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时就势”:地方大数据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运作机制——以G省为例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应用模式的不断涌现,人类社会的数据产生、采集与分析方式出现了革命性变化,全球数据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累积。与此同时,数据的多样性、实时性、价值稀疏性等复杂特征日益显著,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战略资源和技术手段,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催生新的科学研究范式,也给全球产业变革和治理创新带来重要机遇。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相继出台大数据战略,助推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中的应用。

大数据产业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为数据源,开展数据收集、存储、运算与智能处理的信息服务业,属于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产业是典型的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需要依赖相对充足的资金投入、技术力量和人才支持。在传统眼光看来,G省地处西南腹地,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和技术相对匮乏,要素禀赋并不突出,并非发展大数据的优选之地。那么,一个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为什么要发展大数据产业?地方政府是如何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其中蕴含着怎样的运作机制?本文立足于G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实践,试图从地方政府战略行为入手,展开对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过程—机制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产业政策视角

产业政策是政府通过改变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配置对经济活动所施加的干预。其主要政策工具包括制定战略指引、补贴、税收、贷款、关税等。产业政策是发展型政府的政策工具,也是发展主义的政策基石。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的经济起飞被称为“东亚奇迹”。“东亚奇迹”的背后都存在强势政府的干预。在约翰逊(C.A.Johnson)等学者看来,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对经济的积极干预是“东亚奇迹”产生的重要条件。“东亚奇迹”的秘诀在于政府故意把价格搞错,实现了对特定产业的保护,进而促进了产业的成长,政企之间的“镶嵌式自主性”和“相机性租金”是东亚经济体中产业政策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主要原因。

(二)政府行为视角

目前,已有的关于中国政府行为的研究大多强调地方政府作为“政策企业家”和“制度企业家”在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中的主导作用,认为地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及其带来的区域竞争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密码,形成了诸如“地方法团主义”“政府即厂商”“地方政府主导的发展型资本主义”“谋利型政权经营者”、政治—行政—企业三位一体的统合治理等观点。尽管这些观点立足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分析框架不同,但都彰显出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多种力量中,地方政府的制度设计及产业甄别和打造的行为对于产业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对地方政府产业行为的研究强调政府自利性的一面,财税激励和晋升锦标赛构成了其行为动机的主要解释。通过谋求地方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的利益分成是地方政府的目标之一,另一个目标则是政治晋升。有学者将中国独特的治理特征总结为“政治锦标赛模式”与“行政逐级发包制”,正是两种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体制促使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较大的作用。也有学者从历时性的角度探讨了某一地区政府推行产业的过程,分析各方参与者的利益格局与互动博弈。地方政府的产业选择和打造的制度逻辑更多可能是出于官员晋升的动机,而频繁进行产业调整则是在强激励与弱惩罚的激励结构下的理性行为。还有学者通过考察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在地方层面的执行情况发现,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会在平衡经济发展和政治晋升的情况下作出实动、暗动、伪动、缓动等不同选择。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重在辨明产业政策的价值、功能及其作用条件或探析政府行为背后的宏观制度环境、激励结构和运作策略,而对技术变迁的影响、产业行为的认知基础和组织过程少有论及。就大数据产业研究而言,大部分文献聚焦在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领域,没有针对地方政府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实际状况和主要特征开展深入、细致的实证分析。因此,借鉴政府产业政策和行为的研究成果,构建地方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分析框架,开展动态的“过程—机制”研究,具有价值。

三、分析框架

(一)环境:制度与技术

任何一个组织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制度学派提出,组织要面对两种不同的环境: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制度因素包括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如诺思(DouglassC.North)所说,“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是解释社会主体行为选择的关键变量,它决定了不同行为主体的不同策略集。战略管理的制度基础观将制度因素看作组织战略选择的背景因素。对于政府而言,制度环境制约着政府战略和方式的选择,并塑造出特定的政府行为模式。

