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业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农业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中小】

内容摘要:

本课题在对国内外农业服务业理论综述基础上,以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为依据,从对发展水平、地区分布、主要经营单位情况、劳动力结构和经营绩效五个方面对浙江省农业服务业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研究。虽然浙江农业服务业发展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较好,但与浙江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的位置并不相称。浙江农业服务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基本可以确定为在效益优先的前提下,逐步做强做大农林牧渔服务业,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应该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以农业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优化农业内部分工,以专业化促进浙江农业服务业效益提高;利用浙江的制度优势,以市场化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业产业体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发展壮大浙江农业服务业。

关键词:浙江农业服务业发展现状对策

本课题以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为依据对浙江省农业服务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模式进行了全面研究。

农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即使是在基本实现工业化以后,农业不仅提供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而且仍然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在我国,农业虽然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但是,由于农业本身的附加值较低,造成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愿继续从事农业生产、逐渐脱离农业、进而离开农村社区的现象。而在一些发达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稳定了农村社区,而且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就在发展农业服务业,通过农业服务业不仅提高了整个农业的附加值,而且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业服务业通常是指与市场机制、高新技术和信息平台相适应的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社区的行业,是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环节发展起来的一大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题的研究基于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分析浙江省农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现状。通过对浙江农业服务业的系统分析,提供了深入研究浙江农业服务业现状的丰富资料,及时发现农业服务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农业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与思考。对于浙江这样一个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研究农业服务业现状意义深远:首先,对农业服务业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浙江省农业服务业发展和农村社区稳定,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保障作用;其次,对农业服务业的研究,有助于政府部门认识到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与未来,对发展农业生产、提升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都将有重大启发。第三,对农业服务业的研究,有利于农业产业内的结构调整,从而减少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由于世界各国在服务业行业分类标准上的差别,有些国家把农林牧渔服务业分为第三产业,有些作为第一产业。2003年国家统计局根据我国2002年新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三次产业进行了重新规定,在这一规定的附件中,明确把农、林、牧、渔服务业列入第一产业,由此服务业与第三产业出现了数量上的差别。在目前可见的国内外农业服务业研究现状看,对于农业服务业的行业分类即包括农业内的支持性服务,也包括了农村社区的服务业(第三产业)。因此,与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有一些区别,但是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观点。

相对于服务业的研究,农业服务业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也相对较少。目前国外对农业服务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研究

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国外有许多不同的观点:Bertmetz(1992)认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社会过程,而DavidBennett(2002)却认为这是一个交易过程,Risdon、ThomasEponou等则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分成了前后衔接的阶段。国外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研究已相当深入:RobertK(1995)研究了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评价和计量问题;ToshihikoMukoyama(2002)运用数量方法分析了决定成果转化速度的因素;TenkirRenger(2002)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产品的价格变化之间的关系;ThomasEponou(2002)分析了造成转化低效的深层次原因:缺少系统论的观点和高效的领导责任体系、缺少透明的共同遵守的科技政策、对转化过程的战略研究和科学管理不适应、强调农民参与、以农民需求为动力不够等。Bertmetz(2003)还研究了政府规制、自由贸易政策、教育等因素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2、农业旅游的理论研究

3、农业保险的研究

马克思早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有了农业保险的基本思想,他提出的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就具有农业保险费或农业保险基金的意义。后来的农业保护理论、福利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理论、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理论等都对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论述。但是,农业保险的实践却进展艰难。Nelson和Loehman曾说过:在理论上,农业保险是一种有效的风险分摊机制,然而在实践中,农业保险却成为一种将损失转嫁给政府或则其他保险机构的高成本的风险转移机制。Schacht(1990)认为农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很难防范,而且会降低农业保险的效用。现在很多国家支持事实农作物一切险这类保险计划的主要论据并不是该计划能够提高农民或者其他人的福利,而是更多地强调有必要用保险计划取代政府灾害救济。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交通与通讯设施相对落后,如何在有效地提供农业信息服务,来推动农业发展成为各国共同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农业信息服务主要由政府的农业管理部门、研究部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或专门的农业信息中心承担。例如,美国农业部早在1988年就在位于马里兰的国家农业图书馆建立了农村信息中心(theRuralInformationCenter,简称RIC),面向农村政府官员和农村社区提供信息服务。在非洲,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被很多研究确认为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虽然国内把农林牧渔服务业列为第一产业,但是通常研究中所指的农业服务业还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几乎没有对专门的农林牧渔服务业的研究,反而多集中于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农业旅游、农业物流、农业保险等的研究。

