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2.01山西
关于疏勒的名称,《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云(大正51·942c)︰'旧谓疏勒者,乃称其城号也。正音宜云室利讫栗多底,疏勒之言犹为讹也。'《慧苑音义》卷中注疏勒国︰'正云佉路数怛勒,古来此方存略呼为疏勒,人又讹数音为疏。然此名乃是彼国一山之号,因立其称。又或翻为恶性国,以其国人性多犷戾故也。'
疏勒国,都白山南百余里,汉时旧国也。其王字阿弥厥。手足皆六指。产子非六指者,即不育。都城方五里。国内有大城十二,小城数十,胜兵者二千人。王戴金师子冠。土多稻、粟、麻、麦、铜、铁、锦、雌黄,每岁常供送于突厥。南有黄河,西带葱岭,东去龟兹千五百里,西去汗国千里,南去朱俱波八九百里,东北去突厥牙千余里,东南去瓜州四千六百里。大业中,遣使贡方物。
从这段记述可以知道臣盘留月氏已崇信佛教,回疏勒为王,'虽阻山川,不替供养'。可能成为疏勒开始推行佛法的主力,因之疏勒之佛教当由此而逐渐流行。
盛唐的寺院残存后殿和与之比连的几间僧房。后殿作方形,中有刹心。绕殿墙右旋原立有等身高的泥塑佛像,但都已遭破坏,只存脚下的少许痕迹。墙壁原似有粗线条的彩绘壁画及彩绘背光,都遭到破坏而模糊不清。出土遗物有汉文等文书、泥佛残块、泥灯盏、磐锤以及丝毛织物残片。
脱库孜萨来古城大道以南,有一古寺遗址。由山腰至山麓成南北行,中间有一台式废塔,台阶三层,两旁均有房舍的倾圮痕迹。近人曾在废塔东南的山麓发掘出僧坟一座。出土婆罗谜文书和完整的彩绘陶罐(舍利盒)。陶罐中有装满骨灰的丝织袋。舍利罐绘有精美的彩色图案,别具艺术特色,其时代都属于唐。
当时正好下暴雨,耿恭率将士就着雨势杀伤了许多匈奴。匈奴更加恐慌,四散奔逃。
七月,匈奴果然来攻疏勒城。乘匈奴尚未在城前形成阵势之际,耿恭带着将士出城痛击,打得匈奴抱头鼠窜。
靠着将士团结和外部援助,耿恭又在疏勒坚守了好几个月。当粮食吃光、消费品用尽时,汉军的日子变得越发非常艰难,士兵们已经不得不吃自己的战袍铠弩。在最艰难的时候,耿恭始终和部下推心置腹,同生死共患难,全军将士没有一个有二心的,全都服从耿恭的命令。
在王蒙的队伍里有一个叫范羌的军吏,他是耿恭的部下。在这场拉锯战开始前,耿恭派他到敦煌去取士兵的冬装。范羌请求派兵去救耿恭,王蒙却要退兵,部将没有人愿去送死,王蒙勉强挑出2000人马,交给范羌带领。
从疏勒城撤离时,耿恭手下仅剩26人,由于常久的饥饿困苦,他们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有一半的人死在归途。
回到洛阳后,范羌等人因功受到提拔,而耿恭后来却被部下陷害坐牢,出狱后死在家乡。
(十一)渠勒: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南;(上述四国全部在今和田地区东部一带,均已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淹没)
(十五)依耐:今新疆喀什地区英吉莎县东南;
(十七)莎车: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后被于阗吞并;
(二十二)卑陆: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北一带;
(二十五)单桓: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东北;
(二十七)蒲类后国: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三十)劫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东北;
(三十五)车师尉都国: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东南;
安西重镇(疏勒都督府)与裴氏
自公先前60年(西汉神爵二年)开始;西域疏勒国就已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此后与历代中原王朝,均保持着政治与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联系。两汉时自不必说,即使魏晋南北朝中原政局纷扰的年代,这种联系也不曾中断。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在西域没西域长史,封疏勒王为“守魏侍中大都尉”,并颁发印绶。西晋时代,疏勒国不断遣使贡献名马、方物,还将王子送到晋朝京都作“侍子”,在那里学习文化和中原典章制度,同时,疏勒王也曾自豪地接受了晋朝所赐封的“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的封号--这些都有出土的古书简为证。东晋之后,内陆先后有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宋等地方割据政权统辖过西域。疏勒国一如既往,并不因中原政权更迭频繁而稍改初衷,依次与上述政权保持政权隶属和经济文化联系。
公元635年,也就是唐太宗贞观九年,疏勒国终于冲破突厥政权的军事高压,遣使来到长安,面见太宗李世民,要求恢复中央对西域的统辖。疏勒国的这一举动,不免使突厥贵族政权大为恐慌。对疏勒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地位,突厥贵族们一向看得极重,失去疏勒对他们损失太大。'基于这一点,为了减少突厥“吐屯”对疏勒国重利盘剥所带来的怨恨,早在公元615年疏勒王遣使入隋之后,突厥政权就曾授予疏勒王“颉利发”这样一个突厥官爵,以示政治上的拉拢和恩宠,但疏勒王似乎并不买帐。这一次,突厥贵族们决心下大本钱稳住疏勒王,于是把汗室公主下嫁给疏勒王,企图以联姻手段强化对疏勒国的控制。但是,疏勒王还是不买账。疏勒王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早日回归中央王朝!,事隔一年。即公元63G年2月间,疏勒国再一次遣使入唐。此时,突厥贵族对西域的割据,正面临着崩溃的边缘。
