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经历多少年究竟是如何灭亡的五代十国(907年―979年)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这五个不是同时存在的.后梁灭唐,后唐灭后梁.后晋灭后唐.后汉灭后晋.后周灭后汉.十国:十国(902年——979年)是在唐朝之后,与五代几乎同时存在的十个相对较小的割据政权的统称。
其中南方有九个,即南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荆南)、闽,北方一个为北汉。
南唐.北汉.南平吴越南楚南汉后蜀被宋灭!详情:五代十国是怎么灭亡的吴国(902~937)是五代时十国之一。
杨行密所建。
为南唐所灭。
吴共历4主,36年。
南唐五代十国之一。
李昪所建。
都金陵(今江苏南京),称江宁府。
盛时疆域三十五州,约为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等省的一部分。
历三主,前后约三十九年。
宋军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亡。
吴越国吴越国为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
其创建人钱镠为杭州人,少时无赖,曾以贩盐为盗;后应募为兵,渐由偏将而升掌一州之兵。
他在翦除刘汉宏、薛朗、董昌等势力的过程中,占有了两浙之地。
唐昭宗天复二年(九零二年),封其为越王。
九零四年,改封吴王。
及朱温建梁,始封其为吴越王。
吴越地域狭小,极盛时,只辖有杭、越、湖、苏、秀、婺、睦、衢、台、温、处、明、福十三州;另又设有镇海、镇东、中吴、宣德、武胜、彰武等节镇。
由于地狭兵少,实力不足,因此吴越一直以效忠于中原王朝为主要军略。
在唐亡之前,钱镠忠于唐朝;在朱温篡唐建梁以后,他又效忠于后梁,由是亦从后梁得到了吴越国王、诸道兵马都元帅的头衔。
后唐灭梁以后,钱镠又向后唐上表称臣,不仅得到了吴越国王、天下兵马都元帅的头衔,而且还得到了玉册金印,以示恩宠。
凭此,吴越便有效地防御了周边割据势力对吴越国的侵扰。
“五代十国”之“十国”帝系表“五代十国”时期各政权帝系表——“十国”——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54年(公元907~960年)里,在我国国土上先后经历了五个朝代:梁(907~923年)、唐(923~936年)、晋(936~947年)、汉(947~950年)、周(951~960年)。
其中,公元907年朱温灭亡唐朝建立了“梁”,“周”朝于公元960年被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取而代之。
其中,最后一个小国“汉”,直到公元979年才被宋军灭亡,我国至此结束了分裂局面而重新统一。
因为我国这一时期的朝代更迭太过频繁,又有这么多的小王国,并且总共才持续了几十年,所以现在的史学家更喜欢将我国这乱七八糟分裂不堪的73年统称为“五代十国”时期。
其中,“五代”时期所处的年代是公元907~960年(共54年),而完整的“五代十国”时期应该是公元907~979年(共73年)。
“五代”时期非正统十个王国帝系表大蜀(907~925)共19年,传2帝今人为与三国时期的“蜀国”区别而称其为“前蜀”,“大蜀”国土大致为今天重庆市、四川、湖北、陕西、贵州省、甘肃省大部和云南省部分地区。
都城成都。
开国皇帝(高祖)王建(原唐朝重臣)【年号】天复(907年)、武成(908年~910年)、永平(911年~915年)、通正(916年)、天汉(917年)、光天(918年)【生卒】847~918年,葬于永陵(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永陵路)。
【在位】907~918年,共12年。
【生平】少为无赖,以屠牛驴和贩私盐为业,黄巢起义时投唐军。
长安沦陷时他奋不顾身的护驾,号为“随驾五都”,被唐僖宗封为西川节度使、壁州刺史,十军观军容使田令孜也收他为养子。
僖宗还长安后,升为御林军宿卫将领。
光启二年(886年),僖宗又逃往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任命他为“清道使”,以后他向四方发展势力。
五代十国时期其余割据政权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
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
十国指五代之外同时或相继出现的十几个割据政权,主要有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
十国只是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
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般传统的说法为:北宋建立于960年,因此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期间;另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
目录基本概况历史五代嬗递十国割据文化五代十国基本情况一览表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简)五代十国帝王基本概况历史五代嬗递十国割据文化五代十国基本情况一览表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简)五代十国帝王五代十国时期其余割据政权展开编辑本段基本概况五代有时也称为五代十国,一般认为是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这一历史时期。
在此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或同时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十国只是称其大者,事实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
最著名的如晋、武平、定难等,晋国存在于唐末五代十国前期,是北方最大的割据政权,也是后唐的前身;武平是继楚国之后湖南的五代十国地图(12张)割据势力;定难则贯穿于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并成为后来西夏王朝的前身。