1、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

周衍平(1997)等把农业技术分为“私人技术”、纯粹“公共技术”和“半公共技术”,并相应地提出采取市场机制、政府干预机制、市场与政府半干预相结合的三种成果转化机制。这个观点得到了马扬、陈希平等人的支持和进一步发展。同时,我国长期以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成为研究的焦点,王俊明早在(1994)就提出强化行政指导职能、完善推广体系、拓宽转化渠道、增加资金投入等解决对策;顾焕章(1997)提出要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供求机制;尹利军(2001)提出建立开放的农业科研机制、信息传递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和农业风险投资机制。这些研究,在不同暑期对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一定指导意义。

2、农业旅游的研究

4、农业信息服务的研究

我国的农业信息服务,过去主要依靠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随着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互联网、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地在农业信息服务上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了一些新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赵继海(2001)等提出培育农业信息网络的“中继”机构;邵芳(2003)认为上海农村信息服务应特别注重上海农业网和上海农科热线、沪郊成人教育培训基地、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三大版块的建设。2003年以后,浙江省基于阿里巴巴公司平台的“农民信箱”推广,则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农业信息服务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

我国大量的农业生产资料年代经营企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了市场化的改革,进入新世纪后农业物流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快速发展起来,政策针对农产品流通的特殊性开始提供一些特殊的政策,比如绿色农产品通道等。姜大立、张剑芳等(2004)同时从农业行业物流管理的角度,提出农业行业物流管理应通过农资连锁经营配送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和农产品物流管理来开展,并提出了农资企业的连锁经营、订单农业、产业化生产、农产品批发四类农业物流运作模式。赵黎明、徐青青(2003)对中国区域农业物流体系进行了设计,对区域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进行了设定,并进一步研究了大农业物流的产业链结构。李学工、刘伟芳(2003)认为农产品营销需要借助现代物流及其供应链管理来解决;罗其友、陶陶(2004)将农产品物流支持政策与农业资源储蓄支持政策、农业生产支持政策、农村社会支持政策并列为发展高效农业的四大政策体系。

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机械化、科技化、商品化、知识化和可持续发展。农业服务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展农业外部功能、提升农业产业地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衡量农业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主要经济指标就是农业服务业的规模总量及其在农业中的地位。

农业产业活动单位农产品销售总收入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浙江省农业产业的经济规模。在农业产业内,渔业的经济总量规模最大,其次是畜牧业、种植业,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经济总量规模最小。从地区公布看,渔业产品销售收入居高的台州和舟山两市,农产品销售总收入名列全省前茅,传统的农业大市衢州和地处山区的丽水却因农产品内在结构因素在农产品销售总收入上没有明显优势。这说明销售总收入反映的出来的经济规模情况,其中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是农产品价格因素,其次就是农产品的内在结构问题。而价格因素同时可以说明目前制约浙江农村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规模的主要原因不仅在其数量偏小(单位数比重也是最低),而且在于这些作为支持性的农业服务在价格上也偏低,这既影响了农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也会影响今后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发展。

表1:农业产业活动单位农产品销售总收入

主营农业类别

总额(万元)

