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展望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展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

1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兼容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GIS以其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形象直观的应用界面、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等特点,能为现实地理空间上的物质和能量运动规律的研究提供方便、准确的管理和空间分析手段。因此,GIS与环境科学的结合运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GIS与环境科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所具有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使二者的结合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预期在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及环境地球化学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GIS在农业中的应用

(1)作为农业资源调查的工具,建立了农业资源地理数据库,实现空间数据库的浏览、检索等,利用GIS绘制农业资源分布图和产生正规的报表。

(2)作为农业资源分析的工具,GIS技术已不限于制图和空间数据库的简单查询,而是以图形及数据的重新处理等分析工作为特征,用于各种目标的分析和重新导出新的信息,产生专题地图和进行地图数据的叠加分析等。

(3)作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工具,主要是建立了各种模型和拟订各种决策方案,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4)作为农业管理的辅助决策工具,利用了GIS的模型功能和空间动态分析以及预测能力,并与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它的现代技术(如RS和GPS)有机结合,便于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和辅助决策。

3GIS在林业中的应用

林业生产领域的管理决策人员面对着各种数据,如林地使用状况、植被分布特征、立地条件、社会经济等许多因子的数据,这些数据既有空间数据又有属性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借用传统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利用GIS方法却轻松自如。

林业GIS就是将林业生产管理的方式和特点溶入GIS之中,形成一套为林业生产管理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减少林业信息处理的劳动强度,节省经费开支,提高管理效率。

GIS在林业上的应用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

(1)作为森林调查的工具:主要特点是建立地理信息库,利用GIS绘制森林分布图及产生正规报表。GIS的应用主要限于制图和简单查询。

(2)作为资源分析的工具:已不再限于制图和简单查询,而是以图形及数据的重新处理等分析工作为特征,用于各种目标的分析和推导出新的信息。

(3)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工具:主要在于建立各种模型和拟定经营方案等,直接用于决策过程。

三个阶段反映了林业工作者对GIS认识的逐步深入。

目前GIS在林业上的应用主要有:

(1)环境与森林灾害监测与管理方面中的应用,包括:林火、病虫害、荒漠化等管理,如在防火管理中,其主要内容有:林火信息管理、林火扑救指挥和时实监测、林火的预测预报、林火设施的布局分析等。

(2)在森林调查方面的应用,包括:森林资源清查和数据管理,这是GIS最初应用于林业的主要方面、制定森林经营决策方案、林业制图。

(3)森林资源分析和评价方面,包括:林业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管理、用于分析林分、树种、林种、蓄积等因子的空间分布、森林资源动态管理、林权。

(4)森林结构调整方面,包括:林种结构调整、龄组结构调整。

(5)森林经营方面,包括:采伐、抚育间伐、造林规划、速生丰产林、基地培育、封山育林等。

(6)野生动物植物监测与管理。

4GIS在土地资源中的应用

GIS技术最初在土地资源开发与管理上的应用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图件和属性数据的存储、查询等管理工作等,基本上没有数据的空间分析及其它决策功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在土地科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了土地评价工作(土地的适宜性或多宜性评价、土地的生产潜力评价、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城市地价评估、耕地地价评价等),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多目标规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现状分类与制图,以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动态监测。

GIS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从技术、地理信息、经济社会的需求等方面分析,在该领域有以下趋势:

参考文献

[1]傅肃性.世纪之交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应用发展[J].地球信息科学,1999,(2):17-23.

关键词GIS;农业资源管理;农业环境评价;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ApplicationProgressofGISinAgriculturalResourcesandEnvironment

WANGChen

(College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224)

AbstractTheapplicationofGISinthefieldofagriculturalresourcesandenvironmentwassummarizedasagriculturalresourcesmanagementandagriculturalenvironmentassessment.AgriculturalGISshouldbeconstructed,includingagricultural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agriculturaldecisionsupportsystemandagriculturalproductionmanagementsystem.AreferencecanbeprovidedfortheapplicationofGISinagricultureandconstructionofagriculturalGIS.

KeywordsGIS;agriculturalresourcesmanagement;agriculturalenvironmentassessment;agriculturalGIS;application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的支持下,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利用空间和地理信息的高新技术[1]。农业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自然-社会综合体,系统内的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在时空上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极强,GIS技术凭借其特有的空间信息管理与数据处理分析功能成为了农业信息化及现代化强有力的分析和决策辅助工具。

在国外,20世纪70年代GIS技术就开始应用于农业领域。90年代以后,GIS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和普及,国外GIS技术在农业的应用不仅范围广、程度深、水平高,而且将“3S”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集成优势,及时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将GIS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尽管与国外相比起步略晚,但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2]。

1GIS技术在农业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1农业区划

GIS技术是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区划的重要手段,利用GIS数据库可以对多尺度、多源的农业资源数据进行采集和管理,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将现有的资源、经济数据库和遥感影像获取的信息在GIS软件中进行叠加分析,运用GIS软件中提供的各种评判方法和模型,可进行不同区划方案的动态模拟与评价,制作农业区划图,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示区划结果。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于2000年组织江西省等7个省(市)气象局联合开发了“农业气候资源和区划信息系统”,用于制作农业气候区划[3]。当前GIS技术在农业区划方面的应用已日益成熟,国内学者将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与传统区划方法相结合,广泛应用于枸杞、烤烟、猕猴桃、火龙果、葡萄、荔枝等经济作物的农业区划工作中,为当地农业生产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1.2农业土地质量评价

利用GIS技术能够将地形、土壤性状、土地利用、环境变量等方面的空间和属性数据进行整合,通过建立各种数学模型,利用空间分析功能分析运算,进行农业土地质量的多因素综合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GIS技术进行土地质量评价,国外学者主要是将GIS技术与模糊逻辑技术[4]、神经网络方法[5]、遗传算法等人工智能方法结合[6],进行农业土地质量评价。GIS在我国农业土地评价中的应用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大量利用GIS技术进行评价,主要用于耕地地力评价[7]、农地适宜性评价[8]、耕地生产潜力评价等[9]。部分学者利用GIS的路径分析、缓冲分析等功能提取区位条件因素[10],丰富了评价指标,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1.3农作物估产

利用GIS和RS对作物区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可获取粮食产区播种面积、作物类型及作物生长态势和环境变化等信息。在充分分析各影响因素对作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后,利用GIS的模型功能,构建不同条件下(土壤、气候、环境条件)作物生长模型和多种估产模式,估算出大面积的作物产量,并提供数字化、图像化的农情。国内外农作物估产研究的重点有两方面,一是利用GIS技术辅助确定农作物的种植面积[11],另一个是利用遥感影像提取的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12]、光谱植被指数[13]、收获指数[14]、温度植被角度指数等指数在GIS中与气候或地理要素进行叠加分析[15]。

