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在党中央和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西藏农牧业发展史上亘古未有的奇迹,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一、民主改革前的黑暗:封建农奴社会下停滞不前的农牧业
民主改革前,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建立在农奴主对生产资料绝对占有基础之上,占总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把农奴和奴隶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买卖、转让、赠送、抵债和交换,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旧西藏农业生产长期采用原始的耕作方式,牧业生产基本采用自然游牧方式,农畜产品单一退化,劳动工具得不到改进,从事生产劳动所使用的工具仍沿用吐蕃时期的手工工具,生产效率低下;农奴和奴隶还要承受农奴主的沉重赋税、徭役、地租、畜租等,广大农奴和奴隶饥寒交迫,生活维艰,因饥寒贫病而死亡的不计其数,经济社会发展严重缺乏生机和活力,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据史料记载,民主改革前,十四世达赖家族在西藏占有27座庄园、30个牧场、拥有农奴6000多人,每年从农奴身上榨取青稞46.2万公斤、酥油3.5万公斤等。1940年对藏东地区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38%的家庭从来没有喝过茶,51%的家庭吃不起酥油。
昔日的旧西藏,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到20世纪中叶,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在西藏走到了尽头,西藏人民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1959年3月28日,党中央决定解散西藏地方政府,至此,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机构彻底消失。回顾历史,西藏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实行民主改革是西藏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
二、民主改革后的光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下蓬勃发展的农牧业
民主改革开创了西藏发展新纪元,农牧业从此迎来了发展的春天。60年来,西藏农牧业稳步推进、有序发展,翻身农奴实现了从终身负债、不堪重负到人均收入上万、日益富裕的历史性巨变,实现了从生产力低下、停滞不前到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的历史性巨变,实现了从吃不到肉、喝不起酥油茶到产业发展后劲十足、农产品丰富多样的历史性巨变,实现了从没有生产资料、常年承受乌拉差役到人人有耕地、草原、宅基地的历史性巨变。
三、民主改革以来的经验:七条经验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民主改革以来,60年农牧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所取得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党中央的特殊关怀,是做好农牧业农牧区工作的重要保障。民主改革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先后实施了支援西藏、西部大开发、治边稳藏等战略,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扶持农牧业、发展农牧区、富裕农牧民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心系西藏、重视西藏、支持西藏,提出了新时期党的治藏方略和重要原则,明确了西藏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全面推进西藏“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农牧民群众的自力更生,是确保农牧业农牧区长足发展的力量源泉。自治区党委、政府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全面系统地执行党的“三农”政策,在领导重视、工作部署、项目计划、资金安排等方面对“三农”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各有关部门牢固树立全局意识,积极支持,形成了“三农”工作的大好环境。广大农牧民群众自力更生,各族人民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依托各项优惠政策,自力更生、辛勤劳作,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的有效手段。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始终坚持超前性、创造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突出重点、带动全局,集中资金、整合项目,加大了项目储备,实施了牧区草原建设与游牧民定居工程、天然草地植被恢复与建设、牲畜温饱工程、优质粮油生产基地、特色产品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切实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为农牧业经济的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力推进农牧区改革工作,是调动农牧民积极性的根本动力。6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相继开展了土地制度、金融体系、创新体制、对外开放等领域的改革,有力促进了西藏农牧业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开展的“1+6”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改革,逐步为农村土地松绑,有效保护了农牧民群众的权益,让农牧民吃了“定心丸”。同时,农村土地审批管理机制、农村产权交易机制、投资融资机制、利益联结机制、投资管理机制等为西藏农牧业发展注入巨大活力。靠改革增强西藏农牧业发展的驱动力已成为新常态。
加快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是提高我区农牧业发展效益的现实选择。西藏高原独特优势和资源禀赋,具备发展健康农牧业产业的魅力、潜力、能力和条件,雪域高原特色农产品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净土健康产品。自治区充分认识到西藏农牧业发展优势,坚持把特色产业开发作为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实施了青稞、牦牛、藏猪、藏羊产业等项目,一批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农牧业生产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农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特色化发展的态势开始呈现,农牧业发展效益得到提高。
大力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是促进农牧业加快发展的核心要素。各级农牧部门围绕农牧业特色产业,采取项目建设与科技推广相结合、科技推广成效与政绩考核相挂钩的办法,广泛开展了科技承包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群众科学种田、养畜的水平。高度重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切实提高了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是增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要求。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了西藏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战略作用。特别是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全区各级农牧部门充分认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内涵,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将农牧业发展与生态安全屏障保护紧密衔接,科学规划农牧业生产建设布局,合理利用资源,控制草原载畜量,改善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生态农牧业和循环经济,构建高原农牧业绿色发展模式,为西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