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情民意的基本含义。社情民意信息,顾名思义是关于社会重要情况(即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和人民群众意见愿望(即民情、民生、民心)的信息。它既可以是对国家和地方大事、要事的反映,也可以是对百姓生活小事、琐事的折射;既可以是前瞻性和宏观性的,也可以是具体的和微观的。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是政协委员和广大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建言献策所特有的常用载体,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密切同社会各阶层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和人民群众意愿,并据此做出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和依据。
(二)社情民意的撰写实务(7点)
(1)选题。好的选题就是成功的一半(选题是方向、是战略、是坐标,有的时候提出问题往往比回答问题更重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二是政协工作重点;三是政策性问题;四是带有方向性、预见性问题。
具体要注意“四点”:一是人民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困惑点”(如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等问题)。二是矛盾的“易发点”(如企业改制、工人下岗等)。三是可能出现矛盾的“突发点”(公共安全、自然灾害等)。四是促进稳定的“集中点”(传统的节假日、各级两会)。(2)题目。要醒目。不要用标语式、口号式,标题语气要用劝谏式,用希望、呼吁、建议;少用必须、应当;另外在标题上将要讲的问题概括到。
(五)社情民意的几个不报:
(1)涉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宪法、法律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方面的意见、建议。
(2)涉及本地方重要事务以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的情况、问题及意见、建议。
(3)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
(4)一些重大问题的苗头或倾向。
(6)党政部门难以察觉和不易反映的情况和问题。
“社情民意”选题:
一、从选题的类型上看,可从五个方面选题。
三、从采用的层次看,站在地市、省、全国三个不同高度有区别地选题。
反映社情民意主要是寻找党委决策的空白点、政府工作的遗漏点,法律法规的不适应点,社会的不和谐点,不是歌功颂德,要以提问题、意见、建议为主,以报忧居多,需要政协委员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出不合适、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认为反映社情民意更多地需要用逆向、发散等创新思维去选题,突破约定俗成的东西,打破固有的惯性思维模式,大胆地质疑法律,从颁布多年的法律法规及条例中找出不适合新形势新情况的东西。大胆地突破制度规定,从固有的条条框框及工作模式中找出更好的有创意有创新的办法。
反映社情民意是为领导分忧为群众解难,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关键要把自己想象是一个医生,对症下药开出成本低又能治好病的处方。如果某个话题让你有一种强烈地想表达想反映的冲动,有一种非常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一种非写不可不吐不快的难受,那么这条社情民意应该是有一定份量,有可能进入领导决策的。
(四)撰写社情民意信息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无”。就是该发映的信息没有反映,如一些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一些大政方针政策的出台,党委、政府希望听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的意见的意见,而我们往往没有注意及时反映。第二个是“晚”。就是有些信息们虽然收集上来了,但已经过了时效,也就没有价值。第三个是“小”。就是信息反映的问题太小,如“门前脏乱差,门后噪声污染”等事情报给上面,显然价值不是很大。第四个是“平”。就是不同的声音、尖锐的意见、敏感的信息比较少,反映一般的情况,提出一般的建议,平平淡淡。
应尽快建立我市交通道路维修预警机制
各界对控制近期物价上涨有五点建议
【现状】当今社会,青少年面临着生理、心理状况的急剧变化,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家长“望子成龙”的巨大压力,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以致出现走极端的现象。每年各地都有学生离家出走、自杀的报道。这反映出我国青少年在心理健康上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折射出各级学校及家庭在学生心理和道德素质教育方面的不足。
【建议】1、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规范课程安排,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完善配套设施。2、学校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教育基地、兴趣小组活动、户外怡情活动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缓解青少年的心理压力。3、建立统一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免费服务热线,注意培养心理咨询热线接听员的素质和制定心理咨询热线的有关规范。
二、消息
一、消息种类
(一)动态消息:也称动态新闻,这种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成就、新经验。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短讯、简明新闻),内容更加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
(二)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报道。
(三)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
(四)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其中的两种。
以上四类消息,以动态消息较易写作,可以经常练习写一些,从实践中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二、消息写作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以上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导语的类型。那末,导语有哪些类型呢?
一类是直接性导语: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
另一类是延缓性导语:多用于“软”消息。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性的事件。它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
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气氛。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
5、号召式。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
(三)主体
(四)背景
1、什么是背景?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为什么)。
2、背景有哪些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通过自己来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3、背景的类型有几种?常见的有三种: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有的新闻学则将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其实,写社情民意信息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难,只要我们都拿起手中的笔,想写敢写,多写勤写,就会出精品力作,也一定会推动我区的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