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老子五千言,大家都知道是《道德经》,这样叫了两千多年了。
其实在秦汉以前老子五千言的篇章次序,并不是现在《道德经》这样,道篇在前,德篇在后,次序正好是相反的,这个恐怕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所以老子五千言叫《德道经》更合适,为什么这么说呢?先从1973年的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说起。
40年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
尤其乙本在两篇后分别有“德”“道”二字,明确分出篇名。
帛书《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汉文帝叫刘恒,治国采取老子无为而治的方略,休养生息,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汉朝盛世。
帛书《老子》道篇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与现在通行本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同。
古代著书行文要避皇帝的讳,皇帝的名字常人不能用,所以到了文帝刘恒这儿,“非恒道”就变成“非常道”了。
这也说明,帛书《老子》成书至少是在汉文帝之前。
另为佐证的是,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老子德道经》写本,多以《德经》为上卷,《道经》为下卷,不分章,与今天流传的《道德经》上下二卷(《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次序不同。
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银雀山竹简,比敦煌本早八九百年,也是《德经》上,《道经》下。不仅如此,先秦韩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
紫气东来
目光穿越历史向上追溯,汉武帝继位的第八年,即公元前134年,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时的儒生根据统治者的封建统治和独尊儒术的需要,偏离了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儒学原意,出现了为封建帝王服务,愚忠皇权,禁锢百姓思想的犬儒文化,并开始大量改写古代经典,其中老子五千言德篇与道篇的次序也颠倒了,导致后人只知《道德经》而不识《德道经》。
就是在汉代时期这个顺序就被颠倒了。顺序颠倒,实际上就把老子的本意弄颠倒了。
《老子》五千言,在书写过程当中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
“道”,如果没有淳德为基,则难以感格、体悟和进入其中。只有通过修养这个“德”,具备“五德”,也就是老子第一章中所阐释的“仁义礼智信”都齐备,五归化于一,才能够有资格达成这个“德”。
“德”丰满不缺以后,才能够品尝“道”的滋味,知道“道”是怎么运行的。
因为“道”不可言,言语道断。这个境界已经没办法用语言来描述了,那么就要用“德”来去体会。
让人们首先培养心灵的道德品格,获得道德能量,然后再来认识自然大道,认识天地的自然规律,这样就能够很轻松地把《易经》读通、读懂。
从大量经验来看,诵读通行本《道德经》五千言和诵读帛书本《德道经》五千言,效果是有区别的。
我们根据老子《德道经》的原意,进行版本恢复。当然,在恢复当中对很多关键内容也进行了校勘。
比如说,“治水”章,在帛书《老子》的原著当中是“上善治水”,但是汉代以后就被篡改成了“上善若水”,自此人们基本上就读不懂《老子》了。
一个“若”、一个“治”,两者的含义是绝对不同的。
“若”,着重于理性的朦胧,强调要“仿效”水的品格和精神。
而自然界的水有清有浊,具有双重属性,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为灾为患,浊恶之水和灾患之水并不具备“上善”属性。
老子说的是“治水”,那就是非常典型地表明,要用至美和至善的东西来“治”自己的生命之水。
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在明朝展开八股文教育考取功名以后,就缺乏了直觉和灵感,无法从祖先们最简单、最原始、最接近自然真理的符号当中,去解读其中深刻的科学道理。
所以,我们现在如果能够真正把我们整个民族和孩子们的直觉和灵感都培养好,就应该采用早期最原始、最真实、最接近《老子》五千言原著本意的《德道经》来进行诵读。
我们在研究历史过程当中,运用两部著作,一部《黄帝四经》、一部《老子》五千言的帛书版本,基本上就可以把这个历史概貌清楚理顺,是我们知道道德根文化。
为什么在十六世纪以前,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科学发明创造,我们国家和民族一直都走在西方的前面?
