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母亲病逝,16岁父亲病逝,艰苦的生活让刘娣从小就养成了勤俭、刻苦的习惯。起早贪黑是她的“家常便饭”,通宵达旦是她的“节假日聚餐”,她的学生和年轻的助手们都说“熬不过刘老师”。“工作狂”是大家给她的称呼,也是对她最大的褒扬。
刘娣从东北师大毕业后,以一颗师者之心投入了她热爱的畜牧教育事业。不论是在东北农大16年的教学,还是到省农科院以后兼职做导师,她都以极大的热情最大的努力去教书育人。她是督导们评价的优秀教师,是学生们尊崇的好老师,她被评为教书育人积极分子并给全院教师做事迹报告,给青年教师培训班做教学经验介绍和教学示范,多次获得优秀教学质量奖、优秀导师奖。即使在她成为省农科院副院长做兼职教授后,她还多次获得大学授予的优秀硕导博导称号。
刘娣坚信,人与人之间有一条心灵之路,这条路需要用心和爱去铺平。她把爱注入教学中,上课时她是老师,严肃认真、活跃融洽;下课后她是朋友和大姐,跟大家一起谈思想、人生和未来。学生们有问题愿意和她谈,有困难也愿意找她帮忙,她把家里的衣物送给困难的学生,为困难的学生交学费、住宿费,她教过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有的是在她的资助下完成学业的。
不折蟾桂不回头
2003年5月刚刚来到省农科院的刘娣,依据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战略,向院党组提交了《关于建立畜牧研究中心的可行性报告》,得到批准并决定由其兼任中心主任启动建设。至2011年,刘娣通过招能人引博士、进人才和自我培养,已构建了有35人的能吃苦奉献、素质能力较强的队伍。不仅有10名博士、19名硕士,还引入了畜牧大县的县长、科技副县长和有多年经验的养殖场长。
刘娣还按照“不求唯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人才理念,建立畜牧博士后分站,引进65名博士后,弥补了边疆省农科院很难吸引到博士来工作的不足。目前,中心根据学科发展和地方产业化科技需求,已建立了猪、牛、羊、家禽、饲料、农牧循环六个研究室和实验室,建立了10公顷的畜牧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60亩的蛋鸡肉鸡创新基地等2处科技创新基地。刘娣也竞聘为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善于创新、真抓实干、拼搏工作是刘娣工作的特点。在她带领下,研究所初创阶段就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创新的成果。
年轻科研人员很快学习和熟化了胚胎移植技术,实现了“黄牛生奶牛”“土羊生金羊”,实施的绵羊胚胎移植项目为当时哈尔滨市规模最大的“借腹产子”工程;研究和应用了奶牛性别控制技术;熟练掌握了奶牛体外受精胚胎培养技术并在东北地区首次出生4头试管牛;研发出组装配套的羊高频高效繁殖技术,给养殖户带来高效收益;以熟练的羊胚胎移植技术参与国家转基因羊专项……
2004年建所伊始,为了适应黑龙江省奶牛业的大发展,刘娣带领大家经过四年的努力完成了“黑龙江省奶牛高效可持续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项目,于2007年获得了省畜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次在黑龙江省对县域的草原通过遥感技术进行监测分析,将草原改良、人工建植及草场利用相结合;将电子芯片技术用于奶牛场管理等等。整个技术体系在19个县市针对34.14万头奶牛进行示范和应用,增收2.58亿元,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在带领全所全面发展的同时,刘娣还持之以恒地进行猪科学研究。没有人能想到一个文弱的女子竟然和猪甚至野猪打起了交道。
她研究与开发利用野猪资源,全面系统研究9个猪(品)种在生长与肉质、繁殖、脂肪、抗病与抗寒性状的20多个功能基因,研究克隆和转基因猪,建立了猪核移植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推广猪生产及管理技术。
2009年,她主持的“猪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的系统研究”项目获得了同行权威的高度评价,获得了省畜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她主持的“黑龙江野猪遗传基础、应用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获得了省畜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论文写在大地上
从大学到农科院,刘娣按照“开放办院”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理念,调整科研目标,确定畜牧所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畜牧生产服务。
刘娣坚持产学研一体,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紧密结合。她带领研究所建立了2个成果转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和生产联系的纽带,研发高新畜牧产品;与2个市县共建了专家大院、示范园区、致富项目和进行定向技术培训,并参与了34个市县共建任务;建立了各类科研和示范基地近30个;建立中国农民大学畜牧学院,设立了牛、猪、羊和禽专业技术班;积极编写多部应用技术书籍、论文和实用小册子,主要参与的《黑龙江农业新技术系列图解丛书》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娣带着年轻的科技人员走在龙江的大地上,走到哪里,她都以普通专家的身份和农民、养殖户交流。她要求大家都要到现场实习和工作:“只有在养殖场里长期蹲过的人,只有非常喜欢家畜的人,才可能是优秀的养殖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