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六畜兴旺致富希望新闻中心

——赣州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系列报道之畜牧篇

2019年12月,央视《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栏目3次报道赣州市生猪复产增养所取得的成绩;赣州市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综合评价优秀等次(列全省第一)和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优秀单位……一项项荣誉折射出赣州市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畜牧业一头连着百姓餐桌,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中间还连着产业结构。近年来,赣州市创新发展理念,一手抓保供给、促增收,一手抓保环境、护生态,调整优化探索新路径,提质增效实现新突破,转型发展取得新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近年来,赣州市吹响转型升级号角,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畜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开展新一轮标准化示范创建,获部、省、市级示范场共计112家,为全省之最。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已签约的16个年出栏10万头以上的现代化生猪养殖项目正在兴建,“温氏”“正大”全力打造涵盖饲料加工、良种繁育、养殖等为一体的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

畜禽良繁体系完善。支持“加大集团”等种猪企业融入国家生猪联合育种平台并成为全国100家生猪核心育种场;依托中科院科研团队,开展“山下黑猪”种猪培育技术创新;建立宁都黄鸡、兴国灰鹅国家级原种场;全市有二级以上种畜禽场32家,“宝塔型”良繁体系初步建立。

经营机制创新发展。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培育养殖专业大户、家庭猪场、联户经营等新型经营主体,养殖格局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式转变。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农民生猪合作代养户2600余户、家禽合作代养户3500余户。

转型升级交出一份亮丽成绩单。2019年,在全国受非洲猪瘟影响生猪出栏下降较大的背景下,赣州市生猪出栏577.9万头,比全国少下降14.6个百分点;其他畜禽产业均实现增长,肉牛出栏26.6万头,同比增长2.43%;羊出栏11.4万头,同比增长5.3%;家禽出笼1.27亿羽,同比增长17.6%;家禽产蛋量6.03万吨,同比增长4.81%。

变废为宝实现绿色生态循环

六畜兴旺,历来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景。然而,由于传统的养殖方式,禽畜养殖发展同时也对环境、水质造成污染,影响美丽乡村建设。

赣州市坚持绿色生态循环发展理念,重点抓好畜禽养殖污染源头治理,划定禁养区651个面积6287.41平方公里,关停搬迁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572家。

所谓“废物”,只是放错地方的财富。为做好非禁养区禽畜养殖粪污治理,赣州市持续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积极推广高床养殖节水减污模式、猪—沼—果立体种养模式等五种治理模式和养殖废弃物第三方处理模式,以猪-沼-果(菜、莲、草)等农业综合利用为主要处理方向,足额配备种植用地进行消纳,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促进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这是一个生动例子:定南县赣州锐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拥有2万立方米沼气发电工程和年产3万吨有机肥生产能力,探索出“养殖、种植—能源—生态”的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目前公司与112家养殖场签订协议,对养殖粪污全量化收集;公司于2018年8月开始沼气发电,年发电量600万度。2019年4月,该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作为南方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近年来,生态循环农业在赣州市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6月,全市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的达1916家,占99.9%,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3%。

治污减排,粪污变宝。如今,赣州市乡村青山绿水、空气清新、牛欢猪叫,呈现出一幅人畜和谐相处的画面。

复产增养稳住百姓的“肉篮子”

去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赣州市生猪存量有所下降,生猪市场供应较为紧缺。

为稳住百姓“肉篮子”,赣州市出台了加快推进生猪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建立生猪生产发展考核机制,将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紧紧围绕“三保一控”,抓好复产增养。截至目前,全市依托“公司+农户”养殖模式,正在新建、改扩建猪场227家,新增生猪产能25.3万头;“温氏”在大余50万头楼房养殖项目、在会昌4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以及“加大”在于都、兴国2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等大型养殖项目均已开工,全面达产后可新增生猪产能300万头;积极落实扶持生猪生产发展政策,争取发展资金1.39亿元。

目前,全市生猪下滑势头已得到扭转,连续8个月呈现环比上升态势,2019年生猪出栏577.9万头,占省下达任务的121.4%;生猪存栏258万头,占省下达任务的125.9%;能繁母猪存栏26.15万头,占全省下达任务的128.2%,在全省排位第一。

