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关于印发《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的通知时政通告重要通告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渔业主管厅(局):

为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强国战略的有关要求,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发展海洋牧场的部署安排,更好地发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综合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国海洋牧场在未来一个时期建设取得新突破,发展再上新台阶,我部组织编制了《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年)》。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农业部

2017年10月31日

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年)

前言

一、建设的必要性

海洋牧场是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拓展和有效配置渔业发展空间,优化海洋渔业产业布局,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近海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通过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一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不仅可以发挥示范区在渔业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通过示范引领,推动我国海洋牧场整体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有助于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实现渔业转型升级

当前,资源衰退、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渔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渔业发展受到外部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大,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过度捕捞和不健康的养殖方式等渔业行为又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现代渔业发展必须秉承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海洋牧场在降低海洋捕捞强度,减少海水养殖密度的同时,可以推动养殖升级、捕捞转型、加工提升,促进休闲渔业发展,有效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海洋渔业的附加值;能够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的水产品,推动渔业从传统的“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我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

(二)有助于提供优质动物蛋白,改善居民膳食结构

(三)有助于养护海洋生物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

目前,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海洋生态保护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维护海洋生态安全,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保护和修复两方面同时推进。海洋牧场主要是利用工程手段,基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海洋生态系统原理,营造适合水生生物繁衍、栖息和生长的渔场环境,进而实现水生生物资源的自然繁殖和补充,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改善和修复。通过科学投放人工鱼礁、移植和种植海草和藻类、增殖水生生物等系统措施,可有效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养护近海渔业资源,提高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安全。此外,海洋牧场在产出优质水产品的同时,还能起到固碳除氮的作用,有助于净化水质、降低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

(四)有助于推动海洋经济增长,助力海洋强国战略

党的十八大在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同时,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提出了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四个转变”。渔业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及其他海洋新型产业的快速上升,我国海洋渔业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对偏低,对海洋经济贡献度呈现下降趋势。海洋牧场作为海洋渔业极具优势的领域,在促进传统海洋渔业发展的同时,还可以拓展渔业功能,将渔业增殖、生态修复、休闲娱乐、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科普宣传以及餐饮美食等有机结合,有效带动海洋二三产业的发展,形成海洋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为海洋经济整体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海洋强国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现状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沿海从北到南已建设了一系列以投放人工鱼礁,移植种植海草和海藻,底播海珍品,增殖放流鱼、虾、蟹和头足类等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牧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全国已投入海洋牧场建设资金55.8亿元,建成海洋牧场200多个,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42个,涉及海域面积超过850平方千米,投放鱼礁超过6000万空立方米(详见附件1)。目前,全国海洋牧场建设已初具规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著。据测算,已建成的海洋牧场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19亿元、生态效益604亿元,年度固碳量19万吨,消减氮16844吨、磷1684吨。另外,据统计,通过海洋牧场与海上观光旅游、休闲海钓等相结合,年可接纳游客超过1600万人次。在我国沿海很多地区,海洋牧场已经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重要依托,成为沿海地区养护海洋生物资源、修复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一)黄渤海区建设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黄渤海区投入海洋牧场建设资金44.52亿元,建设海洋牧场148个、涉及海域面积346.7平方千米,投放人工鱼礁1805.4万空立方米,建成人工鱼礁区面积157.1平方千米,形成海珍品增殖型人工鱼礁、鱼类养护礁、藻礁、海藻场以及鲍、海参、海胆、贝、鱼和休闲渔业为一体的复合模式,具有物质循环型-多营养层次-综合增殖开发等特征,产出多以海珍品为主,兼具休闲垂钓功能,主要属于增殖型和休闲型海洋牧场。

(二)东海区建设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东海区投入海洋牧场建设资金3.83亿元,建设海洋牧场23个、涉及海域面积235.7平方千米,投放人工鱼礁70万空立方米,建成人工鱼礁区面积206.2平方千米,形成了以功能型人工鱼礁、海藻床(海藻(草)场)以及近岸岛礁鱼类、甲壳类和休闲渔业为一体的立体复合型增殖开发的海洋牧场模式,主要属于养护型和休闲型海洋牧场。