比重%

合计

2642039.00

100%

1.农作物种植业

516146.00

19.54%

2.林业

90700.00

3.43%

3.畜牧业

555386.00

21.02%

4.渔业

1467068.00

55.53%

5.农林牧渔服务业

12739.00

0.48%/

表2:各地区农业产业活动单位农产品销售总收入单位:万元

地区

农作物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渔业

其中:捕捞业

510133.00

86991.00

571923.00

1472992.00

1151864.00

杭州市

313151.00

108960.00

20149.00

115749.00

68293.00

1527.00

宁波市

344047.00

69733.00

8384.00

71399.00

194531.00

137733.00

温州市

307488.00

55391.00

2670.00

51556.00

197871.00

169725.00

嘉兴市

83525.00

31663.00

95.00

33746.00

18021.00

10.00

湖州市

82518.00

25214.00

7112.00

35881.00

14311.00

1043.00

绍兴市

166458.00

49623.00

7255.00

61396.00

48184.00

845.00

金华市

164345.00

49943.00

14363.00

93122.00

6917.00

200.00

衢州市

72277.00

17572.00

6654.00

40697.00

7354.00

0.00

舟山市

491621.00

3813.00

105.00

4686.00

483017.00

471338.00

台州市

535455.00

57160.00

8361.00

37016.00

432918.00

369370.00

丽水市

81154.00

41061.00

11843.00

26675.00

1575.00

73.00

从农林牧渔服务业内部结构看,农业服务业销售收入最高,其次是牧业服务业、渔业服务业,最低的是林业服务业。这反映出浙江省目前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的客观情况,浙江农业服务业的总体规模最大,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必然带动了支持性的农业服务业的发展。

表3:农业产业活动单位农产品销售总收入

农林牧渔服务业

其中:农业服务业

5880.00

46.16%

林业服务业

582.00

4.57%

牧业服务业

4623.00

36.29%

渔业服务业

1654.00

12.98%

农业普查对浙江省农业服务业目前的地区分布情况作了细致分类。从农业服务业生产经营户在全省的分布情况看,经营户占全省比重最高的是温州,其次是嘉兴、台州和绍兴,无一例外,这四个地市是浙江省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而且这四个地市的农业人口比重在全省也比较高。从农林牧渔服务业经营户占本地区农业经营户的比重看,全省平均水平在0.25%左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只有温州、舟山和嘉兴,如果说温州和嘉兴的市场化程度高而导致农业内部的专业化程度高,那么舟山则是因为在产业结构中其第一产业总体居高不下所致。

表4:农林牧渔服务业生产经营户的地区结构(按经营主要农业行业分)

经营户数

占本地区的比重%

占全省的比重%

6089631

14964

0.25%

835477

1256

0.15%

8.39%

584039

1481

9.90%

617662

3578

0.58%

23.91%

582666

1719

0.30%

11.49%

459012

941

0.21%

6.29%

679922

1603

0.24%

10.71%

715372

1003

0.14%

6.70%

454168

745

0.16%

4.98%

72200

246

0.34%

1.64%

718270

1628

0.23%

10.88%

370843

764

5.11%

表5按经营主要农业行业分的农业生产经营户数量

普查区类别

6053779

4794047

675998.

452242

116603

14889

按社区类型分

村委会

5998404.

4747538.

670312

450010

115758

14786

居委会

55375

46509

5686

2232

845

103

按地势分

平原

2598288

2174577

58261

291589

66131

7730

丘陵

1860110

1529979

213565

70394

41746

4426

山区

1595381

1089491

404172

90259

8726

2733

按所在乡镇类型分

847778

616463

169973

42930

16404

2008

4388702

3465072

455155

367793

89503

11179

街道

817204

712420

50870

41516

10696

1702

农场

95

92

0

3

从普查提供的更为细致的资料(表5)看,按社区类型分,农业生产经营户主要集中在村一级;按地理环境和地势条件分,依次分布在平原、丘陵和山区;按乡镇类型分,农业生产经营户主要集中在镇,这与目前浙江农业人口的总体分布情况一致,也反映出浙江省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和进程。

