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西北地区振兴战略:粤东西北产业园区与粤东西北的发展广东人事人才培训网

产业转移园区转型升级的方向:第三代园区

产业转移发展的重要方向:海上产业转移

粤东西两翼发展的重要抓手:海洋经济及合作

加快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园区是指具有一定内容、形式和特定功能的范围区域。园区经济作为经济发展制度创新的一种优势模式,可以通过建立整体性的发展联系和加强包括政策资源在内的聚集、示范、带动和推动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力量,获得远高于区外的发展能力。园区内产业的不断集中再到聚集,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增长极”的作用。

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其园区模式的发展密不可分。在美国,有硅谷、“128公路”和北卡罗来纳研究三角科学园;在德国,有阿德勒斯霍夫高科技产业园和鲁尔工业区;日本有京滨工业区、阪神工业区、中京工业区和北九州工业区;新加坡有裕廊工业园;台湾有新竹科技园。世界版图由于大量园区的存在,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的财富大都是在这些块状区域内创造的。

纵观近30年来广东经济发展,园区经济一直是推动广东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园区模式也是广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

以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例:2005年广东提出“产业转移工业园”这一省内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到2012年全省产业转移园区实现产值3896.68亿元,实现税收150.01亿元,分别占全省生产总值和税收总值的6.8%和3.0%。

基于专业镇模式的第一代经济空间体系下的镇村工业园是广东第一代园区。

90年代形成了以城市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形态的第二代园区以及与之配套的“中心—边缘”型的第二代经济空间体系。

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

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产业转移园区

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

珠三角地区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确保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性战略。

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幸福广东的根本任务。

粤东加快建设汕潮揭城市群

粤西加快建设湛茂阳临港经济带

粤北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型新经济区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发展壮大海洋经济

加快信息化步伐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引导珠三角低端产能向东西北地区转移,为珠三角发展高端产业和总部经济腾出空间。

通过产业转移,在粤东西北地区着力发展主导产业和配套经济,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

从而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之间形成“总部—基地”的全新生产方式和产业链条,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实现全省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协调发展,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产业转移是产业转出地的推力和转入地的拉力和转移通道综合作用的结果。

产业转移从具有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向外依次转移。

产业沿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依次转移。

产业转移顺应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

区位因素决定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态势。

产业转移和空间布局要基于价值链的分解和整合。

按照点(主要城市与产业园区)、线(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轴线)、面(块状经济)的空间格局来展开的,从珠三角核心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六市)选择性地转出部分产业,通过“三圈”扩散和“五轴”地理轨迹的有序转移,在全省形成五个各具特色、相互联系、具有明显集聚效应的块状经济新格局。

一核(转出地核心圈)

三圈(产业转移圈层形态)

五轴(产业转移轨迹)

五块(产业转移空间具体形态)

五块布局示意图

珠三角向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转移的产业类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大多为其加工制造环节)为辅。

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珠三角“腾笼换鸟”

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思路

退: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衰退产业就地退出

“转”:注意避免珠三角产业空心化

引:引进新的技术、项目、产业或大型企业集团

变:推动产业抢占价值链高端,由升而“变”

全省已认定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36个,承接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包括一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制造环节,包括五金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化工、医药、家电、家具等。

“双转移”战略是广东遵循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主动适应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发展大势的战略选择。

“双转移”战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调结构保增长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双转移”成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带动产业升级、实现区域全面科学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

从产业转移路径来看,政府引导与遵循市场规律相结合,产业有序转移格局逐步形成。当前全省产业有序转移的格局逐步形成。目前产业转移布局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在成本上升、土地紧张等因素构成的转出推力下,珠三角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沿着交通干线按照距离珠三角的远近进行布点,逐步转移到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低的粤东西北地区,形成一小时经济圈、两小时经济圈等“扇状”转移趋势。

从转入地的结构调整和区域发展来看,粤东西北地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区域协调发展雏形初步显现。“双转移”战略的实施以来,东西北地区通过承接珠三角的转出产业,加强了与珠三角的产业合作,促进上下游产业错位和配套发展,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同时通过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有力地带动了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从转出地的产业结构来看,珠三角加快布局新兴战略性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明显。“双转移”战略实施以来,珠三角地区各市都把推进产业转移作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手段,利用“腾龙换鸟”的契机和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引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抢占高端产业发展的高地。随着劳动密集型、部分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向外转移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加快布局,珠三角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了从轻型化到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的转变。