1.4土壤养分管理

在大面积的生产管理中,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和气候变化的不一致性等问题给平衡施肥、合理施肥带来很大的困难。GIS在土壤养分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利用GIS技术对农田土壤进行调查、采样,结合地统计学知识进行区域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16-17],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壤养分管理分区[18-19],并可结合气候变化、预测系统等构建施肥推荐系统,为施肥决策和管理提供服务[20]。

2GIS技术在农业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2.1农业灾害评价与预测

GIS技术为农业灾害评价与预测提供了新的手段,在GIS技术支持下,将获取的灾情信息与地面现实信息有机结合,能够实现对区域内灾害发生的基本规律、时空分布特征的综合分析评价[21]。另外,通过构建灾害风险模型可进行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22],并利用空间插值功能对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23],如对旱灾、涝灾、作物病虫害等农业灾害的预测预报,可为防灾减灾提供分析对策。以GIS为二次开发平台,集成人工智能技术、决策支持系统等开发构建的农业灾害预测防治专家系统[24],让农业灾害防治工作变得简单易行。

2.2农业面源污染分析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空间异质性等特征,GIS技术凭借其强大的空间信息管理、空间分析、可视化等功能,成为了研究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利用GIS技术可以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异性进行分析,直观地反映其时空动态变化情况[25-26],与其他模型集成还可进行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的预测[27]。以GIS作为二次开发平台,建立农业面源污染信息系统[28],更能实现信息、管理、分析和预测。

2.3农业生态环境评价

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是对某一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的优劣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在GIS中可实现生态环境信息的快速获取及空间数据的分析处理,利用GIS模型功能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模型[29],评价区域内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30],分析其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31],为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环境的保护。

3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展望

随着GIS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建立综合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愈加必要,将“3S”(GPS、GIS、RS)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充分集成,构建具有人工智能的空间决策系统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该将“3S”、通信网络、计算机、自动化等技术与农学、气象与气候学、土壤学、地理学等基础学科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可对农作物、气候、土壤等信息进行定期获取、动态分析和诊断预测,并提出耕作措施及管理方案的系统。

4结语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GIS技术是农业信息化及现代化过程中有力的技术支持,进一步深入开展其在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非常必要,开发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也将成为其研究的重中之重,它将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的高产丰收。

5参考文献

[1]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褚庆全,李林.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农业上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1):22-26.

[3]秘晓东.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农业结构调整[J].甘肃气象,2002,20(4):34-37.

[4]HALLGB,WANGparisonofBooleanandfuzzyclassificationmethodsinlandsuitabilityanalysisbyusing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s[J].EnvironmentandPlanningA,1992(24):497-516.

[5]BENNETTDA,ARMSTRONGMP,WADEGA.Agentmediatedconsensus-buildingforenvironmentalproblems:Ageneticalgorithmapproach.Proceedings[C]//Thi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WorkshoponIntegratingGISandEnvironmentalModeling,SantaFe,NM,NationalCenterforGeographicInformationandAnalysis,SantaBarbara,CA:1996.

[6]GUIMARAESPA.Extending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processesgenerationofalternativesforsittingandroutinginfrastructuralfacilitiesbymulti-criteriaevaluationandgeneticalgorithms[D].Lisbon,Portugal:NewUniversityofLisbon,1998.

[7]姜婷婷,谷海斌,盛建东.基于GIS技术的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新疆轮台县为例[J].新疆农业科学,2014,51(2):375-383.

[8]张红旗,李家永,牛栋.典型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J].地理学报,2003,58(5):668-676.

[9]陈涛,常庆瑞,刘京,等.基于GIS的黄土台塬区县域耕地生产潜力评价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1):1-9.

[10]聂艳,周勇,于婧,等.基于GIS和模糊物元分析法的农用地定级评价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5):297-300.

[11]黄敬峰,王人潮,蒋亨显,等.基于GIS的浙江省水稻遥感估产最佳时相选择[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290-413.

[12]LAMBINEF,EHRICHD.Thesurfacetemperature-vegetationindexspaceforlandcoverandlandcoverchangeanalysis[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1996,17(3):463-487.

[13]MORANMS,CLARKETR,INOUEY,etal.Estimatingcropwaterdeficitusingtherelationbetweensurface-airtemperatureandspectralvegetationindex[J].RemoteSensingEnvironment,1994,49(3):246-263.

[14]王培娟,谢东辉,张佳华,等.BEPS模型在华北平原冬小麦估产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0):148-153.

[15]林文鹏,黄敬峰,胡小猛,等.基于MODIS温度植被角度指数的农作物估产模型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0,29(6):476-480.

[16]赵军,张久明,孟凯,等.地统计学及GIS在黑土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分析中的应用:以海伦市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4,24(6):53-57.

[17]孔祥斌,张凤荣,王茹,等.基于GIS的城乡交错带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格局分析: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3,23(11):2210-2218.

[18]张泽,吕新,吕宁,等.基于GIS、RS的滴灌棉田土壤养分精确管理分区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4,45(7):125-132.

[19]白由路,金继运,杨俐苹,等.基于GIS的土壤养分分区管理模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1,34(1):46-50.

[20]危常州,侯振安,朱和明,等.基于GIS的棉田精准施肥和土壤养分管理系统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6):678-685.

[21]姚玉璧,李耀辉,石界,等.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2):21-28.

[22]李莉,匡昭敏,莫建飞,等.基于AHP和GIS的广西秋旱灾害风险等级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2013,(19):193-201.

[23]张晓煜,杨晓光,韩颖娟,等.宁夏南部山区农业干旱预警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41-47.

[24]刘书华,杨晓红,蒋文科,等.基于GIS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决策支持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4):147-150.

[25]叶延琼,章家恩,李逸勉,等.基于GIS的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异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32(2):369-377.

[26]姜世英,韩鹏,贾振邦,等.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农业面源污染PSR评价与基于GIS的空间特征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11):2153-2162.

[27]肖新成,倪九派,何丙辉,等.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的区域分异与预测[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4,22(4):634-646.

[28]施加春,徐建民,史舟,等.基于WebGIS的农业面源污染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29(2):225-231.

[29]郑文武,曾永年,吴桂平,等.遥感和GIS支持下的湘西北喀斯特山区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2):93-96.

