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7日,中国主流市场外三元大猪市场均价上涨,全国均价为15.23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上涨0.05%。天气炎热,终端消费不足,市场对高价肉接受度不高,肉价跟涨乏力。加上屠企屠企抵触高价,部分屠企存在减量,而养殖端出栏积极性有提高,二育现象减少,活猪市场剩货现象不断。市场看涨情绪减弱,大部分地区猪价开始回调。今日部分省份市场交易均价如下:
图表:2023年7月27日中国外三元大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2023年7月27日,中国主流市场内三元大猪市场均价下跌,全国均价为14.83元/公斤,相比昨天下跌0.16%。天气炎热,终端消费不足,市场对高价肉接受度不高,肉价跟涨乏力。加上屠企屠企抵触高价,部分屠企存在减量,而养殖端出栏积极性有提高,二育现象减少,活猪市场剩货现象不断。市场看涨情绪减弱,大部分地区猪价开始回调。今日部分省份市场交易均价如下:
图表:2023年7月27日中国内三元大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2023年7月27日,中国主流市场土杂大猪市场均价上涨,全国均价为14.46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上涨0.05%。天气炎热,终端消费不足,市场对高价肉接受度不高,肉价跟涨乏力。加上屠企屠企抵触高价,部分屠企存在减量,而养殖端出栏积极性有提高,二育现象减少,活猪市场剩货现象不断。市场看涨情绪减弱,大部分地区猪价开始回调。今日部分省份市场交易均价如下:
图表:2023年7月27日中国土杂大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2023年7月27日,中国主流市场出栏外三元、内三元及土杂商品大猪加权日均价上涨,全国生猪出栏加权日均价15.12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上涨0.01%。天气炎热,终端消费不足,市场对高价肉接受度不高,肉价跟涨乏力。加上屠企屠企抵触高价,部分屠企存在减量,而养殖端出栏积极性有提高,二育现象减少,活猪市场剩货现象不断。市场看涨情绪减弱,大部分地区猪价开始回调。今日全国外三元、内三元及土杂猪均价如下:1)主流市场外三元大猪全国销售均15.23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上涨0.05%;2)主流市场内三元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4.83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下跌0.16%;3)主流市场土杂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4.46元每公斤,相比昨上涨0.05%。
图表:2023年7月27日中国出栏商品大猪综合日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图表:2023年7月27日中国仔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7月26日,生猪期货主力2309合约当日涨幅0.28%。自7月14日至7月26日,生猪期货2309合约涨幅已达6.83%,这也令投资者嗅到了“底部的味道”,不少猪企正悄然募资扩厂。今年以来,生猪价格一路震荡下行,生猪期货价格由年内高位18670元/吨一度跌至14840元/吨,跌幅超20%。受此影响,近日A股各家养猪企业陆续披露的上半年业绩预告均显示各企业净利普遍下滑,部分养殖龙头企业更陷入巨亏。当前猪价是否已跌至谷底各大猪企将如何应对记者展开调查。
文、表/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许晓芳
猪价上半年下行,猪企业绩多亏损
“今年的猪肉价格真的便宜太多了,就算是买最好的品类也比去年的折扣价划算。”来到超市选购食材的徐先生告诉记者。记者留意到,当前一些超市和平台在售的猪肉价格已经降至10元/斤左右,7月26日,某线上平台上的鲜猪腿肉折后价格一斤仅需10.9元。
据中国养猪网数据,今年1月1日生猪价为16.84元/公斤,7月1日,价格已经降至13.72元/公斤,跌至年内价格谷底。透过各大猪企的业绩公告,也可以看到猪价的下跌情况,牧原股份6月销售数据显示,公司商品猪价格环比5月下降,商品猪销售均价13.82元/公斤,下降2.54%。温氏股份公告数据显示,6月,毛猪销售均价14.27元/公斤。
目前多家上市猪企已陆续披露半年报预告,除了京基智农靠房地产项目大幅交付扭亏外,其余多家公司均处于亏损状态。其中,牧原股份上半年预亏25.5亿元至32.5亿元;新希望上半年预亏27.9亿元至29.9亿元。
近日,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7月第2周生猪出栏价每公斤14.2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6.8%,市场阶段性供大于求,价格仍处于低位运行。
“猪周期”反转机会来临猪企建厂房扩产
面对低迷局势,当前不少猪企仍继续募资用于猪场建设。6月,天邦食品公布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说明书,拟向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5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27.2亿元,计划用于数智化猪场升级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同期,神农集团公告称拟定增募资不超过11.5亿元,其中7.1亿元用于4个生猪养殖建设类项目。