三、疏勒镇及后来的疏勒都督府驻址,就在今略什市附近。《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疏勒镇南、北、西三面皆有山。城在水中。城东又有汉城,亦在滩上。
公元650年,唐高宗继位。当时的吐蕃贵族违背了松赞干布的遗志,公然叛唐,为了取得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领兵攻陷了天山以南的安西四镇。当年,又有西突厥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发动大规模叛乱,自称“可汗”,领兵前往天山以北与吐蕃争锋,整个西域陷入一片混战之中。则继位的高宗李治无力对付,宣布放弃天山以南。建立才仅1年的安西四镇就此夭折了。其后,为了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唐军投入了大量兵力。
公元658年贺鲁被擒,第二年底,其残部由思结阙俟斤都曼带领,窜往天山以南,以兵威胁迫疏勒王联兵攻破于阗,企图勾结吐蕃共同对抗唐军。但都曼还是在几个月后被唐军击溃擒获。公元662年,原居于伊犁河谷的西突厥弓月部,又窜至疏勒一带。唐军飓海道行军大总管苏海政奉命前往征讨,在疏勒以南地带,同已经勾结了吐蕃来犯的弓月军遭遇。尚未开战,苏海政感到唐军行军疲惫而且兵力悬殊,就暗中以军需物资买通了吐蕃,双方约和而还。三年之后,疏勒王在弓月与吐蕃大军的压力下,再度被迫联兵进攻于阗,致使公元670年夏季吐蕃势力大增,一举攻险了天山以南18州之地。倒疏勒军民始终不甘受叛唐之名,随时伺机摆脱突厥和吐蕃的控制,结果在公元673年,弓月又串通吐蕃与回鹘样磨部共攻疏勒,逼迫疏勒王就范。就在当年,唐朝为了夺回安西重镇疏勒,派鸿胪卿萧嗣业发兵征讨弓月,以援救疏勒。弓月部感到害怕,带上疏勒使者入朝请罪,表示愿意归降。
公元675年,唐朝恢复了安西四镇,同时正式设立疏勒都督府。不料想,疏勒又被卷土重来的吐蕃大军于公元677年攻占,至680年秋,安西四镇又全部沦入吐蕃之手。此时的吐蕃势力,“地方千余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此”,堪称是西域霸主,使唐朝的苦心经营遭受惨重损失。公元684年,武则天登基后,决心再振唐咸,重新把握对西域的控制权;为此,在西域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方面的部署。公元686年,便有疏勒人、唐忠武将军裴沙钵罗积极筹划献策,与安西李大都护共同制定收复四镇的大计。后来,由武威军总管王孝杰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于公元692年统兵大败吐蕃,完成了这一重大使命。由于连年征战,朝中大臣多主张放弃安西四镇的设置;而独有武则天秉承唐太宗遗志,绝不同意放弃四镇。公元698年5月间,疏勒大都督裴夷健遣使入唐,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央的联系。
公元722年10月29目,张孝嵩命令疏勒军副使张思礼,率领疏勒镇与今中亚地区的各族士兵共4千余人,在疏勒会集之后,日夜兼程、倍道前进,越过葱岭,穿过瓦罕谷地,抵达小勃律境,与前来接应的小勃律军队自南北两个方向灾攻吐蕃军队。经过几个昼夜激烈的鏖战,吐蕃军大败溃逃,被杀被俘达上万人。由疏勒军为主力参战的这一重大战役,顿时解除了吐蕃对四镇的军事威胁,至少在此后的15年间,有力地保障了朝和中南亚各国的交通。
疏勒军旗开得胜,疏勒都督府由威名大振,安西上下无不为之欢呼!,于是,在公元728年(唐开元十六年)朗历正月,玄宗特遣大理正摄鸿胪少卿乔梦松,持节奉诏前往疏勒,正式册封太都督裴安定为疏勒王,并在渝旨中嘉奖道:“(疏勒都督府)能捍彼边陲,归我声教;载阐畴庸之义,俾弘利健之风。……绥厥戎落,永为汉藩!”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对疏勒军民寄予了深厚期望。公元8世纪30年代之后,唐朝辖制之下的中亚西突厥各部发生分裂,四处骚扰西域各地。
公元734年,突厥突骑施的一支劲旅企图强攻疏勒镇,疏勒镇守使夫蒙灵察按安西四镇节度使王斛斯指示,加强边备,力拒突骑施,保住了葱岭通道。公元739年秋,突骑施又在中亚碎叶城发动叛乱,发兵占据了坦逻斯(今中亚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唐碛西节度使盖嘉运立即发兵进击'在碎叶城以东的贺逻岭大败突骑施叛军。这时,住在坦逻斯城的黑姓可汗尔微特勤,闻讯后赶忙调遣突骑施军队,打算救援碎叶城。盖嘉运当机立断,于9月22日火速征调能征惯战的疏勒镇守使夫蒙灵察,率领疏勒精兵以最快速度穿越疏勒西北的铁列克山口,在中亚会合拔汗那(今乌孜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国王阿悉烂达干的军队,奇袭坦逻斯城,一战即斩系了尔微特勤及其拔斯,其党羽皆四散逃走。夫蒙灵察招回了散的数万百姓,交还给拔汗那国王。这一仗,不仅保证了盖嘉运的唐军主力在碎叶城的全面胜利,而且使先前被大食(阿拉伯)和突骑施部裹胁的中亚各小国,纷纷前来归附唐朝。疏勒军民为保卫唐朝边疆又立奇功。
公元747年8月底,高仙芝的1万大军齐集疏勒镇,令疏勒守捉使赵崇38为前部先锋,拨换(今阿克苏)守捉使崇为接应,高仙芝与中使边令城统率唐军主力,浩浩荡荡越过葱岭,渡过播密州(为阿姆河在葱岭中之支流)进入小勃律境。当时先锋赵崇现所率的30督9各硫勒铁骑,最先由北路进入吐蕾重兵把守的连云愿(在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榴一带)。当时连云逐内有吐蓄守军千余人;其南15里的山上又吐蕾兵八九千入。堡下有大河,水涨不可渡。在高仙芝的指挥下,赵祟耻率部与拔换军强渡激流,杀敌500,生擒千余,俘战马上千匹,一举攻克连云堡。之后,安西大军会绍于坦驹岭(今巴基斯坦北部达尔科特山口)下,向敌军发动了罕见的猛烈攻势,首先击溃了小勃律叛军,活捉了小勃梯王与吐蕃公主。遭受惨重损失的吐蕃军主力全线溃退,唐军大获全胜。这就是当时震撼中外的“坦驹岭大战”。战役结束之后,葱岭之西的东罗马帝国与阿拉伯等72个国家受到强烈震慑,纷纷遗使修好,表示要和唐朝永结睦邻关系。在这场战役中,疏勒的军民功不在小。
