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新疆牛产业将充分挖掘产业潜力,补短板、强弱项,大幅提高肉牛产业全产业链增值效益,进一步夯实奶业振兴基础。
作为畜牧大区,近年来,新疆牛产业发展基础雄厚,肉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在畜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国内牛肉市场需求旺盛,疆内外重点企业、优势资本进驻肉牛产业势头强劲。
(图片来自人民网)
记者从自治区畜牧兽医局了解到,目前,新疆肉牛产业既有优势进一步突出,除了品种优势,新疆肉牛产业相比内地省区具有母牛养殖成本低、育肥架子畜源充足优势。同时,北疆天然草原丰富,已建立“牧繁农育”生产模式;南疆散户养殖基数大,便于建立“小户繁育、企业育肥”生产模式。然而,在肉牛产业良好效益驱动下,新疆肉牛养殖存在繁殖率低、育肥增产潜力挖掘不充分、牛肉精深加工不足、优质饲草料保障不足等问题。
数据显示,2020年,全疆牛存栏528万头,疆内肉牛养殖品种以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和新疆褐牛为主;奶牛养殖品种以荷斯坦奶牛为主。
按照规划,新疆将在加工企业加快健全加工物流体系、养殖企业推广集中全段育肥、散户“以大换小”养殖结构调整、肉牛养殖技术加速集成推广等生产方式优化调整下快速突破,使得肉牛产业全产业链增值效益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后期,还将通过龙头企业引领,新疆肉牛产业体系加快建立完善,推动肉牛产业率先发展。
数据显示,2020年,全疆牛肉产量44万吨,牛奶产量200万吨,全疆牛肉、乳制品市场供给有余。
03
青海:2019年底存栏牦牛517万头占全球1/3
年出栏173万头,年产牦牛肉16.8万吨
青海牦牛产业被称为青海省农牧业发展的“第一产业”,“青海牦牛”已经成为“第一品牌”。
从“广”来说——青海省是全国最大的牦牛主产区,牦牛存栏占世界牦牛总数的1/3,占全国的38%,有“世界牦牛之都”的美称。2019年底,青海存栏牦牛517万头,年出栏173万头,年产牦牛肉16.8万吨。通过有机认证的牦牛超过120万头,占牦牛总量的23%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牦牛生产基地。
从“重”而言——牦牛产业是青海藏区最具特色、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产业之一,也是青海藏区联农带农范围最广的支柱产业。牦牛产业集群区域覆盖范围内的6.22万户贫困户、18.20万人,将通过入股和就业等方式,结合合作社年底分红,实现脱贫增收致富。2020年5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公布首批全国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青海牦牛产业集群位列其中。
政府重视,高位推动。早在2012年,青海省就提出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的发展战略;2018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成为青海省历史上第一个针对单一产业出台的专门意见,也是国内第一个省级层面出台的牦牛产业实施意见;同年,又制定了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高起点、全方位打造牦牛品牌为青海农牧“第一品牌”,拿出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牦牛产业发展。
多元投入,促农增收。结合青海省牦牛产业实际,以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省级农牧业产业示范园、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为实施主体,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亿元开展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有序推进,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牧民增收。
按照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要求,全省将集中资金、人力、技术、信息等产业要素,突出围绕牦牛产业基地建设、牦牛产品精深加工、牦牛经营组织建设等重点内容,以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牵头,龙头企业为主体,健全牦牛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打造集一产夯实、二产提质、三产延伸为一体,青海特色优势突出、一二三产业紧密融合、链条结构合理的牦牛产业集群。
产业形态从“小特色”到“大产业”迈进,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我们集中遴选打造15个牦牛生产大县和以西宁市、海东市为主的部分地区,共同构建牦牛集群区域。在区域内,牦牛产业15县存栏牦牛约350万头。集群可带动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7家省级龙头企业、57家省级以上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肉乳产量和产值体量均超过70%,具备建设牦牛产业集群的条件。”赵得林告诉记者。
依托打造“世界牦牛之都”先天战略优势,青海省通过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带动了14家企业(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80余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产业园和2家科研院所参与牦牛集群建设,为全省牦牛主产区农牧民增收提供了保障,加快了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的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