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通用15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2.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重点)

4.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短文的深刻内涵。(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把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

1、雨果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

3、圆明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理清第三段的思路。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3.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用反语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4.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

1、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为主,点拨法为次。

教学媒体:CAI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请问: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么?

1、雨果CAI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背景(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0月,英法联军在焚掠圆明园。后与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

3、圆明园CAI

三、品味赏析(正课)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个别朗读),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2。齐读文中第三段:

雨果是怎样赞美(或评价)圆明园的?(教师提问)

明确:

代表性句子有:(CAI演示)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总结:(CAI演示)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3、请大家阅读课文(5—10段):(方法:自由讨论)

①雨果在信中怎样描写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课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了?

明确:(CAI演示)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将英法帝国主义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②这是雨果对巴特勒上尉参加远征中国的评价,那么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么态度?(谴责态度)运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么作用?(CAI演示)

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讽刺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全部赞誉”有极其尖刻的嘲讽意味

4、通过阅读课文我们能感觉到语句上形成鲜明对比:(方法:点拨法)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反语修辞的运用使语言尖锐深刻。

5、在鲜明的对比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是十分明显的,但是他作为法国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方法:自由讨论)

人类的立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四)教师总结全文:

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愤怒的谴责了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他对被侵略、被侵略者的巨大同情!也体现出他所具有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令我们深深感动。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建设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布置作业:(CAI演示)

学习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出发点:

(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内容预览:

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两课时

四、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多媒体投影、教师讲解、学生讨论

五、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学步骤

1、课文导入(两则驴的故事)

目的:通过两则驴的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对什么是讽刺性的语言有初步的认识,并激起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用多媒体投影打出本课的题目--《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

并向学生提出本文的学习重点: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者雨果的简介(此处用PPT的形式)

目的:使学生对作者雨果这位伟大的作家有总体的认识。

3、字词的检测(请学生上来标注字词读音,并用实物投影出来)

zhuìchóufàlángpiēxīqiècái

缀满绸缎珐琅瞥见晨曦箱箧制裁

4、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5、教师提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目的:通过以上的内容,检测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6、过渡并转入本课重、难点的教学(问题的探究与解决)

(1)请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用PPT展出)阅读课文,并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稍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问题一:雨果是怎样描述圆明园的?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雨果是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在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问题一答案:总评:“世界奇迹”

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分说:②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⑶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总述:亚洲文明杰作

说明:教师在归纳学生答案同时用PPT展出巴特农神庙以及圆明园景物(包括有名园概况、名园风光、名园奇珍等),务求使学生能在感性及理性两方面理解课文。

问题二答案: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词语,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说明:教师在归纳完学生答案后,用多媒体展出遭受空前劫难后的圆明园的图片,使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并了解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屈辱的历史,及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7、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体会到本文在运用语言上的特点,进而通过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PPT展出)

(一)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来看,雨果的立场和态度是怎样的?

(二)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但雨果是一个法国人也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说明:此处是由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教师在前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对待这件事他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这里充分表现了他的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以及胸怀博大。

8、教师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作业: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教学内容: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简介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2.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3.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第一遍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3.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4.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学生可能从以下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5.师生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

三、拓展:

(学生可能从几方面说:侵略者的暴行,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毁灭;落后的清政府软弱挨打;新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国人扬眉吐气。)

四、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常识。

2.有条件的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第2课时

一、朗读课文,把握主题: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二、评价雨果:

(中国是被掠夺国,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如果我们换到雨果的位置上去,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法国作家如是说,实在是非常也不起的。雨果是在强盗统治的国度时发表他的议论,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他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因而也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誉和崇敬。)

三、课堂练习:

1.朗读、识记,积累以下词语:

琉璃珐琅晨曦瞥见箱箧荡然无存丰功伟绩

2.指名学生用以下词语造句:

眼花缭乱丰功伟绩荡然无存

3.思考、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赞誉、文明、野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漂亮。)

(2)作者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进行比较,有什么作用?

(3)雨果在文中对圆明园的大量赞美,有什么作用?

(4)朗读、识记这句话:“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是何意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新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能力目标: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三、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四、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侵华历史资料,查阅有关雨果资料

四、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媒体: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出示目标:(投影仪)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

3、检查字词

赃(zāng)物箱箧(qiè)制裁(cái)给(jǐ)予恍(huǎng)若

琉(liú)璃(lí)珐(fà)琅(láng)眼花缭(liáo)乱惊骇(hài)

晨曦(xī)瞥(piē)见劫(jié)掠

4、解词: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三)整体感知:

教师投影思考题,并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思考

明确: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四)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明确:“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

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五)重点研读: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作者毫不客气的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5、“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容抵赖的事实)

6、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

7、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

8、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六)拓展延伸:

1、在外人掠夺我们国家财富的时候,我们的百姓为什么会旁观、哄抢?

