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本法规定管理的动物疫病分为下列三类:
(一)一类疫病,是指对人与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的;
(二)二类疫病,是指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的;
(三)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
前款一、二、三类动物疫病具体病种名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9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我部对原《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进行了修订,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9年发布的农业部第96号公告同时废止。特此公告附件: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二○○八年十二月十一日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0总共157种一类动物疫病(17种)二类动物疫病(77种)三类动物疫病(63种)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1一类动物疫病(17种)
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鲤春病毒血症、白斑综合征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2二类动物疫病(77种)多种动物共患病(9种):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炭疽、伪狂犬病、魏氏梭菌病、副结核病、弓形虫病、棘球蚴病、钩端螺旋体病牛病(8种):牛结核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恶性卡他热、牛白血病、牛出血性败血病、牛梨形虫病(牛焦虫病)、牛锥虫病、日本血吸虫病绵羊和山羊病(2种)猪病(12种)马病(5种)禽病(18种)兔病(4种)鱼类病(11种)甲壳类病(6种)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三类动物疫病(63种)
多种动物共患病(8种):大肠杆菌病、李氏杆菌病、类鼻疽、放线菌病、肝片吸虫病、丝虫病、附红细胞体病、Q热
牛病(5种):牛流行热、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牛生殖器弯曲杆菌病、毛滴虫病、牛皮蝇蛆病绵羊和山羊病(6种)马病(5种)猪病(4种)禽病(4种)蚕、蜂病(7种)犬猫等动物病(7种)鱼类病(7种)甲壳类病(2种)贝类病(6种)两栖与爬行类病(2种)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4何谓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是指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和相互感染的疾病。许多动物疫病,不仅在动物之间(包括同种动物之间和非同种动物之间)可以互相传染,而且可以在动物与人类之间互相传染。对人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有哪些?
重大动物疫情,是指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发病率或者死亡率高的动物疫病突然发生,迅速传播,给养殖业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危害,以及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情形,包括特别重大动物疫情。
目前,世界上发现有200多种动物疫病可以传染给人类。现在世界上常见的对人类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有狂犬病、疯牛病、流感、日本乙型脑炎、禽流感、炭疽、结核病、布鲁氏菌病、沙门氏菌病、李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特别是O157型)、链球菌、钩端螺旋体病、家畜血吸虫病、囊虫病、旋毛虫病、弓型虫病等数十种。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7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149号二〇〇九年一月十九日
牛海绵状脑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棘球蚴病、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牛结核病、日本血吸虫病、猪乙型脑炎、猪Ⅱ型链球菌病、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马鼻疽、野兔热、大肠杆菌病(O157:H7)、李氏杆菌病、类鼻疽、放线菌病、肝片吸虫病、丝虫病、Q热、禽结核病、利什曼病。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8何谓烈性传染病?急性传染病?
所谓烈性传染病,是指在未采取防制措施的情况下,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一类疫病,如口蹄疫、猪瘟、禽流感、狂犬病等。
一是发生动物疫病时,采取隔离、扑杀、消毒等措施,防止其扩散蔓延,做到有疫不流行,有病不成灾;
(一)动物防疫是保障养殖业发展和动物产品的重要措施