同时,不少规模化养殖猪企也展开逆势扩产。公开数据显示,5月底牧原股份能繁母猪存栏约298万头,创下2021年一季度以来新高。同期,温氏股份拥有的能繁母猪超过145万头,较去年底增超5万头。神农集团近期也表示,将继续推进母猪产能建设,预计到明年实现17万头的母猪存栏规模。
国盛证券认为,猪价弱势运行正逐渐成为行业一致预期,养殖主体的生产情绪或在亏损的累计中被击溃,进而加剧去产能幅度,猪周期预期反转机会再度来临。
华夏时报记者王悦徐芸茜北京报道
数据显示,1月至6月份生猪平均价格为15.1元,略高于去年同期。7月份第二周的生猪出栏价格为14.2元/公斤,出栏一头生猪亏损约200元。
值得注意的是,受猪肉价格持续低迷影响,生猪养殖上市公司的年中成绩单也十分惨淡,其中“猪茅”牧原股份以最高32.5亿元的预亏垫底,新希望以29.9亿元的预亏紧随其后。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生猪养殖行业持续亏损,养殖企业现金流压力日趋增大,建议养殖企业可以通过适应市场变化、优化管理和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来应对挑战。企业可以优化生产成本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可以通过提高养殖技术水平,降低养殖成本,缓解价格下跌对盈利的冲击;寻求市场多元化,开拓其他肉类产品的销售渠道,降低对生猪价格波动的敏感性;加强与供应链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以确保供应的稳定性和价格的合理性。
猪价何时触底
今年以来,生猪市场一直深陷低价泥潭,自1月份以来一直处于低位水平,且此后多次出现探底。
从生猪方面来看,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和采集点的监测,2023年1月第1周的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17.29元/公斤,此后价格一路震荡下行并在4月达到低点14.36/公斤,下降了16.95%,且此时全国范围内已有多地的生猪价格跌破了14元/公斤。此后,生猪价格持续在14元/公斤至15元/公斤的低价位区间运行。生猪价格在6月底跌至年内新低的14.23元/公斤,并在7月份第2周再创新低,降至了14.19元/公斤,下降了17.93%。
与此同时,猪肉价格与生猪价格走势基本保持一致,截至7月第3周,已从年初的31.36元/公斤下降至23.25元/公斤,降幅达到25.86%,其中在2月下旬至4月中旬期间出现了连续8周的价格下跌,并在4月底再次开始了连续7周的价格下跌。
“今年的猪价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月至4月,在此期间猪价尽管处于低位,但还是高于去年同期的;第二阶段是5月后,自5月第一周猪价同比开始低于上年同期。”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猪肉供给始终处于比较高的水平是今年猪价反复探底、一直低位运行的主要原因。
从数据来看,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296万头,比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高4.8%,仍处于生猪产能调控的绿色合理区域的上线。而从新生仔猪的情况看,今年1至6月份全国新生仔猪量同比增长9.1%,未来6个月内这些仔猪将陆续长大出栏,预示着生猪供应将继续增加。从中大猪的情况看,6月份全国规模猪场的中大猪存栏量同比增长5.9%,环比略降0.4%,这些猪将在未来2个月内陆续长大出栏,预示着7、8月份生猪供应也将稳定增加。
“近日,我们组织专家、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会商,综合研判下半年的生产和市场形势。目前生猪生产仍在惯性增长,消费增长乏力,短期内生猪价格缺乏大幅回升的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陈光华也指出,随着秋冬季节消费旺季的到来,价格有望逐步回升,养殖收益将有所改善。
如何熨平“猪周期”
陈光华指出,2022年3月开始的新一轮“猪周期”,母猪存栏量总体稳定,始终未低于41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产能没有出现以往动辄就超过10%甚至20%的变动。但是产能信息更加透明,市场容易形成一致性预期,“同频共振”放大短期波动,导致短期急涨急跌频现,养殖盈亏转换更加频繁。总的来看,新一轮的“猪周期”中,价格波动幅度在减小,波动的频率在加快。
而为了熨平“猪周期”,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已开展生猪产能调控,稳住了能繁母猪存栏量,也推动了产业素质提升,夯实了生猪保供稳价的基础。
另一方面,政府猪肉储备作为生猪和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重要政策工具,一直在发挥着保障生猪生产相对稳定、猪肉市场有效供给和价格总体平稳的作用。
但令人意外的是,此后中央储备猪肉收储工作的一直停滞。5月5日,国家发改委曾发布公告称,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适时启动年内第二批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但此后一直未有明确消息公布。