【明确】有人说老百姓有三种:第一种是奴隶,或者叫顺民;第二种是盗贼,或者叫暴民,第三种叫“人民”。奴隶是被人欺压的,是欺压别人的,这两种人都算不得“人”,真正的大写的“人”是既不会被人欺压,也不会欺压别人的。中国历史上多有做奴隶的顺民,多有做盗贼的暴民,少有独立自主的“人民”!1860年,当英法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奴才们在旁观、迎接。

2、在地上跌得粉碎的中国如何才能重新站立起来如果雨果当时在中国,他会做什么?

【明确】几千年前的姜子牙说过一句名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了保护属于我们的“圆明园”,为了不做奴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雨果学习。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段录象:火烧圆明园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耻辱,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它。

3、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七)学生质疑

(八)师生作结

(九)布置作业:

1、注音,解词,巩固

2、想象,猜测巴特勒上尉读完雨果的这封信后的情态,并把他此时的动作、心理、神情等描写下来,字数200字左右。

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请举手?

很简单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家庭就是我们祖国呀!那可恶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语句。

2)、讽刺劫掠者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民族想象力所能产生一切成就。

3)、是幻想某种规模巨大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么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么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么雨果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持什么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语言?(反语)有什么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出色,光荣,他们期待是雨果对英法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口吻,有辛辣讽刺意味。

7、那么他不帮着自己家人,他是站在谁立场上?

人类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立场,中国立场,或者是人民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第一态度是什么?(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再给他一次机会。)是,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什么品质?

清醒头脑,正直良知,公正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博大胸怀与高尚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么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四、小结。

了解雨果的生平及作品,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珍视人类文明成果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其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难点

理解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态度及背后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圆明园的图片或视频,引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烧毁圆明园这一历史事件,进而导入课文。

作者及背景介绍

(1)介绍雨果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思考:雨果在信中主要表达了哪些观点?

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分组讨论:雨果是如何评价圆明园的?他对英法联军的.远征行为持怎样的态度?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反语、对比等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拓展延伸

(1)结合历史知识,谈谈你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一事件的看法。

(2)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

课堂小结

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人类文明的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篇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短文。

知识与技能目标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反语等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开展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1)理解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英法联军侵略行为的批判。

体会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人类文明的深刻思考。

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圆明园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引出课文。

检查预习,了解作者

(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介绍雨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语调。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雨果在信中主要写了什么?

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精读描写圆明园的段落,体会圆明园的美丽与价值。

(2)分析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态度,理解反语的运用。

(3)小组讨论:雨果的信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1)展示一些被战争破坏的文化遗产图片,让学生谈谈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课堂总结

总结课文内容,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1)完成课后练习。

(2)以“保护文化遗产,从我做起”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雨果的高尚品质,体会其博大的胸怀和强烈的正义感。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1)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批判和对人类文明的珍视。

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情境教学法、品读法、讨论法。

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圆明园被破坏的惨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介绍,了解背景

(1)介绍雨果的生平、成就和思想。

(2)讲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朗读感悟,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关键语句。

(2)请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赏析描写圆明园的语句,体会圆明园的美。

(2)分析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谴责之词,感受其语言的力量。

(3)找出文中的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小组讨论:雨果为什么要写这封信?他的目的是什么?

(2)探讨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结合现实生活,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2)让学生写一封给雨果的信,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仰之情和对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雨果的伟大精神。

(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阅读雨果的其他作品。

了解作家雨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本文反语的修辞手法及对比的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义感。

认识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复杂情感。

展示圆明园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美丽与辉煌。

引出话题: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看看雨果是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的。

介绍雨果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讲解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

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重点分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如“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等,体会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

分析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态度,体会作者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学习本文反语的修辞手法及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在表达作者情感方面的作用。

组织学生讨论:圆明园的毁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让学生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自己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看法。

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强调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完成课后练习。

写一篇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短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中的字词,了解雨果的作品及写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正义感。

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

理解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态度。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播放一段关于圆明园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美丽与辉煌。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圆明园是被谁烧毁的吗?引出课题《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作者介绍

介绍雨果的生平、作品和思想。

强调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正义的.追求。

背景介绍

讲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被烧毁的经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重点分析文中对圆明园的描写,体会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

分析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谴责,理解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我们的责任。

写一篇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倡议书。

知识目标

了解雨果的生平及作品。

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作者运用反语、对比等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目标

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教师讲述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历史,引出课题《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讲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看法和建议。

强调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我们的责任。

写一篇关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演讲稿。

▲教学背景

▲教学设想

▲教学标的

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培养。

情感性目标: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3.教学设计避免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无微不至,而致使课文支离破碎。相反,牢牢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后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起到管窥全豹的效果。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其丰富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地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回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速阅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