(二)
(三)动物疫病发展趋势养殖业面临的挑战(一)动物防疫是保障畜牧业发展和畜产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1.动物疫病和残留仍是阻碍畜牧业发展的瓶颈
制约养殖业发展的两大风险
市场风险可以通过转变养殖方式、调整养殖规模和改变营销策略等降低市场风险。而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着养殖业的发展,危及公共卫生安全。一旦发生疫病,轻者生长受阻,生产性能降低,饲养周期延长,浪费饲料,消耗医疗费用,增加养畜成本,还造成药物残留,降低畜产品质量,带来食品安全问题;重者将使整个养殖业毁之一旦,血本无归。一、动物防疫的地位和作用市场风险疫病风险畜牧经济学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畜牧业经济效益=(良种+良法)×疫病预防控制-(良种投入+饲养成本+人工等费用)
一些动物疫病还直接传染给人,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俗话说“家有万贯,带毛喘气的不算”。因此,了解和掌握动物疫病发生和发展规律,加强动物疫病的防疫,建立和完善“防疫制度化和规范化”。即:完善防疫设施,建立和健全防疫制度,并实施科学的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畜禽疫病的发生,保障畜禽健康发展和畜产品安全,降低和规避疫病风险的重要手段。2.动物疫病的危害
一是经济损失严重:尤其是一类动物疫病和新病。
猪8-12%牛2-5%动物死亡率羊7-9%家禽12-20%其中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死亡的占一半以上。据估计,我国每年因动物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00亿元以上,因饲料、人工、药物浪费等所致的间接经济损失在2000亿元以上,疫病防制经费需100亿。
1999年以来,口蹄疫在我国大面积暴发,遍及31个省、市、自治区,发病动物涉及牛、猪、羊,多种动物同时暴发。2003年4月份以后,O型口蹄疫病毒的变异以及A型和亚洲Ⅰ型的出现,进一步增加了疫情的复杂性和控制难度,仅2005年口蹄疫导致的经济损失就达150亿元。
自2005年7月下旬起,关于四川资阳由于接触死猪死亡的消息开始见诸报端。7月25日,卫生部、农业部联合发出通报,认定疫情系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人-猪链球菌感染。2005年6月~8月四川省共有8个地级市的21个县(市、区)88个乡镇、149个村受到波及,死亡猪647头;有204人感染(实验室确诊病例68例,临床诊断病例136例),死亡38人。发生疫情以来,产猪大省四川的猪肉出口和销售受到较大影响。猪链球菌疫情不仅导致消费者的“猪肉恐慌”,而且再次引发了对肉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高致病性禽流感2003年~2005年间,全球爆发HPAI疫情,至今已导致564人感染,330人死亡。我国25人感染,16人死亡。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V)在全球发生和蔓延并突破物种间屏障,直接传染到人并导致人死亡的严峻局面,是当前我国和全球面对的严峻挑战。在全球尚处于HPAIV的持续威胁下,2009年4月起源于墨西哥、由人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和猪流感病毒发生三源重组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又开始在全球蔓延,迄今遍及214个国家或地区,至少导致17198人死亡,感染人数几乎无法统计,引起了新一轮全球公共卫生恐慌。H7N9流感
从2013年3月底我国上海市和安徽省发现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流感病例(感染3例其中死亡2例)之后,疫情发展较快,2014年3-9月间,共报告病例134例,其中死亡45人,康复87人,分布于12个省市42个地市。在“销声匿迹”约3个月后,2015年12月H7N9卷土重来,江苏、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几乎每天都报告H7N9新发病例,全国H7N9确诊病例每天以5至7例规模增长。从中国疾控中心获得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1至2月份,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病例达到180多例,其中死亡47人。贵州省2017年全省感染14人,死亡7人,死亡率50%。1996年疯牛病袭卷欧洲
疯牛病1985年在英国首次发现,不到20年,就已扩散到了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几十个国家,变成世界性问题。2001年日本发现亚洲首例疯牛病;2003年5月,加拿大发现北美大陆首例疯牛病,12月,美国发现本土首例疯牛病……近年来,英国、加拿大、美国等疫情国家牛肉贸易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疯牛病可能通过牛肉和牛肉制品,尤其是内脏和骨髓传染给人类,引起新型早老性痴呆症即新型克雅氏症。
2014年发生的“小反刍兽疫”。(二)动物疫病发展趋势
老病威胁新病增加病原变异复杂混合感染多发
抗药性增强条件病增多二、动物防疫的地位和作用1.国外疫病概况
种类:OIE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各种动物传染病按危害严重性分为三大类:
A类16
种B类93
种C类31种某些传统疫病如猪瘟、口蹄疫、羊痘、新城疫等控制与爆发并存。新病不断增加,如PRRS、PCV2、山羊关节性脑炎、梅迪-维斯纳病、猪附红细胞体病和猪增生性肠炎等。2.国内疫病概况