赣州市还全力保供稳价,制定保供方案,建立值班制度,指导屠宰企业合理制定生猪供应价、猪肉批发价和市场零售价,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非法行为;确保生猪生产稳定、猪肉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产业扶贫畜禽养殖大有可为

坐落在于都岭背镇的江西栖岭农牧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致富能人)+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实施产业扶贫。目前,公司在全县240多个村建有肉鸡养殖基地,面积约60万平方米,合作农户有600户,吸纳贫困户约1.2万户,2019年出笼肉鸡2000多万羽,销售额达4.1亿元,合作农户平均利润3元/羽。

要想富,兴产业。畜禽养殖覆盖面广、群众参与度高、产业链条长,在产业扶贫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三五”以来,赣州市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贫困户”等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养殖畜禽。现在,越来越多的畜牧企业,成为产业扶贫“主力军”。

“家有一群鸭,致富就靠它。”如今,在赣南大地上,一只只小黄鸡、大灰鹅,一头头肉猪、肉牛……正托起贫困户脱贫致富梦。截至2019年底,全市通过帮扶带动贫困户创办养殖场(点)、吸纳至企业与养殖场(户)用工等方式,养殖猪、牛、羊等家畜26.7万头、家禽1555.8万羽,带动贫困户15.5万户次,带动贫困人口53.8万人次,户年均增收3089元。

站在新起点,谋求新跨越。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赖华说,下一步,赣州市将以追梦人奋斗姿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只争朝夕,奋力谱写畜牧业发展新篇章。(记者刘庆元)

THE END
1.园重塑乳业产业链——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乌兰察布新闻网2023年4月1日《农民日报》第6版刊发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现代农牧业产业园重塑乳业产业链——种好草 养好牛 产好奶》,文章报道了和林格尔县对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乳业为核心,结合生猪、肉羊产业,在涉及4个乡镇1个乳业开发区,覆盖46个行政村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 http://www.wlcbnews.com/p/73716.html
2.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努力打造畜牧产业大省网络新闻联播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努力打造畜牧产业大省 央视网消息(网络新闻联播记者 李文学报道)近日,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在党的十八大会后第一时间召开局党组扩大会议专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干部职工们认为,十八大报告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催人奋进,是新时期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http://news.cntv.cn/2012/11/21/ARTI1353485136657463.shtml
3.畜牧产业国际贸易争端下的中国肉鸡产业《新饲料》编辑; <正>Part 1:2017年6月28日,中国畜牧业协会代表国内白羽肉鸡产业向商务部正式提交反倾销调查申请,其主张原产于巴西的白羽肉鸡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中国出口销售,并且其倾销与国内白羽肉鸡产业所遭受的实质损害存在因果关系。2017年8月18日,商务部发布2017年第39号https://sncm.cbpt.cnki.net/WKB/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17&st=19
4.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奖励个人简要事迹到非洲猪瘟疫情最严重的疫区开展工作,为做好疫情处置防控作出积极贡献;推进畜牧企业项目引进,首期投资1.8亿元,建设10万头生猪养殖产业项目,促进生猪生产和市场稳定;配合扫黑除恶,收回被占土地1300多亩,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77. 梁琼平(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医院院长) https://news.gxtv.cn/article/detail_4098889762694a88b0d154feb16c0d9b.html
5.畜牧种植三农频道2024-09-24 11:14 来源:山西新闻网三农频道 怀仁市走出羊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报讯 怀仁市作为全省“一县一业”肉羊养殖示范基地县、全国最大的育肥羊供应基地之一,持续推动畜牧业结构调整,从传统的“头数型畜牧业”向“质量效益型畜牧业”转变,构建起饲草种植加工、羔羊育肥、屠宰分割、熟食加工、预制食品加工等http://sn.sxrb.com/GB/319097/index.html
6.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绿色中原光明日报省委书记徐光春的批示是:“产业扶贫是老区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总结荥阳、巩义、登封、新郑的做法和经验。”2006年元旦前后,中央电视台、中国老区建设杂志社、河南省电视台、河南省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来郑州采访,对郑州市发展产业带动农民致富的经验进行了全面报道。https://www.gmw.cn/01gmrb/2006-03/15/content_3888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