关键词:低空遥感;农业大数据;无人机;农情解析

农业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传统性社会生产活动,但由于其具有生产分散性、地域复杂性、灾害突发性等特点,人们难以及时掌握农业资源信息来推动生产发展。1970年代开始,随着民用资源卫星的出现,农业生产领域最先开始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面积监测和估产且效果显著。近年来,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发展迅速,凭借其灵活机动、操作简单、成本低、获取影像速度快且光谱分辨率更高等高空遥感无法比拟的优势,推动了精准农业的调查、评价、监测和管理。由于无人机遥感技术可对农作物进行快速高效的动态实时监测,它已经成为当下农业遥感领域的研究热点。

1无人机遥感概述

1.1无人机发展历程

1.2无人机低空遥感系统组成

具体的无人机低空遥感系统的组成部分有:无人机飞行平台、微型传感器负载、地面控制台、数据传输系统和影像处理系统等。在农业资源领域,无人机的形状大小、可载负荷量、飞行性能和航线规划算法都对农田资源的监测获取精度有着很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多种无人机平台———如固定翼、单旋翼和多旋翼等无人机机型的出现,各种问题和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农业遥感技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2无人机农业应用中的优势

相比于卫星遥感,无人机有着独特优势。(1)无人机作业自主化。农业无人机由动力驱动,操作灵活,可以根据要求自主规划最佳航行路线和拍摄角度,极大地弥补了传统作业需要大量人力且效率低的缺点。(2)无人机获取数据精准。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凭无人机的近地摄影测量优势获取更高精度的光谱影像,覆盖范围更广,受到天气和空间的影响更小,与“精细化农业”的目标更加贴合。(3)无人机获取数据实时、快速、成本低。可以动态连续监测,利用所得影像的高光谱信息进行作物营养诊断、农田系统检测和种类细分、作物长势动态信息获取等技术操作。

3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

3.1农业资源预测评估

3.2农业虫草害遥感监测

全世界每年由病害和虫害导致的粮食减产仍然十分严重,在总产量中的占比约达到了1/4。目前国内外对利用无人机遥感进行数据反演的研究有很多,但是还未形成规模化成果进行推广,大部分是针对特定作物的监测研究。在农业虫草害中,作物与杂草的识别不可或缺,针对此问题Inkyu等[2]提出了新的改进办法,即利用站式滑动窗口的方式开发一种新的识别分离模型。在各研究中,对于虫草害等信息光谱特征专门提取并进行遥感反演定性,若可更深入研究并加以推广,可做到对灾害的及时发现和防治,将对农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3精准农业管理

精准农业管理是根据作物生长环境和自身特点的差异性进行精准的特定的管理,达到浪费少、成本低、收益高的目的。在李明等[3]的实验研究中,对通过无人机遥感试验得到的多幅有重叠区域的水稻地块图像,进行处理后建立的可识别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准确率高,对各不同地块的差异性比较具有参考价值。对无人机影像获得的三种可见波段进行模型建立可达到高精度提取某种作物信息的效果。如综合利用红、绿、蓝三个波段建立可见光差异植被指数模型,绿色健康植被信息的提取精度可达到90%。

4无人机农业应用中的不足

关键词:数字农业;问题;构想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7-20.

关键词:观光农业;产业;农业生产力

认识水平,澄清一些模糊观念,同时也为开发观光农业提供理论的支点。

一、观光农业的经济学思考

观光农业不但称谓不统一,就是对它的概念定义也是有多种说法。我们采纳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2000年台湾公布修正的“农业发展条例”,将观光农业界定为“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农业经营”。这是台湾正式对观光农业概念的统一界定,目前被大多数学者广泛引用。这个概念着重强调了发展观光农业的基础是农业资源,发展观光农业的特点是旅游者亲自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发展观光农业的目的是提供农业休闲,最后提出观光农业是经营性活动。

俞文正等学者认为,观光农业是指以现有或开发的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对象,按照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和构成要素,对其进行改造、配套、组装和深度开发,在至少保证基本生产功能和有利于生态环境优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赋予其观赏、品尝、购买、娱乐、劳动、学习和居住等不同的旅游功能,创造出可经营的、具有农业特色和功能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形成一产和三产相融合,生产和消费相统一的新型产业形态。这类概念着重强调了观光农业的旅游产业特点,说明了观光农业的自身性质,属于农游交叉的新型产业,它要比对观光农业外在特点的描述深入了一步。也同时说明了观光农业体现的几个特点,利用农业资源,保证生态环境特点,提供旅游产品。

郭焕成和任国柱则认为,观光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他同样强调了观光农业的特点,利用农村和农业资源,提供休闲活动,属于旅游经营活动。

其实,一个事物的特征,一个事物的作用,与一个事物的本质是不同的。一个事物的特征仅是它的本质或运动规律的体现,一个事物的作用仅是它产生的功利行为,而标志一个事物区别另一个事物的本质,才是该事物得以存在的基础。观光农业的特点、作用也很多,但它的本质是一种产业行为,它的运行要遵循产业运行的特点。产业运行的规律是驾驭它各种资源,旅游活动,维护生态的生命之线。这样我们提炼出观光农业的本质是产业,而它以农业农村为资源,以提供旅游文化为目的,以保护生态为基础都是以产业活动这根线索为中心的构成要素。

因此,我们对观光农业的经济学思考得到以下认识,它是研究旅游业在农业农村中发展,运动的规律及其与资源生态等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强调了观光农业本身的存在性,运动的规律性,强调了它与资源生态文化的关系性。

二、观光农业的产业运行规律

(一)观光农业是一种产业行为

观光农业既然是一种产业行为,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它遵循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呢马克思的产业资本循环律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思考的出发点。

(二)观光农业是一种经营行为

三、观光农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把农业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双层需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2005.

2、何景明.中外乡村旅游研究:对比、反思与展望[J].农村经济,2005(1).

3、陈艳等.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5).