种类:按疫病危害程度分为三类(2008年与1999年对比),一类17(14)种,二类77(61)种,三类63(41)种;据畜禽疫病普查表明全国共发现动物疫病239种,其中细菌性疫病111种,病毒性疫病80种,真菌病11种,寄生虫病23种,普通病14种。疫病控制情况:已消灭2种(牛瘟、牛肺疫),基本控制51种,仍危害严重38种。新病迅速增加:近20年新增疫病20多种。3.病原变异加剧,新病不断出现,旧病非典型化
病原体在环境压力与机体免疫压力下,不断发生变异,出现新的变异株与血清型,如口蹄疫、禽流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原体毒力变异导致新的流行,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如禽流感对哺乳动物的毒力增强,导致人的感染;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变异毒株,是造成我国猪“高热病”暴发和流行的主要病原;鸡马立克氏病病毒超强毒株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毒株引起的疾病显著增多等等。一些烈性传染病出现非典型变化,如目前流行的非典型性新城疫与非典型猪瘟等。新发现的动物传染病影响较大的有近20种:1、鸡传染性贫血(CAA)2、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IB)3、鸡病毒性关节炎()4、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RE)5、禽白血病()6、肉鸡传染性生长障碍综合征7、肉鸡腹水综合征8、肿头综合征新发现的动物传染病9、猪传染性胃肠炎(TGE)10、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11、传染性脑脊髓炎12、猪细小病毒病(PPV)13、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园环病毒感染(PCV)14、牛传染性鼻气管炎15、牛病性腹泻-黏膜病(BVD-MD)16、兔病毒性出血症(RHD)以前猪的主要传染病1、猪瘟(Swinefever)2、猪丹毒(Erysipelassuis)
很多疫病不是由单一的病原体引起,而是由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所致,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的病例显著上升。2006-2007年我国南方暴发流行的猪“高热病”(后定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从各地发病死亡猪病料中检测和分离到的病原体涉及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猪流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细菌有大肠杆菌、猪链球菌2型、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弓形虫、附红细胞体等。
2014年至2016年,我们对全市的猪群进行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PP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圆环病毒2型、布氏杆菌、衣原体等8种引起繁殖障碍性疾病的血清学调查,结果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感染阳性率达46.70%,其中2份样品检出6种病阳性,1户8种病均检出阳性,说明猪病感染的复杂性。这种多病原的混合感染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经济损失巨大,也给疫病诊断、预防和控制带来很大困难,必须现场与实验室检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诊断。5.耐药菌株增加,临床疗效难度加大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细菌性疾病明显增多。由于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生素,临床治疗中滥用和超量、频繁使用抗生素,致使许多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而且是多重耐药性,或形成新的变异菌株,一旦发病,除对经典抗菌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产生明显耐药,还对新研制的抗生素很快就产生耐药性,大大降低了抗生素对细菌性疾病的治疗效果,甚至诸多抗菌药物治疗很难奏效。一些细菌性疾病如巴氏杆菌、猪链球菌、大肠杆菌(仔猪黄、白痢)、沙门氏菌、副猪嗜血杆菌、葡萄球菌、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等感染引起的疫病危害变得较严重,治疗失败死亡的现象经常发生。一些体内正常菌群也成为致病菌群。6.免疫抑制性传染病的危害加重
由于饲料配合不当或储备存放过长,造成营养损失,尤其是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而引起代谢障碍性疾病。使用霉变饲料,特别是霉变玉米,往往引起霉菌毒素中毒,导致免疫系统破坏,免疫力降低,继发感染或引起母畜流产时有发生。饲料农药残留、添加过量违禁药物引起的中毒病,近年来在部分地方也时有发生。(三)养殖业面临的挑战
疫病与残留严重。疫病复杂,我国每年因重大疫病导致生猪发病1160万头,因病死亡直接损失占养殖业产值增量12%。滥用药物,不符合国际食品卫生安全规定。