3、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教学过程

一.快速阅读测试

包括课文及注释约1400字,3分钟内读完(根据中学生速读标准500字/分钟而定),要求看得快,记得准。

1.雨果是哪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哪些

(法国,《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

(一是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3.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埃及有_________,罗马有____________________,巴黎有_______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

(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圆明园)

4.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奇迹)

5.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答出四样即可过关)

6.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7.两个“强盗”指谁当时两国统治者分别是谁

(英国和法国侵略者;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三世)

8.英法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谁(小额尔金)

9.两个“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

(洗劫,放火,行窃。)

10.雨果批判所有英国人与法国人吗

(不是,“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或答“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亦可算对。)

二.感性认知圆明园。

我以为我可以忘记

只要我不回过头来

我以为我可以当作什么都不曾发生

只要我不翻开昨天的日记

然而你总在我的梦中出现

唤醒我的心中对你

不能忘却的思念

教学重点:

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教学设计

二、整体感悟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

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作者的思想感情,精彩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资料,查阅有关雨果的资料。

2、教师:准备配乐朗读课文。

四、教学内容。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小组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投影学习目标。

2、教师配乐朗读,投影思考题,学生听读思考: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3、学生听读后,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4、预期达到:

(1)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2)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

1、教师导学。(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思考问题。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3、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1)用圈点法精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了解反语的作用。

(2)自主评价。

(四)教师导学。

学习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1、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什么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为中国人,你是怎样看待的

(3)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4)雨果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作了高度评价,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复兴时期,正在成长的你,打算怎样做呢

2、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考虑读后感的内容。

3、预期目的: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升华思想情感。

THE END
1.掩蔽的意思掩蔽的解释拼音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国之得丧,如日月之蚀焉,非由饰辞矫説所能掩蔽也。”宋 梅尧臣 《和端式上人十韵·天外峰》:“重云不掩蔽,万里见头角。”杨朔《风暴》:“赵区长 赶紧吩咐 谢三财 掩上门,转身从炕上拿起一条紫花布棉被,掩蔽着纸窗。” ⒉ 指遮蔽之物或地方。 引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http://mcidian.gei6.com/yanbi__qmbs51lu.html
2.《掩》的笔画笔顺笔划掩,笔画,笔顺,写法https://zidian.bi0.cn/63A9__bishun.html
3.掩埋解释掩埋意思掩埋拼音掩埋造句掩门。掩卷。◎门、窗、箱柜等关合时夹住了东西:掩了手。◎ 乘人不备而袭击或捉拿:掩杀。掩击。掩袭。 埋 读音:mái,mān [mái,mān] 葬:埋葬。◎ 把东西放在坑里用土、雪、落叶盖上:掩埋。埋地雷。◎ 隐藏:埋没(mò)。埋伏。埋头。隐姓埋名。http://zc.747838.com/%E6%8E%A9%E5%9F%8B_zuci/
4.掩有几个读音掩有几个读音 本文目录一览: 1、掩的多音字 2、掩怎么读 掩的拼音是什么 3、掩的拼音是什么 4、掩的拼音 5、掩的拼音和组词语 掩的多音字 掩[yǎn]常用汉字,拼音:yǎn。编码信息:五笔RDJN,仓颉:QKLU,郑码:DGKZ,四角号码: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原意指遮蔽、遮盖,也有关、闭之意,或指乘人不备而袭击https://www.edusy.net/76839.html
5.云掩的读音是什么云掩的读音是什么:yún yǎn。1、云掩的拼音是:yún yǎn。https://m.51dongshi.com/eedfreagaasae.html
6.掩地表亩的读音,拼音是什么,掩地表亩怎么读声明: 本网站大部分资源来源于用户创建编辑,上传,机构合作,自有兼职答题团队,如有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送邮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网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移除相关内容,刷刷题对内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担法律上的任何义务或责任 https://www.shuashuati.com/ti/d36b9fe251416c66fbcdb203e3427048.html
7.用什么词形容一个人大气稳重大气稳重的诗词形容一个人大气,稳重的词语有:睿智、尊贵、大气、高雅、稳重、成熟、秉节持重、老成持重、四平八稳、厚重少文、平平稳稳等等。 列举如下: 1、秉节持重 秉节持重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ǐng jié chí zhòng,意思为保持节操,谨慎稳重。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伏湛传》。 https://rong3.zupu.cn/gushi/611779.jhtml
8.冫刂匚冂,这10个部首你认识几个?上上周汉字铺有分享过笔画为1的部首,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还记得呢,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几个笔画为2的部首,看看你认识几个? 勹,普通话读音为bāo,基本含义为古同“包”,裹。 冫,普通话读音为bīng,基本含义为古同“冰”,用作部首、俗称“两点水”。 刂,普通话读音为dāo,基本含义同“刀”,用作部首、也称“立刀旁”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619/17/1085380175_10853801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