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来看,工业集约发展和环境保护“比翼齐飞”,科学发展局面日益形成。各地政府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土地集约发展问题,在规划、环保、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等多方面明确入园项目的准入条件,严禁“两高一资”类项目入园。同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于达不到要求的新建项目不批准建设,从而大大加快了粤东西北地区走环保、集约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步伐。

从产业转移双方合作机制来看,转出和转入地政府不断完善创新合作机制,合作共赢模式初步形成。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转出地和转入地双方政府不断完善和创新合作机制,在推动产业转移和加快园区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基本形成了推动产业转移的政府合作工作机制。

从劳动力转移来看,劳动力技能素质和区域配置明显优化,东西北地区劳动力结构不断改善。“双转移”战略实施以来,产业转移带动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促使欠发达地区人口总量和结构改善,初步形成了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明显优化的局面。

处理好双转移与保增长的关系问题,把“双转移”与“保增长”统一起来,推动产业发展上新水平、新台阶。

处理好“双转移”进程中政府引导与市场推进的关系问题,把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业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入地与转出地的互利共赢。

处理好“双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反梯度发展的关系问题,在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注意“引资”与“带动”并重,积极培育新兴战略产业。

处理好“双转移”与“三型”社会建设的关系问题,有效控制落后产能向欠发达地区边缘扩散,“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处理好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坚持劳动力转移与产业转移协同推进,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从业者整体素质,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新增就业的“两升两降”。

面向深化地方政府合作的园区发展模式“二次创新”有利于完善现有合作机制,巩固园区初建成果。

面向增强自主能力的园区发展模式“二次创新”有利于推动产业转移园的发展方式转变。

面向全面提升承接能力的园区发展模式“二次创新”有利于推进“双转移”向更深层次演进。

四方主体各司其职的合作机制。

形式多样的园区开发模式。

灵活多变的园区管理模式。

多元化的园区运营模式。

招商规模较小和入园项目建设减缓。

两地政府联手共建模式的互利基础较弱,部分地方政府的合作流于形式。

“联席会议”制度与干部挂职流于形式,管委会职能受限制。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产业转移和产业园区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全省“双转移”战略部署,在省政府“再推一把”过程中促进产业转移园发展模式“二次创新”,以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为基础,以划清园区建设和管理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为方向,以转变园区发展方式,增强园区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把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拉上持续健康发展轨道,为全国的产业转移工作再创新经验。

政府直接干预逐渐弱化,市场机制逐渐起主要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

从优惠政策竞争逐步转向制度竞争。

顺应园区开发运营企业化的趋势,逐步理顺政府和市场责权利关系。

充分利用现有行政资源特征构建园区的管理机制。

对园区的管理主要通过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和物业管理三方面来实现。

产业转移园管理体制由管委会和园区开发有限公司组成。

园区所在地政府组建“园区管委会”,并成为园区所在地政府的派出机构。

成立或引进相应的园区经营管理企业对园区的各项事务进行专业化经营管理。

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刺激。

提高合作双方的参与度。

制定园区的专项管理办法及配套政策。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衔接。

赋予产业转移园区先行先试权责。

滞后的园区规划和基建理念制约了对新兴产业和业态的承接,容易陷入产业的低端锁定。

产城分割的建设模式难于与粤东西北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相融合,容易走上低端城市化覆辙。

一是当前大部分产业转移园已经结束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进入产业发展阶段,而园区的管理和运营方式及其相应的制度安排却仍然还是基于园区初期建设阶段而设立的,不适应新阶段发展的新要求。

二是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产业要素的资源空间配置方式已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产业转移园的规划和建设思路仍然是依据传统工业化模式而设计的,不适应新知识经济时代产业载体的新要求。

广东的产业转移园区形态需要与时俱进地进一步演化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城市与生态相融合的经济载体——第三代园区。

第三代产业园区适应于知识经济时代和后工业化阶段,是一种新型的,“低密度、高产值”的,产业、城市与生态相融合的载体形式,其主要特征是“云”集聚和自生长投融资模式,产城一体化与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产业社区。

“云”集聚和园区自生长投融资模式。

产城一体化建设模式。

“生产+生活+生态”的共融形态。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资源配置空间革命使得粤东西北地区建设更高形态的产业园区具有可行性。

广东的经济地理结构决定在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建设低密度、“三生相融”的第三代产业园区更为可行。

