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用”点,教好古诗文

发布日期:2021/4/614:41:38浏览次数:4920次作者:王紫薇

-------2020-2021第二学期语文组第二次教研活动记录

3月31日,语文组开展了以“立足‘语用’点,教好古诗文”为主题的备课活动。

袁梦老师执教了一首古诗《元日》,袁老师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梯度,步步深入。先是引导学生发现本课三首古诗的共同点——传统节日,由此,自然引出宋代王安石写的《元日》,通过想象新年时的情景,话题“穿越”到宋朝感受古人过新年。在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经验、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学习古诗的教法——“借助注释、查阅资料、想象画面、联系背景”,课外延伸辅助,突破教学难点,即王安石写《元日》表达了“希望朝廷实行变法、除旧布新、高国强民”的美好愿景,教学目的达成水到渠成。学生学有收获,教师教法自然,课堂洋溢着浓浓的思考气氛。

杨虹老师执教了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杨老师立足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设计了精彩巧妙的教学环节。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杨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读通,去读懂,去弄清文言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体会杨氏之子“甚聪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杨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演绎人物形象,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

接着,中高年级语文组老师就两位老师的课例展开研讨。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重难点等方面依次阐述自己对课堂的见解,纷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肯定了袁老师和杨老师的课堂教学的可取之处。在一个小时的研讨过程中,每位老师都能够积极发言、认真聆听、虚心学习,相信通过一次次的主题教研活动,每位青年教师都可以获得新的启发与进步。

《元日》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揭示诗题

1、出示几幅有关传统节日的图片,提问:孩子们,咱们来玩个游戏叫看图猜传统节日。(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配乐)

2、启发:回忆二年级学过的课文《传统节日》,说说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3、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今天让我们跟着三首古诗一起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板贴:传统节日)

二、初读指导,整体感知

(2)过渡:接下来请同学们先自己读,然后同桌交流读,一人一句,读出节奏。

(3)过渡:诗句会读了,你们知道每句诗的意思吗?想一想,咱们以前都是通过哪些方法理解古诗呢?(相机板贴:借助注释、联系生活、查阅资料),原来有这么多方法呢,现在请你们同桌合作学习,交流古诗的意思。

(出示古诗及注释。)(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评价。

这首诗你读懂了哪句话?(相机交流)

①读好“屠苏”一词,借助注释说说“屠苏”的意思。

教师补充资料

②引导想象:大年初一全家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着屠苏酒,人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③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从哪个字看出?

“暖”是指什么?仅仅是指温暖的春风吗【板贴:饮屠苏酒】

小结:师说前两句诗的意思,生读诗句。

过渡: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欢度春节,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屠苏酒,还会做些什么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千门万户曈曈日”:初升的太阳光辉灿烂,照耀着千家万户。千门万户:就是千家万户的意思。曈曈:灿烂的阳光表达愉快的心情,同时也象征着光明美好的未来。阳光撒下来,心情怎样?你来读一读。【板贴:太阳初升】

过渡:打开大门,人们在干什么呢?你瞧:引读

“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板贴:换新桃符】

①出示“桃符”的图片,补充介绍

②古代的符节一般用竹子做成,所以“符”是竹字头。师范写。主要是上短下长,左下竖稍短些,横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点在竖中线上。

③老师这里给大家找来了王安石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背景,我们来听一听。

出示资料:王安石不仅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写这首诗时,他正担任宋朝的宰相,正在进行大力的改革,废除旧的制度,推行新的政策,造福人民。他对自己推行新政策这件事充满了信心。师:读完资料你觉得这里的新桃和旧符还指什么呢?