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繁,政权屡有更迭。
其实,即使在一朝之内,其权位之争亦超乎寻常。
如后梁太祖朱温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杀。
五代简史:北宋统一了“五代十国”,但“五代十国”还是报了仇在唐朝之后,宋朝之前,有一段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
这段混乱的时期就叫作“五代十国”。
对于这段混乱的时期,很多人的心里其实也是混乱的,怎么也搞不清楚。
为此,本人“呕心沥血”(其实是笨,不会用高端软件)画了几张图表。
当你看完这几张图表之后,对于“五代十国”基本上也就弄清楚了。
一、“五代”与“十国”“五代十国”这一说法出自《五代史记》,也就是欧阳修主编的《新五代史》。
其实,“五代十国”是由“五代”和“十国”两个概念组成的。
“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等五个朝代的合称。
而“十国”则是南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荆南)、闽国和北汉等十个小国家的合称。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五代”是“代”,而“十国”只是“国”呢?因为史学家认为,“五代”是中原地区正统王朝的延续和更替,是上接唐朝、下连宋朝的正式朝代。
(第一幅图)而“十国”就不一样了,只是在中原地区之外一定势力范围内割据的武装势力。
按照现在的说法,十国其实就是军阀割据,是唐朝藩镇割据的遗留产物。
从地理分布上看,“十国”中有九个在南方,只有一个在北方,即北汉。
而南方九国中,后蜀基本上就建在前蜀的地盘上,南唐直接就是篡夺了南吴而改名的。
所以,名虽为“十国”,实际上只有八块地盘。
(第二幅图)从上图可以看出,尽管“十国”被史学家们放在了一起,但历史上的“十国”其实并没有同时存在过,最多的时候是七个国家与中原王朝(后唐、后晋)共存,但最少的时候也有六个国家与中原王朝(后梁、后汉、后周)并存。
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历史年代歌谣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中国历史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第一节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概况1五代十国概况唐亡之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前后共72年。
学习这一时期历史须注意:(1)五代十国是晚唐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五代十国的统治者多是晚唐时期的地方节度使,或者是五代的地方节度使。
(2)在长期的混战中,局部政权逐渐扩大,割据势力减少,特别是后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活动,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3)这一时期北方战乱不断,经济残破;南方则政局相对稳定,各割据势力也比较注重发展本地经济,南方的经济文化地位进一步提高,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后梁历时16年,是五代中历时最长的政权,但也是五代中统治区域最小的一个。
后梁建立后,与晋王李克用、李存勖的战争从未停止过,直至亡国。
朱温残暴好杀,荒淫无耻,后被其子所杀。
923年,后梁被后唐所灭。
②923年5月,晋王李存勖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
11月攻灭后梁,迁都洛阳。
925年后唐灭前蜀,势力达于全盛。
但后唐庄宗宠信伶官,诛杀功臣,致使国势动荡。
926年魏州兵变,庄宗中箭身亡。
明宗李嗣源即位后,战事减少,生产恢复,是五代少有的小康时期。
明宗死后,内乱迭起。
936年,明宗女婿、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反唐,并以称臣称儿、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取契丹的支持。
937年初,后晋兵攻入洛阳,后唐亡。
③936年,石敬瑭借契丹兵反唐,被立为大晋皇帝,937年初灭后唐,次年迁都开封,史称后晋。
后晋建立后内部叛乱不断,942年石敬瑭死,少帝即位,耻于向契丹称臣,两国关系恶化。
947年初,契丹兵攻入开封,后晋亡。
④947年契丹攻入开封后,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称帝,辽兵北退后,他进入开封,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简述五代十国各国的建立与灭亡一.五代是指在中原一带相继建立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1.后梁(907年—923年):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
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唐朝正式覆灭,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923年李存勖灭后梁。
2.后唐(923年—936年):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南安阳)称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国号,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
同年底李存勖灭后梁,定都洛阳,史称后唐;936年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借辽兵攻入洛阳,称帝建立后晋,后唐灭亡。
