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提升三年行动工作成效新闻发布会。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巡视员冯晔通报近三年全区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效;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处处长费毅发布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工作十大典型;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处副处长贾海燕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提升三年行动成效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巡视员冯晔
2018年至2020年,经自治区政府同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发布实施《内蒙古自治区推进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年)》,3年来,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及标准化管理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两个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建设,把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作为重要切入点,充分发挥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作用,强化举措、狠抓落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我区标准化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自治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一、取得的成绩
(一)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布局初步建立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把建设高标准体系作为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做出5年内建设全区高质量标准体系的布局。在农牧业领域,围绕兴安盟大米、锡林郭勒羊肉、河套小麦等地方名优特产品,从产地环境、品种选择、种养殖技术、生产加工过程、产品质量全环节制定产业亟需标准,累计建成40项农牧业高标准体系,发布60项地方标准、10项认证产品团体标准,农牧业高标准为“蒙”字标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提供了认证依据,带动“蒙”字标企业产值增长10%以上,促进农牧民增收。在现代工业领域,围绕节能节水、羊绒制品、稀土材料等领域,累计建成7项高标准体系,对重点煤化工、钢铁行高耗能行业能耗有了约束,倒逼产业升级,提高了生态效益。在服务业与社会事业领域,围绕政务服务、居家养老、“内蒙古味道”等领域累计建成6项高标准体系,促进政务服务、养老机构规范化发展,提升社会治理效率。高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从产业全链条规划、坚持高标研制、以用促制的理念,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为当前产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标准质量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三年来,我区企事业单位主导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0项。主导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16项,累计1033项。主持或参与制修订行业标准165项,累计1246项。地方标准新增1125项,累计2442项,地方标准总数居全国第11位。先后发布2批95项内蒙古领航标准。全区1015家企业参与对标达标活动,1363种产品已完成与国际标准比对并进行公示。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公司承担制定国家标准6项、国家军用标准10项及兵器行业标准75项,采用国际标准共计8项。内蒙古恒丰食品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套雪花粉企标有25项优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20项优于国家标准,标准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的趋势显著加快。包头市金鹿油脂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企业上榜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包头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等2家机构荣获国家企业标准“领跑者”评估机构,先进标准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四)标准化试点示范引领作用成效显著
(五)标准化改革全面深化
(六)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
全方位培育标准化人才,开展标准化理论、方法、规划、政策研究,提升标准化科研水平。加强标准化技术服务机构的建设。全国少数民族服饰保护传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获批成立,秘书处设在我区的全国标委会累计5个;引导优势企业、行业协会、高校、检验检测机构和科研院所等承担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在稀土、军民融合、云计算、蒙药材等领域设立了62个标委会,其中工业领域27个、农业领域14个、服务业领域10个、社会事业领域11个,共吸纳1800余名委员。包头、通辽、赤峰等6个盟市组建了标准化技术服务机构;自治区质量和标准化院与深圳标准化院、中国航空技术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提升了标准化技术服务能力。吸纳重点优势领域的专家进入标准化专家库,2018年至2020年新增专家261人,累计1099人,副高级以上专家共占专家库总人数89.22%。
(七)标准化国际合作取得新突破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承担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天然纤维工作组召集人单位,先后研制了4项国际标准。推动GB/T18356-2007《地理标志产品贵州茅台酒》中国53°茅台酒指标被蒙古国最新国家标准MNS0179-2016《白酒和特定酒通用技术要求》首次采用,推动了产品“走出去”。2018年蒙古国进口我国白酒贸易额为23.4万元,2020年为174.7万元,较2018年进口贸易额增长5倍。2019年8项中国水泥标准被蒙古国互认,当年蒙古国进口我国水泥贸易额11521万元,2020年31055万元,较2018年增长近3.5倍。此外,还推动1项中国防护服标准被蒙古国等同采用,为下一步推动中蒙其他医疗领域标准互认、医疗领域标准化合作研究等奠定了基础。参加两届中蒙博览会、两届浙江义乌国际博览会、东盟国际标准化论坛。在第三届中蒙博览会期间成功主办标准化论坛,达成了《内蒙古与蒙古国标准化》合作共识。在呼和浩特承办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75第七次全体会议,提升内蒙古在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影响力。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标准化顶层战略设计。立足标准化事业新发展阶段,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制定面向2025年、2035年自治区中长期标准化战略文件,努力形成标准化工作新格局。
(二)完善标准化协调推进和经费保障机制。完善自治区标准化协调工作组机制,明晰各成员单位职责,建立考核制度,形成统一协调、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健全标准化工作资金保障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加大投入,共同推动标准化事业发展。
(三)重点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加快推动我区经济社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建设、实施及改进。促进标准体系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经过3-5年的努力,基本建成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
(四)提升标准质量水平。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建设一批质量标准实验室,开展标准验证,推动标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生态效益更加显现。强化标准制定部门与实施监管部门联动,在政府招投标、产业政策、行政管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工作中积极引用标准,提高标准应用效果
(五)强化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抓好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的指导、服务等工作。做好循环经济、美丽乡村、服务业等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的验收准备工作。
(七)深化标准化开放合作。做好蒙古国标准化(内蒙古)研究中心建设工作,推动中蒙两国在农业农村、跨境旅游、文化、通关的标准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推动标准信息更大范围实现互联共享。