旧符就是陈旧的制度,不合理的法律;新桃蕴涵着新政策,新法规。

新的事物替换旧的事物,王安石对自己推行新政这件事充满了信心,心情愉快。

总结方法:原来,联系背景也是学好古诗的一种方法哦。【板贴:联系背景】

“新桃换旧符”的习俗表现了什么样的景象?(板书:辞旧迎新)。

小结:师说后两句意思,生读诗句。

这首诗的意思咱们都了解了,你瞧,(师指着板书,相机板贴彩印)过新年啦,人们点燃爆竹,送走了旧的一年,温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大家聚在一起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开门迎新,忙着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这种气氛,如果你身在其中,心情怎么样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读一读吧。(齐读古诗:既读出春节的热闹喜庆又读出王安石推行新政策的雄心壮志。)

3.再读古诗,想象画面。(1)创设情境,展开想象。春节到啦,我们一起换上一身新衣,来到充满年味的大街上。温暖的春风拂过我们的脸庞,我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和乡邻问好.....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过节情景呢?这四幅画,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请问这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放飞想象,置换角色,描述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①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新桃符,这是为什么呀(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那位男子把旧符换作新桃时,会说些什么呢说春联。桃符就是春联的前身。你家贴过哪些春联你知道哪些春联②鞭炮噼里啪啦地响着,你觉得是谁在放鞭炮呢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过春节为什么放鞭炮呢(据说是为了驱走恶灵和瘟疫)

③屋子里,人们围坐在一起,喝着暖暖的屠苏酒,还会说些什么呢(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与祝福)

(3)现在,你能看着老师给的图片,尝试背一下吗?

四、总结学法,拓展延伸1.拓展延伸。

过渡: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与春节有关的诗句,你看:引读出示有关描写春节的诗句,诵读积累。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2.总结学法。(1)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没有悟出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2)指名交流,引导梳理学习古诗“四步法”。第一步,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读通古诗,读出节奏;第二步,借助注释或同伴交流,理解诗意;第三步,融入情境,展开想象,描述画面;第四步,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3.布置预习。用今天学到的“四步法”,尝试自学《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揭题释义

师点评:你看,我们同学们的姓氏在古代有着不一样的说法,是不是很有趣?

二、初步感知,理解大意

三、想象画面,感受“聪惠”

这句话开门见山就告诉我们,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有个孩子今年九岁了,他十分的聪明。请同学们想一想,杨氏之子平时可能做了哪些事情呢,会让别人知道他从小就很聪明?

谁还能说说他平时聪明的表现?(找四位同学说,说完读。)

(1)出示孔君平的简介。

(2)结合这段材料,请同学们想一想,孔君平是怎么拜访杨氏的?

(1)从这句话中,你又能联想到什么画面?

(2)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请同桌两人配合说一说,演一演。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道具。

(3)从这两位同学的表演中,你们能看出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吗?

(1)孔君平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解释,师相机板书。

(2)是呀,孔君平可能就是想和杨氏之子开个玩笑。那孔君平为什么要和杨氏之子开这个玩笑,你能说一说孔君平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3)杨氏之子又是怎样回答的?(PPT出示)指名读。

你能来解释一下吗?原来杨氏子不仅听出了孔君平话中的意思,还发现了对方姓氏上的特点。如果杨氏子也用孔君平的这种说话方式,他会说什么呢?

生:此是君家果——孔雀是君家禽。(ppt出示)

师:文中的杨氏子是怎样回答的?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ppt出示)

请同学们齐读这两个句子。

师:为什么杨氏之子用这样的方式来回答?这个句子好在哪里?

(4)简单的两句话着实有趣,暗藏玄机,谁能来配合读一读。

(4)我们同学们配合读的真好。假如今天来拜访的不是孔君平,而是梅先生,那杨氏之子又该如何作答,你能不能帮帮他。

梅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小儿应声答曰:未闻;柳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小儿应声答曰:未闻;

(5)我们从刚刚同学们的回答中,知道了杨氏之子“甚聪惠”,那么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孔君平会想些什么呢?还会说些什么呢?又有怎样的神情动作呢?尝试用文言文说一说,能不能配上动作,演出来。

9.刚刚我们同学们集思广益,想象出了文本之外的很多内容。下面请小组合作,来演一演这个故事。请同学上台展示。(旁白、孔君平、门童、杨氏之子)

四、拓展延伸

1.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本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出示资料简介。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则小古文,同样选自《世说新语》。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理解古文意思。

徐孩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②。人语③之曰:“若令④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⑤。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⑥,无此必不明。”——选自《世说新语》注:①尝:曾经。②戏:玩耍,嬉戏。③语:对……说。④若令:如果。⑤然:这样。⑥瞳子:瞳仁。

3.请你结合意思,说一说徐孺子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可以看出来?