1.传染源:带有某种病原体并能在其体内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能通过各种途径向外界排出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的动物),也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带菌(带毒、带虫)的动物。
传染源是指感染后至症状出现前即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病原携带者2.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再侵入其它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称传播途径。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十分复杂,主要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基本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动物之间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粘膜或皮肤创伤等横向传播的方式。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1)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在没有任何外界的参与下,通过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传播疫病(如交配、舔咬、嗅等),如狂犬病通过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并经伤口感染。这种传播疫病的方式为数不多,一般不造成广泛流行。(2)间接接触传播: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感染的方式,大多数疫病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传播。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了传播媒介,易感动物通过接触传播媒介而感染发病。
特异性免疫:在某种疫病流行时,易感性高(也就是抵抗力差)的动物个体死亡,而抵抗力强的动物耐过,或无症状感染而获得了特异免疫力,所以在发生疫病流行后期,动物群体的易感性降低,疫病流行停止。免疫接种,就是使动物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抵抗力)的手段。动物群体获得抵抗力的百分比越高,即使引入带有相应病原体的动物,发病的危险性也越小。
动物的外界因素:各种饲养管理因素,包括饲料质量、畜舍环境卫生、粪便处理、拥挤、饥饿以及隔离检疫等因素都与疫病发生有关。
科学合理使用疫苗:把疫苗作为最后一道防线,要在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方面设防线。(一)控制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基本原则1.坚持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预防是防疫的基础,平时预防工作做得越好,受传染的威胁就越小,特别是规模养殖,预防为主显得尤为重要。2.树立“防养结合”的原则:防疫是生产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防疫应与养殖密切的有机结合,达到防疫为生产服务的目的。3.“群防群控”的原则:防疫工作不是一户两户养殖户搞好了就了事,一个地区一个村内,有的防有的不防,往往效果不理想,而且还会相互影响。因此必须全民参与,整体防疫。4.“综合防制”的原则:综合防制是针对疫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而制定全面的综合防制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把疫病排除于动物群体之外。(二)控制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基本措施1.消灭传染源:传染源是引发疫病的源头,即疫源,没有传染源,疫病就成无水之源。消灭传染源的措施有:
坚持自繁自养。防止引种带入病原体,特别是不要从疫区购入动物(包括种用动物)饲养。到非疫区引种,也要严格按照外引种畜禽检疫管理有关规定报批和检疫的同时,要了解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引入后要隔离观察15—30天以上,确认无病方可入群。不随意购买未经检疫的肉食品食用,更不要食用病死的畜禽产品。
对病死的动物不得随意屠宰和解剖,更不得随地乱丢乱扔,应焚烧或深埋,需进行解剖时,应在解剖室内或不造成污染、易消毒和废弃物易作无害化处理的地方解剖,杜绝病原体污染环境和扩散。
养殖内环境:猪舍布局应因地制宜,场地应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舍内排水良好,保持干燥通风,坡向从猪床向排污一角倾斜,坡度为2%,利于排污清扫和卫生管理。整体布局和建设应紧凑,符合防疫消毒和隔离要求。
药物预防与保健。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抗病力的作用,如定期驱虫,日粮中额外添加一些具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物质,如多糖、有机锌硒、中草药、霉菌吸附剂等,使动物保持良好的体质和强有力的免疫机能,提高对病原的抵抗力。