关键词:国际贸易;农产品产业链;整合模式

随着各国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国际间的贸易总量、频率在逐年提升,我国2015年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4.59万亿元,出口达到14.14万亿元,占比为57.5%。虽然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出口的产品多为机电类,农产品占比非常低,但是进出口总额也达到了1875.6亿美元,出口为706.8亿美元,以谷物、棉花、食糖、植物油、蔬菜、水果、畜产品为主,当然也从其他国家进口农产品。伴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规模化效应的显现,未来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规模、总值都将扩大,为优化配置我国的农业资源发挥作用。在开展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如何发挥最大的贸易优势,获得贸易收益,是贸易的根本。获得农产品贸易的成功,除了要整合农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农业贸易管理之外,还需要进行农产品贸易产业链的整合,延伸产业链条,获得更大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产业链利益。

一、农产品贸易的经典产业链模式探究

在2001年成功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扩大、领域变多、收效提升,我国传统的优势农业顺势而上,形成了3类经典的贸易产业链模式。

(一)物流共同配送模式

(二)订单模式

随着交易市场模式的改变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农产品产业链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自主生产转变为订单生产加工(图2所示)。在农产品贸易的产业链中,形成了订单模式,农户、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在接到国际农产品的订单之后,再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经由国际物流配送销售给对应的国际买家。

(三)全产业链模式

为了在贸易中占据最佳的竞争优势,我国的农产品交易者们探索出了农产品贸易的全产业链模式,通过将涉及到农产品流通的所有产业链进行整合,实现农产品的产品链、组织链、技术链和价值链的融合。加以借用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开发出农产品贸易的P2B2C模式、P2G2B2C模式,极大的为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了帮助。

二、产业链整合对农产品贸易的作用

在农产品贸易的过程中,产业链的推动作用很大,尤其是在进行产业链延伸之后,将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研发、产品营销等引入,加倍提升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成效。

(一)有利于整合农业资源,加速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形成农业产业链的过程中,融合了农业产业链前段的农机、种植技术研发资源,整合了农产品销售中的企业、人力、品牌资源,达到了农产品资源的整合的目的。同时还将涉及到的农业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如农产品精深加工所需要的金融资源,在产业链融合的过程中,就会完成从金融机构向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配置,极大的保障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供给。

(二)有利于加速中国农产品品牌的形成

三、国际贸易中农产品产业链存在的局限

为进一步发挥农产品产业链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必须对当前存在于农产品国际贸易产业链中存在的局限进行梳理和总结。总的来看,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产业链主要面临2大局限:

(一)局限一——产业链环节衔接紧密性弱

在目前实行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中,从农产品的种植到加工,从加工到精深加工,从精深加工到销售,各产业链环节的衔接紧密性很弱,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所限制的,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以生产养殖为主,弱化了技术研发、产品营销环节,以至于后来引入的这些产业链环节与生产种植环节脱节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是在产业链环节中,利润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了各环节间的壁垒出现,联系难度加大。严重的产业链环节脱节,将有害于融合产业链的模式构建,也会给农产品国际贸易产生危害。

(二)局限二——产业链发展平衡度低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推进过程中,农业面临很多的问题,亟需实现转型升级,并且正处于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农产品贸易产业链的又一障碍——产业链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产业链不平衡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地区的产业链发展不均衡,由于我国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客观环境,造成了东部农产品贸易产业链延伸长、竞争力强,西部相对较弱的不均衡局面;二是面临严峻的市场、产业差异,产生了产业链发展的不均衡,比如在华北地区,由于农产品产业链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视棉花的种植和贸易,农业企业不断的涌入其中,然而在其他养殖业上却跟不上,造成了严重的产业链不均衡,不利于整个地区的农产品贸易。

四、构建国际贸易中农产品产业链整合新模式

探索国际贸易中我国农产品产业链的整合新模式,是当前农产品贸易模式局限的突破口,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能力和水平、提升农产品交易额的新引擎。

(一)构建思路

(二)构建路径

(三)构建新模式

结合构建思路和方法路径,将构建起4条国际贸易中农产品产业链的新模式:一是相对独立的产业链模式,这是依托单独的农产品企业搭建起来的,将对这个企业所涉及到的资源实现整合;二是合作的产业链整合模式,通过农产品产业链条上,多企业的合作,搭建起农产品产业链的共同开发、维护的机制,从而实现产业链的整合构建;三是在产业间形成的产业链联盟整合模式,即以农业为基础,联合其他产业,搭建起产业链整合联盟,通过借鉴其他产业链的力量,实现农产品贸易产业链的整合模式构建;四是在区域间的产业链整合,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农产品产业链融合的方式,降低在产业链构建过程中资源的浪费。

五、反思与展望

15年的国际贸易,带来的不仅仅是货物贸易总额的数额扩大,更多是改变了我国多产业的生产、组织、流通贸易模式,对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而言,除了简单的将特色农产品销往全世界以外,还可以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为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贸易顺差助力。在本文的分析中发现,当前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产业链的经典模式中,物流共同配送模式、订单模式、全产业链模式都各有优缺点,对农业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发挥各自的作用。但是在国际贸易中,要整合农产品产业模式,就是要正视当前存在的局限,构建起国际贸易农产品产业链新模式。

[1]刘洪泉.基于共同配送模式的大庆市农产品产业链整合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06):23-30.

[2]冷志杰、刘洪泉等.整合农产品产业链的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研究[J].中国储运,2014(09):113-115.

[关键词]休闲农业;宁台;合作

休闲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游交叉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对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台湾的休闲农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特色,并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但是由于受海岛空间限制以及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台湾的农业资金、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开始向岛外移动,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宁德的休闲农业目前正处于摸索阶段,存在着技术还不够成熟、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借鉴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和积极吸引台资投资建设宁德休闲农业区。宁德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较为丰富,对台商前来宁德开展休闲农业项目的合作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一、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

(一)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阶段

1980年台湾地区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发展休闲农业。1982年在其颁布的“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农民收人所得方案”中将观光农业列为重点内容;1983年推出“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建立了彰化县东势农场、台南县走马赖农场、宜兰县香格里拉等示范点。到1989年,全台观光农场增至141家。

目前,台湾地区共有Ho多家休闲农业园区,年产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提供了18万多个就业机会,预计到2008年底休闲农业产业产值可达175亿元人民币。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主要类型

2.休闲农场。休闲农场是集观光、农作体验、住宿、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区,可分为4类:(1)教育休闲农场。主要是利用农场环境和农村产业资源,对人们进行农业和农村知识教育。这类农场大多具有较完整的原生植被,动、植物种类丰富,是中小学生户外自然教育的最佳场所。(2)有机休闲农场。以经营有机蔬果为主。(3)生态休闲农场。这类农场大多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维持原植被物种,以生态工法营造生存环境,如昆虫生态、溪流生态、渔业生态。较著名的有“绿世界生态农场”、“八卦山昆虫生态休闲农场”等。(4)专业休闲农场。有从事果园采摘、蔬菜采收及水稻、花卉、茶园、香草、药草、菇类、咖啡等劳作体验,或从事林场体验、渔场体验等等。台湾地区土地银行经营的初鹿牧场较具代表性,该休闲牧场地处台东县卑南乡,占地约54公顷,为全省坡地休闲牧场之最,主要经营乳牛及乳制品,游客可以品尝到自产牛奶、奶酪、牛肉。牧场地域辽阔,景色宜人,有露营区、产品贩卖部、菠萝园茶园、槟榔园、批把园和竹林等分区,2000年度仅门票收人就达30万人民币。