然而在十六世纪以后的明朝,出身不好的朱姓皇帝为了给自己的脸上增光,希望效法唐朝认老子为宗亲的方法,开始使用朱姓宗亲朱熹的理学作为科举制度,
从而开始了“八股出而经说亡”的国民学习模式,我们不仅从汉代丢失了《黄帝四经》,丢失了真正的老子《德道经》,还把万经之首的《易经》诵读也丢弃了。
只采用儒家的《四书》来进行国民教育以后,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就明显地萎缩了,从十六世纪开始,就慢慢被西方各国的超越。
这里面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注重培养国民和民族精神当中的直觉和灵感,而只是片面的注重通过后天的智识,单纯学习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经验,
而缺乏发明创造的能力。因为发明创造都是要建立在对前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然后通过自己的直觉和灵感,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产生发明创造。
熊春锦先生曾在“之乎者也”中的奥秘——为什么提倡诵《德道经》而不是《道德经》”讲座中说:
道德根文化基因应用的三阶段:“古文阶段”、“文言文阶段”与“白话文阶段”。
在研究道德根文化大系统中,一般将古文阶段定义为秦代以前较为合理。然后,可以将五四运动之前的历史时期,定义为文言文阶段。
而将五四运动以后定义为白话文阶段。古文的功用,主要是供人们诵读吟咏,特别是内观配合诵读吟咏。
中国的文和字,其中许多文字,都是对体内某一性慧现象的全息性定形和定名,依据黄帝的形名学说,在诵读和吟咏时,配合内观,也就是在与这些慧性组织、结构、性体进行呼唤和交流,极为有益于启动和激活人体内的性慧系统。
也就是内观颅脑腔、胸腔、腹腔的正中央,也称之为上、中、下三个丹田,再加上人体内的地,这个地就是阴蹻(前列腺)区。这种诵读方法,在方法归类中属于“归一法”,“中和法”。
而五言、六言、七言则是分别增加语音对胃腑、喉区、头顶百会的同步振荡。
而人体内中脉上的这七个点,恰巧又全部都是启动人体性慧基因,产生和形成天人合一的关键路径和通道。
只是在这七个点上,又以三腔一体最为关键。因此,四言律就成为古文中最为多见的一种行文定律。
《黄帝四经》、老子《德道经》全都保存并且运用着这种行文律,而且在关键处的应用,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只要诵读一下道篇第一章,就会有这种感受。这种确保文化与修身紧密结合,兼顾性慧基因启用的定制,也就构成了中国古文全都以诵读、吟咏为学习主要方法的机制。
在现代人的眼中,古文之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在古代那种书写材料贵重,在龟甲和竹简上书写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先人却不畏困难地、高频率地使用一些看起并无实际价值的虚词。
“之乎者也”几个字,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几个字在秦前的古文之中比较多见,在秦汉以后才逐步减少下来。其中也是古文的终结,文言文的兴起作为一个转换。
实质上则是“道德根文化”向“儒学文化”的全面转换。
由于前人并未回答古文中为什么要频繁使用“之乎者也”,而且自汉儒时代起,这几个字的应用开始脱离了道德根文化时期使用的方式。
因此,在白话文时期,人们就将之乎者也全都冠以文言虚词,
而且用来形容咬文嚼字与迂腐的书呆子气。
其实,人们仅仅站在汉字基因和文言文的角度上,是无法正确解读“之乎者也”现象的。
而且如果没有修身内证的基础以及内求慧观的能力,以及长期坚持认真诵读的实践经验配合,那么也就难解“之乎者也”之谜,只能盲从于智识者的解析之中。
前面我们已经剖析了文理基因诞生,源自于内取诸身,外取诸物。是一个内观与外观的整体应用过程。
之乎者也几个字,其实全都是源自于性慧的内观,诞生于性慧基因的基础之上。
而且,这几个字全部都对修身,对激活人体内的性慧基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正如《黄帝四经》中所说:“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
内观中的这些特殊点和区域,以及变动过程,在慧观下被发现以后,运用文理记录下来,并且赋予读音,这就是形名立。
形名一旦这样被确立以后,那么,只要呼唤、诵读、吟咏它,不论它是在太极黑境还是太极白境,都会响应。
我们在研究时一定要高度注意,道德根文化中的古文,特别是经典,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是供给人们诵读吟咏学习记忆的,书写记录保存的功能反而处在次要的位置上。
而且,这种诵读吟咏还应当结合修身的内观,发挥启动激活人体内性慧基因的功效。
因此文理的象形性和“名”的读音性就是其中的灵魂。
同时抓住形名而诵读,并且运用内观配合,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经典诵读开慧益智的功效。下面我们将这四个字分别作一下分析。也就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原理。
一、“也”字与人体的对应关系
“也”字,在古文中使用的频率极高,例如《德道经》五千言中出现了179次。在《黄帝四经》中则出现了86次。
“也”字一般全都应用于句子的尾部,作为最后一个字结束,很容易被人误解成句末语气词。其实之所以用在句末。
那是因为它在人体内特定的位置所决定的。也字在人体内所观察到的位置:男性是在前列腺区域,女性则在子宫后穹隆下方。
《说文解字》也指出了:“女阴也。象形。”
但是概念比较模糊,甲骨文和金文中可以看到它是蛇的形状,本义是蛇,但是却并不是指外界的蛇,而是像伏羲与女娲图一样,是指的身体内的灵蛇,先天肾气中的肾火。
关于人体内的灵蛇,我们已经专题讲过在此不再重复。只需牢记,“也”的文理形态,就是体内的灵蛇,而“也”的读音,就是呼唤体内的内蛇。
如果在经典诵读中再加上主动内观阴蹻配合形名,也就是掌握了其中的真谛。
《大悲咒》是一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著名佛经。而且她是专门供人们进行诵读的经典,没有进行中文之义的翻译,属于读音直译的经典。
如果我们将这部只供诵读的经典,与老子《德道经》中的“之乎者也”几个字相比较,就不难发现一个共性的秘密。
佛经同样极其高度地重视“也”字的调用。佛经中的“也”,只是取音而不取字,凡是“也”字音的地方,全部都用夜,耶、曳进行替代。
这种取字音不取字形的方法,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区别佛学与道学和儒学的区别性。另一方面是经文诵读时声调顿挫的需要。
统计了一下,《大悲咒》全文417个字。类似“也”音的字多达33个。“之”音,1个,“乎”字音的6个。“者”字音的3个。
同样可见也字音字使用频率之高。为什么这部佛学经典使用也字音如此高的频率呢?
