深,老人沧桑世故,对于世界和人生,前者仰视,后者俯视。

叙述角度还包括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中,叙述人对整个故事都了如指掌。有限视角中,叙述人所知受自身的视、听、想限制,读者需要动脑筋才能理解故事。一般来说,传统小说比较喜欢采用全知视角,而现代小说中有限视角运用得多一些,当然也不乏两者结合或相互转换的情况。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全文主体部分采用的是全知视角,而结尾处则采用了有限视角,让苏艾来交代事情的原委,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叙述视角的转换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含量。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贾母及贾府中的重要人物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和心理感受来写的,而黛玉的外貌和风度则通过王熙凤、贾宝玉和众人的眼睛来观察。这样,每个人物的肖像就都具备一定的客观特征,又熔铸着叙述主体的感情烙印,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二叙述人称

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内还是局外的依据。采用第一人称时,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采取的是有限视角;使用第三人称时,叙述者并非故事里的人物,其采用的視角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使用第二人称“你”,则是叙述者“我”对着故事里的“你”进行倾诉、交谈。关于使用三种人称各自的好处,《外国小说欣赏》中有详细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同一篇小说中,还存在人称转换的问题。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选用了《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这篇小说全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结尾两段却转换成了第一人称。这种人称的转换,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有真切感。《外国小说欣赏》中的选文《安东诺夫卡苹果》是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但第三节的倒数第二、第三段却变成了第二人称。这种人称的转换,意味着叙述者“我”移位到了小说之外,别有欣赏、依恋和倾诉的意味。而且“你”的称呼和表述,极容易把读者带入情境之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小说的节奏也由前面狩猎时的紧张激烈而变得舒缓平和起来。

三叙述顺序

四叙述速度

五叙述腔调

比如,《桥边的老人》重“显示”,而《祝福》重“讲述”。《祝福》中的叙述者“我”在被濒死的祥林嫂问过有无灵魂和地狱之类的问题之后,良心上惶恐不安;同时对鲁镇的封闭落后及鲁四老爷的守旧无情有说不出的反感。所以小说中有大段的“我”对祥林嫂一生尤其是死亡的看法,有自我的省察,这些都揭示着小说的主题。

六叙述形式与叙事手法

小说的叙述形式,有对话式、讲述式、诗化语言、散文笔调等。比如《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情节简单,推动其情节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是对话。这些对话简洁、节制而高效,蕴含了所有的生动细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和心理。

总之,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其在叙述方面的特征、特色是高考中有关小说的常规考点之一。系统地梳理并掌握小说的叙述方法及特色,定能让我们的复习备考事半功倍。(摘自《从六点入手分析小说的叙述特征》,作者晏铌,侵删)

小说叙事特点

知识点:

叙事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叙事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叙事视角:

1、全知全能视角(也叫“上帝视角”、“0视角”)。

2、有限视角(也叫“凡人视角”、“内视角”)。

3、儿童视角。

4、动物视角。

叙事技巧:

传统小说中,多以情节为中心。其在情节安排上的特色有: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

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没有完整的情节以及矛盾冲突,淡化人物形象,注重意境的营造(场景描写的诗情画意),语言表达上的抒情意味以及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和特有情绪的展示。

叙事安排:

对话、心理、回忆、叙事与描写(人、景、物:各种描写手法)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历史与现实交织,科学和幻想、时空/场景集中、真实与幻觉、时空切换

叙事节奏:

1、快速:概要、省略2、慢速:停顿、场景

补叙PK插叙

补叙:2020广一模《我的第一个上级》

两个月之后,老田出院了,步子迈得更慢了,背更驼了。后来我才知道,他有关节炎,腿常年疼得要命。那还是1954年秋天,他淋着雨渡着水指挥各村防汛排涝,一连在水里泡了七天七夜,从此落下了这病。

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我”既参与了抗洪事件的始终,还从旁了解到老田在1954年防汛排涝中受伤的情况,在小说结尾处补叙出来,使老田形象更加丰满感人。

插叙:《水底的微光》;《孔乙己》中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画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外柜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

作用:此处插叙对所提及的事情或情况做某些解释,表明今昔情况的变化。

叙述人称AND叙述视角

1.在全知视角叙述中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有权利知道并说出书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这里的第一人称“我”是隐含的作者,不在作品的情节中出现,作品中通常出现的是作者描绘的对象,是第三人称;

2.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人物不知道的事,叙述者无权叙述,叙述者可以是几个人轮流充当,限制叙述作者可以用第一人称的姿态出现,也可以不直接出现而比较客观地以第三人称去观察和叙述;

3.客观视角,在纯客观叙述中,叙述者只描写人物所看到和听到的,不作主观评价,也不分析人物的心理,这里的作者也不在作品中出现,更加“隐含”,作品中常出现的人称是第三人称,仍是作者描写和叙述的对象。

练习答案示例:

1、分析《呼兰河传》(节选)叙述上的特征。(6分)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可信。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④叙事与景物描写相结合,细腻、生动、传神,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2、《古渡头》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3、《祝福》中叙述视角有哪些变化?有什么效果?

