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经济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农业全产业链是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将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各个环节、各个主体链接成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简言之,就是打造“一纵一横”产业矩阵,一纵是纵向拓展新产业,贯通产加销,创造新供给。一横是横向拓展新功能,融合农文旅,培育新业态。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推动资源要素全流程优化、构建立体多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聚焦主导产业,做大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必须坚持主导性原则,即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走“特色+规模”发展之路,这是前提。在找准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要建设集中连片绿色标准化产业带,提高种养规模化程度和产业集中度,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向最佳适宜区集中,夯实全产业链建设基础。要积极适应农业集约化经营发展趋势,加快发展合作社为主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农机服务、生产托管、代种代养等方式,有效组织和带动千家万户集中连片实现机械统一耕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集约化生产。
坚持“三链同构”,做强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关键,要以农产品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为着力点,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的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把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作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以创促建,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发展。持续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主攻方向,突出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引进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成长的农业加工项目。同时,围绕主导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等产品吸引投资,形成倍增效应。因地制宜打造牛羊肉、高原夏菜、马铃薯、中药材及地方特色农产品等预制菜原料种养示范基地,推动原料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创新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电商销售”等模式,发展新业态。
聚力拓宽市场,加快构建公用品牌和营销体系。加快建设以“甘味”公用品牌为统领、地方公用品牌为支撑、企业商标品牌为根本的品牌体系。做优特色农产品品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农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和自然属性,海拔、温度、水分、光照以及土壤条件等都对农产品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在不同的资源和环境下生产的农产品,其品质差异往往很大,打造区域农业品牌,要在科学测定、精准分析的基础上,找准特色农产品适生区,并不断推动特色产业向最佳适生区集中。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着力构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评价、营养品质监测评价、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评价及追溯、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标准执行等四大品质支撑体系。坚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发力,协同推进品牌共建体系,动态监测管理,打造农产品品牌矩阵。做强营销体系,坚持“线上+线下”齐发力,分区域在重点产区建立一批玉米牛羊菜薯药等特色产业初级市场,建设提升一批专业批发市场。
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农文旅融合作为一种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是农业、农村、多元主体与文旅的融合,也是城乡要素互动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促消费、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要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突出绿色化、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统筹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大力培育农(牧)家乐、休闲农庄、休闲旅游合作社、乡村旅游专业村、民俗村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挖掘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创新开发研学、康养、云体验等休闲农业新业态,促进农文旅多业态融合发展,推动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转变为发展高质量休闲农业优势,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让“诗和远方”回归农村。
立足本地实际,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要以养殖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牵引带动特色产业产业链价值链提升,以公共品牌为牵引带动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