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农业的复杂关系

现代农业,在很多方面依赖工业。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不过到底是怎么依赖的,依赖到什么程度,大家就不见得清楚了。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农业对机械化的依赖。现代农业,需要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最出名的就是联合收割机,也叫康拜因。那个大家伙是地地道道的工业产物,也是农业现代化最广为人知的标志。此外还有诸如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灌溉设备等等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

如果没有工业给农业提供的这些农业机械,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农业。不过,这是农业依赖工业最外在、最明显的表现。不过,并不是最重要的。

第二层次:工业产品更深一层对农业的支持,则大多表现在农田之外,比如现代化的农产品仓库。强大的仓储能力,可以帮助农业克服季节、产量方面的波动,大幅减小农业生产的风险。而且,现代化的仓储设备,可不是古代那些粮仓能比的。现代化仓库,技术含量很高,投资很大,同时,作用也很大。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第三层次。

这个第三层次,说起来平淡无奇,那就是化肥和种子。不过,正是在这个层次,充分表现出工业对农业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先说说化肥。

用了化肥,农田产量会增加。这事儿看上去很简单,似乎没什么可说的。其实,这里面的门道很多很深。

农业生产的过程,是人们从农田里持续“拿走”东西的过程。具体来说,人们收获农作物,“拿走”的主要是氮元素。氮元素是构成蛋白质的关键元素,人类须臾不可缺。

空气中78%是氮气。氮气资源很丰富,但收集起来为人所用,很难。把空气中的氮气固化下来,大自然有两个途径。一是打雷闪电时,会固化一部分,但比例不高,只有10%,固化到硝酸盐等矿物中。另一个则是豆科植物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这占了90%。

虽然豆科植物能从空气中提取出氮,但人把豆子给吃了。这些氮元素还是没有留在土地中。至于其他作物,更是只从农田中索取氮,而不补充。人收获了这些农作物以后,农田中的氮元素就减少了。显然,如果这样只拿走,不补充,金山银山也有消失的那一天。

当然,人们一直都懂得“补充土壤肥力”的重要性。“庄稼一枝花,全凭粪当家”。在工业化之前,把人和动物的粪便施放到农田,就是为了补充土壤肥力。

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人和动物的粪便,说到底还是来自农田的农作物,并且,只是残渣剩余。从氮元素流动的角度看,农田还是入不敷出。

所以,农业的可持续生产,一直是农民面临的一大难题。大部分地方只能采取轮作制。一块农田,种一年歇一年,甚至种一年歇两三年;也有几种作物轮换种植的。虽然如此,由于农田整体上的“入不敷出”,传统农业的产量很低。

就我们中国来说,在化肥普及以前,种植小麦,正常的产量,只有一亩几十斤。即使是比较好的耕地,水土具备,产量也只有一两百斤。

20世纪初,一位德国化学家发明了工业化制氮的技术。人类第一次有了闪电-豆科以外的大规模生产氮元素的能力,也就是有了工业化生产氮肥的能力。

有了氮肥,农田氮元素“入不敷出”的大难题终于解决了。人们可以向农田中施放大量氮元素,要多少有多少。农田的可持续生产也就此解决。农作物的产量,因此大幅度增加。现在,一般情况下,小麦亩产量可以达到800-1000斤,甚至亩产超过千斤。

亩产几十斤、一二百斤和千八百斤之间的区别,可不是产量多少那么简单。这种差别意味着,人们是否可以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劳动力,用于其他领域,比如工业化。吃饭最重要,所以,亩产很低的情况下,大量劳动力必然被束缚在土地上,为了自己和家人能吃上饭——不见得吃饱——而终日劳作。

中国传统农业,一向以精耕细作著称。但精耕细作的另一面,是农业生产占用、消耗了大量劳动力。氮肥等化肥的最大作用,就是降低了农业生产占用劳动力的比例,让国家有条件发展工业化。

说到“四三方案”,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情节。

43亿美元,放到今天也是一笔巨款。1970年代前期的中国,财政很紧张,哪里来的这样一大笔外汇呢?

这就要说到党内的一位奇人。他名叫李强。早年在特科工作。建国后在广播、邮电等系统工作过。1973年被任命为外贸部部长。在外贸部工作期间,李强带领一帮人在国际市场炒期货,赚了不少钱。当时外贸部的财务统归财政部管理,到底赚了多少钱,他们也不知道。

有一次李强遇到中央主管财政的李先念。李先念告诉他说:你们干得不错,赚了30多亿美元。

看到这个材料时,我大吃一惊。那可是1970年代的30亿美元啊。而且,30亿美元放到今天,对哪个行业来说,也是巨额盈利啊。1970年中国一帮月收入顶多上百人民币的干部,居然这么能干!

“四三方案”让中国农业进入化肥时代以后,虽然当时没有很快摆脱贫穷落后,但后来才看清楚,从那时起,中国已经闯过了最困难的关口。这个关口就是工业-农业互相促进而又互相牵扯的复杂关系。

前文讲到了化肥对农业现代化,对从农业中释放劳动力的决定性作用,种子的作用与之类似。这充分体现了农业对工业的依赖性。

除此以外,这里还有一个要点,那就是化肥生产和优良育种,都必须是大工业大科研才能满足要求。作坊式的小工厂、小研究所,也能生产出化肥和种子,但远远不能满足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农业所需。所以,“四三方案”决定从国外引进大生产线,而不是继续发展国内当时的小化肥厂。

也就是说,要想农业现代化,要想真正解放农民,就必须要工业化,而且还是那种现代的、大型的工业化。没有这种大型工业化,农业就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大量人口就只能继续被束缚在土地上辛勤劳作。

但是,发展工业化,又需要大量资金,而这些资金,对中国来说,只能来自农业。也就是说,农业领域必须先付出,让工业化发展起来,然后农业才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以工业现代化为前提。工业现代化,又依靠农业提供的资源。工业和农业,就是这样复杂地交错在一起。

因为工农业之间这种复杂的关系,对于国家来说,就要努力保持工农业之间的平衡关系,一方面必须要从农业中汲取资源发展工业化,同时,工业化发展起来以后,必须及时支持农业,形成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继续获得发展工业的资源,工农业才能携手并进,共同走向现代化。

很多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很丰富,但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工农业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很慢。这其中常见的错误包括这几种:

四、上述闭环,形成恶性循环。农业的落后,让工业发展更是得不到必须的资源。

正确的做法,是必须保持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平衡和协作,不可偏废任何一方,不可片面牺牲一方,要抓住时机及时调整,确保工业农业的互相支持和协同发展。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一部新中国的历史,正是对这个大难题的高分答卷。

参考资料:张笑宇:《技术与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

THE END
1.70年来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发展宏观经济摘要:鉴于70年的中国农业与工业化一直相随同行,按照农业与工业相互促进的关系,可将过去70年的中国农业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农业70年是在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转变过程中发展和壮大的70年。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农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地支持国民经济实现工https://www.cre.org.cn/list2/hg/15337.html
2.工业的尽头是农业世间从来就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或事件,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毛主席甚至认为,工业就是农业。他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洞察,其实早为后人如何处理工农业关系、发展农村工业、农村经济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再次讨论工农业关系,不过是站在市场经济新视角上,对毛主席工业化思想进行深化理解而已,更是重新认识毛主席工业化http://www.wyzxwk.com/Article/zatan/2024/11/499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