粤东西北地区的生态底线迫切要求建设更加重视生态功能的第三代新型园区。

总体思路:在现有的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基础上,直接按照第三代产业园区的建设标准进行跨越式升级改造,从总体上提升这些产业园的建设水平,打造广东GDP增量的载体。

建设目标:提升产业园建设水平,构建广东提速转型载体,形成园区内产业的链式组团集聚,实现园区产城融合,园区建设生活、生产、生态“三生一体”。

由承接低端产业的产业转移园向“三生相融”的产业园区转变。

由政府主导园区开发模式向“政府+市场”、企业为主体的开发模式转变。

由功能单一的工业园向现代产业综合功能区转变。

由产城分割型园区向产城融合型园区转变。

修编园区规划,分区分批推动产业转移园转型升级。

实施政策倾斜,优先支持第三代产业园区建设。

转变园区政府合作方式,逐步实现行政退出。

创新投融资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开发运营。

改革园区管理体制,试行第三方运营机制。

引入社会管理职能,确保生态保护底线。

设置产业负面清单,注重行业和产业联盟。

产业的链式组团转移与集聚要求政府在招商引资和政府服务上必须转变过去的环节招商、碎片管理的方式,打造产业软环境。

产城融合要求政府在园区管理上要改变过去单纯的生产管理方式,引入更多的社会管理职能。

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要求政府在第一二代园区的基础上更多的履行生态管理功能。

海上产业转移是利用我省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岸线、港口、海岛灯海洋资源及南海开发战略腹地的区位条件,整合国内海洋产业发展的各种要素形成海洋产业集聚。

海上产业转移是顺应海洋经济发展规律,推动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有效方式。

海上产业转移有助于提升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我省海洋强省建设。

海上产业转移带动我省“双翼”蓝色崛起,促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

珠三角地区海洋产业向外转移的推力效应已经形成。

粤东西两翼吸引海洋产业的拉力效应也已形成。

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宏伟战略目标,以转变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动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国家试点为依托,以粤港澳、粤闽台和粤桂琼三个海洋合作圈为支点,以建设沿海绿道和南海大开发的陆基为重点,以海洋产业园区、海岛开发和围填海为重要抓手,以科学优化全省海洋区域布局、增强海洋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深入推进珠三角海洋产业和新增产能向东西两翼的有序转移,从而有力地推动我省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从顶层设计上统筹全省海洋产业转移。

以我省国家级滨海新区为载体,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科学围填海。

以港口发展为契机,推动海岛经济全面发展。

把海上产业转移纳入“双转移”战略。

发挥新闻媒体及商洽会等平台的宣传作用,做好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广及项目招商。

统一规划,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对全省海上产业转移空间布局及产业链的引导和支持。

各地市要积极提供配套服务,为推进海上产业转移提供准备与储备。

先行先试,在集中集约用海及海岛开发与保护方面率先实现政策突破。

粤港澳共建海洋特区岛。

承东启西,以外带内,推进大区域合作

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的使命即是通过三省围绕南海和海洋的功能合作,加快发展以湛江为中心,茂名、阳江为副中心的海洋产业体系,充分利用大西南出海口的区位优势,打造沿海经济新的增长带。

广东的海洋经济发展方向

提升全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

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

南海海洋综合开发实验区。

广西的海洋经济发展方向

促进沿海港口向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和服务水平。

加大港口集输运系统建设,提升港口与腹地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的综合运输能力,提高港口综合运营效率和综合通过能力。

建立港口辐射带动体系,充分利用港口资源大进大出的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大力发展包括加工贸易、仓储业、运输中介、服务等在内的综合服务业,扩大港口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海南的海洋经济发展方向

以港城为依托建设沿海经济带。

以油气综合开发业为主导建设南海资源开发基地。

保护环境建成热带海岛型“生态省”。

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构想

将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三市向东纳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合作开发,加强与区内的北海、钦州、防城等城市的海洋经济合作;向南积极参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建设,以琼州海峡跨海大桥建设为契机,加大粤琼两地的海洋经济合作;与海南合作,加强南海资源的开发。

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有利于实现我国西南出海口地区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合作重点

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对接

围绕大西南出海口建设为中心,三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对接与合作,共同构建立体交通和无缝隙通讯等基础体系。

重点是共同推动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及配套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跨界公路、轨道交通及配套工程,打造快捷便利陆路网。

整合港口资源,按照客货滚装专业化、大型化技术要求,加强三省主要港口设施改造,建设粤桂琼对接高效的客货运输系统,构建功能互补、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航线网络。