(二)过程:组织学习、资源动员与战略行为

1.组织学习。在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一个组织要想获得辨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身就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组织学习是指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景或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个体、集体、组织层和组织间进行的、不断产生和获得新的知识和行为的,并对其进行解释、整合和制度化的社会互动过程。贝蒂斯(N.Bontis)认为知识是学习的基础,组织学习代表着全部知识产生过程的组合。20世纪60年代初,组织学习开始与组织的战略制定和获取核心竞争力这一重大问题联系起来。管理认知理论认为,组织战略决策所使用的环境信息、行动逻辑是经过战略决策者认知的设定、加工和解释的,因此战略决策者的认知特性影响着战略变革。只有组织领导的管理认知发生了变化,战略变革才会发生。

2.资源动员。吉登斯(AnthonyGiddens)将资源分为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两类,前者指对物质工具的支配,后者指对人类自身活动行使支配的手段。现代世界的政府通过集中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而产生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在我国,运用行政力量进行资源配置建立在对党政动员系统服从基础之上,其政策执行往往借助政治势能,通过领导者的高位推动与官僚组织的层级性治理,采取“以党领政、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方式来实现,因而往往带有“运动式治理”的特点。运动式治理是一种“与传统的科层常规治理相对应的特殊的治理模式”,它的核心特征在于“运动”,方式和手段是“凭借政治权力、行政执法职能,通过政治动员自上而下地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案例样本:地方大数据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运作机制

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期间,笔者在G省开展了实地调研,综合使用了深度访谈、小组座谈、档案查阅等方法收集资料。具体访谈对象包括G省经信委领导和中层干部、“云上G”公司领导和职员、专家学者等40余人。并收集了大量有关G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领导讲话、会议纪要、管理制度等资料以及人民日报、G省日报、新华社网站、“云上G”网络平台等媒体对G省大数据的公开报道。G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探索实践为本文观察地方政府的产业行为提供了具有价值的案例样本。

(一)环境:制度激励与技术变迁

1.制度激励:分权、发展型政府与后发赶超。制度塑造了行动者的偏好、目标和行为方式,也决定着行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新制度主义看来,只有在制度环境中才能对组织行为给予恰当的解释。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财政、行政、干部人事等制度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使得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代言人的角色逐步凸显,地方利益逐步成为制约地方政府行为的关键变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量化经济增长绩效考核的不断强化,以及“分灶吃饭”的财税承包体制改革,客观上塑造出了以追求GDP增速来实现地方及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逻辑,使得发展型政府成为地方政府角色的基本模式。在重商、亲商的政策导引下,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创造性地利用政策机遇强化对区域市场体系的干预,从而寻找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道路。因此,动员各类资源千方百计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既是地方政府确立自身权威合法性、获得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又是贯彻执行党的政策、赢得政治晋升机会的基本策略。

相较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而言,地处西南的G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其发展经济的任务更为艰巨,愿望也更加迫切。G省产业结构过去很单一,其中酒、烟、煤、电四大产业占工业的64%,铝、磷、钢、铁等资源型产业占工业的90%。由于G省位于长江、珠江两江上游,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两江的水质,G省又属于喀斯特地貌地区,采矿挖了土,就很难形成土层。如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再走过去东部某些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将会得不偿失。因此,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的资源条件约束。面对经济总量小、贫困程度深的实情,如何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新时期G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局。时任G省省长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谈到了解困之道:“我们要借鉴东部的发展路径,同时也要走自己的道路。G省的路最典型的就是‘二十四道拐’……必须有一条捷径走向战略新兴型产业,这样才能跟一些发达地区甚至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2015年7月27日访谈记录)

(二)“因时”:组织学习、机遇识别与战略决策

3.战略评估:地区比较优势的匹配。战略管理最为本质的任务是确定外部环境中机会和威胁与内部条件的优、劣势相匹配,这实际上是一个战略评估的过程。从知识政治学的角度来讲,地方治理过程借助的大多是“地方性知识”。这种“地方性知识”是一种特定时空下的情境知识,是人类经悠久岁月而逐渐形成的产物,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运用人们才得以应对周遭的环境。G省的高层领导正是凭借对G省省情等地方性知识的把握,对G省比较优势的清醒认识,才有后来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时任G省省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道:“G省发展大数据产业,主要的优势一个是空气(清新的空气),一个是天气(凉爽的天气),这两个其实是最管用的,空气就是“财气”,空气好了,企业来了,人才也来了,产业就来了。再加上凉爽的天气,G省一年也没有多少天超过25度,所以数据中心最适合在这里建设。还有丰富的能源、稳定的地质结构等优势。我们选择了发展大数据,经过一年的实践,证明我们路径选对了。”(2015年7月27日访谈记录)