3.乡村民宿。乡村民宿是利用乡村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为游客提供住宿,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体验乡村生活。此类典型的有南投县青境地区和台北黄金山城金瓜石。清境地区民宿通过策略联盟经营的方式,成立清境观光发展促进会,统一进行对外事务联络和民俗资源分配等方面的组织营销活动。台北黄金山城金瓜石则利用丰富的人文风情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把原先的台湾地区冶金矿区进行规划开发,以独特的景观吸引游客。

20多年来,为了发展休闲农业,台湾地区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并在规划、建设等方面给予辅导、扶持。目前,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在内涵、形式、规模、外延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单一的观光农业朝综合性、多功能的休闲农业方向发展;从种植业、渔业、牧业、林业生产性的观光园向农业与旅游业、农业与农村建设、农业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生活区、长宿休闲区,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推动农村建设的目的。休闲农业成为集农业生产、观光、休闲、度假、教育、文化于一体,横跨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新型产业,对促进农业转型,提高农民收人,推动农村永续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缺乏完整性和长远性。主要表现在:有些地区休闲农场经营面积有限,经费不足,无法兼顾地区经济、社会、环境、教育等层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未能产生有效推动作用。部分地区休闲农场整体规划缺失,各自为战,造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破坏;有的地方先开发后规划,园区杂乱无章,场所分布零散,经营单调、乏味;还有一些园区偏向游乐开发,设施趋向人工化、商业化,破坏了生态环境和农村风貌。农民的短视及规划的滞后,使休闲农业资源未能有效整合。

4.缺乏差异性。目前,台湾地区到处都有观光果园、生态农园、土鸡城等,但模式大同小异,大部分都以提供烤肉、炒野菜、采水果、吃土鸡及住宿等服务为主,缺乏差异性,造成区域间同类型休闲农场彼此恶性竞争,利润削减,服务质量下降。

二、宁台农业合作的优势与潜力

宁德的主要优势与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宁德长期被定位为山区,同时受交通滞后的影响,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沿海地市,但同时由于发展步伐慢,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等要素在沿海各地生产成本攀高、资源要素困乏的情况下,显示出后发优势,主要有:

区位优势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背靠欧亚大陆,面临浩瀚东海,不仅是福建连接南北两大金三角的重要通道,而且与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也是对台交流与合作的前沿地带,开展宁台经贸合作与交流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近年来,海陆交通、邮电通讯、城市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宁德市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出来,宁德巨大的山海资源潜力必将激活,促使宁德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港口优势

宁德的港口资源相当丰富,有29个港湾密布沿海岸线,可建的深水泊位居福建省之首,港口优势极为突出,尤其三都澳是全国最好、世界少有的深水良港,被誉为超级良港。优良的港口是投资钢铁、化工、电子、机械、加工业等行业的理想之地。如今,由于制约港口资源开发的交通条件已得到极大的改善,一些重大项目开始布局建设,宁德港,这个中国尚未被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天然超级良港已经从长期休眠期进入“蓄势待发”期,并将进入“喷发期”。

旅游优势

宁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有太姥山、鸳鸯溪两个国家级重点名胜风景区.有九龙际瀑布、支提山、东狮山、翠屏湖四个省级名胜风景区,同时还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统计,宁德总共有大小旅游景区30多个,其中支提山是我国历史上的佛教胜地,闻名海外。在人文景观方面,闽东是畲族聚居地,畲族人民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畲族风情是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

农业资源优势

宁德依山傍海,农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农业在三产中约占25%,农村人口占全省的26.9%,农村劳动力占全省的9.5%,耕地占全省的12%。海岸线占全省1/3,海域面积占全省1/3,潮间带面积占全省28.13%,浅海海域面积占全省21.27%,全区人均占有海洋面积1.67公顷。由于海的优势,宁德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统计,闽东海域10―100米等深线内有500多种,其中经济鱼类约有100多种,甲壳类60多种,贝类约有70种。

生态优势

宁德森林覆盖率高,空气品质、水质在全省都名列前茅。

上述优势不能单项看,而要从整体上看,因为1+1可以大于2。而且这些资源优势也都可以为发展宁台农业所用。如果能很好地发挥这些优势,宁德将不仅成为福建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将成为福建东出西进,连接世界的战略要道。有人说,三都澳是宁德未来的希望,我们也可以大胆地说,宁德是福建未来的希望。

三、宁台农业存在的阶段差异性与要素互补性

宁台农业由于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在传统要素与现代要素等资源禀赋和资源配置效率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这些差异性和互补性不仅表现在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农业科技水平、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还表现在经营观念、体制和机制等方面。

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积累了资本、技术、市场经验、营销网络等丰富的现代生产要素。但由于台湾农地、劳动力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越来越短缺,农产品市场小、劳动力价格日益昂贵、承受风险的弹性变小等因素,农业资本与技术要素投入的机会成本增高,成为限制台湾农业,从而限制农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宁德当前总体上还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资本、技术、营销渠道、市场经济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较缺乏。但与台湾相比,土地、劳力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相对丰沛,有着较广阔的农业生产空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宁德农业的发展需要注入更多的现代农业发展要素。因此,通过宁台农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既是降低台湾农业生产成本,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宁德农业产业化、优化农业结构、加速农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渠道。

总体上看,宁德初级农业资源和潜在农业资源较丰富,可利用资源较多,包括市场、劳力、土地等,且发展潜力较大;台湾则在农业相对资源量、资金供给、农业技术、产业结构、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宁德农业受体制和技术面制约较大,科技及资金投入较少,投入产出率和成果转化率较低;台湾则受资源和要素成本的制约较大,农业发展空间有限。因此宁台之间这些差异性和互补性就成为宁台两地合作的潜在优势。

四、宁台休闲农业合作思路

(一)强化政府服务,形成有利于休闲农业合作的运行机制

首先,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休闲农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和大力扶持。市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统筹协调。农业、计划、财政、税收、金融、内外贸、科技、证券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加强协作.保证两地休闲农业合作能顺利推进。

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虽然宁德市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对于休闲农业这个系统工程来说还远远不够。鉴于政府财力有限,政府不要成为投入的主角,而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推动各级财政逐步增加休闲农业专项扶持资金规模,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担保条件、增加贷款额度、改善金融服务。

再次,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和多功能性开发的基本条件.而且休闲农业也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以,政府应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教基地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善休闲农业区的硬件条件。