为此,公元753年2月,疏勒首领兼耀建州司马裴国良去长安朝贡时,唐玄宗特地赐他紫袍与金鱼,并授予他“折冲都尉”的头衔,以示嘉奖。六、公元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内战不巴无暇西顾。这时吐蕃又加强了对西域的军事攻势。唐朝在无法应付的情势下,于公元784年命令安西、北庭二大都护府全线撤回内陆。但驻守西域的唐朝各族军民,不甘心投降退让,违旨不从朝渝,又继续抗战多年。吐蕃铁骑步步紧逼,公元790年攻陷了苦战到最后的北庭都护府;被迫逃亡的节度使杨袭古,也在第工年的10月间被回鹘骑兵袭杀。西域至此完全丧失。在这悲壮撼人的空前血战中,疏勒都督府的军民,也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辉煌的一页。
公元789年,中原僧人悟空(原名车奉朝,为唐朝官员,护送罽宾使者时在那里出家),在返国途中经过疏勒镇时,见到疏勒王、大都督裴冷冷与疏勒镇守使鲁阳,仍然在原地率领全体军民,在吐蕃大军的苦逼围困下,不辞艰险奋力镇守。在“安史之乱”后35年,又值西域局势近于穷途来路之肮酿钧都督府军民依旧满坏信心矢忠唐朝,为维护祖国的统一。竭尽了最后的努力,真正是难能可贵!
唐初疏勒王,又作裴纠。武德(618—627)中赴唐,受封为鹰扬大将军、天山郡公。长期居长安,后入藉京兆。
河东闻喜裴氏将相辈出,可说是大唐第一望族。然而这个鄜坊节度使裴玢却不是河东裴家人,裴玢五代祖裴绰是疏勒国王,在武德年间朝见太宗皇帝后辞去国王位留在了长安。当年朱泚之乱时,裴玢任金吾将军论惟明的副将,随禁军一路护卫德宗皇帝到奉天。其后又跟随太子诵坚守城池,屡立战功,被封为忠义郡王,是元从奉天定难功臣之一。其先后任鄜州镇军都虞候、坊州刺史兼鄜坊节度使行军司马,于第二年接任鄜州刺史兼鄜坊节度使.
因留阙下,遂为京兆人。玢初为金吾将军论惟明
节度王栖曜卒,中军将何朝宗谋作乱,中夜纵火,玢匿身不救火,迟明而擒朝宗。
玢历二镇,颇以公清苦节为政;不交权幸,不务贡献,蔬食敝衣,居处才避
风雨,而廪库饶实,三军百姓安业,近代将帅无比焉。及绵疾辞位,请归长安。
观者莫不悚骇。后每使朝贡。《隋书》曰:疏勒国,都白山南百馀里。其王字阿你厥,手足皆六指,产子非六指者不育。王戴金师子冠,多稻、粟、麻、麦、铜、铁、银、雌黄。《唐书》曰:疏勒国王姓裴,俗事妖神,有胡书文字。贞观九年,遣使献名马。又曰:开元十六年,玄宗遣使册立其王裴安定为疏勒王。○康国《隋书》曰: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然自汉以来,相承不绝。其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其国。支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
千百年守土为家,在这里就形成了西域历史上的疏勒裴姓(慧琳和尚系西域裴氏)、
慧琳虽然受业于道渊,但在气质、性格方面与乃师迥然有别。道渊谨于持律,"潜光隐德",慧琳则"俳谐好语笑",又"为性傲诞,颇自矜伐"。师徒之个性,一是内充以为美,另一则骄慢张扬。据史传记载:"(道渊)尝诣傅亮。琳先在坐,及渊至,琳不为致礼。渊怒之彰色。亮遂罚琳杖二十。"道渊与慧琳师徒间,关系紧张,有如陌路。弟子完全不顾儒家师道尊严的传统,为师者则只是长习义宗,但修持不够,瞋恚于色,仍有执着烦恼,这颇能反映南方沙门只标榜玄思义解而不重修持实践的共同倾向。
南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维吾尔、塔吉克等民族的艺术和风情绚丽多彩,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在古丝绸之路的南、中两条干线上留下的数以百计的古城池、古墓葬、千佛洞等古迹昭示着历史的悠久与沧桑。岁末年初,南疆普降大雪,一派银装素裹,遮不住的仍是它特有的恢宏博大、伟丽奇雄。
南疆的人赖以生存的是散布于大漠和戈壁中的绿洲。绿洲就像茫茫大海上的小岛,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就要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生活体系。巴扎就是这一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谁想走近绿洲、了解绿洲就应该去巴扎,因为巴扎是绿洲文明的说明书。
塔里木河流域是形成维吾尔族的摇篮,长期定居在绿洲上的土著居民,有史以来一直是这个摇篮最稳定的基本原住民,因为他们又城廓田畜,从事着农耕种植,无需随着牛羊四处游牧,从汉代以来的史籍上,我们几乎找不到关于这个地区的居民迁徙流离的文字记录,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高山融雪滋润的绿洲上,千百年来守土为家,形成了时代沿袭的家族历史,如疏勒的裴姓、龟兹的白姓、于阗的尉迟氏、焉耆龙氏等家族,历史久远,代代沿袭,汉文史籍中多有记载,王族的稳定,有力地证明了社会基本民众的稳定,他们真正是土著的代表,也就是维吾尔族族源的主体。
审读此传,似尚有可考补者,今不避续貂之讥,赘述如下︰
(一)考慧琳是大兴善寺沙门
《宋高僧传》卷五记作'西明寺’,也不是全无根据的,景审〈序〉曰︰'元和十二年二月三十日,绝笔于西明寺焉。’这里所说的'绝笔’是去世的意思,与上引《传》中所言'绝笔’不同义。《传》曰︰'起贞元四年,迄元和五载,方得绝笔。’此之'绝笔’是完稿的意思。慧琳是大兴善寺沙门,后卒于西明寺,这才是客观的记述。《宋高僧传》卷五所载,以及日本■桑雒东狮谷白莲社翻刻本《一切经音义》书首所提之'唐西明寺翻经沙门慧琳撰’,皆当据景审序正之。
(二)考慧琳为疏勒王裔