(三)南海区建设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南海区投入海洋牧场建设资金7.45亿元,建设海洋牧场74个、涉及海域面积270.2平方千米,投放人工鱼礁4219.1万空立方米,建成人工鱼礁区面积256.6平方千米,形成了以生态型人工鱼礁、海藻场和经济贝类、热带亚热带优质鱼类以及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海洋生态改良和增殖开发的海洋牧场模式,以生态保护以及鱼类、甲壳类和贝类产出为主,兼具休闲观光功能,主要属于养护型海洋牧场。

三、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洋牧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渔业转型升级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缺乏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有待加强。海洋牧场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建设前需要开展认真深入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规划。一些海洋牧场的规划布局、礁区选址、建设规模及人工鱼礁工程设计等方面缺乏科学论证和统筹规划,建设布局不够合理;一些海洋牧场缺少明确的功能定位,过于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这些都制约了海洋牧场整体功能和效益的发挥。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资金投入总体不足。由于各地区重视程度和资金支持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全国海洋牧场发展并不平衡。海洋牧场建设财政资金投入普遍不足,难以形成有效规模,导致我国海洋牧场建设虽然数量多但规模偏小,特别是以生态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养护型海洋牧场发展受到制约;加上海洋牧场运行和管理缺乏配套资金,导致海洋牧场的综合效益难以充分、持续发挥,严重影响了海洋牧场的实际效果。

三是法律法规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海洋牧场的建设和运营涉及政府、企业、渔民等多方利益主体,需要全面统筹、综合管理。由于缺少专门的规章制度,一些海洋牧场建设、经营和监管责任主体不明确,海洋牧场产权不清晰,导致管理混乱;一些地区对海洋牧场征收海域使用金标准过高,忽视其资源增殖和养护功能,加之海域批准使用年限过短,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海洋牧场建设的积极性;一些地区还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后续监测和管理监督不到位,管理目标发生偏差,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与短期利益,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海洋牧场综合效益的发挥。

四是科研基础薄弱,科技支撑落后于发展需求。海洋牧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及建筑工程等多个学科。目前,我国从事海洋牧场研究的机构和专业人才缺乏,对海洋牧场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海洋牧场配套技术、环境优化技术研究的力度明显不够;海底构造、海湾环境、鱼类洄游行为观测等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海洋牧场基础研究进度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牧场的科学发展。

四、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从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出发,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抓手,以人工鱼礁和海藻场建设为载体,以增殖放流为补充,以现代化和信息化管理为保障,强化规划引导、科技支撑、投入支持、示范引领和制度保障,大力推进以海洋牧场为主要形式的渔业资源生态修复和区域性渔业综合开发,推动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现代渔业转型升级。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生态优先

统筹考虑海洋牧场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域生态环境修复、海洋水产品产出、休闲渔业发展等各项功能,确保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的生态合理性优先于经济合理性,追求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最大化,重点发展以生态资本保值增值为基础的养护型海洋牧场,实现海洋渔业与资源环境持续协调发展。

2.科学布局,重点示范

综合考虑我国黄渤海、东海和南海的水生生物资源和环境禀赋、生态修复需求、转产转业形势和渔业产业发展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以面促区,逐步推进,不断规范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提升我国海洋牧场发展的整体规模、层次和水平。

3.明确定位,分类管理

明确不同类型海洋牧场的功能定位,合理设计人工鱼礁和海藻(草)场建设、贝类底播增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休闲渔业开发等配置模式,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内容,注重相互之间的衔接和互补,加强后续管理监测,强化产出控制,科学评估海洋牧场实际效果。

