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语中有大、小写之分的数字,除用来计数时有着不同的作用外,还有两大特点或功能:防伪或作姓氏用。数千年来,大写数字的防伪功能,是采用字母文字的国度或地区所望尘莫及的,此不复赘;本文要说的是姓氏分类中一个特殊的小门类——数字为姓(氏),且大小写数字姓氏有同有异,若乏分辨,或会弄错、出麻烦。
附小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0、百、千、万、亿
大写:弌或壹、弍或弐或贰或貮等、弎或叁、肆或亖、伍、陆(或坴、陸)、柒或、捌(或仈、叭)、玖、拾、零、佰、仟、萬(万)、億(亿)
一弌壹(乙)姓
读音作姓氏用时读Yī,(“一”在汉语口语中因组词结构、特点不同而存在变音现象)壹有方言Yě,乙音Yǐ。
同姓说
1、一、乙、弌、壹同姓源于商汤,即成汤支庶子孙,有按顺序排行的,有取壹为氏者,称壹氏,后逐步简化为弌氏、一氏,也有乙氏的。该支壹、弌、一、乙同宗同源,共尊成汤为始祖。(见《一姓·姓氏渊源》)
2、一、乙同姓源于鲜卑族乙弗氏部、唐代匈奴族库莫奚王副使格斯齐宜的,汉姓简为“乙”,后有依谐音改为“一”的,此为一、乙同姓(氏)。(见《魏书》、《五代史》、《中国姓氏大辞典》)
3、一、乙、弌同姓源鲜卑族一那娄氏部落(又壹那娄氏、乙那娄氏),其中有人以原姓首字谐音改汉字姓弌氏、乙氏。因“弌”是“一”的古体字,又有将弌、乙简笔成“一”氏传承至今的。(见《魏书·官氏志》)
4、弌、壹同姓(见《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考释》)
5、弌、乙同姓(见《魏书·官氏志》)
不同姓说
1、一、壹各自为姓“一”姓见《古今姓氏书辩证》、《中国姓氏大辞典》,“壹”姓见《中国民族史人物辞典》、《万姓统谱》、《中国姓氏大辞典》。
2、乙姓多源,除以上外,还有出自姬姓鲁公族后裔或春秋时北狄的。(见《急救篇》、《通志·氏族略》等)
历史人物
一洪:明代河南邓州人,成化年间河北赞皇知县。
一壶:1947年生,江苏昆山人,著名当代书法家。
乙世:汉代南郡太守。
乙晓光:1958年生,江苏沭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弌瑰,又乙瑰:北魏时镇南将军、驸马都尉、定州刺史、西道将军等。
壹元:汉代人。
壹万福:唐代青绶大夫。
现状
一、乙、弌、壹各自为姓。或有复姓。(下同)
现河南南阳、山东嘉祥、山西万荣和五台、陕西西安、安徽淮南、上海、江苏无锡、江西永修、云南泸水等地有一姓,江苏泗洪有弌姓,
河北平泉、湖南益阳和辰溪、台湾台南和台北有壹姓,河南周口和宁陵、新疆、北京、河北平宁、天津、山东长浦和夏津、山西运城和汾西及绛县、安徽、上海、江苏、浙江、台湾等地有乙姓。
建议
鉴于“同姓说”诸情况,为防混乱,还是以一、乙、弌、壹各自为姓、互不通用为妥。
二弍贰貳姓弐貮等不作姓
读音èr
二与貳(贰是貳的异体,台湾等海外不用贰)
二姓源于姬姓之周代貳(贰)国,属以国为氏。(见《左传》、《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或貳(贰)负,以官为氏。(见《山海经》、《姓氏考略》)或北魏鲜卑族以爵号为氏。(见《后秦录》、《姓氏考略》)
1、二与貳二虽源貳姓,是为分族,也称分支,属少数民族傈僳族姓。(见《新编千家姓》、《太平图话姓氏综》)
2、弍与貳姓分族,已属分支。(见《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大辞典》)
3、貳与(贰)出自姬姓或夷姓,演化为二姓。(见《姓考》、后秦录》、《中国姓氏大辞典》)
貳(贰)坐:后魏将军。(见《二姓起源》)
二、弍、贰、貳并存。江苏滨海、广东遂溪、浙江桐乡、云南泸水等地有二姓,陕西子长、湖南娄底、浙江丽水和永嘉、广东茂名等地有贰姓,弍、貳姓在台湾。
维持现状。
Sān(毛字上面出头)
三(毛字上面出头)弎叁
读音Sān
1、三与叁源于地名,出自满族古居地叁牲,属以居邑名称为氏。叁姓,也称三姓,古女真族居地名称,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辖的伊兰市。(见《三姓·姓氏起源》之二)
2、三、弎、叁姓,汉、藏等多民族有此姓。(见《三姓·基本介绍》)
1、三姓有出于古代三闾、三饭、三丘、三乌等复姓的后裔的,清代时台湾土著也有三姓。(见《广韵》、《姓苑》、中国姓氏大辞典》)
2、毛字上面出头清代山东沂州费县有Sān(毛字上面出头)阳镇,河北行唐有Sān(毛字上面出头)赵村,Sān(毛字上面出头)氏或以地名为姓。(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中国姓氏大辞典》)