疏勒国是汉代西域诸国之一,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噶尔及英吉沙尔皆其旧地。隋唐之世,其国尚存,宋元为回鹘所居,清时入版图。自西汉通西域之后,疏勒成为丝绸之路上敦煌以西的另一交通枢纽。特别是从疏勒西南行的一条路,通往印度、西亚乃至欧洲,尤为重要。西汉晚期,印度佛教哲学与艺术,就是经由疏勒这一门户传入中国的。在唐代,疏勒国与唐只有'朝贡’关系,是一个遥远的西方属国。虽然如此,疏勒与唐的关系倒是十分密切的。由于疏勒所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唐高宗曾置疏勒都护府,派有重兵驻守。疏勒贵族子弟亦常在京师,并且有人在唐为官。
据《唐书》卷一一0所载,裴玢以战功封忠义郡王,累官山南西道节度使。此人'本疏勒王之裔,后籍京兆。’以此知疏勒王姓裴氏。《通志》〈氏族略〉所载'又西域有裴氏’,可以作为佐证。裴玢以战功取官,始于德宗在奉天的时候,几与慧琳的学僧活动同时。慧琳俗姓裴氏,又是疏勒国人,我们所能得到的合理推测,理所当然只能是︰慧琳同裴玢一样,也是籍在京兆的疏勒王裔。
(三)考慧琳的学习环境及其师承关系
佛教在隋唐两朝,达到极盛阶段。佛经的翻译事业也由直译(强使汉语切合梵语)改用意译(使译文符合汉语习惯,汉语有疑,则用训诂定字)而趋于成熟。隋·释彦琮是大兴善寺翻经沙门,曾作《辩正论》批评译人得失,总结译经经验,提出'八备’要求。
(1)'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
(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
(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
(6)'耽于道术,澹于名利,不欲高炫。’
以上四条,是译人的品德标准。下面四条是译人的学术标准。
(3)'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博览佛典,通达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
(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墬彼学。’(精通梵文,熟悉正确的翻译法,不失梵本所载义理。按,(3)、(7)两条,可保证译文之'信’。)
(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中国训诂之学,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按,此条可保证译文之'达’。)
(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猎中国经史,兼擅文学写作,语言不能过于疏拙。按,此条可保证译文之'雅’。)
'释彦琮擅长梵文,自称为通梵沙门,住京师大兴善寺,掌管翻译,前后译经二十三部,一百余卷,被称为翻经大德彦琮法师。《辩正论》所指八备,确是经验的总括,并非出于苛求,也说明作为一个胜任的翻译家,如何难能而可贵。’
慧琳是唐代大兴善寺翻经沙门。自幼便在大兴善寺精密组织的译场中学习,一定会受到系统而严格的'八备’传统训练。
何况慧琳又'始事不空三藏为室洒’,更使慧琳的学业得以精进。'室洒’,译为所教,弟子之义也。'不空’乃印度人,幼丧父,随叔父来中国师事金刚智三藏。开元间,往五印广求密藏,天宝五载(746)还京。译出密部之经轨七十七部。不空还京主持大兴善寺译场之时,慧琳年仅十三。慧琳师事不空,当正在此时。不空大历九年(774)圆寂,慧琳已四十一岁了。可以想见,慧琳在不空指导下学习成长,并参与了不空的译经事业。
据《宋高僧传》卷五记载,'琳以元和十五年庚子卒于所住,春秋八十四矣。’以此推算,慧琳生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景审序对卒年记载详明,〈序〉曰︰'元和十二年二月三十日,绝笔于西明寺焉。’似当依此。以此推算,则比《传》之所言要早三年,那么,慧琳之生年当为开元二十一年癸酉(733)。
综合上列四个方面的考述,兹更作慧琳年谱如下︰
公元733年(开元二十一年)疏勒王裔慧琳出生,后籍京兆。
公元746年(天宝五年)十三岁。不空三藏还京。琳入大兴善寺,师事不空三藏为室洒,可能正在此时。
公元774年(大历九年)不空三藏圆寂。慧琳在不空三藏教诲下学习并参与译经事业,共有二十八年。此时慧琳已是四十一岁的中年人了。
公元783年(建中末年)五十岁。开始撰写《大藏经音义》。
公元807年(元和二祀)七十四岁。经二十四个寒暑其书始成。
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二月三十日)八十四岁。在西明寺涅盘。贮其《大藏一切经音义》稿本一百卷于西明寺藏中。
'越二十三年(严按,慧琳去世后二十三年,即公元840年),至开成庚申(严按,此据顾齐之〈序〉,其款识为“时开成五年九月十日”),有处士顾齐之者,入西明寺阅藏。寺主玄畅上人,示以琳公音义。“齐之以为文字之有音义,犹迷方而得路,慧灯而破暗。”“得其音则义通,义通则理圆,理圆则文无滞,文无滞则千经万论如指诸掌而已矣。”(严按,此两节文字采自顾齐之序文。丁文未加引号。)乃为序而藏之。又越十一年,至大中辛未(严按,公元851年),始有奏请以琳公音义入内府大藏者。
周·显德中(严按,约公元954年至961年间)高丽国遣使赍金入浙中,购求琳公音义,不能得而返。(严按,上两事据《宋高僧传》卷五。)《宋高僧传》(严按,当为《宋高僧传》卷二十五)曰,周会稽大善寺(严按,《大清一统志》︰“大善寺在绍兴府东一里”)行■法师(严按,后周·显德时高僧),概郭迻音义疏略(严按,郭迻唐太原处士,著有《新定一切经类音》八卷),慧琳音义不传,遂述《大藏经音疏》五百许卷,云云。余以知琳公音义,在吾国五代时已散佚矣。’
至于散佚的原因,陈垣的推测则比较合理。陈氏曰︰'慧琳音义大中中虽曾奏请入藏,然广明之后,长安迭经兵燹,经典自易散亡。’
(六)考《慧琳音义》的流传、版本及其体制
《龙龛手镜》平声卷一心部︰'和,和祸二音。琳法师云︰僻字也,今作和字。’
如果行均未见慧琳书,怎么会直称其名而引其注文?
