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尔巴是一个散居在中国、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国边境喜玛拉雅山脉两侧的民族,操藏语族夏尔巴语,但无文字,书面使用藏语。1980年(陈乃文考察时期)存约4万人,主要居住在尼泊尔境内,中国西藏境内有约1200人。西藏的夏尔巴人,主要聚居在聂拉木县樟木镇立新村、雪布岗村和定结县陈塘镇,或樟木沟和陈塘沟。
神秘的珠穆朗玛峰滋养着夏尔巴人,同时也赋予了夏尔巴人神秘的色彩。在夏尔巴人的历史中有着这么一段神秘的往事。相传,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有一种叫雪人的神秘的生物,而最早发现这种神秘生物的就是当地的夏尔巴人。雪人传说中它是介于人与猿之间的神秘生物,身躯庞大,红发披顶,全身裹满灰黄色的长毛。它时而温和,时而彪悍,有着掌控一切的力量;它步履快捷,自如穿梭于不同的空间,所到之处都留下神秘的气场。夏尔巴人(Sherpa),又称:雪巴人、谢尔巴人。是尼泊尔和印度的山地民族,以“喜马拉雅山上的挑夫”著称。
1983年陈乃文考察时期存约4万人,主要居住在尼泊尔境内,中国西藏境内有约1200人。夏尔巴人没有姓氏,只有名字,名字与藏族相似。但有种姓,同种姓不婚,一般也不与外族通婚。宗教信仰为藏传佛教,以萨迦派和噶举派为主,保留有较多的原始信仰。夏尔巴人忌食鱼、狗和小牛,由于受印度教影响,虽不忌牛肉,但从不主动屠宰牛。主食以玉米为主,讲究使用茴香、辣椒等调味料。
中国西藏夏尔巴分布在聂拉木县樟木镇(立新村和雪布岗村)和定结县陈塘镇。关于夏尔巴的源流,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为,其渊源与古代羌人有密切关系。
另外,基因研究显示夏尔巴人在一千五百年之前吸收了藏族基因。
樟木镇夏尔巴人特征:
夏尔巴在结婚前的程序上也和西夏旧地类似。
在婚育观念上,夏尔巴和生活在宁夏、甘肃一带的西夏故地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在生儿育女上很看重生男孩,可能是夏尔巴对种族的强大很重视,结婚后必须生男孩,这和当地藏族人明显不同。
我2004年前去考察时,樟木镇居住着夏尔巴143户,共计1539人,占樟木镇总人口的49.8%。主要食物为玉米稠饭,称为“贡折”,不用筷子,一般用手抓着吃,还喜欢吃米饭、蔬菜、水果,喝酥油茶、玉米酒和大麦酒。夏尔巴去世后,都要先请喇嘛念经,为祝逝人早日进入极乐世界,然后举行火葬或土葬,但不搞藏族盛行的天葬和水葬。和藏族人有名没姓不同的是,夏尔巴是有名有姓的,有五大姓,即格尔兹、色尔巴、撒拉嘎、茄巴、翁巴。夏尔巴认为如果没有姓,就不是夏尔巴。他们认为,是当年逃亡到这里的祖先为了躲避追讨者的追杀,才把自己的姓隐瞒了。到现在,夏尔巴都有一个传统,姓记在心里,名要说出的。一般情况下,他们的姓是不能说的,只有遇上结婚这样的大事时,才能说,因为夏尔巴有一个传统,即同姓人不能结婚,要是同姓人结婚了,会被赶出村子。青年男女要是相爱,到结婚时,双方的家长就会问对方姓什么,姓氏只有这个时候才说,同姓人是千万不能结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现在的夏尔巴很少。藏文文献中称西夏为“minia”,也称夏尔巴为“minia”,而尼泊尔境内和樟木镇相连的地方,目前还有“minia”这个姓。
夏尔巴人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习俗受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部分与藏族相同之外,更多的是多姿多彩而又自具特色。
每年攀登珠峰旺季时,最大的登山队就以“盟主”的身份召集各国队伍,出钱、出物,请夏尔巴人先行上山修“路”。夏尔巴人在没有任何装备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架设全长达7000米至8000米的安全绳。他们随身携带路绳爬到高处,将绳端用冰锥固定进千年岩冰,垂下的绳子,就可以起到后勤运送、导路、辅助攀爬和一定程度上保障队员安全的作用。