2014年7月21日,当地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大数据产业是G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文,该文总结了G省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七重比较优势,分别为生态优势、能源优势、区位优势、战略优势、政策优势、基础优势、人气优势。该文的刊发是G省将大数据作为全省发展战略的官方宣言,也意味着G省高层领导就大数据带来的历史机遇的认知和自身优势的判断达成了共识。

(三)“就势”:资源动员、试点示范与战略实施

1.利用政治势能: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资源基础观认为,任何一个组织都是资源与能力的独特组合,这些资源和能力是组织战略的基础。组织战略的变革有赖于资源运用过程中战略主体的动员能力。党管干部、相对集权干部管理体制和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构成了我国政府治理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性背景。在这种体制下,中国公共政策执行往往带有利用政治势能(势)高位推动、“运动性治理”的特征。在实践上体现为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党政联动和部门协同、实施目标责任制、加大资源投入等特征。G省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同样如此。

第三,引“凤”:招商引资与人才引进。首先,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自2013年以来,G省政府通过举办和参加大数据推介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大数据招商路演等活动,来实现吸引企业项目进驻、商业资源集聚的目标。其次,大力引进人才。大数据产业属于信息产业的高端前沿领域,需要依赖相对充足的技术力量和人才支持。而G省属于西南欠发达地区,大数据产业人才相对缺乏。G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实施引智工程。自2014年以来,大批创业者、开发者、高科技人才涌入G省创业创新。仅2015年信息产业从业人员就新增4万人。先后成立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浪潮实验室等科研机构28个(包括院士工作站6个),成立投资和创业孵化机构23家,创客空间和平台27家,孵化创业企业共243家。

五、结论与讨论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国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和治理创新带来了巨大机遇。自2013年底以来,作为欠发达地区的G省在大数据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率先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政策和行动,为全国提供了一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示范样本。本文立足于G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探索实践,从地方政府战略行为入手,在环境—过程的分析框架指导下,通过对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访谈的“深描”,展示了地方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过程与机制,从中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第一,地方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环境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广泛的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形塑了为增长而竞争的发展型政府行为模式,为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广阔的制度空间;而近年来,大数据时代的兴起所带来的技术和产业变革,为地方政府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G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实践是地方发展型政府赶超战略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地方政府在技术变迁环境下为谋求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而实施战略创新行为的努力。其中,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地区为增长而竞争的基本逻辑清晰可辨。

第二,地方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决策的组织学习机制。在G省大数据发展战略选择上,地方政府高层领导者扮演了政策企业家的角色,他们通过组织学习,完成了对大数据知识的吸收以及对战略机遇的认知变革,并与地区比较优势相匹配,最终促成大数据从观念知识到地方产业发展战略的转化。其中,组织学习是认知变革的重要基础,而认知变革是战略决策的中介力量,两者共同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支撑。

第三,地方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资源动员机制。在G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上,地方政府充分利用政治势能,通过成立“一把手”挂帅的领导小组,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由外而内的协商合作和以点带面的认同塑造,有效实现了各类资源的整合和集聚,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中,我国压力型体制下党政联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治理轨迹清晰可见。

地方大数据产业发展是一个涉及法律、制度、技术、产业、文化等多种要素和机制的复杂课题,且始终因环境和需求的变化呈现出动态的特点。一个灵活、流畅的产业和技术升级过程,需要同时改进教育、金融和法律制度以及基础设施。而这些都非一朝一夕之效可期。地方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在不同的区域,因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地域文化、人员素质等因素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本文的基本结论,还需要后续多个案例的研究和大规模的定量统计研究来进行有意义的扩充、比对和深化,也需要在跨学科的理论对话中汲取更为丰富的学养。