公元1072年(辽·咸雍八年)《慧琳音义》由契丹传入高丽,后有朝鲜海印寺刻本。公元1458年(明·天顺二年)《慧琳音义》又由高丽传入日本。公元1737年(清·乾隆二年)日僧据朝鲜海印寺刻本翻刻,称榑桑雒东狮谷白莲社藏版。公元1880年左右(清·光绪初)我国才复得《慧琳音义》于日本。直到公元1912年频伽精舍据日本翻刻本复印,《慧琳音义》始在中国本土流行。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本子。
慧琳所谓'一切经’,指的是《开元释教录》所录汉(永平十年起)、唐(迄开元十八年)历代翻译的佛典。为便于佛经的传习,慧琳依其三藏经论目录,沿袭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体例,逐一为众经作'音义’,以训诂众经,故名曰《一切经音义》。《慧琳音义》规模宏大,始于《大般若》,终于《护命法》,总一千三百部,五千七百余卷。
慧琳《一切经音义》所征引之书目达二百五十多种,中唐以上,凡艺林承学之士,所当户诵家弦者,既已荟萃略备矣!其中汉魏古籍达几十种,今皆亡佚。光绪初,《慧琳音义》(及希麟《续音义》)从日本回归中国,其时乾嘉经学鼎盛之期已经过去,但余浪未息,凭藉琳、麟二书,又掀起了一次高潮,小学家、校勘家、辑佚家接踵而起且各有创获。慧琳'瓶受于先师,而泉泻于后学’(景审〈序〉语),其功不可忘也。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窥基的父亲尉迟宗,是唐代左金吾将军。母亲裴氏夫人因梦见掌中有月轮吞下而怀孕。据说窥基呱呱坠地时,红光满室,全家人都很惊喜,唯有他父亲深感不安,不知此子将来会面临怎样的人生道路。然而,他父亲怎么也没有想到,生长在王侯家里的窥基,后来竟成为玄奘法师的高足弟子,唯识宗的一代祖师。
宿世因缘
转眼间,窥基已长成翩翩少年了。一天,他同几个豪门子弟到郊外走马踏青。几匹红黑黄白相间的烈马,争先恐后地飞跑在乡间的大道上。突然,在一个拐弯的地方,窥基骑的黑马箭一般地向站在路边的一个僧人奔去。他赶紧勒住缰绳,随着马的嘶鸣声,窥基从马背上摔了下来,正好跌跪在僧人的面前。这僧人不是别人,正是从印度取经回来的玄奘法师。今日正在经行,不料在此与少年相遇。还未等玄奘回过神来,少年已满怀歉意地望着玄奘,叫了声师父。这一跪一叫,仿佛晴空霹雳,顿使玄奘法师一振。望着少年明澈的慧目,玄奘法师又是一振,感到似曾相识。
疏勒国封王的裴氏
1,朅盘陀王---------裴星
关于朅盘陀国,中国的史书上有多次记载,《新唐书》中曾记载朅盘陀的国王原本是西域大国疏勒国人,疏勒国“王姓裴氏”,而慧超在《往五天竺国传》记载,朅盘陀王的名字叫裴星。
古典名著《西游记》孙悟空的原形就是唐朝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一名叫车奉朝的京兆云阳(今陕西泾阳县)奉旨随唐朝中使张韬光出使,为安抚当时佛教发祥地之一的西域犍陀罗国(今克什米尔一带)。使命完成后,因患重病不能随使团归国,滞留犍陀罗。四十年后(公元790年),车奉朝却成为一位高僧大德,悄然回到唐都长安。朝廷为他赐法号“悟空”。据说,宁夏海原曾出土过一件西夏时期的彩陶俑,与敦煌石窟壁画上取经图中的孙悟空之容貌如出一辙,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车奉朝祖上是北魏拓跋氏贵族,鲜卑人。自幼天资聪颖,精读典籍,立志“忠贞奉国,孝悌居家”,曾任左卫泾州府别将一类小官。时逢该国使团到长安,返程时唐朝派出使团护送和回访。在使团中负责保卫工作,惯用一根三十六斤重的熟铁棍,棍到之处,非死即亡。这大概就是《西游记》中“如意金箍棒”的来历吧。车奉朝随使团沿丝绸之路北道,度流沙,至龟兹,到疏勒,越葱岭,经过两年长途跋涉,到达犍陀罗。当使团返回时,他病重不能成行,遂留住养病。他在病中发愿,如得痊愈,愿落发为僧。病愈后为践行誓言,就皈依佛们师从三藏法师舍利越魔,法号法界。此后他遍游北、中天竺各地,巡礼佛迹,访师问道,学习梵文,苦读经卷,“夙夜虔心,未曾暂舍。”日积月累,学术渐进,在天竺佛界德高望重,成为玄奘之后在印度影响最大的一位高僧。
车奉朝二十岁出塞,及至年近六旬,虽在印度受到敬仰和礼遇,但仍“思恋圣朝,本生父母,内外戚属,焚灼其心”。所以决心“发愿归国,瞻观君亲”。师父再三挽留,但见他归心诚恳,无发留住,便亲手将珍藏的梵文《十地经》、《回向轮经》、《十力经》及佛牙舍利一枚赠送给他,请他带回中国,奉献唐朝。“法界顶礼拜受,悲泪礼辞”,登上归国旅途。