反思:

《古诗三首<元日>》教学反思

2021年3月30日上午第一节课,我在三(4)班执教了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元日》一课。现将反思如下: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前两句紧扣题目,写出了过春节时的热闹场景和欢乐气氛;后两句紧承上文,以“瞳瞳日”象征无限光明的未来,用“新桃换旧符”的习俗表现万象更新的景象,并揭示新生事物总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规律与哲理。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和心中情水乳交融,是一首融情于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这篇课文我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来教学。第一:图片导入,揭示诗题。我运用了看图猜传统节日的方式来导入,并配上音乐,吸引孩子们的兴趣;然后交流其他的传统节日,回忆学过的传统节日,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做铺垫。第二:初读指导,整体感知。首先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想想三首古诗分别和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去读,这也是本课的一个课后习题。检查朗读的时候重点指导“屠苏、牧童、兄弟”这几个难读的词。第三:品读《元日》,明意悟情。本环节重在理解古诗的意思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同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古诗的意义,并配有多幅图片,帮助学生丰富想象画面,感受春节的热闹。第四:总结学法,拓展延伸。最后这个环节出示其他的关于春节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总结学法,悟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尝试自学剩余两首古诗。本课教学重点在于教给孩子们学习古诗的方法,重点学习第一首古诗,由扶到放,授之以渔。

一节课虽然精心设计,还是美中不足:

1、语文教学就是阅读教学,在读中体会。古诗教学就更要注意指导朗读,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本节课朗读不够多,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去朗读,以读促悟。

比如在指导孩子们读古诗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你会怎么读?

如果你是当时的官员,你会怎么读?

如果你是王安石,你又会怎么读?”

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读着读着,孩子们自然而然就能够悟出其中蕴含的道理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古诗教学到底要不要逐字逐句的翻译呢?

课后教研,张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在教学本课时带领孩子们逐字逐句的理解诗句,看着似乎很扎实,但其实有些割裂了古诗所特有的韵味。在理解诗意这一部分,我们不用深究每个字的意思,只需要理解关键词即可。

3、关于作者的写作背景,放在哪一环节更合适呢?

这个问题,我在磨课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一直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在集体教研的时候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史主任一个问题“你在讲解‘除’是过去的意思时,有想过它的本意是什么吗”把我问懵住了。我在备课时没有注意到这个字。“除”的本义指宫殿的台阶,后来字义泛化,也指一般的台阶。人在台阶拾级而上时,必须一级一级地更替登上,意味着一级过去,又迎来新的一级。因此,“除”既有除旧又有更新的意思。“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诗句中的“一岁除”,是表示一年过去了,含有旧岁换新岁之意。此时链接写作背景,让学生大概了解,似乎会适宜一些。

4、在教学生字“符”时,可以渗透一些汉字文化。

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的确是这样,上完课后的兴奋,兴奋过后的沉思,似乎总有“如果”相伴,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在这一次的教研中,总结得与失,才能让自己更自信的前行。最后特别感谢前来听课以及帮我磨课的老师们,在这次活动中收获很多,对古诗似乎没有那么畏惧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一、由浅入深,授之以渔

学生有学习古诗的基础,他们知道怎样翻译古诗,由此,在课的导入中,我从学生们最长遇到地文言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的告诉学生,古文就在我们身边,就存在我们的“语文园地”。在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过程中,又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之伊始,我自我介绍:我是姓“杨”人家的女儿,我就是“杨氏之子”,也可以称“杨氏之女”。并让学生学着自我介绍,此举看似随意,却营造了一个古文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说的欲望。