表6农林牧渔服务业生产经营户数量分布情况

合计户数

农林牧渔服务业户数

——

99.09%

99.31%

0.91%

0.69%

42.92%

51.92%

30.73%

29.73%

26.35%

18.36%

14.00%

13.49%

72.50%

75.08%

13.50%

11.43%

0.0016%

根据普查数据整理得到:按常住户、本地户和农业生产经营户分的农业主要行业住户比重中,农作物种植业的常住户比重略高于本地户和农业生产经营户,而林业的本地户、农业生产经营户则略高于常住户,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基本一致。这大致反映浙江省目前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力本省的山区农业劳动力有外流,而农业种植业则有外来劳动力流入。在农业各主要行业中,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住户比重最低,仅为0.25%。

表7:浙江省农业主要行业的住户构成

常住户

本地户

农业生产经营户

户数

比重

6052600

6076600

4809755

79.47%

4815538

79.25%

4826285

657250

10.86%

675519

11.12%

676331

11.11%

452792

7.48%

452525

7.45%

453568

117952

1.95%

118121

1.94%

118483

14851

14897

从法人单位数看,浙江省农业法人单位依次分布在渔业、农作物种植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畜牧业和林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法人单位数占了10%。渔业和农林牧渔业的法人单位比重高于住户单位比重,渔业是由于其作业方式的特殊性,而农林牧渔服务业则说明作为新兴行业其组织化程度相对较高。

在农业服务业内,法人单位的分布则主要集中于农业服务、其次是牧业服务业、渔业服务业和林业服务业。与渔业法人单位数相比,渔业服务业的法人单位比重明显偏低,而林业则相反。这反映目前农业服务业发展中,林业的支撑性服务相对普及,而渔业内的支撑服务业则相对缺乏。

表8:浙江省各地区农林牧渔服务业经营户的比例结构

占总户数比重%

农林牧渔服务业经营户

占农业户比重%

9089353

67.00%

1037195

80.55%

0.12%

1268619

46.04%

1260446

49.00%

0.28%

622132

93.66%

502187

91.40%

0.19%

963175

70.59%

0.17%

1047021

68.32%

0.10%

528447

85.94%

207484

34.08%

1196943

60.00%

455704

81.34%

0.18%

浙江全省农业经营户仍占总户数的67%(表8),其中,比重最高的是嘉兴和湖州,二者超过了90%,最低的是舟山,仅为34%。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生产经营户所点比重全省各地均不足1%。

表9:浙江省各地区农业服务业的住户构成

1255

1477

3572

3573

1705

1717

937

940

1602

998

1002

744

1627

687

713

按农业服务业各行业的住户情况看(表9),除丽水的农业生产经营户多于本地户多于常住户,其他地区基本上完全一致。这说明丽水目前的农业服务业生产经营者构成相对复杂,有本地的也有外来的。

表10:浙江省农林牧渔服务业常住从业劳动力的比重

第一产业常住从业劳动力

农林牧渔服务业常住从业劳动力

4850463

40693

0.84

611244

4339

0.71

393910

4893

1.24

374976

7481

2.00

419963

4565

1.09

388398

2715

0.70

390974

3799

0.97

603016

2496

0.41

538014

1567

0.29

87697

2188

2.50

509877

4997

0.98

532394

1653

0.31

根据农业普查资料,浙江省农业各行业2006年经营性总收入构成中,渔业的经营性总收入最高,占51%,其次是农作物种植业、畜牧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和林业。