4.理顺机制,多元投入

(三)规划目标

到2025年,在全国创建区域代表性强、生态功能突出、具有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78个,推动全国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全国累计投放人工鱼礁超过5000万空立方米,海藻场、海草床面积达到330平方千米,形成近海“一带三区”(一带:沿海一带;三区:黄渤海区、东海区、南海区)的海洋牧场新格局;构建全国海洋牧场监测网,完善海洋牧场信息监测和管理系统,实现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海洋牧场建设管理制度和科技支撑体系,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运行高效、产出持续的海洋牧场发展新局面。

(四)主要建设内容

五、总体布局

基于我国近海海域地理环境状况,根据《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安排,结合全国沿海各省(区、市)海洋牧场建设和发展计划,规划到2025年在全国建设178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包括2015-2016年已建的42个),具体布局如下。

(一)黄渤海区

截止到2025年,规划共在黄渤海区建设113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包括2015-2016年已建情况),形成示范海域面积1200多平方千米,其中:建设人工鱼礁区面积600多平方千米,投放人工鱼礁3400多万空立方米,形成海藻场和海草床面积160平方千米。

主要分布区域:渤海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秦皇岛-滦河口海域、大连近海海域、山东半岛近岸海域、南黄海等海域。其中,辽东湾主要分布在绥中、葫芦岛、营口近海等海域;秦皇岛-滦河口海域主要分布在秦皇岛近海、南戴河近海、昌黎近海、唐山唐山湾、佛手岛等海域;渤海湾主要分布在天津南港工业区海域、沧州海域、滨州无棣县近海海域、东营河口区近海等海域;莱州湾主要分布在东营黄河河口区、龙口屺岛等海域;大连近海海域主要分布在大小长山岛海域、黄海大李家街道海域、海洋岛、平岛、石城岛、王家岛等海域;山东半岛近岸主要分布在烟台南北隍城海域、南北长山岛、崆峒岛、砣矶-喉矶-高山岛、庙岛群岛东部、蓬莱东部、芝罘岛东部、养马岛、四十里湾、牟平金山下寨、金山港东部、海阳琵琶口、土埠岛东部、大阎家海域,威海双岛湾、五垒岛湾、小石岛、刘公岛、五渚河至茅子草口、靖海湾东部、乳山白沙湾海域,荣成临洛湾、荣成湾、苏山岛、爱伦湾、俚岛湾、王家湾海域,青岛五丁礁、田横岛南部、斋堂岛、崂山湾、竹岔岛、朝连岛、凤凰岛海域,日照北部近海、黄家塘湾、刘家湾、前三岛、海州湾北部等海域;南黄海海域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通近海海域。

(二)东海区

截止到2025年,规划共在东海区建设2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包括2015-2016年已建情况),形成示范海域面积500多平方千米,其中:建设人工鱼礁区面积160平方千米,投放人工鱼礁500多万空立方米,形成海藻场和海草床面积80平方千米。

主要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近海海域。其中浙江主要分布在普陀朱家尖白沙海域、台州椒江大陈海域、临海东矶海域、温岭积络三牛海域、玉环鸡山岛群海域、温州洞头等海域;福建主要分布在宁德霞浦海域,福州连江、福清、平潭海域,莆田秀屿,泉州晋江海域,厦门白哈礁,漳州龙海、东山海域。

(三)南海区

截止到2025年,规划共在南海区建设4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包括2015-2016年已建情况),形成示范海域面积1000多平方千米,其中:建设人工鱼礁区面积300多平方千米,投放人工鱼礁1100多万空立方米,形成海藻场和海草床面积90平方千米。