直至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再次发布消息称,将会同有关方面启动年内第二批中央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并指导各地同步收储。7月12日,华储网发布了《关于2023年第二批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收储挂牌竞价交易2万吨。
猪企越卖越亏
伴随猪价低迷而来的是生猪养殖全行业的亏损,在生猪养殖上市公司已出炉的业绩预告中猪企上半年的亏损已成定局
具体而言,“猪茅”牧原股份的亏损首当其冲,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亏损25.5亿元至32.5亿元,同比收窄51.37%至61.85%;紧随其后的新希望预计上半年净亏损27.9亿元至29.9亿元,同比减亏32.60%至27.77%;天邦食品预亏12亿元至1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05.83%至357.29%。
不容忽视的是,虽然行业普遍亏损,但部分企业的亏损幅度已经有所缓解。以牧原股份为例,预亏32.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66.84亿元已收窄超五成。
牧原股份表示,报告期内公司生猪出栏量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但生猪销售均价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且生猪养殖成本有所下降,因此公司2023年上半年亏损金额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
在此情况下,“降本增效”已成为上市猪企的当务之急,并成为投资者关系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话题。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唐人神、天邦食品等公司均在投资者活动中披露了公司降低生猪养殖成本的措施。
目前在行业内养殖成本领先的牧原股份曾表示,6月份公司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为14.6元/kg,较4月份下降0.7元/kg,较去年同期下降超过1元/kg。各项养殖成绩指标仍有进一步挖潜空间。根据当前的原材料价格及养殖成绩持续改善趋势,公司力争年底生猪养殖完全成本降至14元/kg以下。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当下高供给弱需求的局面,上市猪企除了积极降低成本外,已开始了主动去产能。今年以来,包括新希望、天邦食品、傲农生物、天康生物、大北农在内的猪企均已纷纷下调了今年能繁母猪和生猪出栏量。
【导读】7月渐入尾声,近期,国内生猪市场,猪价连涨近2周,生猪均价大幅上调,尤其是,在此前两日,单日猪价上涨幅度达到了0.48元,生猪育肥亏损压力明显减轻,不过,目前,生猪市场,猪价距离成本线仍有一定的差距,养殖户盼涨情绪尚存,但是,猪价却“大变脸”,南北市场绿油油,猪价呈现冲高下跌的走势,那么,市场发生了啥?
据机构数据显示,7月28日,全国瘦肉型生猪价格出栏平均价在15.21元/公斤,相比昨日下跌0.12元,猪价呈现“由涨入跌”的走势,南北地区,猪价大部下跌,屠企压价幅度在0.05~0.45元/公斤!
其中,在北方地区,东北以及华北地区,猪价冲高回落,黑吉辽地区,屠企报价15.1~15.15元,市场下跌0.2~0.35元/公斤。华北地区,京津市场企稳15.3元,山西以及河北报价跌至15.25~15.35元,屠企压价0.1~0.25元/公斤!在西北地区,屠企报价横盘震荡,陕甘地区报价14.8~14.9元/公斤,新疆行情补涨0.25元,屠企报价14.4元/公斤!
在南方地区,目前,西南、华东以及华中地区,屠企报价普遍下跌,川渝市场跌至14.9~15元,在江浙市场,屠企报价15.2~15.7元,福建企稳16.15元/公斤,在河南地区,屠企报价14.9元/公斤,而在华南市场,两广地区,猪价企稳,广东横盘16.1元,海南补涨0.2元,屠企报价15.4元/公斤!
由此来看,果然,猪价强势反弹后,市场呈现冲高回落的态势,北方地区,高价猪源震荡下行,国内生猪均价普遍徘徊在14.4~16.15元/公斤,东北、华北、西南以及华东等地,猪价震荡走低,市场下跌范围明显增多!
据机构分析,此前,猪价强势反扑,根源在于市场看涨预期较强,由于年初猪场疫病,二季度非瘟复现,南北多地市场中大猪出栏节奏放缓,供应偏紧的态势突出,大猪行情走强,带动了养殖端压栏挺价的积极性,而进入7月中下旬,规模猪企出栏计划偏少,南北多地降水增多,散户猪场基层购销不畅,市场“缺猪”下,屠企被动提价补货,国内生猪价格大幅上涨!
然而,随着生猪价格的冲高,市场迎来2个坏消息,猪价冲高遇阻,价格呈现震荡走低的表现!
一方面,生猪价格上涨,带动市场生鲜白条价格走强,屠宰场白条猪出厂均价不断上涨,下游贸易商谨慎补货,高价白条走货难度陡增,屠宰场订单量明显减少,开工率震荡回落,提价收猪情绪转差;
另一方面,生猪价格走高,国内生猪供需基本面依然偏空,由于生猪育肥亏损周期达到了7个月,养殖户资金压力陡增,部分养殖户被迫认价逢高出栏,生猪供应积极性有所改善,屠宰场下游订单减少,而生猪上量增多,南北多地,屠宰场停计划明显提前,压价支撑转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