,5,疏勒王-------裴夷健
裴夷健,唐朝前期时疏勒王。唐乾陵蕃国石像作疏勒王裴夷健密施。
唐高宗仪凤年间,安西四镇(疏勒、于阗、龟兹、焉耆)没于吐蕃。武则天天授三年(长寿元年,692年),武威道总管王孝杰击破吐蕃,恢复四镇之地,以三万兵镇守。圣历元年(698年)正月,真腊国遣使朝贡。四月,疏勒王裴夷徤遣使朝贡。腊月,后突厥可汗默啜遣使朝贡。
6,疏勒王-------裴国良
公元753年2月,疏勒首领兼耀建州司马裴国良去长安朝贡时,唐玄宗特地赐他紫袍与金鱼,并授予他“折冲都尉”的头衔,以示嘉奖。、公元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内战不巴无暇西顾。这时吐蕃又加强了对西域的军事攻势。
7,疏勒王-------裴阿摩支
唐初疏勒王。裴姓,自号阿摩支,治迦师城(今新疆喀什)。贞观(627—649)中,娶西突厥之女为妻,九年(635),遣使赴唐献良马。十三年(639),又贡方物。二十二年(648),唐军破龟兹,受命为疏勒都督府都督,隶属安西都护府。
赤河(即克孜勒河)来自疏勒西葛罗岭,至城西分流,合于城东北。”据其描述,唐代疏勒镇址可能就在今喀什市东28公里处的汗诺依古城遗址上,即史书上所说的“伽师城”(但不是今日的伽师县城),是当时疏勒王裴阿摩支的首府。
龟兹白姓和佛教东传
作者陈世良,1946年生,***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人员。
龟兹白姓(亦作帛姓),疏勒裴姓氏,于阗尉迟姓,与佛教东传关系极大,对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思想文化交流,作出过巨大贡献,这在学术界已成定论。于阗尉迟氏,系俗语Vijita,***文Vijiya,于阗语Visa对音,意译为普胜。这一问题已基本解决。但龟兹白姓,疏勒裴姓的对音是什么?意思为何?至今尚无定论。
龟兹王室冠以白姓,以白霸始。首见于东汉章帝建初五年(80)1班超上疏。疏中说:“今宜拜龟兹侍子白霸为其国王,以步骑数百送之,与诸国连兵,岁月之间,龟兹可禽。”2至和帝永元三年(91):“龟兹、姑墨、温宿皆降,乃以超为都护,徐干为长史。拜白霸为龟兹王,遣司马姚光送之。超与光共胁龟兹废其王尤利多而立白霸,使光将尤利多还诣京师。”3白霸之后有白英继为龟兹王。4《晋书》载有白山、白纯、白震等王名。《梁书》载尼瑞摩珠那胜王名。《隋书》载有白苏尼咥王名。《唐书》记载有苏伐勃驶、苏伐叠、诃梨布失毕、白素稽、延由跌、白莫苾、白多币(即白孝节)等王名。另外,还有唐贞元中悟空在龟兹所见的白环。5除少数几位王以外,龟兹从东汉永元三年(91)开始,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吐蕃攻陷安西四镇时为止,王名之前均冠以白姓,七百余年,绵延不绝。从龟兹去内陆的佛教高僧,也往往以白、帛为姓。如曹魏时的白延,西晋时的帛元信、帛尸梨密多罗、帛法炬、佛图澄(本姓帛氏)6,东晋时的帛延。直至宋代,西夏国还曾聘请白发信、白智光两僧主持译经,我认为这两人也是龟兹人。7
龟兹文Pūd、Pud和焉耆文Pat,就已发掘的文献看,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单独使用过。这里的Pud、Pūd和Pt,季先生是从龟兹文的PūdKte和焉耆文的PtāKt中分析出来的。PūdKte和PtāKt为组合词,可拆为二:一为Pūd、Pūd或Ptā,相当于“佛”;二为-nKte或-Kt,意为“神”,古人译为天。合起来可译为“佛天”,和梵文Buddna相对应。19我认为龟兹白(或帛)姓的白(或帛)就是龟兹文PūdKte的音译,意为佛天,是对佛陀的一种变形的尊称。龟兹王族和佛教高僧把它写在名字的前面,表示一种信仰。后来,有可能是汉人,也有可能是深受汉文化影响的龟兹人,如白霸等,将PudKte省译成“白”,作为姓氏。以后,转相沿袭,遂成定论。
龟兹文PūdKte也写成PudKte,PudiKet。20古代汉译别种语言时,往往省译某些音节,省译第二、第四音节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如:
DeVadatta(提婆达多)译为“调达”,省译Va和ttVa.