①首尾用第一人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

②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时,是从“鲁镇人”视角出发,祥林嫂在鲁镇的活动可以直接叙述;

③祥林嫂离开鲁镇的活动就必须由卫婆子来转述,因此,这段转述,就变成了卫婆子的叙述视角。

4、《窗棂上挂串红辣椒》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

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5、《路遗》作品是怎样叙述拾遗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①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可以灵活自由地呈现小说情节。

②以“路遗”为线索叙述故事,使故事条理清晰,结构更加严谨。

③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故事,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④突转式结尾,结尾柳主任把钱私用,出人意料,发人深省。

6、《第9车厢》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第三人称叙述。

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7、本文的叙述视角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其好处。

第一部分以汪二为视角,第二部分以汪大嫂为视角,第三部分以汪二的爹为视角,从三个不同的视角表现大嫂改嫁二姑爷这一事件在三个家人心上投下的阴影。

优势是具有可信性和较强的说服力。

8、《赵一曼女士》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①“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表现为“我”与赵一曼故事的转换,“我”作为现实的体验者,赵一曼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以“历史”的状态呈现。这样处理,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历史),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读者感受)

9、本篇小说风格清新自然,有孙犁“诗化小说”的特点。请结合本篇小说具体分析这一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①以独特的视角来写战争题材。小说没有描写充满硝烟的正面战场,而讲述了在抗日后方军民一心、守望相助的故事。

②以人物的乐观、活泼、可爱的性格来表现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③场景描写的诗情画意。“冰雪伏藏在她的怀里,阳光照在她的脊背上”;“雪飘在她们头上,不久掩没了她们的脚;雪飘在她们脸上,但立刻就融化了”。

④语言表达上的抒情意味。如:“她看见杨纯,那个青年人,那个医生,那个同志,抱着一支大枪,……他那白色毡帽,成了一顶雪帽。”

10、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①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冯七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

②虚化人物。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大不同。

③营造意境。摆脱对人物生活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

④抒情性味浓。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者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练习:

雅盗

陈州城西有个小赵庄,庄里有个姓赵名仲字雅艺的人,文武双全,清末年间中过秀才。后来家道中落,日子越发窘迫,为养家糊口,逼入黑道,干起了偷窃的勾当。

赵仲是文人,偷盗也与众不同,每每行窃,必化装一番。穿着整齐,一副风雅。半夜拨开别家房门,先绑了男人和女人,然后彬彬有礼地道一声:“得罪!”依仗自己艺高胆不惧,竟点着蜡烛,欣赏墙上的书画,恭维主人家的艺术气氛和夫人的美丽端庄。接下来,摘下墙上的琵琶,弹上一曲《春江花月夜》,直听得被盗之人瞠目结舌了,才悠然起身,消失在夜色里。赵仲说,这叫落道不落价,也叫雅癖。古人云:有穿窬之盗,有豪侠之盗,有斩关劈门贪婪无厌冒死不顾之盗;从未有从容坐论,怀酒欢笑,如名士之盗者。——赵某就是要当个例外!

这一日,赵仲又去行窃。被窃之家是陈州大户周家。赵仲蒙面入室,照例先绑了主人夫妇,然后点燃蜡烛,开始欣赏主人家的诗画。当他举烛走近一帧古画面前时,一下瞪大了眼睛。那是一幅吴伟的《灞桥风雪图》。远处是深林回绕的古刹,近景是松枝槎桠,板桥风雪。中间一客,一副落魄之态,骑驴蹒跚而过,形态凄凉。中景一曲折清泉,下可连接灞桥溅溪以助回环之势,上可伸延向窗渺以续古刹微茫……整个画面处处给人以失意悲凉感!赵仲看得呆了。他由画联想自己的身世,仿佛身临其境,变成了那位骑驴过客,不由心境苍凉,心酸落泪。不料趁他哀伤之时,周家主人却偷偷让夫人用嘴啃开了绳索。周家主人夺门而出,唤来守夜的家丁。家丁一下把主人卧房围了个严实。赵仲从艺术中惊醒,一见此状,急中生智抓过夫人,对周家主人说:“我只是个文盗,只求钱财,并不想闹人命!你若想保住夫人,万不可妄动!”周家主人迟疑片刻,命家丁们后退了几步。见形势略有缓和,赵仲松了一口气。他望了周家主人一眼,问:“知道我今日为甚吃亏吗?”