THE END
1.行业分析报告框架8篇(全文)4、公司竞争策略分析 5、公司财务分析 行业分析报告框架 第2篇 一、工作指引说明: 本工作指引旨在通过解析行业研究报告的逻辑思路,构建完整且通用的行业研究报告框架,通过各子项目的研究,指导投资或研究工作小组采集信息,在完善的信息支持下,独立得出行业的投资价值分析,并给出投资建议,发掘投资机会,提示投资风险。 工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45k0dp9.html
2.行业分析框架思维导图模板行业分析框架是一种结构化的方法,用于评估和了解一个特定行业的整体状况、市场趋势和竞争环境。这种框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核心部分:行业概述、市场分析、竞争分析、监管环境分析、供应链分析以及发展趋势预测。 行业概述部分简要介绍了行业的基本特征,包括行业定义、发展历程、市场规模和增长率等。市场分析部分则关注行业的市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70f34950c8c732980065d61
3.行业分析框架经管之家(原经济论坛)投资行业分析框架,行业分析框架,中金公司-各行业分析框架,自行整理的行业分析框架,中金-房地产行业分析框架、近期动态及趋势展望 202206https://s.pinggu.org/search-3760.html
4.项目经营数据分析(BI行业分析思维框架)今天继续来讲下站在企业经营管理数据分析的角度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是什么?比如从财务、业务和风险控制的角度应该怎么看,要有一个大的思维框架、经营分析框架体系,怎么分析、看什么,这些都会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进行详细的介绍。 环保行业背景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大的行业背景,就是环保上市公司从2019年到2021年连续三年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497380-1.html
5.行业分析框架与思路思维导图模板完全垄断 寡头垄断 垄断竞争 完全竞争 产业链分析 上下游又哪些玩家 在产业链属于什么位置 在产业链属于什么价值 是否不可或缺 是否具备定价权 资本市场表现 行业内上市公司业绩表现 PE/VC投资动向 100% 模板简介 行业分析框架与思路 重要 营销运营 举报/反馈https://www.zhixi.com/tpl/c39140eb05a09a53abc6f2ef9bf4302c
6.行业分析方向与框架行业研究参照框架 5大模型指标: 政治(政策):社会的稳定性(通常作为隐含因素,不做分析),产业政策(限制或激励政策),国际组织章程、限制,行业组织章程等 经济:宏观的分析(经济周期、GDP增长率、利率、汇率和货币政策),微观分析(个人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 社会文化:人口结构、家庭结构、消费结构、工作生活的态度、对产品https://www.jianshu.com/p/36e4d672ed42
7.行业研究分析框架(附案例)5,估值分析 6,投资策略 下面我就按照这个框架帮大家梳理下。 今天这一篇主要讲环保行业的主要商业模式。 01 环保板块的分类 说到环保,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治理空气的。 因为这些年,中国的空气质量真是越来越差了,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地方。 实际上,我们环保行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多,主要包括大气治理、污水治理、固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1015/22/14260975_999949174.shtml
8.行业分析洞察框架这是一篇关于行业分析洞察框架的思维导图,包含了行业洞察:行业政策、行业前景、行业形态、行业数据、营销模式、企业分析。 亿图脑图MindMaster原创思维导图社区提供海量优质的思维导图模板资源,一个各类脑图创意思维绘制,整理知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 用思维导图来表述行https://mm.edrawsoft.cn/template/260748
9.行业分析入门课从搞懂品牌渠道供应链开始(吴劲草讲消费行业在这本书里,吴劲草介绍了自己新消费行业分析的框架,并且基于一线调研见闻、相关数据以及财务报告对其进行了阐述。对于如我这般的新消费行业门外汉来说,这本书很有启发意义。同时,吴劲草在书中对于品牌-渠道-供应链的具体探讨对于我们做商业分析、行业分析以及品牌营销也颇有增益。当然,对于金融行业专研精深或日常券商分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674787/
10.钢铁行业价值分析看这篇就够了1.1 行业分析框架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 作为传统周期性行业,钢铁行业分析的立足点是供需关系分析,最终传导至价格,成为影响盈利变动的核心因素。因此,分析钢铁行业供求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1.2 生产流程图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 钢铁生产流程依次分为炼铁、炼钢、浇注及轧钢环节。纵观整条产业链,成本强势,需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012161739560323.html
11.财务分析之分析框架的搭建会计审计第一门户(一)、行业分析 1.行业发展状况:行业销售规模(数量、价格)、增长率,细分市场(公司产品)销售规模、增长率,产品技术的改进、工艺技术的改进。 2.客户的状况:客户数量的变化,客户的发展状况,客户需求预测,客户最关注的产品性能、服务方面。 3.供应商状况:主要原材料供应商数量的变化,供应商的发展状况,供应成本方面的https://shuo.news.esnai.com/article/202109/221152.shtml