夏尔巴商人一般都须翻山越岭把稻米运到西藏,换取食盐。
夏尔巴人因生活在高山,所以许多人都从事农业和畜牧业活动,包括牧牛和羊毛加工。
夏尔巴男子穿羊毛织成的白色短袖外套,沿边镶有黑色羊毛,叫作“普都”。腰间插一把叫“果奔”的弯月形砍刀。
夏尔巴女子穿色彩鲜艳的长袖衫,下身围一条花筒裙,外面罩一件手工制作的白羊毛坎肩,叫“帕多”,梳一根长长的带红穗的发辫,还喜欢戴金玉耳环。
主食有玉米、大米、糌粑,其次有干扁米、土豆、面条、油饼等。夏尔巴喜爱喝酥油茶、甜茶、“巴鲁”(玉米酒)、青稞酒、酸奶和烧酒。他们喜熟食,不吃生肉,用炒菜佐食。菜类最爱食用土豆、荨麻、鸡蛋、牛羊肉和一种类似蛤蟆的小动物。不吃鱼、狗和小牛肉,没有喂猪的习惯,但吃猪肉。他们不会杀牛,所食牛肉大都是摔死或病死后的肉,这种习惯可能与邻国尼泊尔人的习俗有关。玉米是普通的主食,一可做“公则”,就是半干的玉米糊糊;一可做“巴鲁”,就是玉米酒。过去吃饭时全家就着饭盆和菜锅用手抓食,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境内有不少人已逐渐使用碗筷。炒菜很讲究佐料,用小茴香、辣椒、洋葱、大蒜和咖喱粉等,尤以辣椒、小茴香为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这些佐料大都是用木冲或石臼捣碎,蘸着菜或饭团吃。
平时住木房,放牧时住牧棚。房屋建筑形式特殊,一般都是人字形顶,上盖鱼鳞板(即用斧子劈成的木薄板)。四周用石块垒成厚墙,就在墙上架梁造楼。大都修建两层楼房,平均高度约6米左右,楼上一般分隔成三间,分作厨房、宿舍和储藏室,楼下堆放零星什物或圈牛羊。室内陈设简朴,厨房设在中间,有酥油桶、铝锅和各种炊具碗杯等,家家还有一个用石板砌垫而成的火炕,支架做饭,席地就食。他们注意卫生,室内清洁明亮。一般家庭都有厕所。
夏尔巴人表示敬意的方式有二,一是敬献哈达,一是用头碰在对方的手上或膝盖上。旧时还有弯腰吐舌低头的习惯,这种现象一直存在着。夏尔巴重馈赠,凡有喜庆必互相送礼致贺,但还礼的数目必须多于馈赠之数,普遍都是加一倍,否则就认为是失礼,收礼的家庭进行登记,以便加倍回赠。他们很重视称谓--对长者一般不直呼其名,那样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一般都叫其第一个儿女或女儿的名字,后面加上阿爸或阿妈,对年纪较大的男性长辈称'明米',即'爷';对年纪较大的女性长辈统称'以米',即'奶';对有知识者称'格拉'(老师);对已婚女子叫'措姆',即嫂子。
娱乐活动除唱歌跳舞外,还有'擦嘎'、'科比'、扑克牌。察嘎是一种赌博,赌具为10个半边的干核桃,由一人坐庄,大家押宝,以抛出的核桃正反面计算胜负;科比似投壶,在前方放一个小筒,玩者用小硬币向筒内投掷,以进筒为胜。
夏尔巴人节日有几个是固定的,境内夏尔巴以元旦最为隆重,藏历年次之。在元旦前20天,家家户户浸泡大米,煮熟后制成饼子,称为'科热'和'西捧',还要准备牛羊肉、酥油、帕吉(即干扁米)、糌粑和土豆等。元旦清晨每人去沟旁溪边打一桶清洁的泉水,回到家中洗脸换衣,表示在新的一年内去污换净。在穿新衣之前,要在自己身上用手抚摸一遍,以示长寿不衰,然后着衣。家人聚集一室,向屋正中挂的神像敬献哈达。在神像下方置一块长木板,板子上供着大米、糌粑、饼子、油条、清水、桔子、干扁米等七种食物,食物周围撒上糌粑面和酥油花。在门前竖一根长1-1.5米的白色经幡,经幡的四周用各色细线缝边,颜色鲜艳夺目。
夏尔巴人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通用藏文。立新村夏尔巴人的语言,其语法结构与藏语基本相同;陈塘夏尔巴人的语言较杂,既有藏语、尼语、还有土语。夏尔巴人只有名字,没有姓氏,名字与藏族相似,但不冠房名。有种姓。立新村夏尔巴人的种姓有五种,即色尔巴、嘎尔札、撒拉嘎、茄巴、翁巴。陈塘分两种,即提嘎瓦、从巴瓦。
夏尔巴人还有两兄弟同妻的婚姻形式。妻子有自己的住房,并设有大床,两兄弟丈夫各有自己的住房,谁与妻同宿,或由两夫决定,或由妻子决定。如果有弟兄4人,那么,他们习惯老大与老二同一妻,老三与老四另同一妻。婚礼是两个新郎与新娘3人一起举行,这与藏族、门巴族又有所不同。