表11:浙江省农业服务业收支情况单位:万元

全年经营总收入

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收入

全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支出

种植业服务业

畜牧业服务业

2915210.00

188735.00

95281.00

4775.00

58956.00

29723.00

83712.00

345090.00

20318.00

4771.00

1092.00

9640.00

4815.00

367305.00

9890.00

3014.00

55.00

4462.00

2359.00

11922.00

329720.00

12622.00

6170.00

261.00

881.00

5310.00

13889.00

130551.00

29744.00

14707.00

338.00

7873.00

6826.00

13494.00

121467.00

41998.00

17142.00

269.00

21312.00

3275.00

3499.00

180432.00

10327.00

4416.00

196.00

4517.00

1198.00

3754.00

214838.00

20783.00

15724.00

330.00

3967.00

762.00

10566.00

98199.00

17756.00

13785.00

489.00

3439.00

43.00

5549.00

495207.00

473.00

321.00

552449.00

15818.00

9197.00

453.00

1665.00

4503.00

6808.00

79952.00

9006.00

6355.00

1292.00

1200.00

159.00

从主营农业的法人单位经营情况看,浙江省农林牧渔服务业总收入达到了17.6亿,从各行业看,种植业服务收入最高,其次是畜牧业、渔业和林业;从地区看,湖州市的总收入最高,其次是嘉兴、金华和杭州。其中,舟山市的农林牧渔服务业法人单位收入全部集中在渔业服务上。

表12:浙江省主营农业法人单位农林牧渔服务业收入情况单位:万元

农林牧渔服务业经营总收入

其中

#种植业

175982.00

82724.00

6468.00

57159.00

29631.00

20228.00

4741.00

1087.00

9585.00

9506.00

2340.00

45.00

4789.00

2332.00

10494.00

3749.00

566.00

870.00

5309.00

25714.00

10774.00

7816.00

6786.00

37950.00

13053.00

336.00

21306.00

3255.00

9284.00

4055.00

193.00

3838.00

22343.00

15667.00

1698.00

4155.00

823.00

16021.00

13690.00

243.00

2046.00

42.00

413.00

15182.00

8725.00

373.00

1581.00

8847.00

5930.00

1589.00

1173.00

155.00

对于我国目前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水平,我国的统计口径与国外一些国家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很难进行横向比较。基于本课题研究中得到的普查资料仅为浙江一省资料,所以又很难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从现有普查资料看,浙江省有农林牧渔服务业法人单位4727个,占我国东部地区的8.67%,占全国的3.41%;年末从业人员36868人,占东部地区的6.67%,占全国的3.32%。这些比重相对于浙江经济在全国的水平而言,明显偏低。这也说明浙江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在全国没有明显优势,从法人单位规模看,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浙江省的农林牧渔服务业与浙江各类企业主体特征一致,以中小企业为主。浙江农业服务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基本可以确定为在效益优先的前提下,逐步做强做大农林牧渔服务业,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业多功能性的核心是经济、社会与生态之间的平衡。与传统产品生产意义上的生产性农业相比,农业的多功能性使现代农业从内涵到结构均已发生重大变化,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部门,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生产部门。农业的外部性特征或溢出效是农业多功能性的理论基础,理解了这一点就看到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理解和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还有助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一个地区农产品国际贸易比重高,势必对农业服务业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都需要一些特定的农业服务,从而带动农业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和与国际接轨。

农业服务业发展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标志。2007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不断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对于目前浙江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来说,农业服务业发展有助于推动浙江农业向新型现代农业转型,也有助于浙江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在浙江经济发展中,专业化和企业集群是带动浙江实现农村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之一。在今后农业服务业发展中,首先应该借鉴这一经验,优化和细化农业目前的内部分工与协作,使更多地农林牧渔服务业独立于传统农业,以专业化分工、大规模生产服务来降低农业服务业成本,提高农业服务业效益,使农业服务业成为浙江农业现代化的最要推动力量。