3、弎姓,未查到确切佐证。(见《三姓·基本介绍》)
4、叁姓,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另有叁牲、叁姓、叁布复姓。
三开:宋代人。
三成志:明代。
三继堂:1936年生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郑州大学兼职教授。
叁布·拉诺日布:(1954-今)蒙古族,内蒙古扎鲁特旗人,当代人民艺术理论家,内蒙古哲里木盟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三毛字上面出头弎叁是罕见姓。河南偃师、北京、青海民和、河北临西、山西绛县和大同、四川成都和汉源、湖北武汉、江苏武进和滨海、广东吴川和遂溪、浙江丽水、云南红河、台湾云林,汉、傣、傈僳、藏、蒙古等多民族有三姓。河北行唐有毛字上面出头的Sān姓。台湾等地有弎姓。云南双柏有叁姓。
保留三氏、叁氏。未见弎氏佐证,不宜把三氏、叁氏等同于弎氏。毛字上面出头的Sān氏极怪癖,若保留,电脑应能打印出来。
河北省行唐县(san)照村
四亖肆(驷駟)
读音Sì
四与肆汉代渔阳(今北京)太守肆敏,子孙有简文为四氏的。(见《通志·是族略》)或应邵的《全后汉文》)
四与亖、肆鲜卑族中口氏(死)族人到了隋唐,依汉字谐音,有将原觉不雅之氏(死)改为思氏、肆氏、亖氏等,但原本的口氏(死Sì)氏(shì)仍有世代沿袭相传至今的。再后来,肆氏、亖氏有简化为四氏流传下来。(见《四姓·姓氏渊源》之第四)
四驷駟《左传·定十年》郈工师有驷赤,《前江·文帝纪》齐王舅父驷钧。又借作四。《礼·乐记》夹振之驷伐,盛威于中国也。(注:驷古为駟,又为四。)
1、四有出子姓,或为四饭氏之后。(见《路史》、《中国姓氏大辞典》)
2、肆春秋时宋大夫肆臣之后,以名为氏。(见《风俗通》)
3、驷源姬姓,郑穆公之子公子騑,字子驷,其孙驷带、驷乞,以王父字为氏。(见《元和姓纂》、《中国姓氏大辞典》)
四水:越国勾践的大臣。
四象:南宋庆元年间汀州知事。
肆臣:春秋时宋国大夫。
驷偃:春秋时郑国大夫。
四亖(或已消失)肆(驷駟)
河南周口、甘肃、北京、河北、山西、陕西、湖南、江苏、广东、浙江、广西、云南、台湾等地有四姓。山西襄垣、福建福鼎、云南泸水等有肆姓。湖北钟祥、湖南怀化有驷姓。
五伍姓
读音Wǔ(五,搜狗百科音sì,应为误——作者注)
1、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五氏,本伍氏,避仇改为“五”氏,另见《元和姓纂》、《中国姓氏大辞典》、《姓氏考略》:古代五、伍相通。
2、汉代第五姓中后来有改“第”、“五”(伍)两氏的。但仍有保留原复姓第五至今的。(见《五姓·姓氏渊源》)
1、清《姓氏考略》:皇帝臣有五圣,是五姓之始。
2、《晋书》:支胡有五氏。
3、清代云南思茅厅易武(今勐腊易武)土把总有五姓。(见《中国姓氏大辞典》)该地另有伍氏。
4、《玄女兵法》:相传皇帝臣有伍胥,为伍姓始祖;春秋时楚大夫伍参之后有伍氏。(见《古今姓氏书辩证》)
5、回族有伍氏。(见《归真要道》)
五圣:五姓始祖。(见《姓氏考略》)
五逢:秦末楚将或农民义军陈涉之将。
伍胥:黄帝臣,伍姓始祖。
伍子胥(伍员):春秋时楚人,后因故佐吴伐楚。
伍孚:遂平人,汉末忠臣,刺奸臣董卓未遂而被杀。
伍修权:共和国开国上将。
五或伍姓是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
五姓,苗、水、土家、傈僳等民族,安徽、云南等地为主,多地有零星分布。
伍姓,苗、水、壮、彝、白、瑶、佤、傣、土家、傈僳、回、满、蒙古等民族,湖北、湖南、安徽、广东等地较多,安徽、江西、四川、广西等地也有。
五姓与伍姓并存,或宜统一为伍姓。
陆氏族谱
六坴陆(陸)姓
读音六陆(陸)LùLiù坴Lù
陆与陸异体字,普通话Lù,湖北武昌和洪湖一带读Liù。
坴与陆坴由陆或睦姓所改。见《姓氏考略》)
六与陆不可混用,都多民族、多源流。
1、六姓源偃姓,皋陶之后封于六(今安徽六合境)。或源姬姓,西周宣王之臣方叔后裔,避祸改姓。春秋宋桓公第六子六鳞后裔有以六氏、鳞氏为姓的。或明代方孝孺之后避难改六、旋、万等氏。满族清六祖后裔有六氏。(见《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宁古塔家族中纽塔氏之一有改六氏的。
2、陆姓有源帝颛顼后裔陆终子孙的,以邑为氏。(见《姓解》)春秋时田敬仲裔孙齐宣王少子通,以封地为氏。(见《姓氏书辩证》)源戎族,周代以国为氏。(见《急救篇》)汉代匈奴姓。(见《西汉迄五代人居中国之蕃人民族研究
欢迎使用万动力制作属于您公司自己的logo,不仅专业而且经济实惠,全方位满足您公司品牌化、视觉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