BodhisattaVa(菩提萨译为“菩萨”,省译dhi和ttVa。SraVasti译为舍卫。
如果将PūdKte,PudtKte,PudiKte省译去第二、第四音节,就成为PūK或Puk。这应该就是“白”的音。
但是,白、帛在上古同音(旁陌切),属并纽,为浊声,可构拟为bak;而龟兹语的“P”声为清声,可构拟为Puk,而龟兹语的“P”声为清声,照理应和上古汉语中的清声“帮纽”字相对应,这里将“Pūk”译为“白”,即清声译为浊声,可以吗?钱大昕说:“上古无轻唇音。”因此P、b在上古汉语里都是重唇音,这种重唇音“帮并旁纽”的现象,在上古汉语里并不少见。例如:
《礼记·》“风暴雨总至。”《释文》“,本文作飘”字又作飙(pio),飘(bio)帮并旁纽。
《小雅·北山》“率土之滨”。徐锴引作“率土之频”。滨(pien),频(bien)帮并旁纽。《地官·小司徒》:“以比追胥。”注:“胥,伺捕盗贼也。”《秋官·士师》:“以比追胥之事。”注:“胥读为宿之,谓司搏贼也。”捕(ba)搏(pak),并帮旁纽。
这种重唇音清浊混用,即P、b互通的现象,不但上古汉语里有,在翻译古代西域语言为古汉语时,也常有发生。例如:
西晋敦煌僧人法护译《光赞经》,将Pa.ba都译作波(Pa)音。21
西晋于阗僧人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将Pa.ba也都译作波(Pa)音。22
古波斯语安息国名PartaVa,梵语作PanjaVa,而《汉书·安息传》译作“番兜”和“朴桃”,北宋本《三国志》译为“排特”。番、、排都是浊声(b),都是以浊声b译清声P。安国的原音为Bokhara。《新唐书》说,安国,一曰布豁,又曰捕喝。布(b)、捕(P)互用。Bdas-Kshan,《北史》、《魏书》译作“弗敌沙”,《续高僧传·达摩笈多传》译作“波多叉拿”,《新唐书·地理志》译为拔特山,《册府元龟》卷九九九译作勃特山,《往五天竺传》作“蒲特山”。波、弗为清声(P),拔、勃、蒲为浊声(b),浊清声混用。23
自道安倡佛僧以释为姓之后,龟兹高僧之“白、帛、佛图”之姓28一同消失,帛延为最后一位帛姓之龟兹僧人出现在汉文载籍之中,这也可证明“白、帛、佛图”同出一源。尔后的龟兹僧侣如鸠摩罗什、达磨跋陀29、木叉毱多30、勿提提羼31、若那32等,都不冠以白、帛或佛图之姓氏。这是龟兹佛教僧侣的情况在汉文载籍中的反映,但龟兹王室不在其例。龟兹王室的白姓,已如前说,一直延续到唐贞元年间的白环。甚至在普通百姓中,也有以白为姓。。黄文弼先生曾在库车库木吐拉千佛洞中发见唐天宝年间,在一纸领粮单上具名为“白苏毕黎”之人名。33吐鲁番出土汉文书中,也有不少以白为姓者,如白明熹、白希熹、白阿愿、34白古福子35、白阿举、白坎子等名36。其中有的会被认为是汉名,但白古福子等名必定为龟兹人名无疑。这些发现,都从实物方面说明了东晋以后,龟兹白姓的存在。
影片No.18译文:
“毗婆尸派圣月菩萨大师从梵语〔制成〕吐火罗语;PrtanraKsit〔又〕从吐火罗语译成突厥(即回鹘)语。弥勒三弥底经(?)中弥勒菩萨。”……
影片No.80译文:
“洞彻并深研了一切论,学过毗婆尸论的圣月菩萨大师从梵语制成吐火罗语;PrtaraKit(又……)从吐火罗语译成突厥语。弥勒三弥底经(?)名叫aniruti阿罗汉的〔阿波陀那经〕第三卷完了。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37
综上所述,随着佛教东传,梵文Buddha(佛陀)到了龟兹一焉耆文,变为Pūdkte、Ptākt(意为佛神、佛天),在汉译为“白”、“帛”、“佛图”。这一词为龟兹信仰佛教者冠在人名的前面,以示为信仰佛教者。自东晋道安以后,龟兹佛僧名前的PūdKte不再汉译为白、帛、佛图,以作姓氏了;王族和俗人还仍旧以白为姓,但僧人名前的“佛天”一词仍旧有,这可在西夏文、回鹘文、突厥语中得到引证。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的变迁,龟兹语PūdKte这一词的意义也在发展变化。突厥语的Big.Beg(汉译为伯克)是随着佛教的传入,从龟兹语、焉耆语PūdKte、PtāKt演变而来的,但是在龟兹佛教灭亡、***教兴起以后,仍然为操突厥语的很多民族使用着,其含意已由“佛天”变为贵族、高级官员的称号,有时候又变为萨满神的称号。由梵文的Buddha变为龟兹文的PūdKte、焉耆文的PtāKt,又由龟兹一焉耆文变为萨满教神和***信仰***教一些民族的贵族、高级官吏的称呼,这难道不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吗?从这一现象出发,我们是否可以说,******教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古代西域佛教的影响呢?这是研究***宗教、思想、文化史,包括艺术史的一个重大而复杂的课题。
总之,从东汉白姓开始,一直到十一世纪中叶,龟兹人一直有译经活动。在近千年的译经活动中,龟兹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起到了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龟兹人将此种文化,思想、艺术、宗教的传播,深深地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即打上了龟兹人所创造的文明的烙印。
西域古王国,又称渴盘陀国、喝盘陀国、渴饭檀国、汉盘陀国、喝啰盘陀国、大石国。是塔吉克族祖先建立的王国。相传其开国者之父乃自日中而来,母为汉土之人(居公主堡),故王族自称汉日天种,因核心区国民是东部波斯群体,长期通婚使得王族成为东波斯人群的一部分,因此王族是后来形成的中国塔吉克族的祖先之一。这里有着神秘的“石头城”“公主堡”,而有着浪漫传说的公主堡一直是个谜。
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石头城”究竟是何来历?