构建城市联盟

启动粤桂琼沿海重要城市合作行动,推动各主要城市之间制度化、常态化的人员交往、物资往来、产业对接、文化交流等,加快推进重点城市之间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城市体系。

以城市合作推动区域合作,以经济交流推动区域交流,以实现我国西南出海口区域的共同繁荣。

重点是打造湛江、茂名、北海、防城港、海口和三亚六个海洋经济强市,使之成为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核心区域。

湛江作为大西南主要出海口,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有利于形成海陆经济互动协调发展的局面,实现跨越式发展,良好地对接东盟。

加强产业统筹布局

强化三省区域在空间上与产业上的联系。

就广东而言,要向西以湛江为重点融入北部湾,加强与环北部城市和东盟国家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向东以广湛铁路以及规划建设中的沿海高速公路和高铁为纽带,连接珠三角经济区,利用其经济、技术等的优势,加快湛江主枢纽港建设,建成湛茂沿海重化工业产业带。其目标是是要形成以湛江为首的粤西重化项目的布点与北部湾的沿海重化产业相互呼应,将湛江纳入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现沿海产业的族群化发展,产生共享效应。

目前,已有一批重化和钢铁重大项目在粤西落户,北部湾也在加快临海重化工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发展钢铁、化工、临海能源等产业,实现临海产业布局的关键性突破。

依托在重大项目上的互动,粤西、北部湾和海南三地共同打造海洋经济新骨架,推动粤桂琼区域临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积极推进粤桂琼三省在海洋旅游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国际性滨海旅游目的地。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广东的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要实现对接。共同制定区域旅游合作规划,推动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海洋主题类旅游项目,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特色旅游观光带。

结合三省优势旅游资源,共同开发“一成多站”、优势互补的旅游线路,联手推介南海海洋旅游、油轮游艇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客源互缓和市场互动。

实施跨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突破行政界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摒弃原来争客源、争市场的传统模式,利用各自的地缘优势实施错位竞争战略,将客源分流,共同做大区域市场,共享利益,实现滨海旅游业的规模化、系统化发展。

南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区之一。粤桂琼的合作,南海开发是重点。粤桂琼三省应该加强合作,主动参与深海资源开发,共建南海开发的主力区域。

渔业资源开发,粤桂琼三省可以合作共同建设远洋渔业基地和水产品加工流通基地,共同进行南沙、西沙等海域的捕捞作业。

油气矿产资源方面,可以合作共同成立海洋油气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南海油气资源。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开发南海,以合作勘探油气资源的科技合作项目为先导,促进南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进程。

依托南海开发,重点发展海洋装备、海洋资源深度利用、深海工程、海洋监测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在国家海洋开发战略中抢占科技制高点。

发挥各自政策优势,围绕南海海洋合作,推进海洋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海洋特区。

充分利用广东省海洋经济国家试点,广西的东盟10+1合作政策、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和海南的国际旅游岛特殊政策优势,建立省际之间的政策融通机制,推动政策发酵,以此带动海洋体制机制创新。

三省合作,积极参加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开辟一条东盟“10+1”合作的海上通道,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桥头堡”

加强规划引导。

加大用地扶持力度。

规范财政资金使用。

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加快推进劳动力转移。

完善目标考核。

建立健全合作共建机制。

适当提高产业标准,引导劳动密集型及高耗能产业转移到东西北地区。

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分类指导,制定产业转移的援助政策。

引导企业发展总部经济。

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着力推进与港澳台及东盟的紧密产业合作,构筑联手推动产业链国际化的前沿国际空间。