(二)把“休闲农业”列入对台招商引资的重点行业领域

宁德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加之基础底子薄,发展休闲农业所需的资金缺较大。福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台要祖籍地,800多万台胞不仅是来闽观光旅游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也是投资大户。环三都澳战略规划将宁台旅游对接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台湾观光客可以通过宁德前往长江三角洲,宁德成为台湾对大陆的一个重要通道。宁德也可以借此吸引大量台湾游客,提升管理服务,打造旅游品牌。因此,应要做好宣传,打好这张“侨牌”。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台湾休闲农业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并且逐步建立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区。宁台两地优势互补、合作领域十分广泛,积极吸引合资。开展宁台休闲农业合作有着良好的前景。由于休闲农业行业本身就是招商引资最好的行业之一,所以,应积极吸引台商到宁德投资开发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区。

(三)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台资涉农企业转向农业多功能性开发

休闲农业把农户的生产活动与游客的消费活动结合在同一时空,农业生产过程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紧密结合。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各种社会风险。近年来,已落户福建的台湾涉农企业,开始慢慢转型升级为多功能性产业。把原来的科技型种养业和加工业、旅游业结合起来,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工商一体化,获得了不错的成效,成为了发展休闲农业最有潜力的主体之一。而且产业链的延长,可以加快吸收劳动力。实践证明,这些涉农企业产前和产后部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是产中部门的近十倍。延长农业产业链,不仅拓展宁台农业合作的空间,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培育和发展。当前,宁德应抓住这一契机,着力促进台资涉农企业转向农业多功能性开发,把落户宁德的台湾涉农企业培育成为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先锋队伍。一方面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加快休闲农业合作步伐;另一方面可以巩固合作基础,实现跨跃式发展。

(四)依托太姥山、杨家溪、鸳鸯溪等旅游资源,合作开发对台乡村旅游

打造妈祖、陈靖姑、关帝等对台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推出一批高档次的对台招商项目,吸引台商来闽投资旅游项目。这些都为宁台旅游合作提供了机遇。据研究,在自然资源、市场需求、资金、人力、经营理念、营销方式等l5项旅游业发展指标中,闽台具有高度互补性的指标有5项,中度互补性指标8项,二者占总数的86.6%。闽台旅游资源的高度互补性,来之于深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文化渊源,这是任何第三者都无法比拟的,也是宁德发展对台乡村旅游的先天优势。

农业旅游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和趋势。因为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农村建设如果仅仅停留在生产领域,农业就不可能现代化、农民收入就不可能有大的提高、农村环境也不可能有大的改观。台湾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强调农村建设到9o年代实施“富丽农村”建设,都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宁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目前还处于初级开发阶段,从设施、管理到理念都还有待提升。可以依托这些资源,大力开展与台湾的农业旅游合作,使宁德成为海峡两岸重要的旅游基地。

参考文献:

[1]邹芳芳.以台湾经验促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田[J].台湾农业探索,2009(1).

[2]陈励颖.福建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的实证研究[M].中国农学通报,007(9).

[3]郑青.闽台农业资源配置模式演进及前景展望[J].亚太经济,2010(4).

[4]段兆麟.台湾休闲农业回顾未来发展策略[J].农政与农情,2007(177):64-70.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从农村产业层面来看,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及服务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也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多功能的现代农业。

休闲农业是在城市化高度发展和人民经济收入较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的意义是,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因为休闲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生产、管理人员,而且还需要从事住宿、餐饮、交通、商业等服务人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休闲农业有利于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不仅使城市人了解和体验农业,而且也使农民转变观念和提高素质,加强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保护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休闲农业的功能特征

1、观赏性

是指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和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品种繁多,特别是那些千姿百态的农作物、林草和花木,对城市居民是奇趣无穷。这种观奇活动,使游人获得绿色植物形、色、味等多种美感。

2、休闲性

指依某些作物或养殖动物,构成多种具有观光、休闲和娱乐性产品,供人们欣赏和休闲。在不同类型观光农业区设计修建娱乐宫、游乐中心、表演场;在树林中设吊床、秋千;在海滨滩涂区踩文蛤、跳迪斯科舞;在水塘垂钓、抓鱼、套鸭子、;在草原区设跑马场,开展骑马、赛马等娱乐活动。

3、参与性

让游人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让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比如对其有趣的观光农业项目,让游人模仿和学习,如嫁接、割胶、挖薯、摘果、捕捞、挤奶、放牧、植稻、种菜等,还可以开展当一天农民的活动,游客可以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过程,从而了解农业生产,增长农业生产技术知识。

4、文化性

观光休闲农业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不熟悉农业和农村的城市人服务的,因此观光农业的目标市场在城市,观光休闲农业经营者必须认识这种市场定位的特点,研究城市旅游客源市场及其对观光休闲农业功能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按季节特点开设观光休闲旅游项目。

三、休闲农业发展的态势

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十分重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1980-1990年是萌芽和兴起阶段,在少数改革开放较早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首先发展观光采摘农业;二是1991-2000年是初步发展和成长阶段,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开始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三是2001-至今是较快发展和规范经营阶段,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均发展起来,而且制定评定标准,走向规范化经营。回顾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休闲农业已从初期自发发展,进入有组织的规范性发展;2、休闲农业从小到大,从少到多,逐步向规模化发展;3、休闲农业产品从最早的采摘、农家乐发展到现在的休闲农庄、生态农园、休验农园;4、休闲农业功能从单纯观光,扩展到观光、休闲、体验、健身等多功能;5经营理念从单纯的生产经营,扩展到休闲与体验,增加了文化和生态内涵。

四、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类型

休闲农业发展受资源环境、区位交通、市场需要、农业基础、投资实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态势。

(一)按区位可分为4种类型:

1、城市郊区型。一般农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好,农业特色突出,市场需求大,交通便利,发展休闲农业条件优越。

2、景区周边型。一般靠近旅游景区,农业产品丰富,农村环境好,农民经营意识强,有利于休闲农业发展。

3、风情村寨型。一般具有民族民俗风情,地域特色鲜明,农村土特产品丰富,可吸引游客体验民俗文化,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4、基地带动型。农业种养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可以让游客采摘、品尝农产品,参与农业活动,购买农产品。

5、资源带动型。农业资源有森林、湖泊、草原、湿地等,可以发展森林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生态休闲等休闲旅游业。

(二)、按产业可分为7种类型:

1、观光农园。利用花园、果园、茶园、药园和菜园等,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拔菜、赏花、购物及参与生产等活动,享受田园乐趣。

2、休闲农园。利用农业优美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为游客提供欣赏田园风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生态及文化等活动。