西藏和平解放前夏尔巴人主要从事背运和交换,后来农牧业生产有了发展,进而大力发展各种副业生产和商贸往来。农作物有玉米、土豆、鸡爪谷、荞麦和豆类。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山里有云杉、樟木等各种树木;林里有猴子、獐子、狗熊等动物;林下产虫草、贝母等多种药材,食用菌类丰富。
珠穆朗玛峰登山向导
夏尔巴人更早部分人从事手工艺品制作,其中雪巴珠子最具代表性。
雪巴珠子以仿珊瑚或红色药泥蜡等融合的有熏药作用的神秘珠子,也制作琉璃,目前尚不清楚原因,后来这些工艺渐渐消失,几乎失传。
唐荣尧调查专著《王朝湮灭:为西夏帝国叫魂》最后一章介绍:97岁的白玛活佛,是目前国内年龄最大的夏尔巴,在当地有着无可替代的权威。他生活在在雪布岗村,夏尔巴聚居的最大村落。
夏尔巴的意思是“东方人”。许多人类学家认为,夏尔巴人的先民居住在西藏东部一个叫哈姆的地方,靠放养牦牛为生,每年都到尼泊尔过冬。长期的固定迁徙也使他们垄断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与中国西藏之间的货物贩运。到公元16世纪,他们的活动范围才逐渐固定在尼泊尔境内。19世纪30年代,土豆在高山地区引种成功,使得夏尔巴人摆脱了游牧生活,人口也有了一定增长。
夏尔巴人主要聚居在海拔4700米的索鲁昆布地区。长期的高山生活塑造了夏尔巴人独特的体貌特征:由于空气稀薄,他们的肺活量大得惊人,一位西方记者曾经开玩笑说,夏尔巴人长着专门用于登山的第三片肺叶;他们的血压很低,这保证了大脑供血充足,肌肉伸缩有力;与腿部相比,他们的躯干偏长一些。
夏尔巴人与生俱来的登山天赋让英国登山家亚瑟·韦克菲尔德感叹不已,他写道:“这是老人、妇女、男孩和女孩组成的花花绿绿的搬运队伍,在海拔6000米的高度上,他们背着80磅的器材设备却能攀登自如,一些妇女甚至还背着孩子!晚上,这些‘高山搬运工’睡在帐篷外边,只找一块大岩石挡风,他们似乎并不在乎夜里零摄氏度以下的低温。”
在中尼边境上居住着几个跨国民族,其中世界闻名的夏尔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夏尔巴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他们在如此漫长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始终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夏尔巴人至今仍属中国的未识别民族之一,他们深居深山老林,过去几乎与世隔绝,后来因为给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各国登山队当向导或背夫而闻名于世。可以说,是珠穆朗玛峰让世界认识了夏尔巴人。
在夏尔巴群众中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在远古时代,有一家人生有四兄弟,大哥叫帕巴,老二叫康巴,老三叫夏尔巴,四弟叫塔莽,他们成年后为了生活远离家乡,各奔东西。帕巴在西藏高原发展成为如今的卫藏巴;康巴就在西康、青海玉树一带繁衍为后来的康巴;夏尔巴来到了中尼边境的夏热孔布地方,成为今天的夏尔巴;塔莽进入尼泊尔底满地区,是尼泊尔境内的塔莽巴。虽说是传说,但也足以说明夏尔巴人以前的分布情况、族源或不同成分等等。(几支藏族和夏尔巴人远古应该是同祖的,但是夏尔巴人太少,不足以与他们并列,除非他们所谓的夏尔巴实际上指党项族等,因为远古羌族包括藏族、后来的羌族等的祖先)
北宋末年,蒙古铁骑驰骋在茫茫草原,北方的西夏王朝也消失在历史的云烟深处,空渺无迹,不知去向,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悬念……有不少夏尔巴人说自己是西夏党项人最后的皇裔,并且至今仍保持着许多内陆汉族人的生活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