12.金融行业分析的框架与策略(分析金融行业的市场环境竞争态势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驱动经济增长和资金流动的引擎,金融行业的分析对投资者、政策制定者和金融从业者都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金融行业分析的框架与策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金融行业的市场环境、竞争态势与发展趋势。 https://www.guandata.com/gy/post/9282.html
13.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24年版)一、存在形式上分析 二、产权关系上分析 三、技术交流关系上分析 四、以整车为核心的整零关系框架分析 第三节 中国汽车工业整零厂商组织结构合理化战略分析 第四节 汽车零部件行业运营效益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二、盈利能力分析 三、运营能力分析 第五节 汽车零部件行产业集群分析 一、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发展https://www.cir.cn/9/38/QiCheLingPeiJianWeiLaiFaZhanQuSh.html
14.深入分析:基于机构调研的行业配置策略全攻略政策风险:法律法规的变化可能对行业产生不利影响。 竞争风险:行业内部竞争加剧可能会压缩利润空间。 识别风险类型是风险管理和缓解的前提。不同的风险类型需要不同的应对策略,从而保证行业的稳定发展。 2.2.2 盈利能力分析框架 盈利能力分析框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指标和比率来评估一个行业的盈利潜力。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2476987/article/details/141785730
15.行业分析并不难,7张图让你彻底搞懂!一、行业分析框架总述 二、行业基本状况分析 行业基本状况包括这个行业的前世今生,包括它的发展历程回顾、现状以及对未来的预测。行业容量也需要重点关注。 有的企业规模做不上去,不是企业本身的问题,而是行业规模就那么大,就算做到了行业第一又能怎样。这样的企业可能通过收购延长产业链,因为通过自身力量很难突破行业瓶https://www.360doc.cn/article/1089644295_1089644295.html
16.建筑行业企业分析建筑行业发债主体评分模型。根据信用分析框架,我们搭建了评分模型,以定量指标为主,结合定性指标,计算样本集的20%/40%/60%/80%的分位数并由此划分打分区间,由劣至优分别赋值1-5分。指标权重方面,适当参考了市场评分模型的设置方式,以隐含评级为标尺,通过线性求解及主观微调设置各指标权重,最终得到了61家样本建筑企业https://www.e0739.net/news/9480
17.2024年银行业专题报告:银行分析框架报告精读2024年银行业专题报告:银行分析框架 基本概念 行业概况 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类型划分(截至2024年10月21日) 。大行(6家):全部上市。 股份行(12家):9家上市。 城商行(124家):17家上市。 农商行(1574家。注意口径比农村金融机构小):10家上市。 其他(约3000家,包括政策行、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无上市。https://m.vzkoo.com/read/202410222811ea2f3d97bd2d29b52462.html
18.金融行业前景分析汇总十篇金融行业前景分析汇总十篇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金融行业前景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3]. 篇(2) [3]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EB/OL].,2016-04-28.https://www.xueshu.com.cn/haowen/41312.html
1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论框架与发展对策二是利用经济学或交叉学科基本理论,构建相应的分析框架,从产业融合的逻辑出发,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规律,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和提出相应政策建议[12,14-16]。三是依托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的现实,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综合评价指标,量化评价全国或某一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情况[17-20]。四是https://www.fx361.com/page/2022/1101/13425935.shtml
20.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框架借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学术期刊数字产业发展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困境并从“聚焦一个中心” “激活多元主体”“突破传统桎梏”“赋能数据要素”四个方面提出学术期刊数字产业发展网络优化路径,整合多元行动者的优势,推动学术期刊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https://stm.castscs.org.cn/yw/40689.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