3、科技农园。以现代农业生产为主,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水耕栽培、农技博物馆等项目,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学习、体验等活动。

4、生态农园。以农业生态保护为目的兼具教育功能而发展的休闲农业经营形态,如生态农园、有机农园、绿色农园等,为游客提生态休闲、生态教育、生态餐饮等活动。

5、休闲渔园。利用水面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为游客提供垂钓、观赏、餐饮等活动。

6、市民农园。农民将土地分成若干小块(一般以一分地为宜),将这些小块地出租给城里市民,根据市民要求,由农业园人员负责经营管理,节假日城里人去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7、农业公园。利用农业环境和主导农业,营造农业景观,设立农业功能区,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等活动。

五、发展休闲农业效益、问题与措施

2、问题与措施。几年来,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虽然取得明显成绩,但由于缺乏经验,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产品雷同,特色不明显;2、规划滞后,业态单一;3、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健全;4、经营管理粗放,服务水平不高;5、功能单一,文化内涵和生态内涵不强;4、法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7、农民缺乏资金,发展受到限制;8、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客源不足。为此,建议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主要措施:1、提高认识,积极引导和扶持;2、做好规划,突出特色;3坚持以农业经营为主,防止城市化和商业化;4、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5、调整产品结构,树立品牌;6、加强营销,扩大市场客源;7、制定法规,完善行业标准。

六、休闲农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

1、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良好的时代背景和有利时机,这要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希望在假日里到郊区乡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以改变环境,放松自己,恢复精力和体力。2、广大农村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3、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居民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达到较高程度以后,就会产生精神生活的追求,外出休闲旅游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城市在岗人员有了双休日,又有私人汽车,这也为外出旅游提供了可能条件。4、广大农村一般远离繁华的城市,具有优良的农业自然环境,美好的田园风光,多样的农业生产活动,悠久的农耕文化,丰富的农家生活,这些都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前景广阔

[关键词]大数据;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B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以其巨量、高速、多样、真实等特征为人类解决各种发展问题带来了新的视角与途径,大数据农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完美结合,催生出大数据农业。它通过对农业资源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保存、分析、挖掘、预测、呈现,为农业管理者决策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提升决策质量,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增加收益。目前我国的大数据农业发展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分析了大数据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我国大数据农业发展现状

大数据农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课题,这种技术广泛应用在多个领域。通过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科学家已经在农业育种、农业栽培、病虫害防治、农业环境监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在农业育种上应用大数据技术

(二)大数据技术与农业栽培相结合

精准农业(Precisionagriculture)是大数据技术与农业栽培技术的完美结合。它是一种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系统(RS)的大数据信息传输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管理系统。大数据技术能够对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变动给予监测与反馈,系统地评估作物生长状态、合理地优化施肥配方,全面地调动土壤生产力,高效地调控各类农业资源,大幅地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防治病虫害

农业技术人员根据设在田间地头的监测站提供的海量数据,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对气候、菌源基数和害虫越冬基数、种植业结构等病虫害监测系统主要因素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预测本季发生病虫害的概率与区域,及时提供病虫害预报,并提供有效的治理方案,最大程度降低农业自然灾害损失。

(四)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农业环境监测

虽然大数据技术已经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多个方面,但是在普及大数据农业的道路上,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我们必须认清现实:我国大数据农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未来任重而道远。

二、大数据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网络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

(二)大数据人才匮乏

(三)大数据共享度低

(四)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

三、大数据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完善网络配套服务设施

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发展大数据农业的先决条件。首先,增加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中央财政应该拨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发展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通信管网、增加无线基站、提高各级机房等设施的覆盖面,保证网络覆盖到每一个行政村,为实现大数据农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电信企业需要提高服务能力,实现网络提速降费。目前,各大网络运营商的网络资费相对偏高,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农民接入网络的一大顾虑。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协调各方面利益,切实降低网络资费,打通网络入户“最后一公里”。

(二)不断提高农民大数据意识

(三)大力推进农业大数据共享开放

(四)全面健全法律保障机制

四、展望

目前,大数据浪潮席卷全球,为我国大数据农业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尽管我国大数据农业还处在试点阶段,农业大数据技术还没有实现全面推广,但是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大数据这一时代主题,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虚心借鉴各国成功经验,全面运用各种数据资源和先进技术,不断加强大数据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改进,就一定能够进一步推进我国大数据农业的发展进程,为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成功转型为农业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湘雄.大数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5(11):25-29

关键词:耒阳;现代农业科技园;环境条件;意义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选择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集中配置土地资源和农业资源,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兴建,以现代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为支撑,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设施等高新技术为一体,运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密集区域,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投入、集中开发,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种植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1]。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已经成为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及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力度,并给予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及扶助资金[2]。

1耒阳历史人文

耒阳地处湖南省东南部,是湖南省衡阳市所辖的县级市。全市总面积2656km2,总人口130万人,市区常住人口43万多人,辖一个正处级开发区,34个乡镇办事处。耒阳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有“神农创耒”的美丽传说;是世界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故乡;是湖南省最大的县级能源基地,俗有“油茶之乡”、“楠竹之乡”、“能源之乡”、“汉白玉之乡”等诸多美誉。早在2007年,新上任的耒阳市委书记袁延文就说过:“没有煤炭,就没有耒阳的今天;光靠煤炭,就没有耒阳的明天”。2009年3月,耒阳市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有专家称400m以上的煤矿仅仅只够挖15年,耒阳经济结构转型已迫在眉睫。

2耒阳地理环境条件

耒阳南邻广东,是湖南省经济战略重点“五区一廊”的南大门[3],是内陆地区主动承受粤、港、澳经济辐射,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舂陵江四季通航,京珠高速、107国道、武广高铁贯穿全境,水陆空交通俱全,到广州、武汉、南昌、桂林等地均在五小时内可以到达,全面融入“中南五小时经济圈”。