农业服务业发展中,必须考虑如何延长农、林、牧、渔这些产业的产业链,通过前向和后向的发展来带动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使服务业创造的价值成为农产品价值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升农业的总体收益。从农业的生产过程来看,产业链的延伸就是细化产业分工同时提高产业集中度。在农业的产前服务中,包括了信息、种子、种养计划合同等服务;产中服务包括了技术、生产资料提供等服务;产后服务则包括了产品销售、流通、储存、包装等服务。通过不断细化并优化这些服务,可以使农业生产更加专业化,并且这些服务能够帮助农户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浙江的自然资源稀缺,但改革开放30年来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化改革取得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农业服务业产业体系建设上,要利用已有的体制和制度优势,发展以多成分、多形式、多功能、纵横交错、相互配套、覆盖农村各产业乃至农民生活、连接众多企业和千家万户为特色的现代农业服务业产业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业产业体系,一是要鼓励农民参与到农业服务业发展中来,开展耕、播、灌、割等农业产前、产中服务,发展农产品运输、销售、贮藏等产后服务。二是组织农民的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并让其充分发挥活力,鼓励一些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民为增强市场竞争力而自愿联合起来,交流信息,学用技术,合作推销产品,共同开拓市场。三是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为农户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壮大,成为农业服务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浙江的农业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乡镇,市场信息滞后成为影响这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随着浙江省政府年内即将实现的“村村通网络”,以及“农民信箱”的普及与强化,农村过去的“信息鸿沟”被填平。

目前来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普及发展的过程,在农业服务业发展中要不断提升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水平。政府涉农部门要转变职能,创新机制,着力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一是开展对农民科技培训,形成一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示范村;二是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明确农技、农经、农机、畜牧兽医专业的各层次农技人员的职责;三是全面实施农民信箱和万村联网工程,扩大信箱用户群,鼓励现有农业服务业从业人员和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创新服务模式,拓展经营的空间范围。