因为古印度的文化,对体内的灵蛇同样了解非常详细。并有专门的方法进行习练,从而调动自己的先天肾气能量,实现天人合一。
下面我们再分析一下汉代儒学对老子五千言中这个“也”字的编修情况。我们仅抽出德篇第一章和道篇第一章进行比较分析:
帛书本道篇第一章,共64个字,也字就共有八个。之字四个,一个者字。通行本道篇第一章:也字在汉代全部被删除,四个之,一个者。
帛书本德篇第一章,共121字。也字共有八个,之字九个,二个者字。通行本德篇第一章,也字被删除六个,剩下二个。之字十个。二个者。
而且,在帛书的道篇第一章中,开始是四言连续四句,然后紧接着二句七言,再一句五言,接着在二句四言之后接着一句五言,再又回到四言句四句。
全章共十四句,也字却使了八句八次,占据全章的一半以上。也说明启动先天肾气的重要性。
这现象如果没有修身的实践,是很难正确理解这种高度重视启动和激活体内先天肾气的应用,在经典中是比较少见的现象,同时的汉代之所以出现将这非常重要的八个“也”字全部删除的奇怪现象,只能说是一种丢失内求法以后的愚智行为。
不知诵读时同步进行体内精气神调动的价值和意义,已经失传于古文诵读的灵魂。
我们可以现场试一试:我们运用在上中下三丹田和这个前列腺,昔肌群,来由上往下诵,《德道经》中的道篇第一章:
道可道也,(一开始诵你自己的会阴一定会自动收缩,但是要有一定的基础,自己就会跳动,就会像喷泉一样有能量,整个人就成了一,一体。)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每一个字都落实到特定的位置。)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第五句第六句,只不过是用了七,就在七个位置上把它逐一地观想出来。熟练以后是很容易的。)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我们同步运用一下这种“归一法”,体验以后必有所感。所以这种经典诵读配合内观合一,就是古文的特点。
古文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没有标点符号,其中的为什么,大家可以自己解答了。
二、“之”字与人体的对应关系
“之”字,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同样极高,它在《德道经》中出现了271次。在黄帝四经中出现了205次。为什么要高频率使这个字?
同样是因为古文需要内观修身,配合诵读吟咏而激活体内的精气神,开慧益智。而且,之字本身就是原生于人体之内,而不是体外。
《说文解字》将之字分析为地上新长的草。而有些学者依据甲骨文、金文和小篆将之字分析成上面是一只脚丫子,下面是地。
这些定义都有理,但是并不准确,背离了道德根文化是修身文化这一灵魂,忽略了文理基因是“外取诸物,内取诸身”的原则。
“之”字下面的一横,的确是代表象形于地,但是它是象喻身国内天地中的地。
它象形于体内小腹区域内的这个“地”,而上面的结构,则是其小无内地象形于细胞的结构形态,象形于以阴蹻为地向上传输灵蛇肾气能量的管道。
人体中脉就是一体三支。这一人体内的组织结构现象,修身有素者都会具有切体会。
只是我们的祖先早就将这种内观所得,象形化地予以文理基因化,并且在古文中大量使用,让人们内视它,呼唤它,使它早日发挥向上传输自已体内的先天肾气,并且尽快连接身外的大天,获得更多的能量,实现天人合一。
这些运用的方法,都充分表明了我们古代圣人们细致入微的关怀、关心着我们后代子孙,保证中华子孙们的智慧开启。
老子《德道经》中使用之字最为典型的是第十四章《尊贵》,全章76个字,之字就使用了16次之多。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祭也。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德道经》第十四章尊贵
全章如果分成20句,就只有四句没有用之字。
这种高频率地在体内依据黄帝的形名学说,通过诵读吟咏而呼唤体内细胞组织结构或者体内“地气”即肾气,向上传输的现象,离开“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原则,是不可能出现的。
而且老子在本章中使用之字16次的现象,也与人类胚胎发育中,卵细胞分裂的二、四、六、八、十六之数高度巧合,十六构成分裂基础,也并非偶然。
“之”字在古文中的应用,由于它在体内的象形,是小腹腔内的内观组织结构形态,这也就基本决定着它在古文语句中使用的位置,大多数必定会在句尾,
但是由于能量的向上传输性,它也可使用在语句的中部和接近语句的最前部,但一般不会使用于语句的最前端。
现代人用“之乎者也”构成一句,将之字用在句端,其实也就明显地犯下本质性的错误,说明我们现在的愚智的确是纯粹只用大脑,
所以这个“之”也跑到大脑里边来了,只是没有根,下边的都不通,只是一个脑瓜子,向着天而已,形像而质不像。是愚智的一种必然结果。
(考虑篇幅问题,有部分内容省略~)
《老子-德道经》的双一章,是整个五千言的总纲,是打开众妙之门的金钥匙,故初学建议以熟读背诵双一章开始,每次最少三遍或七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