THE END
1.今年经济工作该咋干?广西14市这样表态→▲广西头条NEWS,广西最独具视角的时政新媒体! 近期,广西多市召开会议回顾了2024年经济工作,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各市要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南宁市 中国共产党南宁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于2024年12月28日在南宁召开。 来源:南宁日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E1NzMxOQ==&mid=2652045316&idx=1&sn=423959b06901217ada31522dcf26b38f&chksm=81f0617b6723a308e31d9bb493f8ac67081cdc6ad117aa1d19c771e6ff6bf1f770a1cf2f938e&scene=27
2.《2024广西发展报告》目录《2024广西发展报告》目录 《2024广西发展报告》目录 附件列表: ·《2024广西发展报告》目录.xlsxhttp://www.gxyjzx.com/zkzs/zzbg/2024nyjcgml/377467.html
3.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取得新成效——广西南宁2024年高质量发展亮点南宁国际铁路港初步成为全国铁路货物出口越南集散中心……回首2024年,南宁积极履行国家赋予的新定位新使命,锚定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经济总量、质量再上新台阶,“一体两翼”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乡村全面振兴交出新答卷,对内对外开放展现宏大场景,在绩效管理的推动下,全市经济发展亮点纷呈、态势持续向好。https://www.ccpitgx.org/webcpitgx/2025/gxtzcondition_0108/14630.html
4.广西各市2024年上半年GDP,广西经济未来如何走向?2024年上半年广西各市GDP全部出炉,正如我预言:部分城市欣欣向荣,也掩盖不了垃圾的规划带来的深远影响:广西GDP增速还是不如全国平均水平、南宁GDP增速远不如全国平均水平。 广西的经济有什么特点?广西经济未来走向会如何? 先看2024年1月-6月广西各市GDP成绩单: https://zhuanlan.zhihu.com/p/717180932
5.2024年前三季度广西金融总量稳步增长贷款增速保持全国前列发布会现场。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区分行供图 会上获悉,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区分行精准有效落实货币政策,金融总量稳步增长,贷款增速保持全国前列,融资结构持续优化,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为广西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金融总量稳步增长,贷款增速保持全国前列。前三季度,广西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6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4241860101051146&wfr=spider&for=pc
6.2024年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分析前景预测《中国高速公路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4-2030年)》全面分析了高速公路行业的市场规模、需求和价格趋势,探讨了产业链结构及其发展变化。高速公路报告详尽阐述了行业现状,对未来高速公路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同时,高速公路报告还深入剖析了细分市场的竞争格局,重点评估了行业领先企业的竞争实力、市场https://www.cir.cn/R_JiaoTongYunShu/80/GaoSuGongLuFaZhanXianZhuangFenXiQianJingYuCe.html
7.中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市场供需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docx中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市场供需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docx,研究报告 PAGE 1 - 中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市场供需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一、市场供需格局概述 1.1北部湾经济区市场供需现状分析 (1) 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我国西南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板块,近年来市场供需格局发生了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5/0102/7154162133010015.shtm
8.广西口岸产业发展形势及前景战略分析报告2023(十)经济结构情况 28 (十一)、货币信贷情况 29 (十二)、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 29 二、国际贸易环境分析 30 三、宏观政策环境分析 33 四、中国广西口岸行业政策环境 35 第三章 广西口岸行业市场分析 41 一、2017-2023年中国广西口岸市场规模及增速 41 http://96892234.b2b.11467.com/news/3405778.asp
9.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精选十篇)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精选十篇) 引言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当今各国面临的主要任务。对于一个人口占世界1/5 强,疆域位居世界第三的大国,对外开放势必对国内区域经济格局产生影响。一直以来,对外开放就是国际经济学和国际贸易所研究的领域,然而在全球化浪潮席卷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wgvuush.html
10.核电1基本知识 2发电过程 3中国现状 核电分布 政策规划 核电布局 4核电项目 5发展前景 6未来发展趋势 7国际现状 8核电技术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9核电价格 通知详情 通知强调 标价目的 10网络用语 11词条图册 1基本知识编辑 什么是核能 这里提到的核能是指核裂变能。前面提到核电厂的燃料是铀。铀是一种https://baike.sogou.com/v19931.htm
11.20242030年中国广西水利工程行业发展趋势规划分析报告2024-2030年中国广西水利工程行业发展趋势规划分析报告目录一、广西水利工程行业现状分析 31、行业规模及发展态势 3近年来行业总产值及投资额增长情况 3各类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数量和完成进度 4水利工程施工企业数量、分布及主营业务 62、市场需求现状与预测 8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对水利工程的需求推动力分析 8未来五年重点规划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72847651.html
12.化学发光行业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市场规模爆发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化学发光行业市场调研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三、化学发光行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免疫诊断试剂市场规模逐年增长。据统计,2020年我国免疫诊断试剂市场规模为321亿元,同比上涨24.42%,年均复合增长速度为42.83%,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免疫类和分子诊断”是新产品研发的重点,而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306471/article/details/123521067
13.中国广西省港口业市场运营趋势行业调查市场全景调研报告2025首先介绍了港口的定义、功能、分类、管理机构及行业规划等,接着分析了中国港口业和广西港口业的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广西防城港、钦州港、贵港港的发展。随后,报告对广西港口业的投资潜力做了细致的分析,最后分析了广西港口业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广西地处华南、西南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各国,https://www.gelonghui.com/p/158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