THE END
1.畜牧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畜牧业产业体系的组成一、畜牧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1、意义(1)可以增加牧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人民膳食结构,有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2)可以为部分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同时繁荣农村市场。(3)可以创造外汇收入,提高国际间的竞争力。(4 回答1、意义:增加牧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人民膳食结构;为部分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繁荣农村市场;创造外汇收入http://field.10jqka.com.cn/20221227/c643876224.shtml
2.农业种类耕作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业种类耕作畜牧业渔业林业 农业分为哪几种类型? 耕作:基础的农事活动 耕作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活动,主要包括土地的准备、播种、施肥、灌溉和收割等。这些工作不仅关系到农产品的产量,还影响着其品质。在不同的地区和气候条件下,耕作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在干旱地区可能需要更多地注重水利管理,而在雨季https://www.msv8oom8y.cn/xue-shu-bao-gao/201710.html
3.农业经济放牧在农村经济中的角色探讨放牧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放牧作为一种古老而悠久的农业方式,存在于许多文明中。它不仅是为了获取肉类和乳制品,还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放牛代表着乡土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回忆童年时光、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象征。 现代化背景下的放牧业发展 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传统的家庭式小规模放牧逐渐转变为大型养殖企业。这些https://www.fhykpfauy.com/yang-zhi-bai-ke/501463.html
4.聚焦畜禽与人类的共生关系:探寻未来农业的新方向社会新闻### 畜禽的角色与重要性 畜禽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肉类、奶制品和蛋类,还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养殖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经济增长,也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畜禽产品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这个http://zhinuosj.com/nmbdbl=21954034
5.跨境电商人与畜禽一体化:新型农业模式引领未来发展在全球农业发展迅速的今天,“人与畜禽一体化”这一新兴概念逐渐受到关注。它不仅代表着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更是对传统农业模式的颠覆和创新。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概念的内涵、意义以及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 一、什么是“人与畜禽一体化”? “人与畜禽一体化”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将人类与动物(尤其是畜禽)http://scpevc.com/nmbdbl=47131412
6.科技与人畜共生:探索“科普人与畜禽Croproproation”的时代意义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畜共生的理念逐渐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这个背景下,“科普人与畜禽Croproproation”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成为了连接科学、农业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桥梁。 什么是“Croproproation”?简单来说,它是指人与畜禽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发展。在传统农业中,畜禽的存在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肉类、奶http://qzhsdz.com/nmbdbl=46464992
7.发展农区畜牧业8篇(全文)努力使这一战略构想转变为生产实践,是加快关中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小康进程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本文在对北方农区发展畜牧业进行经济理论分析之后,提出了“建设关中畜牧大区”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把握“主业”与“多业”关系,突出优势主导产业 现代畜牧业是一个多组合产业。从横向产业关联分析,畜牧业由奶产业、https://www.99xueshu.com/w/ikey6332n3p0.html
8.家畜遗传育种对发展畜牧业的意义,畜牧业的类型有哪些一、家畜遗传育种对发展畜牧业的意义 1、家畜遗传育种对于提高家畜生产效率的贡献最大,大约为40%(饲料占20%,疫病防治占10%,饲养管理水平占20%,其他占10%)。 2、家畜遗传育种可以提高优良种畜的比例,保证畜群生产力的稳步提高。 3、家畜遗传育种可以改变家畜的生产方向(比如将粗毛羊改为细毛羊,役用牛改变为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62102956470935812.html
9.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黄河中下游畜牧业vs农业不过,在我看来,游牧民族对内地经济的影响尤为显著,而且最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这种经济影响,具体来说,就是畜牧业的发展及其在区域社会经济体系中比重的上升。 认真分析文献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风尚的“胡化”,有许多方面与畜牧生产的发展直接相关。比如“食肉饮酪”风气的盛行,乃是由于当时有相当发达的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8083
10.我国古代的农牧关系自“新石器革命”以来,农业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种植业和畜牧业是农业中的两个主要部门,它们的比例、布局和结合方式构成农业生产结构的核心。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是当时当地社会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态,并对整个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http://agri-history.ihns.ac.cn/scholars/lgp/lgp15.htm
11.梁运祥教授:如何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突破秸秆消化率低等难题?大力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不仅对拓展饲料来源、降低粮食消耗、推动牛羊等草食家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减少秸秆露天焚烧、改善空气质量、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期特邀华中农业大学梁运祥教授以“利用生物技术,加快秸秆‘高值饲料化’转化,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为题,结合团队多年的研究工作,论述了在秸秆https://www.yangzhu360.com/guandian/20220614/408047.html
12.饲料粮替代之路——精准营养,智能养殖减豆粕2000万吨精准营养对畜牧业意义重大 和种植业相比,我国畜牧业在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方面起步较早,且在农业系统中发展最快,谯仕彦介绍,“2019年,我国畜牧业协会已经建立了智能畜牧业分会。2018年,已经有互联网企业发布了智能养殖解决方案,2021年,又有科技企业推出智慧养猪方案。” https://www.yzydt.com/7980/
13.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对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与农业生产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对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部门进行的投资。这些投资涵盖了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机械购置、林业资源培育、畜牧水产养殖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资本投入。 具体来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对农业及相关产业的资本注入规模,体现了国家https://xueqiu.com/6916781846/286771467
14.2022年第一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析本文研究了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各地区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通过数据采集、预处理和可视化分析,揭示了广东、浙江、四川等地在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突出表现。使用Excel、Tableau、Echarts、Pyecharts和Matplotlib等工具进行数据可视化,提出了针对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策略建议,强调了农业对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https://blog.csdn.net/qq_74399973/article/details/130992160
15.农牧业发展现状(精选6篇)如在科尔沁草原上种碱茅以改良不毛的重盐碱地,黄河三角洲按管排碱种植高产优质牧草,珠江三角洲以香根草,中南部地区以百喜草保护耕地、护坡,减少风雨对土壤的侵蚀等等,都已积累了一定经验,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产生一定效应。饲草不仅在畜牧业而且在农业水土保持,石漠化、荒漠化治理,中低产田改造上具有独特功能,草业科学家在https://www.360wenmi.com/f/filesj23y1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