“为了这幅画!”周家主人回答。“你认得这幅画吗?”赵仲又问。周家主人见盗贼在这种时候竟问出了这种话,颇感好笑,缓了口气说:“这是明朝大家吴伟的真迹《灞桥风雪图》!”“说说它好在哪里?”赵仲望了望周家主人,挑衅般地问。周家主人只是个富豪,对名画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自然说不出个道道儿,禁不住面红耳赤。

那时候赵仲就觉得有某种“技痒”使自己浑身发热,开始居高临下,口若悬河地炫耀道:“吴伟为阳刚派,在他的勾斫斩折之中,看不出一般画家的清雅、幽淡和柔媚,而刚毅中透凄凉的心境处处在山川峰峦、树木阴翳之中溢出。不信你看,那线条是有力的勾斫和斩截,毫无犹豫之感。树枝也是钉头鼠尾,顿挫分明,山骨嶙峋,笔笔外露……”说着,他像忘了自己的处境,抓夫人的手自然松了,下意识地走近那图,开始指指点点,感慨阵阵……周家主人和诸位家丁都听得呆了,个个木然,目光痴呆,被盗贼那临危不惧的执迷而叹服不已。

赵仲说着取下那画,对周家主人说:“此画眼下已成稀世珍品,能顶你半个家产!你不该堂而皇之地挂它,应该珍藏应该珍藏!”周家主人恭敬地接过那画如接珍宝,爱抚地抱在了胸前。赵仲拍了拍周家主人的肩头,安排说:“裱画最忌虫蚀,切记要放进樟木箱内!”说完,突然挽过周家主人的胳膊,笑道:“让人给我拿着银钱,你送我一程如何?”周家主人这才醒悟,但已被赵仲做了人质。万般无奈,他只得让一家丁拿起赵仲开初包好的银钱,送赵仲走出了大门。三人走进一个背巷,赵仲止了脚步,对周家主人笑道:“多谢周兄相送,但有一言我不得不说,你老兄抱的这幅画是一幅赝品,是当初家父临摹的!那真品仍在我家!为保真品,我宁愿行窃落骂名而舍不得出手啊!”那周家主人这才恍然大悟,一下把画轴摔得老远,忿忿地说:“你这贼,真是欺人太甚!”赵仲飞前一步,拣了那画,连银钱也不要了,双手抱拳,对着周家主人晃了几晃,然后便飞似地消失在夜色里……从此,赵仲再不行窃,带着全家躲进偏僻的乡村,用平日盗得的银钱买了几亩好地,白日劳作,夜间读画——读那幅《灞桥风雪图》。据说,赵仲常常读得泪流满面……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笔下的盗贼是个温文尔雅的书生,博学多识,在幽默风趣中盗走名画,既让人捧腹,又让人佩服。

B.作品对“雅盗”的形象刻画是成功的,作者紧紧抓住“盗”这个特征,把赵仲与众不同的“盗”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C.赵仲不仅是雅盗,而且是智盗。他先后抓住夫人和周家主人当人质,以便自己脱身,后来又设计骗得《灞桥风雪图》,故事情节峰回路转。

D.赵仲智取名画真迹,赝品不赝。作者在结尾运用了出其不意的强烈对比,充满悖论效果,一波三折,悬念迭起,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E.这篇小小说的叙事视觉由近及远,娓娓道来,在结尾处才做点破,让读者在叙述中惊醒,而在故事之外,又给读者留下一个充分想象的空间。

2、《雅盗》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1)(5分)BE(B作者抓住“雅”特征,把赵仲与众不同的“雅”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E由远及近)

2、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的描述人物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

②以赵仲的雅盗为线索,叙事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③设置了许多悬念,整个小说一波三折,情节起伏,悬念迭起。结尾赵仲的逃脱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④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使叙述情节更加集中。

THE END
1.《牲畜林》教学叙事(通用7篇)篇3:《牲畜林》的喜剧性特色 一.轻松幽默的语言 米兰·昆德拉有这样一句话: “轻, 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战争是残酷的, 但作家卡尔维诺巧妙地运用文学的轻松化解了浓郁的沉重。他说:“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 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本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2h3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