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最早被当成宝,有六畜兴旺的丰收寓意
鞠彩萍说,在中国农耕文明里,一直有“猪粮安天下”的说法,猪代表肉食,粮代表素食。
从文字字形也能看出古人对猪的重视,家的甲骨文形象就是“房下一头猪”,所谓“无豕不成家”,豕就是猪。像豪门,在古代就是养猪大户的意思。在先秦时期,都把猪称为豕或彘,小猪叫豚。仅有的一次是在《左传》里出现过一次“猪”。直到南北朝《世说新语》出现之后,写“猪”的多了,其他字用得少了。
在古代神话传说里,猪帮助人类战胜了洪水,寻找到谷物种子,还能帮忙犁地、寻找火源等。在古人眼里猪浑身是宝,没有一处地方是没用的,因此被古人赋予了六畜兴旺的丰收寓意。
成语里猪的数量少、使用频率低、负面多
鞠彩萍说,最早的与猪有关的成语,出自《论语》里的一个典故:孔子讨厌鲁国一个擅权的执政者。那个执政者为了让孔子能来拜见自己,就送给孔子一只小猪。按当时的礼法,孔子必须上门回礼,结果孔子专门选了执政者不在家的时候去了,就有了“赠豚失计”这个成语。
鞠彩萍说,《汉语大词典》中,与猪有关的成语大约在20条左右,像豕突狼奔(形容慌不择路四处乱窜)、泥猪疥狗(形容一个人形貌粗鄙)、狗彘不如(就是猪狗不如)、猪头豨勇(形容一个人不计后果瞎冲乱撞)、辽东白豕(形容一个人少见多怪)、豕亥鱼鲁(形容一个人老写错别字)、曾子杀猪(指做人要讲诚信)等。
“与猪有关的成语,不但数量少,而且使用频率也很低,像现在平常只能偶尔看到豕突狼奔、泥猪疥狗等成语,而狗彘不如更是堕落成了猪狗不如这样的骂人脏话。在12生肖里,猪的成语肯定没有马龙虎鸡牛狗等的成语多,数量上看应该是排在倒数第一第二位的。并且这些成语里猪的形象都很糟糕,几乎都是负面的,连中性的都很少。”鞠彩萍介绍,这种情况在12生肖中,可能只有鼠能相提并论了。
歇后语、俗语、网络语里同样如此,猪难翻身了
虽然没有做过专门的统计,但鞠彩萍认为与猪有关的歇后语等俗语,要比猪的成语多一些,日常使用频率也更高些。不过这些俗语的数量在12生肖里虽然不会落到后两位,但肯定也是在中等偏下的位置。
比较常见的歇后语,像猪鼻子上插葱——装象、老虎借猪——有借无还、不放酱油烧猪爪——白提(蹄)、吃猪肉念佛经——假善人、饿汉抢猪头——争嘴、放了血的猪——趴下了、肥猪跑进屠户家——找死、老肥猪上屠场——挨刀的货……
俗语谚语里还有:人怕出名猪怕壮;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猪头三;猪困长肉,人困卖屋;鸡飞上树猪拱圈(这是地震的前兆);狗豕不食余食(形容一个人品德低下连猪狗都看不起他)……
甚至到了当今网络时代,猪依然改不了沦为负面形象代言人的身份定位: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大猪蹄子(形容男人花心、自私易变);猪猪女孩(女孩自嘲身体胖懒散又爱吃);猪精女孩(嫌自己又胖又丑还不安分);不读书是猪,读了书是有文化的猪等。
所有这些歇后语、俗语、网络语里,都把猪当成了胖丑懒蠢的代名词,哪怕是以标新立异为特征的网络语里,猪的形象依然如故,很少有人会想造出什么词来为猪翻案,说它很高大上的。
猪不受人待见,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看中猪的经济价值,索取它身上的一切,却又把它打成反面典型百般侮辱的文化现象,鞠彩萍认为既有猪本身的客观原因,还有人身上的主观原因。“毕竟重视并不代表着喜欢,人们重视猪的经济价值,但是不喜欢它的形象和性格所代表的文化取向。”
猪的形象在12生肖里,与马龙虎兔等比起来,显得又脏又丑,又肥又圆,腿短肚大,这与越来越追求精致纤瘦、以腿长为美的审美需求变迁相悖。猪的性格在12生肖里,与马龙虎兔等比起来,也显得过于懒散,好像只顾眼前享受,没有忧患意识,吃了睡睡了吃没有别的追求,与越来越强调个性自由、活泼跳脱的大众心理不合拍。特别是猪动作迟缓看起来非常蠢笨,就更让自己在反面教材这条路上越走越黑了。
人类是非常善于联想的。12生肖里如马、牛等,除了可供食用,还能驮物负重、犁地拉车,由此有了很多用马、牛来表现卖力和忠诚的好词语。而猪除了卖肉,好像就没其他作用了,这让人们对猪的联想,始终停留在肮脏的猪圈与血腥的屠宰场之间,无法联想到什么好词。
猪的表情包成为猪的传统形象颠覆者
阳光、开朗、活泼又带点古灵精怪
元旦的时候,鞠彩萍的女儿给妈妈发来一个金猪贺岁的表情,那上面的猪憨态可掬,笑意盈盈,让人看了之后,只会想到猪好可爱,想亲一口。
鞠彩萍介绍说,最早的表情包是由日本人设计出来的,因为造型十分生动含蓄,使用也极为便捷,因此很快风靡了世界。翻看着已有的猪的表情包,她觉得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拟人化的实体猪,就是一只猪或多只猪,露出人一样的表情,摆着各种搞怪的POS;另一类是直接套用动画片里的角色,最常见的有《小猪佩奇》里佩奇一家的形象、《麦兜》里小猪麦兜和猪妈妈的形象、《猪猪侠》里一群猪小子的形象。
在鞠彩萍看来,这些表情包里的猪,无一例外都是阳光、开朗、活泼又带点古灵精怪的形象,与传统意义上的猪的形象完全不一样,可以说是对猪的传统形象的一种颠覆。比如传统定义的蠢笨,变成了表情包里的憨厚;传统定义的懒散,变成了表情包里的轻松;传统定义的吃了睡睡了吃,变成了表情包里的心胸宽大;传统定义的丑陋嘴脸,变成了表情包里的花式卖萌。
“现在看来,表情包倒是在不经意间成了猪的形象拯救者了,把传统定义的猪的负面缺点,全部无缝对接转化成了正面优点,或者说是闪光点。现在如果有人发了个猪的表情给你,可能是调侃你像猪一样‘没心没肺’,也可能是赞你活得潇洒自在。”所以鞠彩萍觉得,通过猪年里猪的表情包的集中“轰炸”,也许人们对猪的已经固化的文化心理认知,会由此有些松动。
鞠彩萍分析,表情包其实就是一种语言文字符号,把文字回归成了图画这个本源,并且通过多样的审美选择,解构了已经固化的形象,把反传统这个当下的文化潮流,巧妙表现到了猪的身上,为猪正名,让它不再是完全的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