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农业大国来说,依靠什么来进行工业化呢?如何处理农业与工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些问题在理论尚不完备、社会力量涣散的情形下,注定是一个摸索的过程。1945年张培刚完成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AgricultureIndustrialization)力求从理论上探求农业国工业化的可能性。回顾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从发展经济学理论到中国的实践,本书对我们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式。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与工业动态演进性的分析”。
资本、土地、劳动、制度、创新、技术......这些都构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为了更好的进行普遍性研究,暂时假定“社会制度是给定的”,或者指出“对社会制度不予考虑”,将目光转向诸核心要素:资本、土地、劳动。何为工业化?为何发生以及如何发生?工业化对于农业意味着什么呢?农业与工业之间的互动是怎样进行的?这些都值得在理论上进行探究。
劳动力,作为联结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键要素,其数量、规模、迁移直接影响到了工业发展的成本、价格甚至产业的兴衰。在农业国在进行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劳动人口——农民——进行转移并为工业进行了长期劳动供给。这一点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劳动力涌入城市进行城镇化建设中可以观察得到。庞大的劳动力群体,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较为自由的人口迁徙,巨大的工业市场需求......这些都是中国近四十年经济发展奇迹的必要条件。这种劳动力的迁徙有多种:基于地区性移动,产业之间的移动、季节性移动等等。这些移动的原因有多种,关键在于迁入地是否达到一种“适当人口量”。所谓“适当人口量就是当其他因素(包括土地、生产技术、资本及组织)的数量一定时,能生产“最多产品”的人口量”。一旦劳动力过剩,劳动报酬降低,则会导致劳动力再次迁徙。再比如季节性农忙时期,年轻劳动力会暂时回家进行农忙,结束后再返回,这便是季节性移动。食粮、原料、劳动力作为重要的因素,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使得这些要素的价值已经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社会。资本技术的深层次利用,改变他们之间原有的内在联系,生成一种新的符合工业化的形态。
那么我们可以由此总结出工业化的特征来重新定义:“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可以被定义为一些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基要的”生产函数变化能引起并决定其他生产函数的变化。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扩大利用”资本和“加深利用”资本利用的过程。那这个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行了同样的变革。在总结这些国家的发展经验上,为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革命提供了借鉴素材。作者在本书中解释工业化的过程,用了四种基本经验:
1.人口——数量、组成及地理分布
2.资源或物力——种类、数量及地理分布
3.社会制度——人的和物的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
4.生产技术——着重于发明的应用,至于科学、教育及社会组织的种种情况,则未包括在目前的讨论范围内
5.企业创新管理才能——改变生产函数或应用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改变生产要素的组合或应用新的生产要素组合。
这五种因素,前两者属于限制因素,后三者属于发动因素。由于社会制度是给定的,暂不做讨论。
(张培刚)
在上述的讨论中,我们细致的讨论中说明,工业化以前,粮食资源是决定人口定居方式及经济活动区位的主要限制因素,工业化以后,煤等资源代替了粮食的重要性。一方面是拥有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是对有利资源的组合消解了粮食地位。但庞大的中国人口要想在有限的资源中提高人均生活水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地大物博终究抵不上庞大的人口总量,人均占有极低。工业化的进展加速了资源的利用,与此同时工业化初期“人口的增加一定较平常迅速”在此限制基础上,要想加速工业化进程,加速资本的利用,就必须考虑在生产技术和企业创新管理才能有更多发挥的余地。“很明显追求最大利润的动机与追求最大满足的动机相连结,就形成合理的“经济人”,并且构成经济理论中一条最基本的假设。但是企业创建精神更为广泛,因为在“为利润而经营企业以外”,它还包括最重要的“为企业本身的发展而经营企业”的精神或志愿”。有了这种企业家精神,在竞争中刺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各种发明将明显有助于节省劳动,提高效率。[3]。技术与企业家精神互相影响。
有了上述工业化发展的要素,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工业化是如何开始以及完成的速度如何。将工业化开始的类型分为两种,一种为政府发动的革命性的,一种为个人发动的演进性的。这两种比较鲜明的案例分别是苏联和英国。在《农业与工业化》中,作者的研究主要现定于第二种,及强调生产技术和企业家精神在演进性的工业化过程中扮演者怎样的作用。在工业化过程中,通过资本品与消费品生产的关系,来说明工业化的三个进程
1.消费品占优势
2.资本品工业的相对增加