课上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富有浓厚的文言文味儿,如:“邓氏之子,甚聪惠!”“谁与杨氏之子一样聪惠?”等,都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营造了灵动的课堂氛围。最让人叫妙的是,我为了让学生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还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了心理补白的训练:孔君平看看手中的杨梅,再看看眼前这杨氏小儿,眼珠一转,他会想些什么呢?所以他才对杨氏子说“这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果子。”这杨氏子听了孔君平的话,他也一下子明白了他的意思。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所以他会对孔君平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

通过人物心理补白,让学生大胆想象,充分表达,将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在此训练的基础上,我“无中生有”地假设很多情境,如有李君平,梅君平来做客,杨氏之子又会如何作答?让学生学着杨氏之子去随机应变,在这样的情境对话中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和随机应变能力。

三、有的放矢、师导生主

整节课上,我用简洁明快,自然得体的过渡语,将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从导课到结束语,都是在为学生服务,没有多余的、无用的环节,每个教学环节的落实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既教会了学生学习古文的一些方法,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的艺术;既重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又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还独具匠心地进行了学习文言文方法的引导,充分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融合。

在小学高年纪学段学习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我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处理也非常成功。课的最后,与学生交流文本出处,并进行延伸阅读。让学生带着好奇走进文本,带着对古人的尊敬走向更为广阔的历史空间。

THE END
1.徐字在文言文和古文中的意思/解释/用法/读音徐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用法、出处、读音 汉字:徐 拼音:xú 部首:彳 部首笔画:3 总笔画:10 笔顺:撇撇竖撇捺横横竖撇捺 字义解释: 读音:xú ①<形>缓慢。《石钟山记》:“枹止响腾,余韵徐歇。”《周亚夫军细柳》:“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促织》:“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http://zidian.aies.cn/zi/1372/
2.徐在文言文中的意思高中语文徐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缓慢。例如,枹止响腾,余韵徐歇;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等。 文言文徐的意思 缓慢。《石钟山记》:“枹止响腾,余韵徐歇。”《周亚夫军细柳》:“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促织》:“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 徐徐:⒈慢慢地。⒉安适的样子。《孔雀东南飞》:“自可断来信,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2392050.html
3.徐文言文意思,“徐”在古汉语中的解释汉字“徐”字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的解释,1.形容词 缓慢。石钟山记:枹止响腾,余韵徐歇。周亚夫军细柳: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促织: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徐徐:⒈慢慢地。⒉安适的样子。孔雀东南飞:自可断来信http://hanchacha.com/ghyzd/xu85948u8zl.html
4.徐的文言文翻译解释意思及用法文言文字典收录了几乎所有古文(文言文、八股文、诗歌、词典)中存在的古文汉字的拼音、笔画、笔顺、词性及详细解释,共计3890字词,是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的有利工具。http://ccd.newdu.com/823.html
5.高考语文知识点之文言文阅读(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阅读这七条具体要求在高考命题中,侧重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概括内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http://www.xzswjzx.cn/info/1263/6660.htm
6.南山中学语文文言试题(高三)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难成而易败者败:毁坏 B.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易:平坦 C.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反:返回,这里指收回 D.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略:简略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略是“简要”的意思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https://m.scmyns.com/nd.jsp?id=1021&id=1021
7.止是什么意思止的拼音止怎么读【止】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zhǐ ①脚。 《汉书·刑法志》:“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趾”。 ②停止。 《察今》:“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又】使……停止。 《鸿门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③住下。 《游黄山记》:“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④留住。 http://zidian.gjcha.com/6B62.html
8.《共产党宣言》与中华民族的百年命运光明日报第三个是成徐译本 这是由成仿吾、徐冰翻译并于1938年在延安解放社出版的。这也是在解放区由我党公开组织翻译出版的第一个《共产党宣言》全译本。1938年,成仿吾在延安陕北公学任校长,徐冰在《解放日报》任编辑。这一年中央宣传部得到了《宣言》的一个德文小册子,让他们翻译。于是,他们把书分成两部分,成仿吾译前半https://www.gmw.cn/01gmrb/2008-07/03/content_799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