3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地理位置

耒阳蔡伦现代农业科技园(以下简称园区)地处耒阳蔡子池办事处所辖的七岭、大金、上岭和大唐等村,总体规划面积1万亩,欧阳海灌渠贯穿全境,耒水紧邻其侧;园区土地以低矮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塘水库面积500多亩,优质水稻田3000余亩,土壤类型以第四纪红壤为主,土层深厚,经过人工改良后适合各类亚热带作物生长。园区位于107国道旁,开车从园区出发到耒阳区约8min,到京珠高速12min左右,到武广高铁站20min左右,到遥田机场约30min。丰富的水资源为园区农业生产、农副产品深加工提供了基本保障,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休闲旅游、储藏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综上所述,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为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4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建设的意义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是一家集科研、农技培训与推广、农业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储藏、加工运输、新农村建设及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性农业科技园,是耒阳经济结构转型的产物,是农业由传统经营模式转变为现代经营模式的典范,是农业科技研发的载体和孵化地,将为耒阳、衡阳乃至湖南甚至全国的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4.1结合科技力量进行农业生产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同湖南农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及绍兴农科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园区建设年产1000万瓶组培苗的组培大楼和50亩大棚基地,组建专家团队,专门进行科研、产品开发和技术推广等工作,为农业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结合耒水流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使园区范围内荒山秃岭经过整理后,能成功种植各类果树和绿化苗木,实现了荒山变绿、环境变美的目标,为实现把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建设成为耒阳“城市后花园”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4.3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结合低产田改造项目,将园区低洼冷浸田改造成优质农田或扩大为水面,实现了田地的综合开发利用,解决了冷浸田抛荒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

4.4紧随市场经济步伐,实现农副产品价值最大化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建设大型的冷藏物流中心及农副产品加工交易中心,完善了农业产业链条式生产经营即: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服务,实现了农副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4.5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完善农村设施,实现农业产业化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了农村自饮水工程,解决了农民工就业问题,改善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一部分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建设[4],实现“公司+基地+农户”,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舞台。

4.6推广农业科普知识,展示传统农耕与现代农业文化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结合农耕文化,建设农耕文化科普走廊,为展示传统农耕文化,展望现代农业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建设生态餐厅及商务会所,进行商务和会务等接待,垂钓、休闲娱乐等项目相继建成,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完美结合,探索出一条农业综合发展的新思路。

5小结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的建设,确立了科研单位、园区专业人员、企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有机结合,不仅利用产学园结合的优势合力推进企业发展,更在推进产学园结合的同时加快了现代化农业前进的步伐[5],是耒阳由不可再生矿产经济转型为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的最佳选择,是实现耒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是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催化剂,是高新技术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6],对推进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于平福,梁贤.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评价体系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4,35(4):342-345.

[2]曹仁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福建热作科技,2003,28(3):38-41.

[3]中国耒阳党政门户网站[OL].leiyang.省略/main/zoujinleiyang/index.shtml.

[4]郭春恒,刘春和,张玉东,等.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J].农业经济,2003,7:29-30.

THE END
1.四川三农新闻网“例如,无人机去雄复检环节,利用无人机规划自动航拍找到遗漏的雄穗,动态确认后定位每个检出的雄穗,并提供导航功能协助工人去除雄穗。” 机械化制种要求出苗整齐,这就需要种植技术的辅助。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介绍,近年来,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应用,挖掘品种增密潜力,推动耐密植品种发展,在http://www.sc3n.com/index.php/index/news/topics/id/15.html?page=21
2.《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21年,第41卷,第01期这无疑给其温度场的测试研究带来困难。针对脉冲真空弧等离子体开展阴极表面温度测试实验有着重要意义,在分析了真空弧等离子体放电特性以及背景辐射特性和等离子体放电阴极测温的实际需求,本文基于高速CCD相机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多光谱高温计。该高温计采用单色高速CCD相机,主要避免RGB彩色相机不能完全滤除背景辐射的弧光。为http://www.sinospectroscopy.org.cn/readnews.php?nid=96385
3.青海势学技术厅联系人: 王萍 主要研究人员: 杜玉枝、魏立新、杨寿栋、杨红霞、张国利、胡凤祖、姜建锋、于明杰、李玉林、钱 兰 以青稞为主要原料研究的"百岁羹"产品,由青海高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资42万,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对产品的配方、生产工艺、功效学、质量标准、稳定性进行研究,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预期成http://kjt.qinghai.gov.cn/content/show/id/417
4.地理学研究与无人机应用相互借力发展——“地理科学进展与无人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下的无人机云端管理系统发展》探讨了地理信息技术通过云端管理和航路规划为无人机运行管理辅助提供解决方案;《无人机组网遥感数据体系建设评介》和《无人机遥感组网冗余容错的研究》探索了无人机组网遥感及其数据体系研究和理论;《NASA无人机交通管理系统飞行验证试验概述》在详述美国无人机交通管理https://www.progressingeography.com/EN/Y2021/V40/I9/1439
5.西藏那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图4 模拟控制实验研究框架图 (3)高寒草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针对藏北草地退化格局不明确,驱动要素不清晰等问题,本研究方向以不同时空尺度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动力学机制为核心科学问题,在摸清生态学机理机制、优化参数及创新方法的基础上,对相关生态模型进行本地优化,借助高光谱近地遥感、无人机遥感http://www.lenom.igsnrr.cas.cn/jgsz/kyxt/nqz/202204/t20220428_6440141.html
6.水资源研究领域中遥感技术的运用论文(精选12篇)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土资源局通过使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对违法占用土地面积较大和集中的区域进行航拍摄像,更直观和快捷地了解该区域的实际查处整改情况,而基于无人机机动性能强、不受场地情况限制,并且携带方便,执法部门可以充分利用无人机对违法占用土地进行监测摄像,实时记录土地违法案件的整改情况。https://www.360wenmi.com/f/filemg86r43v.html
7.[论文总结]智慧农业论文摘要阅读概览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相结合的潜在VI、CI、结构改善小麦生长参数的估计精度,基于固定翼无人机图像。 小麦田间试验在兴华试验站进行了2017 - 2019年连续两年在三个小麦品种5岁以下氮肥率。 两个常用的小麦生长参数、**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片干物质(LDM),**同步麦田无人机图像,得到关键的增长阶段。 简单的回归(SR)https://blog.51cto.com/luohenyueji/5950349
8.无人机智能控制的前沿技术和产业应用讲解导读:本文整理自齐俊桐在雷锋网硬创公开课上的演讲。我们现在正在经历一个怎样的机器人的时代,其实机器人已经无处不在了。 【中国智能制造网 名家论坛】说到无人机其实它就是机器人的一个部分,它是一种空中的机器人,所以我就不得不从机器人说起。我们现在正在经历一个怎样的机器人的时代,其实机器人已经无处不在https://www.gkzhan.com/news/detail/88782.html
9.兵团摄协兵团群英谱(第一辑)△ 无人机田间作业 摄影 /张忠义 伟大的创举 ●文/李春林 1949年10月,我二军五师十五团随王震将军由甘肃酒泉向新疆进军,同年12月5日,为了及时制止和田民族分裂分子预谋组织的暴乱,十五团奉命从阿克苏日夜兼程15天,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580里,12月22日和平解放了和田城。 https://www.meipian.cn/2r3oxg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