3.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平衡,而有资本品工业渐占优越地位的趋势
在这样的分类中,虽然是限定于演进性工业化过程,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工业化发展的关键要素。我还是以中国为例,新中国的经济发展的70年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前30年,一个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在前三十年时期,以政府为主导的工业化首先侧重于重工业,与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始于纺织业等消费品行业不一样,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手段降低工业成本,通过牺牲农业来进行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这种制度安排使得工业化速度提高,技术成本降低,能够在短短几十年建立起一个完备的工业化体系。当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交易的扩大,消费品需求与日俱增。投资,消费和出口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加深资本利用的基础上,增加消费品的生产,扩大利用资本的范围,同时放开国际间的贸易,是的工业化发展的速率大大提升。“如果外资能得到有效的投放和利用,而无损于本国的政治独立和国内经济前途,则其利用实属得策,将能大大提高工业化的速度。”在资本品和消费品生产的关系上,可以窥得工业化发展的进展过程及其速度,也为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向。
讨论了农业和工业化各自的特点,更深一步讨论:工业化对农业意味着什么。最直接的在于生产方式上。在传统的农作方式上,面朝黄土背朝天,完全依靠人力畜力和简单的工具进行农业耕作,除了在水利灌溉、劳动工具等基础上做一些调整,并未实质性触动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工业化的实质性变化在于:“以工业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为前提条件,使得现代的农业得以继续运行,归根结底就必须依赖工业的各个部门提供机器、肥料、动力、储藏设备及运输工具”。农业不再是一个居于主要地位的经济部门,它被纳入到了整个工业经济体系中,作为工业化分工链条上的一个环节。生产技术的革新不仅改变了农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也改变了农业内部土地、资本和劳动的内在关系。而这个过程就在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的资本化。农业资本化的变革在于成本构成的变动。“农场与工业经营单位的区别,不仅在于农场必须将生产结构扎根于土地之上,而且还要将生产组织围绕着家庭劳动的供应情况来进行。”提高资本相对于土地和劳动的要素比例,与农业机械化相辅相成,构成了工业化之后农业变革的基本方向。
那农业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生产关系是怎样被改变的呢?这种生产关系意指所谓农业与其他经济活动诸部门的相对重要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农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比重逐渐降低,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在于:恩格尔法则与基本心理法则。“恩格尔法”则是说当家庭支出增加时,其中用于粮食的比例将降低。“基本心理法则”是说通常和平均而言,人们当收入增加时,有增加其消费的趋向,不过消费增加不如收入增加之甚。除了收入,农业从业人口也在急剧下降。农业人口转移至其他工业部门。这些变动只能是相对于工业而言的降低,在绝对数上,由于机械化,运输能力的提升,农业生产还是在不断的处于扩张中。
在本文的分析中,只是涉及到了整个工业化的主干,对于更多细节部分仍是我们探究的对象。农民在整个工业化市场经济的链条中,作为买者和卖者都不是价格的决定者,确实价格的承受者,这种不平等的市场地位深受工业化的影响;劳动力从农业转向工业,劳动力价格决定了劳动者的收入,农民在这场工业化中能够收获到什么呢?收入的提高,家庭生活结构发生变化,可是如果有一天当农民在城市中被机器代替之时,他们的出路又在何方呢?工业化带来的后果并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这个单一性指标中进行衡量,这个社会的变革即使很抽象,却也在每个具体的劳动力生存状态上展现出来。
在本文中值得说明的是,作者基于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考察上,以其作为案例来进行工业化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以此提出普遍的抽象的理论来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是具有极高的实际价值。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分析新中国经济史的过程中,我们钦佩与该书理论预测的精准度,在很多方面历史的演进与该理论是具有高度重合的,同时也明晰,在假定的给定社会制度中,又对经济史提出来新的分析要求。正是作者强调的演进性的动态分析,使得超出本书的范畴之外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值得探究。工业化所走过的每一步,都将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注释:
[1]《农业与工业化》中将此作为一种假设,假设没有发生人口转移
[2]黄宗智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指出,该种方式是以牺牲边际效益来提高产量。在人民公社时期,在土地既定的情况下,单位面积的土地上妇女作为劳动力以此来获取相对应的工分。产量上有所增长,但劳动的边际效益降低,导致“有增长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