这里也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上最重要的中转站。这里有一座神秘的石头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认为,“石头城”最早应是汉代西域36国之一的蒲犁国所在,接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的朅盘陀国,一直存在了大约500年。
朅盘陀这个名称,据日本学者白鸟库吉在《西域史新研究》中考证,属于东伊朗语,意思是山路。对于“石头城”历史最长的“朅盘陀国”时期,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有着最为详细的描述。
笼罩在浪漫与谜团之下的公主堡
在石头城的南面,有一座叫作公主堡的要塞。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里记载了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汉族的公主远嫁波斯王子。当送亲的队伍途经某个地方时,突然遇到匪乱,使者和卫队为了保护公主,就近找了一个陡峭的山岗,把公主安顿在上面,四周严密把守以保万无一失,每天的饮食专门用一根绳子吊上去。不久,匪乱平息,可公主居然已怀有身孕!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件事连公主自己也说不清楚。后来公主身边的侍女说,公主困在山顶的时候,每天都会有一个骑着金马的王子,从太阳中来到山上和公主幽会,公主肚子里的孩子就是“汉日天种”。这个解释肯定是波斯王子不能接受的,公主也不能回娘家。忠心的使者只有就地安营扎寨,在山顶上“筑宫起馆”,把公主正式安顿下来。使者和卫兵们则在山岗附近的帕米尔高原上就地开荒种粮。第二年,公主生下一个相貌伟岸的男孩,自此以后繁衍生息,成为“朅盘陀国”的祖先。
海拔4000多米、徒手难攀的山岗,没人能解的谜题
当年公主避乱的地方,就被称为“公主堡”。城堡建在塔格敦巴什峡谷的一个高高的山顶上,海拔4000米。东西是悬崖峭壁,前面是冰水咆哮的河,后面是巍峨险峻的皮斯岭达坂。
奇怪的是,这里恰好在丝绸之路南道和北道从葱岭出入境的要津,向南去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向西出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及里海、咸海边缘,是古代控制东西方交汇的枢纽。在这徒手都难以攀登的山岗之上,古人是怎样建筑古城墙的呢?考古学家在山脊中间发现有堆人为堆砌的石头。堆砌这些石头的目的是什么呢?
1972年登上公主堡的考古学家王炳华大胆猜测,这是一堆“礌石”,我们在章回小说里熟知的古代重要的守城装备。王炳华说:“面对来犯的敌人,一块巨石,随坡落下,经过数百米的加速度,它的杀伤力是十分惊人的。”
此时的公主堡,不再是充满柔情蜜意的爱巢了,而是一个充斥着隐隐杀机的古战场。那么到底是谁建了这座神秘的古堡,所有人都渴望知道在它的背后护佑着什么,但是靠近它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对这座高山城堡迄今也没有完全进行考古发掘。除了传说,这座城堡,对我们来说,至今仍是一个谜。
塔吉克族---"公主堡"的传说在塔什库尔干旅行,塔吉克人便会如数家珍地向你介绍许多许多名胜古迹。如石头城、香保保古墓群、盖孜河古驿舍、公主堡等等。其中坐落在该县达不达乡南10公里处一坐山峰上的公主堡遗址,是塔吉克人引以自豪的古迹。相传:古时的塔什库尔干,原是葱岭(即今帕米尔)上的一片荒川,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这里呈现出生机。
后来,有一位汉家公主嫁往波斯,在经过葱岭时,因前方发生战事,交通受阻,滞留在高原荒山中。迎亲的使臣为了安全起见,把公主安置在一座孤峰上,令卫队在山下严密守卫、保护。神奇的是公主在孤峰上与太阳神结合,怀了孕。使臣不敢再前往波斯向国王复命,就令兵士们在山上筑宫建城,拥戴公主所生的儿子为国王,建立了意为“山路”的(左去歇左)盘陀国。
人们把王都取名“克孜库尔干”,意即“公主堡”。从此,(左去歇左)盘陀王室自称“汉日天种”,称其始祖母为“汉土之人”。据文献记载,(左去歇左)盘陀国是塔吉克族先民于公元二世纪建立的地方性政权,公元八世纪消亡,但“公主堡”的城名和遗址至今尚存。上述故事虽充满着神话色彩,但它却反映出中原汉族与塔吉克族先民的密切关系源远流长。
该区域早在公元前就是中国塔吉克族祖先塞人(对汉代南疆东部波斯人和突厥人的统称)的游牧区,王国的建立使一部分游牧塞人发展农耕经济、城堡市镇,80多公里长的帕尔哈德渠是重要成绩。
公元6世纪初,北魏时代的宋云途经朅盘陀,当时的国王告诉他,自己已是第十三代国王。
公元8世纪,吐蕃向外扩张,向西一直伸展到今属巴基斯坦的吉尔吉特等地区,朅盘陀所在的地区也无法避免被占领的命运。当时在位的朅盘陀国王可能出于无奈,只能选择归附吐蕃。
唐朝为了巩固西部边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突出的是高仙芝远征小勃律。而且,唐朝军队收复了朅盘陀国故地,在此设立了葱岭守捉。
清朝时,乾隆在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府,塔什库尔干的穆喇特伯克归顺清朝,清政府正式将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聚居区划为叶尔羌的一个庄--色勒库尔回庄,清朝的军事、行政建制都正式建立。
渴盘陁国,于阗西小国也。西邻滑国,南接罽宾国,北连沙勒国。所治在山谷中,城周回十余里,国有十二城。风俗与于阗相类。衣吉贝布,著长身小袖袍、小口袴。地宜小麦,资以为粮。多牛马骆驼羊等。出好毡、金、玉。王姓葛沙氏。中大同元年,遣使献方物。
王国的建立使一部分游牧塞人发展农耕经济、城堡市镇,80多公里长的帕尔哈德渠是重要成绩。
因此,王族是后来形成的中国塔吉克族的祖先之一。中国塔吉克族的一般祖先是早期塞人(对汉代南疆东部波斯人和突厥人的统称),是游牧人群,汉日天种在此建国,王族后来融合到当地人群,从现代的视野看,王族也是现代塔吉克人的祖先之一。
我们常认为塔吉克族是中国的唯一纯高加索人种民族,有的说,塔吉克族大部分继承的是古代东波斯人的基因,少部分是古唐古特人(古羌人)、吉尔吉斯等人群的基因。
汉朝公主和亲剧照
中国拥有56个民族中,有两个民族在长相上最与众不同,这就是欧罗巴人种的塔吉克族和俄罗斯族。不过,不同于俄罗斯族近代才进入中国,塔吉克族在中国的历史极为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