主要分布区域:分布在广东、广西和海南近海海域。其中广东主要分布在汕头莱芜海域,揭阳神泉、前詹海域,汕尾陆丰碣石湾金厢南海域,惠州大辣甲、红海湾、大星山海域,湛江江洪、硇洲、乌石、烟灶海域,深圳杨梅坑、东冲—西冲海域,珠海庙湾、外伶仃海域,江门乌猪洲、沙堤海域,阳江山外东、青洲岛、红鱼排、海陵岛海域,茂名大放鸡岛、第一滩海域,吴川博茂渔港西南部等海域;广西主要分布在北海近海海域、钦州三娘湾等海域;海南主要分布在三亚近海的三亚湾、蜈支洲岛、崖州海域,陵水近海海域,万宁洲仔岛海域,琼海冯家湾海域,文昌海域,临高头洋湾海域,儋州市峨蔓、海头、磷枪石岛海域,乐东莺歌海海域,西沙永乐群岛等海域。

六、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海洋牧场在水生生物栖息地和渔场环境修复、渔业种群资源增殖、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维系等方面具有综合的生态效益。海洋牧场建设形成的人工鱼礁区,为大型藻类、附着生物等提供了附着基质,礁区内形成的多样性流场和流态,为各类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生长、避敌等所需的生息空间。藻类移植及海草床建设对于修复海底生态环境、解决海域荒漠化问题意义重大,不但可以净化水质、改善底质,还可以减缓温室效应、防止赤潮发生。通过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建设,可以恢复并提高示范区及其周边海域渔业资源补充量和生物多样性,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社会效益

(三)经济效益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

(二)完善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

(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支持机制

整合渔业现有的支持政策,在有关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对海洋牧场建设予以重点倾斜。中央财政通过渔业油价补贴政策调整,支持开展以修复、优化海洋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鼓励各地加大对海洋牧场建设的支持力度,并在减免海域使用费用、简化审批手续,以及信贷、税收、保险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积极推动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长效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负责、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生态补偿资金、金融资本以及其他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牧场建设,推动海洋牧场规模化发展。