(八)强化标准化人才队伍。推动标准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教育机构,加大复合型、国际标准化等高水平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科学组建标委会,充实自治区标准化专家库,充分发挥其在标准化事业中的“智囊”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2018-2020年标准化工作十大典型
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处处长费毅
2018年至2020年,经自治区政府同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发布实施《内蒙古自治区推进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这张蓝图清晰地绘就了3年我区标准化工作的发展目标。3年来,我区各级政府和标准化管理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两个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建设,把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作为重要切入点,充分发挥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作用,为我区标准化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自治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一、全国第二家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包头市
二、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乳业)—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11月,蒙牛集团完成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乳业)建设任务并通过验收,2021年3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函批准成立。基地聚集了产业链上下游90家共建单位,依托品质奶源生产基地、乳品技术研发基地、检测技术研制基地、标准化服务基地和智能制造应用基地等5个分基地,坚持以“技术促标准”为核心,加入20余个国内外技术标准化委员会,40余家共建单位共主导或参与起草国家、行业、地方以及团体标准等150余项。成功将88个科研成果转化为19个标准。完成了涉及30个话题的标准化宣贯与培训,培训人数大于1000人。基地在检测方法研究、智慧牧场、营养健康、国际标法研究及智能制造等领域输出50余项专利、40篇论文及近90项标准。
三、企业标准的“领跑者”—包头市金鹿油脂有限责任公司
金鹿油脂公司是国内葵花油行业唯一的“中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目前国内市场上高油酸葵花油其油酸含量在75%,“金鹿高油酸葵花籽油”以油酸高于80%以上独步于国内葵花油领域。参加葵花籽油国家标准修订工作;企业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企业标准,每年定期收集国际标准进行比对,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及国家标准比对7大类23项指标,与国际法典对标有10项优于对标标准,与国家标准对标有8项指标优于对标标准。2020年以高油酸葵花油企业标准的领先性成为国内粮油产品企业标准“领跑者”。近两年,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年递增30%。
四、首批国家级消费品标准化试点—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8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公布了首批国家级消费品标准化试点项目,伊利集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及乳制品行业唯一企业上榜。经过2年的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取得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伊利集团开展了标准化培训100余次,累计培训标准化人才5300余次;承担了19个国内外标准化组织工作,参与了103项乳制品标准的修订工作,推动了中国乳制品标准体系的完善;同时伊利集团执行全球领先的产品内控标准,促进了产业上下游质量水平的提升。经济效益方面,通过承担消费品标准化试点项目,伊利集团在国内业务净利润显著提高,国际出口贸易也取得丰硕成果,公司灭菌乳、发酵乳、含乳饮料和冷饮等多个品类出口东南亚,总出口销售额达到20501万元。
五、国家第九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7—2019年,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通辽市扎鲁特旗3万余亩草场开展草原生态牧场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团队在退化草地修复、人工草地建植与加工、家畜结构调整与科学饲喂、疫病防治、废弃物处理等草牧业关键生产环节进行技术优化,制定《家庭牧场经营管理技术规范》、《退化草地修复技术规范》国家标准2项;《草原生态牧场管理技术规范》、《草原生态修复技术导则》等行业标准2项,《沙化草地治理技术规范》、《盐渍化草地综合治理技术规程》等多项地方标准。通过生态修复和合理利用,示范草场草群高度增加30%、盖度增加25%,牧草产量由原来的85公斤/亩增加到114公斤/亩;示范区牧户纯收入增加了20%以上。
六、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恼包村
2018年至2020年,恼包村经过三年的试点建设,以合作社、企业、农户“三位一体”运作模式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城发(恼包)仓储物流园区为基础打造城发恼包物流园,以幼儿园、卫生院、生态养老院区、文化大院、文体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为支撑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改善恼包村周边生态安全致力于大青山前坡生态治理,以开展文明村活动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应用标准化的手段和方法带动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发展,建设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丽乡村,逐步实现“乡村美、产业强、农民富”的美丽乡村振兴目标。恼包村实现了“六化五通”,即“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墙面净化、环境美化”和“通路、通水、通电、通暖、通信”。充分利用大青山前坡生态建设工程等政府资源,结合原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和农村民俗文化资源,对乡村旅游标准化项目进行合理的开发,从而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相互转化,实现了绿化、生态、休闲功能的统一。
2019年7月,恼包村先后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2月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七、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
八、国家第四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乌海市妇幼保健院
九、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鄂托克经济开发区
十、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内蒙古恒欣利和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提升三年行动工作成效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高标准是高质量的保证。近年来,为了助力我区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标准化方面我们做了哪些较有成效的工作?
中国质量报内蒙古记者站记者:今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是“标准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我们自治区在促进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哪些地方标准?
贾海燕: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关系到全区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大局。所以,今年我局与自治区发改委、工信厅、水利厅、林草局和机关事务管理局等行业部门共同组织,在促进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方面重点研制了《全面节能诊断技术规范》《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技术规范》《电解铝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节水型企业评价规范钢铁》《草地盐碱斑综合治理技术规程》《草原区露天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公共机构能耗定额》等32项地方标准。例如,《草原区露天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等11项生态保护地方标准,对内蒙古草原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根据产业自身耗水生产特点和我区水资源分布特点,制定的《节水型企业评价规范煤制油》等5项节水评价地方标准,是自治区人民政府进行节水管理亟需的标准,实施后进一步完善了自治区资源节约标准体系,促进了高耗水企业加强废水深度处理和达标再利用,有效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结合我区特色产业,今年要重点构建哪些高质量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