3.后晋(936年—947年):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不久攻入洛阳,灭后唐。
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导致后晋主力丧失,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覆灭。
4.后汉(947年—950年):947年刘知远亲率大军乘中原空虚之际,渡过黄河,进入洛阳,杀死辽扶植的傀儡李从益母子,以绝人望。
随后登基称帝,都城仍在汴梁。
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汉隐帝命郭威征讨,但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不得已而反叛,汉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就此灭亡。
5.后周(951年—960年):951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建国,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后周亡。
二.十国是指在南方建立的吴国、南唐、吴越、闽、南汉、前蜀、后蜀、楚、南平、北汉十个政权。
1.吴国(902年—937年):902年,唐封行密为吴王,建都广陵,天祐二年(905),行密死,子杨渥(886-908)继位,政权落入掌握牙军的大将张颢、徐温手中。
后梁开平二年(908),张颢、徐温杀杨渥,立杨隆演。
后徐温又杀张颢,独掌大权。
贞明五年(919)杨隆演称吴国王,年号武义。
武义二年(920),杨隆演死,其弟杨溥立,次年改元顺义。
五代十国——五代的帝位传承五代十国(907-960)始自唐朝灭亡,止于北宋建立,前后53年。
从唐末黄巢进逼长安以后,狼烟四起,正如近代诗人贝青乔《哀甬东》诗中所曰:“狼烽一夕红过江,血染连村成战垒。
”兵革扰乱,民不聊生,在曾经一统的唐朝大地上,先后出现十数个有较强影响力的政权和割据势力。
直至960年,周朝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后,这场持续了数十年的攻掠争夺才略微稍息。
这段分裂的历史,在史学界被称为“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指在建立在中原地区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907年4月,唐朝最后一任皇帝唐昭宣帝李柷,被梁王朱全忠胁逼禅位,唐朝灭亡。
朱全忠称帝,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定都汴州(今开封)。
当时除河东(李克用)、凤翔(李茂贞)、淮南(杨渥)、西川(王建)继续使用唐朝正朔,不臣服后梁外,其余政权或是割据势力皆禀后梁正朔,称臣奉贡。
后梁灭亡后,直到北宋建立前,在中原这块土地上,还曾次第更迭出现过唐、晋、汉、周(史称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政权。
因为后梁继统于唐朝,上承正统,且梁之后建立的唐、晋、汉、周也是依次继统前朝,故而,史学家将这接连的五个朝代视为正统,称作“五代”。
十国:指在中原地区周围建立的楚、前蜀、吴越、闽、南汉、吴、荆南、后蜀、唐、北汉十个政权与五代同时期存在的,还有十数个政权和割据势力,其中国祚较长且据有一定势力范围的有十个:前蜀、南吴、闽、南楚、荆南、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
这十个政权中,北汉建立在北方,其余九个都建立在南方。
十国的国君名号也不尽相一,有的称帝,有的称王;国家的版图大小更不相等,且相差悬殊,但是它们的国祚大多比五代各王朝要长,有些一直存续到北宋建国十多年后。
五代十国简表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
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天下为15道,即将山南道、江南道各分为东、西道,又增设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
[1]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室韦部(住在黑龙江上、中游和额尔古纳河两岸)遣使来唐。
以后,唐朝政府就在这个地区设置行政机构,任命室韦部首领为都督等官。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唐朝政府在粟末靺鞨地区(松花江上游)设置忽汗州(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南的东京城),任命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州都督,并封他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
此后,粟末靺鞨即专称渤海。
辖地包括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等流域,东边直至大海。
开元十年(722年),唐朝政府封黑水靺鞨(住在黑江龙中下游地区)首领倪属利稽为勃利州刺史。
勃利州治所在乌苏里江口东岸的伯力(今苏联境内哈巴罗夫斯克)。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朝政府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军。
次年,又以其最大部落为黑水都督府,其余各部为隶属于都督府的州。
都督府辖地包括黑龙江中下游两岸,北抵小海(今鄂霍次克海),东临大海。
[2]唐武后长安二年(702年),唐朝政府设置安西部护府,辖地包括天山南路和帕米尔以西地区。
[3]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政府设置北庭都护府,辖地包括天山北路和巴尔喀什湖以西至雷翥海(今中亚咸海)的广大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