在综合防制措施中也要分清主次,要根据某种疫病的特点,选择三个环节中最容易控制的环节作为防疫措施的重点,即使同一种病,在不同条件下,采取的重点措施也不尽相同,如发生口蹄疫时,应以消灭传染源和紧急预防接种,提高易感动物的特异性抵抗力为重点,平时应以预防和消毒为主。羔羊口疮则应以预防接种,提高羔羊抵抗力为主,辅以对症治疗。从流行病学角度讲,所谓疫病的预防,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动物群体之外,包括:①采取隔离、检疫等措施不让传染源进入一个尚未受感染的动物群体。②采取群体免疫、预防性药物治疗以及环境保护(消毒)等措施,保障一定的动物群体不受已存在于该地区的疫病的感染。所谓疫病的防治,就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降低已出现于动物群体中疫病的发病率。所谓疫病的消灭,则意味着一定种类病原体被消灭。
养殖场(户)应加强对养殖环境生态治理,自觉规范养殖行为,对养殖污染物负有治理和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提高公共环境卫生管理和粪便污水的无害化处理能力,完善养殖污染治理设施配套。推广沼气处理粪污技术,中小规模场采用“干清粪+沼气池+氧化池”的处理模式,建立与养规模相适应的沼气处理池,实行养殖、沼气与种植业相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应按照生产发展、村容整洁和人畜分离的要求,将畜舍纳入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规划(因为农村不可能不养畜禽),积极发展农村适度规模养殖,规范养殖行为,完善养殖污染治理设施配套。养殖户对养殖污染负有治理和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严格控制来访人员,杜绝无关车辆出入。认真做好畜舍、用具、车辆、粪便污水、道路等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和消毒工作,不留卫生死角。空舍实行清扫—清洗—干燥—消毒—(或熏蒸)—冲洗的消毒模式,空栏2周后再进猪。人员、车辆、用具不得随意进出和乱串混用。对病、死畜禽以及母畜流产物按要求做好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有效清除环境中的病原体,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养殖场内传播。抓好养殖场所的杀虫、灭鼠工作。生产区禁止养犬养猫。3.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
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和良好的通风、适宜的温、湿度,降低有害气体浓度,养殖密度应适宜。推行自繁自养,实行不同生理阶段分群饲养的“全进全出”饲养制度,避免不同生产用途和生长阶段的畜禽混群饲养,减少应激和疫病相互传播。改善饲料营养,注重日粮营养平衡,杜绝饲喂霉病和劣质饲料,保证畜禽的体质健康,提高畜禽对疾病的抵抗能力。4.推行免疫程序,提高畜禽群特异性抵抗能力隐性带毒在畜禽群中普遍存在,隐性感染或持续感染的带毒畜禽特别是种畜,是动物传染病存在、发生、发展和流行的主要根源。当畜禽群免疫低下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引起畜禽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抓好基础免疫工作是防止畜禽传染病发生和流行最有效的措施。防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生产、销售、场内、场外,人员等,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养殖生产全过程。因此,必须把防疫工作纳入正常的管理,按照养殖生物安全体系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的防疫制度,由兽医人员监督执行,全体人员参加的群防群控体系,把防疫原则和制度贯穿于每一个环节,严格规程操作,才可避免疫病的发生。疫苗免疫是第一道防线,还是最后一道防线?
科学合理使用疫苗:把疫苗作为最后一道防线,要在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方面设防线。值得注意的是:疫苗免疫接种虽然是预防动物传染病最有效而实用的方法,也是动物防疫的日常工作,疫苗的使用使很多动物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大大减轻了经济损失和公共卫生问题,但不是预防动物传染病的唯一方法。过分依赖疫苗来防控动物传染病的策略是十分有害的。绝大多数疫苗免疫不能消除已存在的感染,应针对引起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来控制和消灭动物疫病,重视生物安全防范,即首先是在消灭传染源和加强消毒管理,切断传播途径方面设防线,其次是科学合理使用疫苗:把疫苗作为最后一道防线。通过全方位推行养殖生物安全措施,建立防止病原入侵的多层屏障,最大限度地减少疫病侵入机会。
疫苗的巨大作用和优越性,使疫苗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发展为一个新兴学科:疫苗学与抗感染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等相比疫苗有如下优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疫苗的作用有很多限制因素:
A.绝大多数疫苗不能产生消除性免疫。
B.活疫苗有残余毒力,还可发生返强并引起流行。
C.疫苗株和流行株之间的差异,保护的不完全性。
D.有多种原因可造成免疫失败。
E.疫苗免疫可引起副反应。对活疫苗而言疫苗是双刃剑:提供免疫保护,同时有残余毒力;要提高保护力,就要提高疫苗的毒力。消除性免疫
绝大部分疫苗都不能提供消除性免疫,如CSF、ND、HPAI(高致病性禽流感)、FMD(口蹄疫)、PRRS等疫苗;天花(痘苗)、牛瘟等少数疫苗是特例。天花:全球消灭的第一个人类疫病(1977)牛瘟:全球消灭的第一个动物疫病(2010)是指疫苗提供的免疫能消除体内存在的病原体,能阻止强毒病原体的感染和复制。过分依赖疫苗的认识误区,以为疫苗都能提供消除性免疫。疫苗能否提供消除性免疫