(四)强化科技支撑和服务

(五)加强海洋牧场后续管理监测

构建海洋牧场实时监测系统与辅助决策技术信息平台,及时对海洋牧场生态环境、资源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建立海洋牧场长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估机制,全面总结、科学评估、综合分析海洋牧场建设取得的效果,为后续管理、开发利用和继续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加强海洋牧场选址、设计、论证、实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审查,严把招投标、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等关键环节,确保海洋牧场建设质量;加强执法监管,建立动态监管体系和综合考评体系,确保海洋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THE END
1.2024年畜牧养殖市场行业现状特征及未来前景分析根据最新的行业报告,中国的生猪养殖市场规模已超过1.3万亿元,猪肉产量占全球的49%,消费量占51%。这一行业不仅是肉类供应的主要来源,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以及政策的调整,畜牧养殖行业正经历深刻的变革。本文将深入分析当前畜牧养殖市场的现状特征,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https://www.vzkoo.com/read/202412318d25f63c62ee5c52c16b0bf0.html
2.农业经济羊牧业发展前景分析其次,从技术创新角度出发,现代化养殖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双重提升。例如,无害杀菌剂替代传统抗生素,以及大数据、大智能在畜牧行业中的应用,都极大地改善了环境友好型养殖条件,同时减少了疾病发生概率,使得年轻一代农民能够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羊群。 https://www.oqjabrjjyc.cn/jun-lei-zi-xun/448048.html
3.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养殖业仍面临诸多问题,如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动物疾病防控难题、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等。这些问题是当前中国养殖业需要解决的关键课题。 绿色循环农业模式的兴起 随着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强调,绿色循环农业模式开始在中国养殖行业中逐渐兴起。这一模式注重生态平衡、资源循环利用和低碳排放,为推动养殖https://www.9lb79xu0.cn/liang-you-zuo-wu-zi-xun/644550.html
4.高效畜牧管理提升肉牛羊养殖产业的竞争力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每头肉牛羊进行个性化管理。通过收集各项数据,如食欲、活动量、体重等,从而对其进行精准调控。这不仅能提高肉质品质,还能降低药物使用频率,有利于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在一些先进的农场里,还会采用人工智能辅助监测,让管理员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 https://www.gelafhotz.cn/te-zhong-yang-zhi-ji-shu/569042.html
5.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2024年单独招生简章﹥﹥环境管理与评价专业 【主干课程】基础化学、分析化学、环境法律法规、建设项目工程污染源分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清洁生产审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 【职业资格】毕业后,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考取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https://www.gaokao.cn/school/3416/newsdetail/68000/206542
6.2024年城乡调查报告(推荐七篇)自加快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央到地方制定了很多惠农措施,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尤其是肉产品价格节节攀升,尽管屠宰、销售等环节都分得了利益,农民也从中得到了实惠,但是不断发生的猪病、鸡病等也使农民的忧郁不断加深,在抵御风险面前显得特别脆弱的农民极需得到畜牧兽医的大力指导和支持,然而,事实上由于多方面原因http://m.yueduku.com/fanwen/diaochabaogao/924/924355.html
7.20242024-2030年中国畜禽兽医产品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docx,2024-2030年中国畜禽兽医产品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TOC \o 1-3 \h \z \u 摘要 2 第一章 行业概述 2 一、 畜禽兽医产品行业定义与分类 2 二、 行业发展历程及当前阶段特点 3 三、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017/8120061067006135.shtm
8.养猪论文范文12篇(全文)目前政府服务与监督存在的问题有: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技术服务手段与设施不完备, 科技服务机制不完善, 技术推广投入少, 基层畜牧兽医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政府服务与监督体系不健全, 制约了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与运用。政府需要建成完善的产业化信息体系, 并通过公开且权威的发布平台定期对外公布, 做好行业风https://www.99xueshu.com/w/ikeya36sm3kv.html
9.2024年兽医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前景分析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禽养殖量不断增长,动物种类更加多元,动物疾病变得更具复杂多样。下面进行兽医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兽医行业分析表示,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家畜与相关的畜产品逐渐在全世界流通, 相关的疫病不受国界限制, 因此, 兽医在畜产品的流通、疫病的防预以及相关的医学https://www.chinabgao.com/k/shouyi/
10.中国兽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241.1.1 行业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2 行业研究方法概述 1.2 兽药行业概述 1.2.1 行业概念及定义 1.2.2 行业主要产品分类 1.2.3 行业产业链介绍 1.3 兽药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1.3.1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1)中国gdp增长情况 (2)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1.3.2 行业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1)中国医药行业分析 (2)中国畜牧https://www.cir.cn/R_YiYaoBaoJian/99/ShouYaoShiChangJingZhengYuFaZhanQuShi.html
11.2019考研:农学的院校推荐及就业分析择校择专业2019考研:农学的院校推荐及就业分析 摘要:提起农学,没有接触过的人可能觉得一点也不"高大上",可实际上,农学考研er们,用你们的专业抹掉这些偏见吧。 农学门类,包含8个一级学科,27个二级学科,其中作物学2个、园艺学3个、农业资源利用2个、植物保护3个、畜牧学4个、兽医学3个、林学7个、水产3个。https://www.kaoyan.com/baokao/zexiao/5a02d336a5af5.html
12.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助力乡村振兴有担当——“第五届全国肉鸡当前,白羽肉鸡产业发展面临着国内外环境骤变所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为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产、学、研、政”同台切磋、交流与协同创新,推动肉鸡行业科技进步、推进肉鸡产业高质量发展,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及国家畜牧计划创新联盟联http://zgdwbj.com/archives/61741
13.湖南农业科学畜牧兽医·水产蚕桑 鲫鱼与草鱼的肠道微生物区系及主要消化酶活性研究谭恺;徐灿; 为了探明鲫鱼(Carassius auratus)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的肠道微生物区系及主要消化酶活性,研究两种鱼的生活习性机制,通过采集喂养时间和环境一致的草鱼和鲫鱼各5尾,无菌操作提取肠道内容物,比较分析了鱼的肠道微生物、肠道酶活性http://hnnk.cbpt.cnki.net/WKD3/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21&st=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